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整合视角下抑郁症与老年骨质疏松症共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质疏松症与抑郁症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发病率也急剧增长,两者互为因果.在中医传统理论中,骨质疏松症和抑郁症皆以"虚"为本,以"滞"为标,两种疾病相因相损,恶性循环,推动着病程的发生发展;在现代医学的脑-骨网络学说中,抑郁症与骨质疏松症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血清维生素D含量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基于中西医整合医学视角对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状态进行综述,以期为明确抑郁症和骨质疏松症的共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今后打破两者相互积损的病情进展,促进疾病向愈,预防疾病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近视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布局思考:基于2014—2023年申请和资助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我国现有近视患者多达5亿,具有"早发高发、程度重、并发症多"的鲜明特点,社会经济负担沉重,防治形势严峻。近视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重要前提是阐明其发病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有遗传、环境调控、视网膜多巴胺-脉络膜血流-巩膜缺氧和炎症四类学说,但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近视及其并发症的共性机制,最根本的科学问题尚无理想答案。根据2014—2023年近视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近视领域基础研究相对滞后,顶层设计尚有欠缺,科学问题凝练不足,缺乏有组织的研究,研究方向相对独立且分散,缺乏深度交叉融合,未形成突破性、引领性的成果,研究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进一步加强近视领域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优化资助布局,加大资助强度,引导高水平临床学者和基础研究人员,着力提高近视及其并发症防治的基础研究水平,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近视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朱丹溪情志学说的儒医思想脉络探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朱丹溪情志学说与儒学思想的深刻关联,阐明其独具儒医特色的思想脉络渊源,拓展丹溪学说的研究思路.[方法]结合朱丹溪所处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通过文献研读与文化思想的综合分析,梳理朱丹溪情志学说与儒学思想的内在联系,阐发儒学对朱丹溪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探究朱丹溪儒医思想的发展构建过程,从儒学本体论、体用论、修养论三个层次阐述朱丹溪情志学说的儒医思想脉络.[结果]儒学作为重要的时代文化背景,影响了朱丹溪儒医思想的发展构建.朱丹溪继承并发挥儒学本体与大用、格致与修养、人心与情志的思想深意,倡立相火为情志本源,阐发六郁析情志病端,笃行修养指导情志调摄,构建了独具儒医特色的情志学说.[结论]朱丹溪情志学说体现出清晰的儒医思想脉络与源流特征,其援儒入医、创立新说的儒医风范,推动了后世儒医的发展,有益于情志病的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扶正祛邪、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中医病因学说和五脏学说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病因病机特点,认为本病符合伏邪致病特点,病机属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肝脾不调之证。临证用药应注重扶正祛邪、调肝理脾,常见证型有3种,其中肝郁化火、肝脾湿热证治宜清肝泻火、健脾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选丹栀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气血亏虚、久病入络证治宜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另外,还需注意恰当应用风药,并重视心身同调、内外同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肺癌肿瘤微环境新生血管病变的辨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络病理论,认为邪侵肺络,癌毒内蕴,逐渐形成“瘀络”“盛络”“虚络”等络脉病变,与肿瘤细胞形成的异常血管网络较为相似,可分别演变为缺氧、炎症、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影响肺癌的治疗效果。结合肿瘤生物学特性,基于叶天士“络以通为用”观点,可相应运用化瘀通络、解毒通络、益气通络之法,活用化瘀、解毒与扶正药物,靶向调节缺氧环境、炎症状态和免疫反应,有助于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重塑肿瘤微环境,在提高联合治疗疗效的同时,也可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湿邪致病”探讨大肠息肉的发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与湿邪黏滞、重着等特性相符,其好发人群的中医体质多与湿相关。易引发大肠息肉的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微炎症状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水通道蛋白异常等病理变化与湿邪现代机制研究结果相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脾虚湿蕴,各种病邪交织形成有形异物是湿邪引发大肠息肉的中医病机。根据湿邪的致病特征,结合大肠息肉的发病因素,探讨湿邪在大肠息肉发病中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中大肠息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有效的中医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卒中后抑郁是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增高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内源性学说强调与生物学机制密切相关,反应性学说则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目前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应激、神经再生、脑网络、生物节律紊乱、睡眠障碍、褪黑素等方面。文章就卒中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及及针对发病机制的相关治疗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龙胆泻肝汤源流探析与经脉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系统梳理历代医书中的龙胆泻肝汤发现,最初《兰室秘藏》所载龙胆泻肝汤主要针对男子前阴臊臭之疾,经过薛己的加减变化使主治范围逐渐泛化扩展,并出现方剂名称、组成和源流混乱的问题,《景岳全书》和《医方集解》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较为突出。过往医家多从脏腑角度对该方进行解读,转换视角从经脉角度重新解读,或可更好理解龙胆泻肝汤的主治规律。将前阴的病症归于足厥阴肝经,而将胁痛、耳聋等病症归于足少阳胆经,并根据病情加减用药,既有利于对该方全面与深入的理解以实现临床辨证与用药精准,也可促使现代研究者重新思考经络学说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中医学气血与络脉理论探析儿童青少年近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是我国乃至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儿童近视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医药疗法特别是中医适宜技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中医病机提出了新的观点,推动了中医药防控近视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脉络膜、巩膜缺血缺氧学说是现代医学关于近视形成学说的重大发现,我们基于中医学络脉与现代医学微血管的同质性,以及现代医学缺血缺氧与中医学气血亏虚的密切联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目中气血不足、目络亏虚失养,久之目络瘀滞,目中筋脉挛急、调节失灵,神光不能发越于远,是近视的中医病机之核心。据此,我们提出"气血不足,目络瘀滞"的近视形成假说,从气血与络脉理论角度探讨近视的病机,以期为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宗气功能失调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辨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通过梳理中医宗气学说形成背景、发展源流及主要内涵,解析宗气生理功能及其病理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并结合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中医病机特点,认为"宗气失调、治节不出"为PAF主要病机,"心下空豁,脉律不齐"为PAF具体表现,脉象节律至数变化是PAF临床辨证治的重要参考,宗气亏虚、宗气郁滞、宗气下陷是其常见证型.治疗当以"调补宗气"为根本,通补兼施,包含调和营卫、安神定悸,开郁息风、化瘀通络,培元顾本、升阳举陷等法,并佐以养心、滋阴、温阳之品,气血并治,心神同调,则枢机得利、脏气得平、血脉得利、脏腑得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