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背三七提取物联合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白背三七提取物联合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通过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三七黄酮联合葛根素组(80 mg/kg+80 mg/kg),三七黄酮组(80 mg/kg),葛根素组(80 mg/kg),西格列汀组(2 mg/kg),模型对照组,同时设有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观察各给药组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GHB)、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影响。计量资料应用 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通过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检测各给药方法对模型大鼠的FBG、GHB、SOD、TNF-α的影响,通过实验验证,证实三七黄酮联合葛根素组的FBG值低于模型对照组[(12.03±5.07) mmol/L比(27.04±5.46)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434, P<0.01);三七黄酮联合葛根素组的GHB值低于模型对照组[(13.77±5.89) ng/ml比(24.68±4.77)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324, P<0.01);三七黄酮联合葛根素组SOD值高于模型对照组[(253.32±24.43) U/ml比(218.98±21.38) 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991, P<0.05);三七黄酮联合葛根素组指标低于模型对照组[(456.32±51.43) pg/g比(619.42±54.71) p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8.677, P<0.05)。而三七黄酮组、葛根素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在FBG、GHB、SOD、TNF-α上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三七黄酮联合葛根素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高血糖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脂质代谢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色氨酸-犬尿氨酸代谢通路中代谢物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外周血清和尿液犬尿氨酸(KYN)代谢物相关性的研究有限.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清和尿液色氨酸(TRP)-KYN代谢物与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以及血清与尿液KYN代谢物的相关性以及代谢物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以期为探索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或门诊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在杭州市社区招募健康对照组共26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和尿液TRP、KYN、犬尿喹啉酸(KYNA)、喹啉酸(QUIN)、吡啶甲酸(PIC)、黄尿酸和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检测血清和尿液IL-6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与尿液TRP-KYN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代谢物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98.500,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尿液PIC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53.000,P=0.013).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KYN水平与尿液QUIN/KYNA、QUIN/PIC均呈正相关(r=0.562、0.438,P均<0.0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5-HT/KYN与PANSS总评分和阴性症状分量表评分均呈正相关(r=0.458、0.455,P均<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TRP-KYN代谢物水平与尿液中神经毒性代谢物比值有关,并与阴性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中药单体调控"细胞自噬"防治皮瓣坏死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部分中药单体通过激活细胞自噬可缓解皮瓣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促进皮瓣血管再生,防治皮瓣坏死.目的:综述中药单体调控细胞自噬防治皮瓣坏死的研究进展.方法:分别以"中药、细胞自噬、皮瓣"与"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Autophagy,Skin flaps"为中英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发表在中国知网与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文献初筛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6篇,以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通过阅读文献标题与摘要进行质量评估,最终归纳整理5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细胞自噬的调控是由AMPK/mTOR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介导的,激活细胞自噬可缓解皮瓣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促进皮瓣血管再生,防治皮瓣坏死.②中药单体中的萜类化合物(桦木酸、穿心莲内酯、三七三萜和梓醇)、酚类化合物(白藜芦醇、姜黄素和天麻素)、酚酸类化合物(丹酚酸B)及类固醇类化合物(拟人参皂甙F11)可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细胞自噬来缓解皮瓣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促进皮瓣血管再生,促皮瓣存活.③文章通过总结中药单体调控细胞自噬防治皮瓣坏死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上中药防治皮瓣坏死、促进皮瓣愈合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三七总皂苷上调浓缩生长因子释放促进大鼠骨折愈合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和浓缩生长因子均能促进骨折愈合,但是目前关于两者共同干预骨折愈合的研究较少,三七总皂苷可能通过在某段时间内促进浓缩生长因子相关因子的释放来达到加快骨折愈合的目的.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对浓缩生长因子释放,以及对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8周龄SD大鼠18只,编号后随机分为三七总皂苷组、模型对照组以及空白组.三七总皂苷组给予三七总皂苷灌胃2周,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灌胃2周,空白组正常饲喂.2周后三七总皂苷组与模型对照组同时采血离心获取浓缩生长因子备用,继续正常饲喂1周,然后对所有大鼠进行股骨骨折造模处理,三七总皂苷组与模型对照组植入自体浓缩生长因子,并用ELISA法检测1 h及1,3,5,7,9,11 d生长因子释放量;通过观察术后2个月X射线片及骨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评估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生长因子释放情况:三七总皂苷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转化生长因子β在第7,9,11天的释放浓度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在第5,9,11天的释放浓度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1-11天的释放浓度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②骨折愈合情况:术后2个月行X射线片检查,三七总皂苷组的骨折愈合情况优于模型对照组,两组均优于空白组;取材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三七总皂苷组成骨细胞生成量大于模型对照组,两组均大于空白组;③提示三七总皂苷可以上调浓缩生长因子相关因子的释放浓度,三七总皂苷干预后的浓缩生长因子对促进大鼠骨折愈合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上海122种市售现制奶茶中的营养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26
[背景]市售现制奶茶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其营养素含量研究甚少,制约了奶茶营养指导工作的开展.[目的]测定上海市销量排名靠前的市售现制奶茶的营养素含量,分析奶茶的营养特点.[方法]2018年和 2021年,在"美团"和"饿了么"订餐平台上搜索"奶茶",共选取在上海市有≥3家分店的现制奶茶品牌共 13个,采集其销量排名靠前的 3类现制奶茶[奶茶(包含其销售的所有甜度等级)、奶盖茶、水果茶]共 122种.采用国标方法检测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反式脂肪酸、钙、咖啡因、茶多酚.[结果]市售现制奶茶能量中位数为 310 kJ(每 100 g样本计).能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奶盖茶、奶茶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含量高于水果茶(P<0.05),三者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奶茶的总糖及果糖、葡萄糖含量低于奶盖茶和果茶(P<0.05);水果茶的乳糖含量低于奶茶和奶盖茶(P<0.05).奶盖茶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高于奶茶(P<0.05).咖啡因和茶多酚的含量中位数均表现为奶茶>奶盖茶(P<0.05).奶茶能量、碳水化合物、蔗糖、总糖、钙含量与加料数量(0~3种)呈正相关(r=0.386、0.371、0.238、0.698、0.466,P<0.05).能量、碳水化合物、总糖的含量随着甜度升高均呈上升趋势(P<0.05),且总糖主要是蔗糖,其次为果糖和葡萄糖.标称不额外加糖的样品总糖含量是 3.40(2.20,4.9)g,其中 93.3%总糖含量大于 0.5 g;标称三分糖的样品总糖含量是 4.97(4.25,5.97)g,其中 47.4%总糖含量大于5 g;标称五分糖的样品总糖含量是 5.80(4.31,6.88)g;标称七分糖的样品总糖含量是6.59(5.17,8.53)g;标称全糖的样品总糖含量是 7.96(6.82,9.20)g,94.0%的样本总糖含量大于5 g,大于10 g的比例是18.0%(标称不同含糖量的样本糖含量值均为每100 g样本计).[结论]市售现制奶茶营养素不均衡,具有能量高、添加糖含量高、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的特点.需要规范糖添加量和甜度标注,加强奶茶营养宣传教育,引导居民适当限制其摄入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土壤微生物中新型β-葡萄糖苷酶的挖掘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通过培养微生物来获得新p-葡萄糖苷酶因只有少部分微生物可以被培养而受到限制,但宏基因组学技术可以挖掘非培养微生物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资源.[目的]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挖掘土壤微生物来源的新型p-葡萄糖苷酶,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构建土壤微生物的宏基因组文库,利用七叶苷平板显色法对所构建的文库进行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并对阳性克隆所含的p-葡萄糖苷酶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和生物化学特性分析.[结果]通过筛选文库中的62万个克隆,获得一个具有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克隆,其插入片段中包含一个2 301 bp的ORF (YNBG3),蛋白同源性分析显示其属于β-葡萄糖苷酶第三家族.对YNBG3酶的生化分析确定其最佳反应温度为53℃,最适pH为5.2,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对一定浓度范围内的DMSO、丙酮、乙醇等有机试剂有较好的耐受性,EDTA和尿素可增加该酶的活性.[结论]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获得了一个有较好热稳定性及耐受一定浓度有机试剂和尿素的新β-葡萄糖苷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治疗:半肩关节置换与锁定钢板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对于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选择半肩关节置换还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对比半肩关节置换及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差异.方法:回顾分析7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半肩关节置换组22例,锁定钢板内固定组51例.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等.结果与结论:①73例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随访;②锁定钢板内固定组与半肩关节置换组相比,其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量多且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锁定钢板内固定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35%虽然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23%,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术后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总评分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显著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三部分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优于半肩关节置换(P<0.05),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半肩关节置换手术时间更长,血红蛋白下降值更低(P<0.05);⑥对于四部分骨折患者,2种治疗方式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长,血红蛋白下降值更低,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半肩关节置换(P<0.05);⑦总体而言,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半肩关节置换,其中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修复结果要优于半肩关节置换,对于四部分骨折而言二者效果并无太多差异,但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较长,出血多,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综合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建立简便可行、失败率低的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是研究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途径.目的: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并进行病理学、影像学、骨/血清生化、血流变学评价.方法:将2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2组,实验组经耳缘静脉注射马血清10 mL/kg,14 d后再注射1次,再次注射14 d后,臀肌注射醋酸泼尼松龙8 mg/kg,1次/d,连续注射6 d,建立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8周,进行股骨头X射线、MRI检查;造模后10周,进行骨生化、血清生化、血液流变学及股骨头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对照组骨皮质较厚,骨小梁清晰;实验组关节间隙变窄,骨皮质显著变薄,骨密度明显降低,骨小梁重度紊乱;②MRI检测:对照组未见股骨头坏死现象,实验组表现典型的双线征;③骨生化:实验组氨基己糖、钙/羟脯胺酸、氨基己糖/羟脯胺酸、钙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④血清生化:实验组钙磷乘积、胆固醇、钙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⑤血液流变学:实验组全血高切黏度及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比及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P<0.05);⑥组织学观察:实验组骨小梁中大部分骨细胞坏死,未坏死的骨细胞肿胀,细胞核严重变形、边聚,还有细胞核碎化、溶解、空鼓等现象,多核破骨细胞明显增多,造血干细胞明显减少;对照组未见上述现象;⑦结果表明,采用马血清联合大剂量和醋酸泼尼松龙可得到较理想的激素性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X射线、MRI检查及骨/血清生化、血流变学评价可作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辅助诊断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引种地白背三七主要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生态因子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白背三七茎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陕西省12个引种试验地种植的白背三七总黄酮和B族维生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获得不同产地的生态因子数据,通过冗余分析(RDA)其化学成分含量与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不同采样地白背三七的总黄酮含量和B族维生素各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洛南4个样地种植的白背三七茎叶中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8个样地,但B族维生素含量较其他8个样地的低;白背三七茎叶中总黄酮含量与B2、B6、B12及B族维生素总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种植地的海拔、降雨量和温度对白背三七黄酮类物质累积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总黄酮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海拔和降雨量,且均呈正相关关系;降雨量和海拔对白背三七中B族维生素含量的影响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和环境因子对白背三七活性物质含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洛南为代表的秦巴山区(海拔800~900m,7~8月平均降雨量78~84 mm,平均地温26~27.5℃)是栽培白背三七较适宜的生态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参皂苷Rg1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细胞的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人参皂苷Rg1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并且抑制细胞凋亡,是三七和人参共有的有效活性成分.目的:分析人参皂苷Rg1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分成4组(n=10),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空白对照组正常饮食,模型对照组高脂高糖饮食22周,人参皂苷Rg1组高脂高糖饮食14周后加用Rg1灌胃治疗8周.用显色法检测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油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的脂滴,TUNEL染色观察肝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Q-PCR从mRNA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Bax、Bcl-2、Caspase-3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从蛋白质水平检测肝脏组织中的凋亡关键因子Bax、Bcl-2、Procaspase-3、Caspase-3 cleavage p17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脏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大量脂肪空泡并且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人参皂苷Rg1组肝细胞排列形态逐渐恢复正常脂肪空泡减少以及炎性细胞浸润减少;②油红染色: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人参皂苷Rg1组肝细胞脂滴明显减少,并且随着Rg1的浓度升高而降低;③TUNEL染色: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人参皂苷Rg1组的凋亡程度明显降低;④显色法检测: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人参皂苷Rg1组与模型组比较,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升高(P<0.05),丙二醛降低(P<0.05);⑤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人参皂苷Rg1组Bax、Caspase-3的mRNA表达降低(P<0.05),Bcl-2 mRNA表达升高(P<0.05);⑥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人参皂苷Rg1组的Bax,Caspase-3 cleavage p17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Procaspase-3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⑦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的肝细胞凋亡,从而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