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4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自拟方益气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青海高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虚兼脾肾不足证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等肝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阴转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ALT、AST、TBA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LB、Ch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GLO、ALP、γ-GT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GLO、ALP、γ-G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PT、APTT、INR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P<0.05),FIB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治疗组PT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FIB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胁肋隐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腹胀便溏、面色不华等中医证候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100%(40/40),对照组HBV-DNA阴转率为95.00%(38/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恩替卡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益气补肾健脾方能有效改善CHB气虚兼脾肾不足证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以及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为青海高原地区CHB的诊治提供了用药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K-MB、FAR、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阜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老年AMI患者(AMI组)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因胸痛胸闷入院的41例老年非AMI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证实)为对照组,对两组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CK-MB、FAR、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对比AMI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CK-MB、FAR、D-二聚体;分析老年AMI患者CK-MB、FAR、D-二聚体与LVEDD、LVEF的相关性,并评估CK-MB、FAR、D-二聚体对AMI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AMI组患者LVEDD、CK-MB、FAR、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LVE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87、6.697、8.080、7.792、3.116,P<0.05);CK-MB、FAR、D-二聚体水平在AMI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中的比较均为: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28、14.483、8.573,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K-MB、FAR、D-二聚体与LVEDD呈正相关(r=0.562、0.557、0.394,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146、-0.385、-0.137,P<0.05);ROC曲线显示,CK-MB、FAR、D-二聚体及其联合检测诊断AMI的AUC分别为0.839、0.874、0.861及0.958.结论 CK-MB、FAR、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AMI患者心功能及病情有关,通过联合检测对诊断AMI发生预测效能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联合运用多个指标建立老年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再出血(AUGIRB)风险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1例老年(年龄≥65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消化道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31例)和无再出血组(130例)。应用单因素分析筛选AUGIRB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UGIRB独立预测指标,构建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预测模型对AUGIRB的预测能力,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优势比(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运用Bootstrap重抽样法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出血评分(GBS)、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对老年患者是否发生AUGIRB有显著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OR=11.150,95% CI:1.888~65.852, P<0.05)、GBS评分( OR=2.503,95% CI:1.523~4.114, P<0.05)为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独立危险因素,ALB( OR=0.764,95% CI:0.626~0.932, P<0.05)和FIB( OR=0.065,95% CI:0.011~0.370, P<0.05)为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保护因素。上述4个指标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979。模型预测能力的内部验证表明,C指数为0.986。 结论:研究中拟合的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较高,对老年患者合并AUGIRB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鹅膏菌中毒患者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与预后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并比较不同预后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寻找潜在预后指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急诊科收治的52例鹅膏菌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的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MAP)、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慢性肝衰竭(CLIF)-SOFA评分、欧洲慢性肝衰竭研究基金会器官衰竭评分(CLIF-C OF)〕,以及28 d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不同预后两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最终共45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28 d存活38例,死亡7例。死亡组患者凝血指标PT、APTT、INR及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SOFA、CLIF-C OF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T(s):69.59±15.94比25.99±4.64,APTT(s):83.44±17.82比42.64±3.79,INR:6.13±1.47比2.07±0.33,SOFA评分(分):11.57±1.38比6.03±0.77,CLIF-SOFA评分(分):9.86±2.17比5.55±0.67,CLIF-C OF评分(分):11.71±0.97比8.37±0.35〕,PLT明显低于存活组(×10 9/L:80.57±29.65比169.60±1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一般资料及其他临床指标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指标PT、APTT、INR、PLT和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SOFA、CLIF-C OF对鹅膏菌中毒患者预后均有一定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5。凝血指标的敏感度均达85%以上,其中INR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8 〔95%可信区间(95% CI)为0.74~1.00〕和83.0%;肝衰竭预后相关评分的敏感度均为100%,其中CLIF-C OF评分的AUC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86(95% CI为0.74~0.99)和66.0%。 结论:INR和CLIF-C OF评分可以用于鹅膏菌中毒患者不良预后的评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炎性标志物对Ⅰ~Ⅲ期根治性切除胃癌患者预后预测Nomogram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术前炎性标志物Nomogram建立Ⅰ~Ⅲ期胃癌患者术后的生存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 03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随访资料,采用 COX回归方法建立Nomogram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以及临床决策曲线(DCA)验证该模型的性能。结果:本组1 035例患者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170例升高,865例降低;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562例升高,473例降低;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FAR)108例升高,927例降低;预后营养指数(PNI)180例升高,855例降低;TNM分期Ⅰ期267例,Ⅱ期334例,Ⅲ期434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有无脉管癌栓、pTNM分期、FAR、PNI及NLR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该Nomogram模型的3年和5年AUC分别为0.773和0.846;C-index为0.723(95% CI:0.710~0.736),优于AJCC第8版pTNM分期0.693(95% CI:0.681~0.705),校准曲线显示其3年和5年OS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DCA决策曲线结果显示,与第8版pTNM分期系统相比,在预测患者的3年和5年OS方面拥有更高的净收益。 结论: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针对Ⅰ~Ⅲ期胃癌患者术后的预后预测系统,以可视化的Nomogram模型预测患者的3年和5年OS,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对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AFR)对体外循环(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就诊于安徽省儿童医院诊断为室间隔缺损的患儿,依照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AKI将患儿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收集患儿人口学资料、术前资料、术中数据、术后数据以及CPB期间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AFR对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15例患儿,其中AKI组28例,非AKI组187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肺炎史、慢性心力衰竭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AKI组患儿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AKI组(0.526±0.028比0.538±0.030, P=0.048)。AKI组患儿CPB时间(min:74.1±12.1比65.8±11.3, 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min:41.7±9.7比37.2±9.4, P=0.021)明显长于非AKI组,低温停循环比例明显高于非AKI组(21.4%比8.6%, P=0.047),而两组术中超滤比例和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KI组患儿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AKI组(d:5.3±2.0比4.0±1.7, P<0.001),但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低血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KI组患儿CPB期间血糖(mmol/L:9.4±1.3比8.8±0.8, P<0.001)、血乳酸(mmol/L:2.2±0.3比2.0±0.3, P=0.015)、血肌酐(μmol/L:79.7±11.5比74.4±10.9, P=0.018)水平明显高于非AKI组,AFR明显低于非AKI组(8.5±1.3比10.2±1.6, P<0.001),而两组CPB期间血红蛋白、血尿素氮、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R是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439,95%可信区间(95% CI)为0.288~0.669, P<0.001〕;血糖( OR=2.133,95% CI为1.239~3.672, P=0.006)、血乳酸( OR=5.568,95% CI为1.102~28.149, P=0.038)是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FR预测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4(95% CI为0.712~0.897, P<0.001);最佳截断值为≤9.05时,对应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2.7%。 结论:CPB期间低AFR(≤9.05)是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CPB期间AFR对CPB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AKI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血液学指标探讨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及列线图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血液学指标探讨接受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的80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收集基线期、最佳缓解期和疾病进展(PD)期的血液学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截至随访截止日期,80例患者中63例PD,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16.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HR=2.09,95% CI为1.17~3.74, P=0.013),治疗线数( HR=2.23,95% CI为1.21~4.12, P=0.010),基线期的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 HR=0.75,95% CI为0.57~0.97, P=0.028),最佳缓解期的D-二聚体( HR=1.00,95% CI为1.00~1.00, P=0.002)、乳酸脱氢酶(LDH)( HR=1.01,95% CI为1.00~1.01, P=0.006),PD期的血红蛋白( HR=0.97,95% CI为0.96~0.99, P<0.001)、D-二聚体( HR=1.00,95% CI为1.00~1.00, P=0.002)、C-反应蛋白( HR=1.01,95% CI为1.00~1.01, P=0.011)、白蛋白(ALB)( HR=0.91,95% CI为0.87~0.96, P=0.001)、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HR=1.16,95% CI为1.05~1.27, P=0.002)和LMR( HR=0.62,95% CI为0.42~0.90, P=0.012)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对单因素分析中 P<0.10的变量进行筛选,得到9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年龄,最佳缓解期的纤维蛋白原、LDH,PD期的血红蛋白、D-二聚体、C-反应蛋白、LDH、ALB和LMR。将上述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HR=0.91,95% CI为0.86~0.97, P=0.004)、PD期的LDH( HR=1.01,95% CI为1.00~1.01, P=0.013)和ALB( HR=0.82,95% CI为0.67~0.99, P=0.041)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1、2年OS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95% CI为0.65~0.89)、0.75(95% CI为0.66~0.88),C-index为0.71(95% CI为0.64~0.78),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一致性较好。低风险组患者( n=40)的中位OS为29.9个月(95% CI为22.5个月~NA),明显优于高风险组( n=40)[13.4个月(95% CI为11.4~23.5个月), χ2=11.30, P<0.001]。 结论:年龄、PD期的LDH和ALB均是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接受免疫治疗晚期NSCLC患者1、2年OS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3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大约3∶1比例,用R软件随机分为建模集( n=233)和验证集( n=85)。建模集患者根据入院30 d结局分为生存组( n=180)和死亡组( n=53)。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建模集患者入院30 d预后的影响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决策曲线分析(DCA)和calibrate校准曲线用验证集数据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脓毒性休克( HR=2.32,95% CI 1.37~3.89, P=0.01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HR=2.52,95% CI 1.23~5.61, P=0.017)是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入院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 HR=0.64,95% CI 0.41~0.83, P=0.011)和预后营养指数(PNI)( HR=0.68,95% CI 0.57~0.83, P=0.009)是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入院30 d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列线图模型AUC在建模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875和0.880。DCA曲线结果提示,该模型在建模集和验证集中的临床效益均优于"所有"或"无"曲线;calibrate曲线结果提示该模型的实际、矫正曲线拟合好,且接近于理想曲线。 结论:基于脓毒性休克、AFR、NLR和PNI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于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胆管炎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预警因子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急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判断患者死亡的预警因子。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5日于北京友谊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生命体征、基础疾病、炎症指标、脏器功能指标、凝血指标、胆管炎病因、急诊引流情况、预后,了解急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找出患者28 d死亡的最强预警因子。结果:共纳入274例急性胆管炎患者,28 d内生存265例(生存组),死亡9例(死亡组)。死亡组患者糖尿病比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肌酐水平、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而白蛋白水平、Glasgow昏迷评分明显低于生存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asgow昏迷评分、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是急性胆管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Glasgow昏迷评分、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是判断急性胆管炎患者死亡的预警因子。Glasgow昏迷评分是胆管炎患者死亡的最强预警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的多中心回顾分析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危重烧伤老年患者早期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12家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4例危重烧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连市第四人民医院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5例、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2例、黑龙江省医院5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7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例、南通大学附属医院10例、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9例、解放军第924医院12例、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6例、浙江省台州医院4例、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1例。统计患者的总体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致伤因素、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伤后入院时间。根据伤后28 d内的存活结局,将患者分为存活组(89例)与死亡组(35例),比较2组患者基本资料与伤情(同前总体临床特征);伤后第1个24 h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伤后第1个24 h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伤后第1个24 h脏器功能指标,包括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尿素、血肌酐、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电解质指标(血钾、血钠、血氯、血钙、血镁及血磷)、尿酸、肌红蛋白、脑钠肽;伤后第1个24 h感染及血气指标,包括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pH值、氧合指数、碱剩余、乳酸;治疗情况,包括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否行抗凝治疗、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及液体复苏情况。筛选影响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中男82例、女42例,年龄60~97岁,体重指数23.44(21.09,25.95)kg/m 2,烧伤总面积54.00%(42.00%,75.0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面积25.00%(10.00%,40.00%)TBSA,主要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以火焰烧伤者为主,合并基础疾病者43例,以伤后入院时间≤8 h者为主。2组患者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情况,伤后第1个24 h PT、APTT、D-二聚体、FDP、INR、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血肌酐、血糖、血钠、尿酸、肌红蛋白、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37、5.49、5.26、5.97、2.18、1.95、2.68、2.68、2.51、2.82、2.14、3.40、5.31、3.41、2.35、3.81、2.16、-3.82, P<0.05);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9.44、28.50, P<0.05)。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伤后第1个24 h APTT均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17、1.10、1.10、1.09、1.27,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3~1.40、1.04~1.21、1.05~1.19、1.05~1.17、1.07~1.69, P<0.05)。 结论:危重烧伤老年患者多为火焰烧伤,常伴随中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常伴有炎症反应增强、血糖升高、纤溶激活、脏器功能损害等,这与其预后相关。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伤后第1个24 h血肌酐和APTT是该群体伤后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