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间隙引流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门直肠周围高位脓肿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肛旁肿痛15 d"于2017年4月17日就诊我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肛旁疼痛,无明显肿块,疼痛持续,无破溃溢液,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 . 5 ℃,大便正常,1次/d,质软成形,未见黏液及脓血,患者未予重视及治疗.病程中肛旁肿痛持续存在,并进行性加重.现患者为求手术治疗入住我院.入院时症见:左侧肛旁肿痛、作胀,无恶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滑.局部检查:视诊:肛缘外观欠平整,截石位5点位距肛缘3 cm可触及硬结,触之疼痛,约2 cm×2 cm大小,皮肤表面无明显异常,肤温不高.指诊:触及6点位齿线处一硬结,触之疼痛,疑似内口,余未见明显异常,退指指套未见脓血染.辅助检查:盆腔MR提示肛周脓肿.患者入院后予行急诊手术,术式选择应该遵循控制感染、保护括约肌功能及尽量减少瘘管形成的原则.本例采用三间隙引流的手术方法.手术方法如下:麻醉成功后,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术野,铺巾置单,肛管内消毒.于截石位7点肛缘处作一放射状切口,排出脓液100 mL,后探查脓腔深至骶前间隙,分别向肛门两侧扩散,呈全马蹄形,在11点位、5点位、2点位分别作切口,并用硅胶管对口引流.在骶前间隙放置两根引流管引流脓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盆底肛周感染的MRI定位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基于最新的肛部MRI解剖研究成果, 探索一种后盆底肛周感染的新定位系统.方法 肛部被分为4区.A区位于肛提肌的内侧和上方;B区位于肛提肌的外侧和下方;C区位于中央间隙 (肛门平滑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之间的脂肪间隙), 此处肛提肌尾端变成了一系列腱索, 导致A区和B区在C区直接连通;S区为肛管黏膜下间隙.依据脓肿和肛瘘的位置, 92例患者被计数和分类.结果 92例患者中共发现93处脓肿和肛瘘病灶, 与C区有关的感染灶71处, 与C区无关者22处, C区通过肌间隙扩散65处, 其中与B区通过肛提肌外侧间隙及肛门外括约肌深部、浅部间肌间隙沟通者60处, 占92.3%, C区向上通过肛提肌内侧间隙与A区沟通者5处, 占7.7%, C区感染灶通过外括约肌和/或耻骨直肠肌累及B区者14例.结论 使用全部肛门肌肉和肛周间隙作为界标, 可以为外科医生做出一个更精确的肛周感染的定位, 指导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直肠后深间隙脓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虚实结合挂线法与实挂线法治疗直肠后深间隙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直肠后深间隙高位肛周脓肿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虚实结合挂线法(即术中实挂线,结扎线松动时不紧线,采用丝线虚挂引流,待脓腔肉芽组织填充后再拆线),对照组30例采用内口上方实挂线(即术中实挂线,挂线后1周紧线,直至肛直环完全勒断)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完全愈合时肛门功能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d创面疼痛程度、创面完全愈合时肛门功能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保护肛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虚实结合挂线法治疗直肠后深间隙脓肿较传统的实挂线法能更好地保护肛直环,保证肛门括约肌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手术可操作性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糖尿病患者肛管直肠周围感染的MRI影像表现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肛周感染的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中医院2009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放射科接受肛管直肠磁共振成像的300例糖尿病伴发肛周不适患者的MRI图像,由2位具有丰富盆底磁共振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肛周炎症、脓肿、臀部皮下脂肪间隙炎症、腺源性肛瘘(肛瘘分型及主瘘管位置、主内瘘口位置、分支瘘管数目、外瘘口情况、外口距肛垂直线距离)、窦道、动态增强信号改变、非腺源性肛瘘进行分析并进行记录.结果:300例中241位患者存在盆底信号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肛管炎症、肛管内黏膜增厚、血管增粗、痔伴感染、肛周脓肿、会阴蜂窝组织炎或脓肿、臀部蜂窝组织炎或脓肿、腺源性肛瘘(Parks分型)、非腺源性肛瘘或上述征象共同存在,其中肛周血管增粗、痔疮及肛管炎212例;臀部皮下脂肪间隙炎症157例;肛管直肠周围间隙脓肿132例,其中脓肿沿肛管向上累及直肠黏膜下间隙及直肠黏膜周围间隙8例、局限于肛管后括约肌间后深间隙脓肿17例、沿肛管后深间隙播散至肛周26例、穿破外括约肌向前下播散至会阴患者27例、穿透外括约肌向后下至臀部皮下脂肪间隙22例、未穿破括约肌沿括约肌间向臀裂播散23例,沿上述2个或3个途径广泛播散患者9例;形成肛瘘患者144例,其中98例为单纯型肛瘘,包括41例括约肌间肛瘘、22例经括约肌瘘、16例括约肌外型肛瘘、10例括约肌上肛瘘、9例Parks无法分型,46例为复杂性肛瘘,包括25例括约肌间型伴有经括约肌型肛瘘、11例括约肌上型伴括约肌间型肛瘘、3例存在括约肌上型伴经括约肌型伴括约肌间型、7例无法分型;主瘘管共89支,其中位于括约肌间走行41例、穿破肛管及外括约肌向坐骨肛管窝走行22例、穿破肛管向上走行于括约肌间隙而后穿破外括约肌进入坐骨肛管窝内16例、位于括约肌上10例;分支瘘管共138支,其中延伸至直肠黏膜周围或直肠黏膜下间隙32支、括约肌间隙64支、肛管后深间隙42支;图像形态学表现为动态增强后瘘管及内瘘口呈早期明显强化、DWI对脓肿显示敏感呈稍高信号、脓肿伴周围感染呈明显强化、瘘管壁多呈延迟强化、纤维型内瘘口呈延迟强化.结论:糖尿病患者肛周感染十分常见,MRI对糖尿病患者肛周病变提供精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高位肛周脓肿误诊为马尾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肛周脓肿,也称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将其归属于"肛痈"范畴,是指发生于肛门、肛管及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临床表现为肛周局部急性疼痛、红肿高凸,破溃后流脓性分泌物,甚者出现高热呕吐、排尿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给予准确、有效的治疗可快速发展为脓毒血症,危及生命安全.而高位肛周脓肿病灶位于肛提肌以上[1],部分患者因处于发病早期或位置较深等原因无法触及肛周波动感,临床仅表现为局部疼痛,会阴盆腔坠胀,发热及排尿困难等,临床上容易因症状不明显而误诊,笔者报道高位肛周脓肿疼痛误诊为马尾综合征1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苦劳汤坐浴辅助内口虚挂线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临床疗效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肛周脓肿本身作为一种集中发生在肛门周围的肛管与直肠交接部位的疾病类型,难治愈,容易复发,按照感染肛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低位及高位肛周脓肿,以后者病情较重,治疗难度也较大[1].报道指出,高位肛周脓肿多发生在骨盆直肠间隙以及直肠后间隙之间,发生感染的位置较深,即便病情已经较为严重,患者自觉不适症状仍然较轻[2].目前结合肛周脓肿的临床症状及表现,仍然需要选择内口虚挂线术为主,以此达到改善症状及体征、降低内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药熏蒸坐浴、湿润烧伤膏在肛周脓肿术后的联合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肛周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区域及其周围间隙出现的急性化脓性病变,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大部分肛周脓肿是由肛腺感染导致,其发生发展与肛周解剖结构有关.肛管周围组织疏松,存在许多潜在性间隙,臀部皮肤较其他部位皮肤坚韧,脓肿更易蔓延向深处和其他的部位.据统计,肛周脓肿占肛肠疾病的8%~25%[1],所有年龄均可发病,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居多,春秋季发病率较高.如不能及时治疗,易形成肛瘘,给患者造成严重困扰.外科手术治疗是临床最常用治疗手段,但是由于手术导致组织受损,加上排便对创面的影响,常引起创面愈合不良,甚至出现并发症,增加复发风险[2].中医中药疗法在肛周脓肿术后应用极其广泛,可减轻疼痛、水肿,促进创面愈合,优势明显[3].笔者在2019年7月—2021年2月采用自制中药洗剂熏蒸坐浴后再外涂湿润烧伤膏方法治疗肛周脓肿术后患者,观察对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