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盆底肌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女性肌筋膜源性盆腔痛患者盆底电生理和影像学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女性肌筋膜源性盆腔痛(MFPP)患者盆底电生理和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改变的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妇科肿瘤与盆底泌尿门诊就诊的49例MFPP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41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统一如实填写病史及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盆底肌电位检测仪器检测两组阴道静息肌电位、最大肌电位;使用法国PHENIX系列电子张力器检测两组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张力器分别张开5°和10°盆底肌收缩力;采用丹麦B-K公司生产的经会阴二维超声、经阴道三维超声分别检测两组静息状态下经二维超声测出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与膀胱颈、膀胱底之间的长度(BND、BSD)、生殖道裂孔前后径、肛直肠角度;经阴道三维超声准确找到肛提肌裂孔,测量其面积、前后径、横向径及肛提肌的不同受损程度等。结果:研究组阴道静息肌电位高于对照组(2 μV比1 μV)( P<0.05);阴道最大肌电位高于对照组(7 μV比6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盆底肌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张力器张开5°时盆底肌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204 g/m 2比175 g/m 2、450 g/m 2比410 g/m 2、237 g/m 2比51 g/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息状态下,研究组BND、BSD、生殖道裂孔前后径均小于对照组(14.0 mm比16.7 mm、5.3 mm比19.7 mm、46.7 mm比49.5 mm),肛直角大于对照组(129°比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Valsalva状态下肛直角大于对照组(113°比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息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前后径、横向径、肛提肌缺损得分均小于对照组(10.1 cm 2比11.6 cm 2、44.2 mm比47.4 mm、31.9 mm比34.7 mm、1分比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FPP呈现盆底肌肉筋膜持续痉挛及丧失协调性的状态;可以通过对盆底肌肉筋膜解痉的方式对MFPP进行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部神经阻滞治疗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MFP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女性MFP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6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使用阴部神经阻滞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即刻后、治疗3、6个月后随访其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干预方式下的症状改善情况和QO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NRS评分、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即刻后、治疗3、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部神经阻滞可改善患者下尿路症状(尿频),能更持久的改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射频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射频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妇科诊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电刺激组(48例,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射频组(48例,新型射频技术治疗)、联合组(48例,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新型射频技术治疗),评估三组盆底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筋膜疼痛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三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分期(POP-Q)情况,评估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盆底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筋膜疼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46/48)、97.92%(47/48)、93.75%(45/48),均显著高于射频组[79.17%(38/48)、79.17%(38/48)、77.08%(37/48)]、电刺激组[75.00%(36/48)、77.08%(37/48)、72.92%(35/48)],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8.40、9.77、7.66,均 P < 0.05)。治疗后,联合组POP-Q均显著低于射频组、电刺激组(均 P < 0.05);联合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尿失禁问卷评分均显著低于射频组、电刺激组(均 P < 0.05)。 结论: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射频治疗可显著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缓解尿失禁及盆底肌筋膜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阴道超声探头触痛引导的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扳机点的定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发一种简单实用、可重复的超声检查方法定位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扳机点所在肌肉,继而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9月1日至2023年4月20日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盆腔肌筋膜疼痛的患者共113例,妇科医生分别对部分盆底肌(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尾骨肌)和盆壁肌(梨状肌、闭孔内肌)进行指检内诊,寻找疼痛扳机点所在的肌肉,参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数字分级法(NRS)疼痛评分方法进行疼痛评分,将患者转介到超声科,由超声医生使用经阴道超声探头实时显示上述肌群进行观察并对其适当加压,通过触痛寻找疼痛扳机点所在肌肉并进行疼痛评分。将两次评分作对比,进行一致性及差异性分析。结果:疼痛扳机点明确,再现性好,对位于双侧耻骨直肠肌、耻尾肌、尾骨肌的疼痛扳机点定位及评分,经阴道超声探头触痛引导法与临床触诊法一致性较强(一致率均≥70%),对位于耻骨直肠肌和尾骨肌的扳机点疼痛评分,两种方法差异不明显( P>0.05),对位于其余盆底及盆壁肌群的扳机点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超声检查弥补了临床触诊对梨状肌评估不足的缺点。 结论:笔者研发的超声探头触痛引导的女性盆腔肌筋膜疼痛扳机点的寻找方法是一种新型无创、安全简便且实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为临床诊断盆腔肌筋膜疼痛、制定治疗策略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学科协作诊治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是因盆底肌及筋膜系统病变引起疼痛,伴触发点形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于该病症状非特异,多数妇产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漏诊,且治疗棘手。本文报道1例盆底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经规范盆底康复治疗后疼痛仍持续存在,经多学科会诊后,加行超声引导下盆底肌和骨盆外肌筋膜触发点注射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对该类难治性患者细致且专业的体格检查可发现骨盆外肌筋膜中与盆底肌筋膜共存的触发点,这是本例治疗成功的关键,经多学科多模式联合诊治获得成功,本例的经验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疗效及对疼痛图谱、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疗效及对疼痛图谱、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300 例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 150 例予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治疗组150 例予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2 组均治疗7 天.2 组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检测D-二聚体(DD)、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利用疼痛图谱对患者泌尿生殖疼痛、盆底肌肉疼痛、膀胱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盆腔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统计2 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67%(136/15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105/15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DD、PV、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泌尿生殖疼痛点评分、盆底肌肉疼痛点评分、膀胱疼痛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TNF-α、IL-6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IL-2 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盆腔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盆底、骶神经磁刺激和肌筋膜手法联合治疗后,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图谱评分均显著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机体内炎症情况减轻,盆腔功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腹式呼吸训练联合电刺激和生物反馈应用于产后盆底肌高张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腹式呼吸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应用于产后盆底肌高张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华妇女儿童医院盆底康复门诊,经诊断存在产后盆底肌高张的患者96例,采用随机分组,试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每次试验组先进行10min的电刺激放松和10min的生物反馈治疗,再进行5-10min的腹式呼吸训练,每周2-3次,共10次,总疗程4-8周.对照组只进行电刺激放松及生物反馈治疗,每周进行2-3次治疗,总共10次,总疗程4-8周.观察盆底肌筋膜触诊压痛视觉模拟评分、手测盆底肌力、盆底肌前后静息电位,慢肌收缩肌电位、快肌收缩肌电位、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评分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变化.结果:盆底肌筋膜触诊压痛视觉模拟评分、盆底肌前后静息电位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手测盆底肌力、慢肌收缩肌电位、快肌收缩肌电位、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盆底肌筋膜触诊压痛视觉模拟评分、盆底肌前后静息电位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测盆底肌力、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有助于产后盆底肌高张的治疗,比单纯使用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的临床效果更有优势,可改善盆底肌筋膜疼痛和性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痛疗效及对盆底肌肌力和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痛疗效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盆底肌肌力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7月来院就诊的198例盆底痛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电刺激组和指法组各99例,电刺激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指法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筋膜指法放松.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28天、停止治疗14天临床症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分级、盆底肌电指标(前静息电位、后静息电位、快速收缩、持续收缩)、盆底肌障碍评估(PFIQ-7)、并发症和疾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指法组总有效率(89.9%)高于电刺激组(79.8%)(P<0.05);治疗7天、治疗28天、停止治疗14天,两组VAS、ODI评分逐渐下降且指法组均低于电刺激组,治疗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指法组优于电刺激组,两组前静息电位、后静息电位波幅均下降,快速收缩、持续收缩均上升,且指法组前静息电位、后静息电位波幅低于电刺激组,两组PFIQ-7评分均下降且指法组均低于电刺激组(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治疗后随访3个月,疼痛复发电刺激组(8.1%)与指法组(3.0%)无差异(P>0.05).结论: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提高治疗盆底痛疗效,有效临床症状,提升盆底肌肌力和活动功能作用,治疗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产后6~8周妇女盆底肌筋膜疼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调查产后妇女盆底肌筋膜疼痛(myofascial pelvic pain,MFPP)现状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产后6~8周检查的873例妇女为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后调查其MFPP的发病情况,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孕期增重、分娩次数、分娩方式、临床相关症状和盆底肌筋膜触痛情况及评分.通过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FPP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873例产妇参加本研究,261例诊断为MFPP,发病率29.9%.年龄≥35岁的产妇MFPP的风险高于<25岁的产妇(OR=3.03,95%CI:1.21~7.58);分娩次数≥2次的产妇,MFPP的风险高于分娩1次产妇(P<0.05);MFPP产妇平均孕期增重(12.83±4.46)kg,显著高于非MFPP产妇(12.16±4.42 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 产后MFPP发病率较高,产后检查需重视盆底肌肉触诊,以早期识别该病,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产妇年龄≥35岁、分娩次数≥2次、孕期增重多是MFPP的危险因素.据此,应加强适龄生育、孕期合理营养、体育锻炼和控制体重增长的宣教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