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复方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该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并认为当属本虚标实,且"阳微阴弦"是冠心病的经典阐释.研究表明,痰浊与血瘀为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同时也是病理产物,痰瘀互结作为冠心病基本病机贯穿疾病始终,是冠心病主要证型,临床研究也证实中药复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具有确切疗效.通过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从经典方剂、经验方、中药复方制剂、中药复方与西药合用、中药复方联合其他中医疗法等方面对中药复方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选方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气脉常通”理论探讨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可导致足部溃疡、坏疽,严重者可导致截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DPN属中医“痹病”“痿病”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临床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本文基于《黄帝内经》“气脉常通”理论,提出DPN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治疗应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痹”为原则,使患者气脉通达,延缓疾病进展,为DPN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拟化痰方贴敷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重症肺炎痰浊阻肺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自拟化痰方贴敷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重症肺炎痰浊阻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择2020年7月-2021年12月本院114例重症肺炎痰浊阻肺证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7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贴敷自拟化痰方,对照组贴敷安慰剂。2组均连续贴敷5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估疾病严重程度,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WBC、降钙素原(PC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CRP、IL-6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8%(53/57)、对照组为70.18%(40/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87, P=0.002)。治疗后,治疗组发热、神昏、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舌象、脉象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8.95、7.30、6.93、7.37、12.02、12.59、14.29, P<0.01);SOFA评分[(18.12±3.55)分比(21.46±3.58)分, t=5.00]、APACHE Ⅱ评分[(13.39±2.72)分比(16.52±3.13)分, t=5.70]低于对照组( P<0.01);WBC[(11.12±1.61)×10 9/L比(12.69±1.82)×10 9/L, t=4.88]、PCT[(3.72±0.81)μg/L比(5.19±0.92)μg/L, t=9.05]水平及血清CRP[(62.09±11.41)mg/L比(91.77±15.54)mg/L, t=11.62]、IL-6[(193.14±32.28)ng/L比(235.68±38.75)ng/L, t=6.3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自拟化痰方贴敷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明显改善重症肺炎痰浊阻肺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预后,且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真实世界数据挖掘,分析探讨冠脉血运重建术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中医证治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利用冠脉病中西医诊疗随访协作平台系统,采集2018年9月-2019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辽宁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科577例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基线资料、中医证型及证素、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情况、相关疾病史、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等数据,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以电话与门诊访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访,每3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1年。结果:入组577例患者,最终完成随访561例。①年龄分布:男性患者年龄为(61.80±11.00)岁、女性为(68.37±10.13)岁,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男性发病年龄有早于女性的趋势。②中医证素分布:虚性证素中占比最高的为气虚(61.75%,176/285),其次为阴虚(28.77%,82/285);实性证素中占比最高的为血瘀(39.13%,108/276),其余依次有痰浊(36.23%,100/276)、气郁(20.29%,56/276)等。③中医证型分布: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中,频率高于10%的中医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气虚血瘀证、心胆气虚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不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中,频率高于10%的中医证型为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伴焦虑抑郁状态的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心血瘀阻证患者与不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07, P<0.01)。④相关性分析:支架植入数、LDL-C与焦虑抑郁状态呈正相关( r分别为0.107、0.118, P<0.05),尿酸呈负相关( r=-0.127, P=0.01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治疗第6个月时,年龄[ RR(95% CI)为1.052(1.012~1.094), P=0.010]、糖尿病[ RR(95% CI)为4.561(1.028~20.238), P=0.046]是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行冠脉血运重建术后患者年龄多集中在60~70岁,男性患者发病有早于女性趋势,罹患冠心病风险较高;中医虚性证素中气虚证占比最高,实性证素中血瘀证占比最高;伴焦虑抑郁状态频率高的中医证型为痰瘀互结伴忧郁气结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支架植入数、LDL-C与术后焦虑抑郁状态呈正相关;年龄、糖尿病是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王松龄运用化浊醒神法治疗发作性睡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王松龄教授认为,发作性睡病以痰浊瘀窍、脾肾阳虚为核心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以脾肾阳虚为本,湿、浊、痰、瘀阻滞脑络为标,其中浊邪贯穿病程始终,使本病具有阴邪内盛的特点。故以化浊醒神、补脾温肾为基本治法,二者兼顾,并以调和阴阳为本,以平为期,才能获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热瘀肺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本院66例AECOPD痰热瘀肺证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研究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清金化浊方。2组均治疗7 d。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急性血栓事件。结果:治疗期间,66例患者中4例标本溶血,2例误纳入退出研究,最终对照组28例、研究组32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后,研究组血浆t-PAIC[(6.19±1.93)μg/L比(7.42±2.71)μg/L, t=2.04]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血清TNF-α[(71.15±25.25)ng/L比(122.60±98.76)ng/L, t=2.42]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血浆PT[(11.98±0.74)s比(11.55±0.77)s, t=-2.19]较对照组延长( 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未出现血栓事件,对照组出现1例急性心肌梗死。 结论:清金化浊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AECOPD痰热瘀肺证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耳穴埋豆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0例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耳穴埋豆组(A组, n=53)、半夏白术天麻汤组(B组, n=54),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耳穴埋豆组(C组, n=53),三组分别接受耳穴埋豆、半夏白术天麻汤及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耳穴埋豆治疗,连续治疗10 d,比较三组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积分、脑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的情况。 结果:B、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及日常生活和工作各项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C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P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C组LVA、PVA、BA血流速度明显快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C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均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与耳穴埋豆联合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患者,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脑血流速度,降低血液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 68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间影响因素的差异,为UA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8月-2019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UA住院患者1 684例,应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时间、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实验室指标[TC、TG、HDL-C、LDL-C、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HbA1c]、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心肾阳虚证)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以及与患者一般资料、血脂、血糖及凝血指标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证型的危险因素。结果:1 684例UA患者证型分布依次为气阴两虚证(44.7%)、痰浊闭阻证(35.3%)、气虚血瘀证(7.4%)、心血瘀阻证(5.3%)、气滞血瘀证(4.6%)、心肾阳虚证(2.6%);男性多于女性( P<0.05);6个证型间性别、年龄、BMI、TC、HDL-C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P<0.05),痰浊闭阻证患者年龄小于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 P<0.05);气滞血瘀证患者年龄小于气阴两虚证、心血瘀阻证、心肾阳虚证( P<0.05);痰浊闭阻证患者BMI大于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 P<0.05);痰浊闭阻证患者TC水平高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 P<0.05);痰浊闭阻证患者HDL-C水平低于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C[ OR(95% CI)为0.761(0.592,0.978)]、HDL-C[ OR(95% CI)为2.131(1.145,3.966)]是预测气虚血瘀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 OR(95% CI)为1.017(1.008,1.026)]、住院时间[ OR(95% CI)为1.019(1.001,1.038)]、DBP[ OR(95% CI)为0.984(0.975,0.993)]、HDL-C[ OR(95% CI)为0.984(0.975,0.993)]是预测气阴两虚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 OR(95% CI)为0.965(0.946,0.985)]、HDL-C[ OR(95% CI)为2.329(1.206,4.500)]是预测气滞血瘀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 OR(95% CI)为0.982(0.973,0.991)]、住院时间[ OR(95% CI)为0.978(0.958,0.997)]、BMI[ OR(95% CI)为1.048(1.015,1.082)]、DBP[ OR(95% CI)为1.014(1.004,1.024)]、HDL-C[ OR(95% CI)为0.505(0.351,0.726)]是预测痰浊闭阻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年龄[ OR(95% CI)为1.031(1.003,1.060)]、DBP[ OR(95% CI)为1.028(1.001,1.056)]是预测心肾阳虚证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UA中医证型分布呈一定规律,以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多见,性别、年龄、BMI、TC、HDL-C在中医证型间存在差异,可为UA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定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血瘀型血管性痴呆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复方治疗血瘀型血管性痴呆(VD)的核心药组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0年1月-2021年11月有关中药治疗血瘀型VD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R x64 4.1.2、Origin 2021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分析、中药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结果:共纳入文献196篇,得到处方196首,涉及中药200味。高频用药为石菖蒲、川芎、丹参、远志、红花,用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味药物关联规则19个,具代表性的规则有石菖蒲-远志、川芎-红花、石菖蒲-郁金等,聚类分析共提取得到4类,因子分析共提取8个公因子。结论:血瘀型VD的核心病机为瘀血阻滞脑络,兼有气虚、阴虚、痰浊等病理因素,中药复方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临证依患者兼症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活血方法和活血药物,分别施以健脾化痰、滋阴养血、开窍醒神、补肾健脾、行气搜络等佐治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中医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从中西医角度探讨炎症因子指标在COPD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COPD患者,按中医证型分为痰浊壅肺组( n=50)和肺肾气虚组( n=50)。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白介素-6(IL-6)、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痰浊壅肺组COPD患者MCP-1、IL-6、ESR、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明显高于肺肾气虚组(均 P<0.05)。肺肾气虚组COPD患者WBC、MCP-1、MIP-1α、IL-6、ESR、CRP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痰浊壅肺组COPD患者MIP-1α、MCP-1、IL-6、ESR、CRP、WBC、PCT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COPD患者机体存在炎症反应,而痰浊壅肺证患者的炎症反应较肺肾气虚证患者更为明显。炎症因子MCP-1、MIP-1α、IL-6、ESR、CRP、WBC、PCT等指标可作为判断COPD炎症程度的指标,对COPD患者区分不同证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