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生菌预防儿童泌尿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率逐渐升高。益生菌作用的主要机制包括竞争性抑制病原、产生抗菌肽、调节酶活性、影响免疫调节和炎症因子等。体外及动物实验显示,益生菌可抑制泌尿道常见病原体的生长、黏附、侵袭以及预防小鼠UTI的发生。部分临床研究也显示,对于泌尿道结构正常或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儿童,益生菌可有效预防UTI发生,同时降低细菌耐药率。因此,益生菌可能成为非抗生素途径预防儿童UTI的一种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手术期使用益生菌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围手术期使用益生菌对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儿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体重≤10 kg的CHD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期间是否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分为A、B两组,A组30例接受常规治疗并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B组30例接受常规治疗且不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A组益生菌使用方法为1 g/次,每日3次,CHD术前7 d至术后7 d连续使用。检测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前(益生菌使用7 d后,t 1)、术后第1天(t 2)、术后第3天(t 3)、术后第7天(t 4)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6水平。于t 1、t 2时获取两组患儿血液、痰液细菌培养结果,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结束至开始肠内营养的时间、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VIS)、心脏重症监护室(cardiac intensive care unit,CICU)停留时间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卡方检验。 结果:两组患儿t 1时WBC、PCT、CRP、IL-4、IL-6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B组相比,t 2时A组IL-6水平明显下降[23.86(6.15,42.55)pg/ml比52.98(16.38,62.38)pg/ml, P=0.047],其余时间两组其他炎症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儿血液细菌培养均未检测出阳性细菌;t 1时患儿痰液细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t 2时19例患儿痰液细菌培养阳性,其中A组6例、B组13例,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多见。A、B两组患儿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VIS及C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围手术期对体重≤10 kg的CHD患儿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可降低术后早期IL-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弱体内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肝轴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肝轴是肠道与肝脏间的双向联系,肠道将肠源性产物运输至肝脏调节肝脏功能,肝脏分泌胆汁酸和其他生物活性介质与肠道相互作用。长期饮酒可影响肠-肝轴的多个环节,如破坏肠黏膜屏障、诱导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并引起胆汁酸代谢异常等,其通过菌群移位和糖脂代谢异常等途径介导肝脂肪变性和促炎环境,参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发展。针对肠-肝轴的干预手段可用于控制疾病进展,噬菌体、益生菌、粪菌移植、非吸收性抗生素,以及调节胆汁酸代谢和相关信号通路的治疗措施已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唾液链球菌K12对口腔及口咽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唾液链球菌K12是一种在人体出生不久就定植在人体口腔和鼻咽部黏膜上皮的细菌,研究发现其是一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益生菌。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唾液链球菌K12有对抗口腔和口咽部炎症和感染、龋病、口臭及口腔上皮损伤的生物活性作用。本文对唾液链球菌K12对口腔及口咽部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益生菌及布拉氏酵母菌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益生菌vs.L#3及布拉氏酵母菌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作用。方法:选取购自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60只,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5只,各组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行后续实验。A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3组均诱导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模型。B、C、D组分别给予饮用水、益生菌vs.L#3、布拉氏酵母菌灌胃。建模后12周处死小鼠,评估结肠大体成瘤情况,比较结直肠成瘤率、肿瘤数目和瘤负荷。检测并比较处理前及处死前粪便菌群及结肠黏膜菌群的变化,比较W0、W6、W12时各组疾病活动度(DAI)。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方差检验,多组间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C组小鼠的肿瘤数目(1.88±0.35)个和瘤负荷(0.63±0.07) cm均低于其余3组,D组小鼠的肿瘤数目(2.78±0.49)个和瘤负荷(1.11±0.32) cm均低于A组和B组,B组小鼠的肿瘤数目(3.83±0.82)个和瘤负荷(2.17±0.15) cm均低于A组的(7.67±1.88)个和(2.42±0.2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76、4.151, P<0.05)。A组和C组小鼠的W12粪便菌群(52.38±9.29、51.88±5.33)和黏膜菌群(98.76±41.88、98.57±30.45)均高于B组和D组,D组小鼠的W12粪便菌群(49.76±2.43)和黏膜菌群(97.08±22.45)均高于B组的(47.55±5.38)和(94.30±21.87),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F=6.035、8.427, P<0.05)。A组(69 396.55±4 847.28)和C组(68 245.38±10 445.98)小鼠的W12粪便菌群操作分类单位(OTU)丰度均低于B组(77 722.38±8 459.91)和D组(74 289.67±5 243.38),C组(50 717.62±21 611.79)和D组(38 759.70±24 934.91)小鼠的W12黏膜菌群OTU丰度均低于A组(61 601.08±12 431.97)和B组(56 976.46±22 822.81),且D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36、4.538, P<0.05)。C组(7.12±0.64、6.75±0.46)和D组(7.25±0.70、6.88±0.64)小鼠W6和W12 DAI均低于B组的(8.25±1.48、7.62±1.15),差异统计学有意义( F=7.037、5.365, P<0.05)。 结论:益生菌vs.L#3及布拉氏酵母菌均可影响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小鼠的肠道菌群。较正常小鼠,益生菌vs.L#3可增加粪便及黏膜菌群活性,抑制菌群多样性,布拉氏酵母菌可增加粪便及黏膜菌群多样性,两者均具有较佳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抑制炎癌转化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羔羊胃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羔羊胃维生素B12胶囊原料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用0.9%氯化钠溶液提取,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采用二乙基氨乙基纤维素52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离、纯化凝乳酶和胃蛋白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HPLC分析原料药的氨基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依次用水、磷酸盐缓冲液和碳酸氢钠完全提取原料药,并进行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消除活性测定。利用热水提法提取原料药中的糖蛋白,测定其对青春双歧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粪肠球菌的促生长活性,分别用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其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结果:纯化得到2种不同离子强度的凝乳酶F6-2、F7-2和胃蛋白酶F7-1的酶活力分别为27 557.10、17 532.60和17 728.15 U/g;SDS-PAGE分析显示3种酶的相对分子质量相似,为35 000~40 000。原料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疏水性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3.03%。当样品浓度为5 g/L时,3种提取物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力分别为(37.80±0.45)%、(23.20±0.78)%、(62.80±0.74)%; 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分别为(57.87±0.55)%、(5.03±0.25)%和(26.67±3.10)%。糖蛋白提取物对青春双歧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粪肠球菌均有促生长作用,其中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粪肠球菌的促进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糖蛋白的蛋白质链由15种氨基酸组成,多糖链由葡萄糖和乳糖2种单糖组成。 结论:利用多种色谱方法从羔羊胃原料药中分离、分析到至少2种凝乳酶和1种胃蛋白酶成分;原料药富含抗氧化活性成分;羔羊胃中糖蛋白成分具有体外促益生菌生长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卷曲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益生菌特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离并筛选健康女性阴道中的卷曲乳酸杆菌并评估其体外益生特性,为进一步筛选有效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微生态制剂提供新型菌株。方法:2023年4月至2023年5月期间采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10名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并分离筛选卷曲乳酸杆菌,通过16S rRNA序列鉴定卷曲乳酸杆菌,并测定其生长特性、产酸能力、产H 2O 2能力、抑菌能力。 结果:从10名健康女性阴道内共分离并鉴定出39株卷曲乳酸杆菌。本实验卷曲乳酸杆菌的生长对数期为10~40 h,其中卷曲乳酸杆菌4-5及卷曲乳酸杆菌6-7生长速度较快。本实验卷曲乳酸杆菌的pH在8~24 h内下降速度较快,48 h菌液的pH稳定在3.89~4.05之间,其中卷曲乳酸杆菌6-6、6-7、6-9、6-11的产酸性能较好。筛选的10株卷曲乳酸杆菌均能产H 2O 2,其中卷曲乳酸杆菌4-5、4-11、6-5、6-7产H 2O 2性能较好。卷曲乳酸杆菌6-5、6-7和6-9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效果较好,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90±0.31)mm、(20.61±0.70)mm、(21.73±0.37)mm;卷曲乳酸杆菌4-5、6-5和6-7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较好,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95±0.07)mm、(23.52±0.49)mm、(23.49±0.34)mm;卷曲乳酸杆菌6-5、6-6和6-7抑制大肠埃希菌的效果较好,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03±0.23)mm、(18.20±0.18)mm、(18.55±0.29)mm。 结论:卷曲乳酸杆菌6-5和卷曲乳杆菌6-7产酸能力、产H 2O 2能力、抑菌活性较好,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有望成为用于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微生态制剂的备选菌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含益生菌肠内营养干预对老年AECOPD住院患者营养状态、胃肠道功能、心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住院患者予含益生菌肠内营养干预对患者营养状态、胃肠道功能、心肺功能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老年AECOP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分别接受常规肠内营养干预和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加用含益生菌肠内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营养状态、胃肠道功能、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氧耗量(VO 2)、每分钟通气量(VE)、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氧化碳生成量(VCO 2)和呼吸商(RQ)等心肺功能指标,BMI、上臂肌围(M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清白蛋白和微营养评估(MNA-SF)评分等营养状态指标,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血管活性肠肽(VIP)等胃肠道功能指标、IgM、IgG、IgA、CD4/CD8、CD8、CD4等免疫功能指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 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VO 2、VE、VCO 2和RQ等心肺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LVEF、营养状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胃肠道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IgM、IgG、IgA、CD4/CD8、CD8和CD4等免疫功能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老年AECOPD住院患者接受含益生菌肠内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和营养不良状态,纠正胃肠功能紊乱,调整患者免疫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益生菌与极早产儿近期临床结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极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器官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建立异常和免疫功能低下,易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型败血症等并发症。益生菌能改善肠道菌群,调节细胞代谢活性及免疫功能,可用于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晚发型败血症等。但使用益生菌对极早产儿可能的危害不能忽视。本文主要就目前国内外关于益生菌对极早产儿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更好地帮助极早产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饲料中单独或联合添加乳酸菌对大口黑鲈生长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试验旨在分析在饲料中单独或联合添加2种乳酸菌对大口黑鲈生长速度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共分为4组:C0组作为对照,使用基础饲料;T1、T2和T3组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了1.0×108 CFU/g的植物乳杆菌LP-37、1.0×107 CFU/g的戊糖片球菌PP-23,以及两者按此浓度组合的混合益生菌.每个实验组均设置了3个重复,每个重复包含50尾大口黑鲈,养殖周期为6周.结果显示:T1、T2、T3组的大口黑鲈在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方面均显著优于C0组(P<0.01),并且在饵料系数方面,T1至T3组均显著低于C0组(P<0.05).其中,T3组,在促生长方面效果最为显著.在肠道组织形态方面,T1和T3组绒毛高度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1),T3组绒毛宽度显著高于C0、T1和T2组(P<0.05),各试验组肌层厚度均极显著高于C0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提高大口黑鲈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肠道中胃蛋白酶、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且与促生长结果类似,T3组提升的幅度最大.与C0组相比,T1—T3组大口黑鲈脾脏和头肾中IL-1β、IL-8、TNF-α、IFN-γ等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IL-10、TGF-1β等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T3组效果最显著.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LP-37和PP-23能显著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血清和肠道中酶活性,增强抗炎因子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的表达,显著改善肠道形态,且联合添加组优于单一添加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