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d:YAG钬激光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联合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Nd:YAG钬激光下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ERBT)合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注射液(N-CWS)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本院行Nd:YAG钬激光ERBT联合N-CWS膀胱灌注治疗的48例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7.0±9.5)min,留置导尿管时间为(6.7±1.7)d,病理报告显示肌层检出率为81.3%(39/48),随访时间为9~58个月,失访3例,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术后行N-CWS膀胱灌注治疗,灌注次数为(16±5)次。7例复发,总复发率为15.9%;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Nd:YAG钬激光ERBT联合N-CWS膀胱灌注治疗NMIBC具有切割精确、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不高于常规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综合治疗患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报道了1例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综合治疗的病例。患者81岁,因间断肉眼血尿2周入院,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mHSPC,临床分期为cT2N1M1b期。遂给予患者醋酸地加瑞克治疗,治疗5个月后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控制不良并伴骨转移灶增多,遂改用氟他胺+醋酸戈舍瑞林。治疗3个月后将氟他胺替换为比卡鲁胺后继续用药,治疗2年后复查显示睾酮水平升高伴症状加重,经医师评估后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恩扎鲁胺+醋酸戈舍瑞林,随访截止至2022年11月1日,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平稳,未发现疾病进展,仍保持激素敏感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播散性诺卡菌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诺卡菌属放线菌目,主要存在于土壤、水源中,通过吸入肺部或者侵入创口而引起化脓性感染或肉芽肿性病变,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引起播散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是最常见的侵袭部位。现报道1例乔治教堂诺卡菌血培养阳性伴脑脓肿病例。本例患者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史,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伴发热,经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头孢曲松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安全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卡中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NE用于纠正低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外周静脉导管置入位置和静脉留置针类型,发生外渗患者一般情况及NE使用特征。采用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与外渗有关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发生外渗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 022例患者使用NE,经初步筛选,910例使用NE用于纠正低血压,其中116例使用外周静脉输注,患者平均年龄(52.91±18.69)岁,女性较多(77例,占66.4%);基础疾病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0例,占86.2%),其次为高血压(91例,占78.4%)、冠心病(87例,占75.0%)、2型糖尿病(74例,占63.8%);原发疾病主要为感染性休克(109例,占94.0%)。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共147例次,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为前臂〔78.9%(116/147)〕,其次为手臂静脉〔12.2%(18/147)〕和肘正中静脉〔8.8%(13/147)〕;89.9%的留置针直径为20 G,因需要持续输注NE,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有75例(64.7%)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6例(5.2%)患者发生外渗情况,外渗发生中位时间为29(23~39)h。6例发生外渗患者NE输注中位时间为23(11~53) h;输注浓度为60 mg/L者2例,输注浓度为120 mg/L者4例;输注速率为0.5~1.0 μg·kg -1·min -1,平均(0.75±0.04) μg·kg -1·min -1。经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外渗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①患者相关因素: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优势比( OR)=3.11,95%可信区间(95% CI)为3.09~3.12, P=0.001〕、水肿( OR=1.79,95% CI为1.32~2.99, P=0.032)。②输注液体相关因素:长时间(>24 h)输注( OR=2.91,95% CI为1.04~5.96, P=0.040)、输注浓度>60 mg/L( OR=1.88,95% CI为1.32~3.99, P=0.024)、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 OR=2.43,95% CI为2.38~2.51, P=0.029)、留置针直径<20 G( OR=3.11,95% CI为3.09~3.22, P=0.033)。③医护人员相关因素: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 OR=1.09,95% CI为1.03~6.77, P=0.043)。ROC曲线分析显示,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发生外渗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0.762、0.672、0.629,95% CI分别为0.508~0.713、0.675~0.849、0.571~0.772、0.525~0.732, P值分别为0.044、0.000、0.002、0.019。 结论:高血压、水肿、长时间输注(>24 h)、输注浓度>60 mg/L、输注速率>0.3 μg·kg -1·min -1、留置针直径<20 G以及医护人员未定时密切观察和评估是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经外周静脉输注NE安全性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尽量避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时经外周静脉输注N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宁波市1967-2019年尘肺病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1967-2019年宁波市尘肺病发病状况,分析尘肺病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于2021年2月,整理宁波市1967-2019年尘肺病病例资料,其中1967-1987年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88-2005年数据来源于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史病例档案,2006-201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信息系统》中尘肺病报告卡;随访补充相关信息,包含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基本情况以及尘肺病诊断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尘肺病构成及发展趋势、人群特征和行业特征等情况。结果:1967-2019年宁波市累计报告尘肺病1 715例,其中壹期1 254例,贰期258例,叁期172例;报告矽肺1 202例(70.09%),石棉肺296例(17.26%),电焊工尘肺40例(2.33%),石墨尘肺32例(1.87%)。男性1 296例(75.57%),女性419例(24.43%),男性尘肺病主要为矽肺(91.15%,1 102/1 209)和电焊工尘肺(100.00%,40/40),女性尘肺病主要为石棉肺(90.24%,268/297)和石墨尘肺(87.50%,28/32),报告的平均年龄为(49.71±10.90)岁,平均工龄为(10.98±6.96)年;报告尘肺病病例的前三位行业分布的分别为建筑业336例(19.5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17例(18.48%)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15例(18.37%);报告人数前三位地区分别为宁海县414例(24.14%)、余姚市294例(17.14%)和鄞州区272例(15.86%)。结论:应加强对涉及矽尘及电焊烟尘相关企业监督管理,遏制尘肺病的高发态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宁波市鄞州区2012-2020年HIV感染者确证后住院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HIV感染者确证后住院率及影响因素,为艾滋病防控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和宁波市鄞州区健康大数据平台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2-2020年鄞州区确证HIV感染者病例报告卡、随访管理、抗病毒治疗和住院记录等资料,分析HIV感染者的住院率、住院人次数、住院疾病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住院的影响因素。结果:在鄞州区2012-2020年确证的763例HIV感染者中,总住院率和总住院人次数分别为6.95%(53/763)和2.59人次/100人年。<30、30~、45~、≥60岁年龄组HIV感染者住院率分别为3.16%(10/316)、6.07%(15/247)、7.86%(11/140)、28.33%(17/60),住院人次数分别为0.81、1.59、4.05、17.40人次/100人年。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年龄组与HIV感染者有住院史呈显著相关(а OR=14.44,95% CI:3.57~58.46)。艾滋病及相关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异常、其他疾病导致的住院率分别为1.83%(14/763)、1.05%(8/763)、3.93%(30/763)。 结论:在抗病毒治疗策略下,鄞州区HIV感染者的住院负担重点人群与普通人群相似,仍然是≥60岁年龄组为主,艾滋病及相关疾病导致的住院比例较少,HIV感染者的总体住院负担增加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塔格内综合征患者一例的围手术期综合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卡塔格内综合征是临床罕见疾病,其经典三联征为内脏转位、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鼻窦炎。本文报道1例卡塔格内综合征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鼻窦手术,因术后拔管困难,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14 d后治疗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马珠单抗治疗对抗组胺药反应不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奥马珠单抗治疗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的慢性荨麻疹(CU)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使用H1抗组胺药疗效不佳并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的CU患者,通过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荨麻疹控制评分(UCT)评估治疗后4、12、24周的疗效。采用 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分析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 结果:共121例符合入排标准且数据资料相对完整的CU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4例(44.63%)、女67例(55.37%),年龄13 ~ 70(39.88 ± 14.36)岁;88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72.73%),10例(8.26%)为慢性诱导性荨麻疹,23例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合并慢性诱导性荨麻疹(19.01%)。奥马珠单抗治疗4周时有效率为50.86%(59/116),完全应答率为25.86%(30/116);12周时有效率为78.26%(54/69),完全应答率为34.78%(24/69);24周时有效率为64.71%(22/34),完全应答率为23.53%(8/34)。治疗4周时,基线血清总IgE < 40 IU/ml的CU患者(26例)治疗有效率(30.77%)显著低于血清总IgE ≥ 40 IU/ml者(61例)(65.57%, χ2 = 8.93, P = 0.004)。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年龄、发病年龄、合并过敏性疾病、伴随症状、基线红细胞沉降率、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均与UCT评分显著相关(均 P < 0.05),而病程、临床类型、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细胞计数、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UAS7评分等与UCT评分无显著相关性。121例CU患者中,8例(6.61%)报道了轻中度不良反应。 结论: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改善H1抗组胺药控制不佳CU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耐受性良好;对于无合并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共病、无血管性水肿等伴随症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的患者在奥马珠单抗治疗中可能获益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常染色体显性高IgE综合征临床和遗传特征及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常染色体显性高Ig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过敏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7例常染色体显性高IgE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一般信息、临床特征及基因改变。诊断标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高IgE综合征评分方法并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具体如下:(1)NIH评分>40分,存在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基因( STAT3)致病突变;(2)NIH评分20~40分,存在明确已报道 STAT3致病突变;(3)NIH评分<20分,排除。 结果:男3例,女4例。7例患儿发病年龄均在出生2个月内,平均诊断年龄3岁。7例患儿均有反复皮肤或肺感染。其中4例同时有皮肤和肺部感染,1例仅有皮肤卡介苗接种处脓肿,2例无皮肤感染患儿均有反复肺炎。5例患儿出现皮肤脓肿的平均年龄为1岁6个月,其中3例脓液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存在肺部感染患儿中,4例患儿形成了肺大疱。4例有中耳炎,4例有鹅口疮。1例同时有皮肤感染和肺部感染者,出现肝脓肿和脓毒症。7例患儿均有湿疹,6例于新生儿期出现湿疹,且4例湿疹是首次就诊症状。2例患儿同时有食物过敏症状。1例于1岁内有反复喘息。7例患儿血清IgE水平及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患儿均存在信号转导及 STAT3杂合致病突变,6例为新生突变,共有6个不同突变位点。4个突变位点为已报道位点,其中c.1145G>A、c.1144C>T、c.1699A>G,均为错义突变;c.1139+5G>A为剪切突变。2例突变未见报道,其中c.1031A>C为错义突变;c.2050G>T为无义突变,致病评级均为可能致病,且NIH评分>40分,符合高IgE综合征的诊断。 结论:湿疹是高IgE综合征常见和早发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血IgE水平和嗜酸细胞计数增高需要与特异性皮炎相鉴别。但其常先后出现反复皮肤脓肿或肺炎,易形成肺大疱。婴幼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CD4 +T淋巴细胞计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并发播散性卡波西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卡波西肉瘤属于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常见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200/μL)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本研究报道1例高CD4 +T淋巴细胞计数(284~338/μL)的HIV感染并发播散性卡波西肉瘤(累及口腔和肺)患者。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未发现机会性感染依据,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病情仍有进展,后经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及多柔比星脂质体静脉滴注化学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本病例提示,高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不应作为HIV感染者并发播散性卡波西肉瘤的排除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