-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麻醉的适宜剂量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患者麻醉的适宜剂量。方法:初次行MECT的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体重45~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40):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D 1组、D 2组、D 3组)和常规麻醉组(C组)。D 1组、D 2组和D 3组分别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2、0.4、0.6 μg/kg,C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10 min后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1.0 mg/kg和琥珀胆碱0.5mg/kg。于右美托咪定给药前(T 0)、MECT结束后1 min(T 1)时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记录丙泊酚用量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癫痫持续发作时间和能量抵制指数。 结果:与C组比较,D 1组、D 2组、D 3组T 4时血浆E和NE浓度降低,丙泊酚用量减少( P<0.05);与D 2组比较,D 1组T 1时血浆E和NE浓度升高,D 3组T 1时血浆E和NE浓度降低( P<0.05);D 3组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余3组( P<0.05)。4组癫痫持续发作时间和能量抑制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1.0 mg/kg用于MECT患者麻醉的适宜剂量为0.4 μ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电休克疗法治疗重性抑郁症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改良电休克(MECT)对重性抑郁症(MDD)大脑静息状态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MDD患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方法,以双侧伏隔核为种子点分析MDD患者MECT前、后功能连接(FC)的变化;并将(脑区之间)有显著改变( P<0.05)的FC的变化与患者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17)评分的变化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40例接受MECT治疗的MDD患者,男10例,女30例,年龄(38±11)岁。在MECT治疗之后,MDD患者右伏隔核与右额上回( P<0.001)、右缘上回( P<0.001)、右角回( P= 0.017)、右顶下回( P=0.017)、左额上回( P<0.001)、左颞中回( P= 0.017)及左角回( P= 0.012)等多个脑区的FC明显强于MECT前( P<0.05)。并且右伏隔核-左额上回( r=-0.454, P=0.003)、右伏隔核-右角回( r=-0.437, P=0.005)及右伏隔核-左角回( r =-0.383, P = 0.015)FC的改变和患者的HRSD-17评分改变呈负相关。 结论:MECT可能通过调节右伏隔核和双侧角回和左额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缓解重性抑郁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度抑郁症患者MECT麻醉的优化策略: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MECT)的优化效果。方法:初次行MECT的患者56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分为2组( n=28):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EP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前EP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5 mg/kg,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随即2组静脉注射丙泊酚及琥珀胆碱,进行MECT。主要结局指标为MECT后的缓解率和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有效和缓解需要的MECT次数、每次治疗时癫痫发作时长、能量抑制指数和丙泊酚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燃发生情况。 结果:与P组比较,EP组有效率和缓解率升高,有效和缓解所需MECT次数减少,癫痫发作时长延长,能量抑制指数升高,丙泊酚用量减少( P<0.05),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可增强MECT治疗重度抑郁患者的效果,缩短疗程,且不增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麻醉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老年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麻醉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老年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拟于丙泊酚麻醉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60例,年龄>65岁,体重45~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 n=3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麻醉诱导前即刻,D组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2 μg/kg,C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随后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待睫毛反射消失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0.7 mg/kg,面罩加压给氧辅助人工通气。当患者去极化肌颤搐消失时移去面罩,采用电休克治疗仪进行治疗并监测脑电图。电休克治疗时根据患者年龄设置治疗电量,首次电量设置为患者年龄的0.5倍,当抽搐发作抑制指数<80%时,下一次治疗电量提高一档(每档相差电量25.2 mc,即总电量的5%)。治疗结束后,立即予面罩加压人工通气,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时转入PACU。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记录患者麻醉恢复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痛、嗜睡、躁动和谵妄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D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谵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降低( 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改善丙泊酚麻醉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老年患者的麻醉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抗精神病药低剂量联合应用引起恶性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是一种罕见、严重、致死率较高的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本文通过报告1例患有心境障碍的青年女性患者联合应用抗精神病药引发NMS个案,来提示临床医生多种抗精神病药联用的治疗策略,即使小剂量,也存在NMS风险,并结合文献对NMS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进行讨论,以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NMS的预防、早期识别及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磁抽搐治疗重性抑郁障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大量研究表明,磁抽搐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可作为电惊厥(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可能替代疗法.本文对MST治疗MDD的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改变进行论述.总结既往文献,MST可有效缓解MDD患者的抑郁症状,且认知相关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临床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及执行功能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MECT,疗程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6周末对两组病人进行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量表(WCST-64)、连线试验及数字符号测试.结果 治疗4、6周末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75~2.423,P<0.05).治疗6周末WCST-64、连线试验A和B、数字符号测试评分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60~2.960,P<0.05).结论 MECT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及执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改良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系统评价改良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3月31日,搜索关键词包括"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depression""经颅磁刺激""电休克""抑郁症"等.收集比较rTMS与ECT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选取治疗后的有效率为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RS)评分、缓解率为次要疗效指标,同时比较失访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14篇随机对照研究共671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rTMS总的治疗有效率(OR=0.71,95%CI:0.46~1.10,P=0.120)、缓解率(OR=0.67,95%CI:0.39~1.15,P=0.140)及失访率(OR=0.48,95%CI:0.23~1.01,P=0.050)与E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ECT疗效优于rTMS(OR=0.27,95% CI:0.12~0.60,P=0.001);治疗后HDRS评分ECT显著低于rTMS(MD=2.04,95%CI:0.58~3.50,P=0.006).结论 rTMS治疗抑郁症总的有效率、缓解率及临床可耐受度与ECT相当,ECT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持续时间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长持续时间(>20 s)和短持续时间(<20 s)无抽搐电休克(M 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按照其接受M ECT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长时间组(时间>20 s)和短时间组(时间<20 s),每组各50例.应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应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M ECT治疗的次数、M ECT剂量及异丙酚剂量比较,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长时间组的肢体抽搐时间明显高于短时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BP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长时间组明显低于短时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时间组的BPRS减少值、M ECT治疗反应改善20%、40% 所占比例显著高于短时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时间组、短时间组治疗前MoCA分别为(16.3 ± 11.0)分、(16.8 ± 9.1)分,治疗后MoCA分别为(24.0 ± 5.0)分、(20.7 ± 6.0)分,两组患者治疗后MoC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长时间组治疗后高于短时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与短持续时间(<20 s)的M ECT相比较,长持续时间(>20 s)的M ECT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可较好改善患者认知能力,而且起效迅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电休克治疗尤其是无抽搐改良电休克治疗在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相比于药物治疗而言,具有起效时间更快、残留症状更少以及临床缓解率更高等特点,但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目前相关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过参与神经元的生长、修复及存活,影响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参与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更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其可能是抗精神障碍的治病机制之一,因此探讨BDNF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及基因修饰在电休克治疗中的作用,可能更有利于明确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的机制并为其策略性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