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对术后胰腺炎高危人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EP)高危人群相关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 年7 月至2023 年6 月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且存在胰腺炎高危风险的234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为支架组(置入胰管支架,n=80)、吲哚美辛栓组(吲哚美辛栓直肠给药,n=78)、联合组(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n=76).比较 3 组手术前后相关炎症因子、免疫功能、术后胰腺炎发生情况、重症胰腺炎发生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前3 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及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另两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另两组,CD8+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组PEP发生情况及重症PE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栓联合胰管支架置入可降低PEP高危人群的炎症反应,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缩短术后疼痛缓解时间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救治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原因,以及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对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3 月 5 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 例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肠道功能恢复和休克改善的影响.结果 患者男性,52 岁,因脑出血于 2022 年 2 月 19 日行"左侧颞部开颅颅内减压术+颅脑血肿清除术+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 7d,患者出现呃逆、腹胀,经治疗后出现发热、意识障碍、低血压等表现;腹部CT可见广泛肠管积液、积气、扩张,血流动力学监测呈高排低阻型,腹内压为 21 cmH2O(1 cmH2O≈0.098 kPa),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指标升高、多项生化指标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给予器官支持(肺、循环、肾)、抗感染、液体复苏、镇痛镇静等对症治疗;中医诊断为肠结(阳明腑实、阳气暴脱),治则:通腑泄热、温肾潜阳,辨证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经直肠给药.使用中医汤剂后,患者排便量明显增多,腹内压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腹胀明显减轻,休克得到缓解.术后17 d,患者诸症好转,呼吸循环稳定,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可快速缓解病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铜绿假单胞菌-甘露糖敏感血凝素腹腔喷洒给药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甘露糖敏感血凝素(MSHA)腹腔喷洒给药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 结直肠癌患者61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关腹前,A组(31例)腹腔喷洒PA-MSHA 15 mL,C组(30例)腹腔喷洒生理盐水15 mL.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3天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两组术前和术后第5天血清免疫相关指标水平.结果A组和C组术后第3天淋巴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降低,术后第5天血清IL-6水平升高(P<0.01).C组术后第3天单核细胞计数降低,A组术后第5天血清IL-2、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A组术后第3天淋巴细胞计数升高(P<0.05).与C组比较,A组术后第5天血清IL-2、IL-6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P<0.01).两组患者术后至出院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PA-MSHA腹腔喷洒给药可有效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晚期直肠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的难点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随着盆腔肿瘤学和外科技术的进步,外科医生重新定义了盆腔手术的边界。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目前被认为是部分局部晚期和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的最佳选择。但由于手术复杂,切除范围大,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较高,所以国内只在少数医院开展。尽管近年来肿瘤药物及外科技术设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作为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对于适应证的选择及其术前评估、新辅助治疗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等方面,仍存在很多争议和挑战。充分认识盆腔脏器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临床多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客观评估以及规范地进行术前综合治疗,积极为复发和复杂局部晚期直肠癌手术根治切除创造条件,同时合理规范地实施R 0切除,仍然有可能给局部晚期和复发直肠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8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1、2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试验组给予rhGM-CSF+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均2次/d,连续治疗3周。根据主观客观管理分析(SOMA)量表对灌肠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合粪常规及直肠镜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根据SOMA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灌肠后便血、腹泻、里急后重、腹痛症状评分均较同组灌肠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灌肠后试验组便血评分比对照组低[(0.33±0.15)分比(0.48±0.32)分, t=2.045, P=0.022],两组其他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9%(51/64),试验组为90.63%(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85, P=0.026)。全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放射性直肠炎有效率高,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BRT联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联合改良FOLFOXIRI(mFOLFOXIRI,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和西妥昔单抗方案在KRAS、BRAF和NRAS基因野生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并评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省戴庄医院确诊的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86例,均为KRAS、BRAF和NRAS基因野生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方案治疗,14 d为1个周期,共12个周期;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肝转移瘤SBRT。对照组2例患者因骨髓抑制(4级)不能耐受退出研究,研究组因1例骨髓抑制、1例胃肠反应和1例肝功能异常(均为4级)患者不能耐受退出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总生存期(O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5.00%(22/40)、80.00%(32/40),均高于对照组的31.71%(13/41)、58.54%(24/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48, P=0.034; χ2=4.37, P=0.037)。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可手术切除14例(35.00%),高于对照组的6例(1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52, P=0.034)。研究组患者中位PFS、中位OS分别为9.2个月、19.5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6.5个月、15.2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83, P=0.015; χ2=7.52, P=0.027)。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细胞减少[55.00%(22/40) vs. 46.34%(19/41), χ2=0.61, P=0.436]、贫血[45.00%(18/40) vs. 39.02%(16/41), χ2=0.30, P=0.585]、血小板减少[37.50%(15/40) vs. 31.71%(13/41), χ2=0.30, P=0.584]、恶心呕吐[55.00%(22/40) vs. 48.78%(20/41), χ2=0.31, P=0.575]、便秘腹泻[20.00%(8/40) vs. 17.07%(7/41), χ2=0.12, P=0.734]、肝功能损伤[35.00%(14/40) vs. 29.27%(12/41), χ2=0.31, P=0.581]、外周感觉神经病变[30.00%(12/40) vs.26.83%(11/41), χ2=0.10, P=0.752]、急性胆碱能神经综合征[12.50%(5/40) vs. 14.63%(6/41), χ2=0.08, P=0.779]和乏力[52.50%(21/40) vs. 43.90%(18/41), χ2=0.60, P=0.439]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BRT联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瑞马唑仑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麻醉诱导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本院2023年6月至11月择期全麻下行结直肠肿瘤手术患者82例,年龄18~80岁,BMI 18.5~28.0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1):丙泊酚组(P组)和瑞马唑仑组(R组)。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 mg/kg,R组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3 mg/kg,BIS值≤60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5 μg/kg和顺阿曲库铵0.2 mg/kg。于麻醉诱导前(T 0)、诱导后3 min(T 1)、气管插管即刻(T 2)和插管后5 min(T 3)时记录HR和MAP。记录诱导期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以及注射痛发生情况,记录意识消失时间、从给药开始至BIS值≤60的时间、给药开始至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即刻BIS值>60的发生情况和补救镇静情况。 结果:最终纳入80例患者,其中P组40例,R组40例。与P组比较,R组T 1和T 2时MAP和HR升高,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从给药开始至BIS值≤60的时间延长(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瑞马唑仑0.3 mg/kg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结直肠肿瘤患者的麻醉诱导,相较于丙泊酚1.5 mg/kg,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心理状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是否能够减轻结直肠癌奥沙利铂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模式。所有患者随访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对比2组患者基本信息、治疗的焦虑抑郁情绪、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依从性、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2组治疗前和化疗结束后焦虑抑郁情绪与化疗结束后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化疗3个月后焦虑抑郁情绪和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分别为(20.97 ± 3.46)、(14.27 ± 1.14)分,优于对照组的(24.99 ± 1.11)、(18.16 ± 2.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80、5.09, P<0.05)。对照组定期复查、坚持化疗、疾病认识、科学饮食、心理依从、自我防护的依从例数分别为19、20、21、21、19例,观察组分别为28、29、30、28、30、28例,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186~9.657, P<0.05)。对照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急性咽喉感觉异常、胃肠道反应、血液毒性反应例数分别为7、2、18、4例,观察组仅胃肠道反应14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8.26, P<0.05)。对照组非常满意、满意、良好例数分别为6、27、2例,观察组分别为16、18、0例,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值为1.853, P<0.05)。 结论: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化疗性周围神经病变情况,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用药后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应用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腹横筋膜阻滞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QLB)和腹橫筋膜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对照表分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46例)和腹橫筋膜阻滞组(T组,41例)。全身麻醉前,Q组接受双侧QL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T组行双侧TAPB,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术后2、12、24、72 h静息及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和切口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 h吗啡用量、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药物用量、PACU时长,记录患者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穿刺部位感染、下肢无力或麻痹、内脏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记录最近1周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评分。结果:87例患者完成试验。Q组术后24 h吗啡用量低于T组( P<0.05),自控镇痛首次推注时间长于T组( P<0.05),术后2、12、24 h静息和活动时内脏痛VAS评分低于T组( P<0.05),术后24 h静息时切口痛VAS评分低于T组( P<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早于T组(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TAPB比较,QLB的术后镇痛时间更长,对于内脏痛的镇痛效果更佳,缩短术后患者排气及排便时间,具有促进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术后恢复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