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度近视青少年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并比较屈光正常青少年和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研究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的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2023-04/1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132例264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屈光状态分为正常对照组45例90眼、单纯低度近视组45例90眼及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42例84眼,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低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的静、动态水平知觉眼位偏移值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低度近视组相比,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的静、动态水平知觉眼位偏移值明显升高(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静、动态垂直知觉眼位偏移值无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低度近视组和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的水平、垂直注视稳定性均明显变差(均P<0.01),而单纯低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伴屈光参差组无差异(P>0.05).结论:与屈光正常青少年相比,即使在最佳矫正视力下,低度近视青少年的知觉眼位和注视稳定性功能也存在异常.屈光参差的发生会导致水平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种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干预方法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相关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探究其对隐匿性近视儿童的不同控制作用.方法:前瞻性队列同期对照试验研究.选取2021-12/2022-05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初次诊断为隐匿性近视且未经过任何相应近视控制训练的患儿60例120眼.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40眼给予0.01%阿托品滴眼液,B组20例40眼接受翻转拍视力训练,C组20例40眼给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随访12 mo,观察三组患儿初诊,干预后6、12 mo时等效球镜度数(SE)、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C)、调节灵敏度(AF)、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6、12 mo,三组患儿AL、SE和AF较初诊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B组和C组SE和AF均高于A组(均P<0.05),干预前后CC比较无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后6、12 mo外环颞侧、鼻侧、下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初诊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干预后6 mo与12 mo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三组患儿干预前后其余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防控近视作用优于翻转拍视力训练及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应用0.01%阿托品滴眼液及接受翻转拍训练可延缓隐匿性近视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多卡因局麻后冠状动脉造影术致复视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4 d"为主诉于2021年1月24日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胸部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于入院后第2 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予1%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右手穿刺点,肝素钠3 000U全身肝素化,硝酸甘油200 μg缓解桡动脉血管痉挛,术中共用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30 ml。31 min后术毕。术后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无法行走,故立即用轮椅送至眼科门诊会诊,患者既往无复视、外伤、神经系统、Graves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病史。双眼视力1.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下方运动受限(-1),余方向眼球运动自如,右眼运动自如(九个眼位照片未能及时记录)。复视像检查:呈同侧垂直分离,向右下方分离最大,周边物像为左眼所见(见图1),歪头试验阳性。到诊约3 min后行同视机检查示:右下15°方位垂直斜视度最大,分别为L/R5°(右眼注视)、L/R8°(左眼注视),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分别为L/R2°(右眼注视)、L/R4°(左眼注视)。诊断:左眼麻痹性上斜视(左眼上斜肌麻痹)。DSA术后约15 min后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好转,术后约20 min上诉症状消失,患者未行头颅MRI检查及其他进一步检查。次日早上患者到眼科门诊复诊,眼球运动、复视像、同视机检查均未见异常。出院后6个月及9个月电话回访,患者诉复视消失后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眼对镜片度数变换敏感度阈值的探索及使用小进阶镜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测量人眼对镜片度数改变的敏感度阈值,研究小进阶镜片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每人随机选1眼作为受试眼。将所有受试眼按屈光度分为3组:低度远视组34眼,低度近视组32眼,中度近视组34眼。使用0.05 D进阶试镜箱对受试者双眼进行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主觉验光。红绿平衡时在受试眼上叠加0.05 D镜片,通过观察红绿视标清晰度的变化进行敏感度阈值检测,若不可达红绿平衡,说明敏感度阈值小于0.05 D。分别在0.25 D和0.05 D进阶处方上,对100只受试眼分别进行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视功能检测、双眼平衡对比。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95%眼对度数改变的敏感度阈值在0.05 D及以下,屈光度与敏感度阈值无相关性( P>0.05)。0.05 D进阶处方相比0.25 D进阶处方,矫正视力( Z=-7.40, P<0.001)和4种空间频率(3、6、12、18 c/d)下对比敏感度更好(均 P<0.001);0.05 D进阶处方和0.25 D进阶处方对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和调节性集合/调节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0.05 D进阶处方比0.25 D进阶处方,使人更容易获得双眼平衡( r=0.44, P<0.001)。 结论::在不影响视功能的情况下,小进阶的镜片更精准,提供更高清的视觉体验和双眼等同的清晰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护士换位体验优化就诊流程对眼科门诊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护士换位体验优化就诊流程对眼科门诊护理质量及门诊效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眼科门诊实施护士换位体验优化就诊流程前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将实施护士换位体验优化就诊流程后收治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实施前后门诊护理质量和门诊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检查、治疗及抽血等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眼科门诊实施护士换位体验优化就诊流程后,门诊护理质量和门诊效率均得到较好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川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四川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特征,评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首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ROP患儿156例306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抗VEGF药物的种类不同,将患儿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组;根据患儿就诊路径不同,将IVC组分为院内组和转诊组。治疗后门诊随访至病变退行(血管退化或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再次入院治疗,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若发现病情复发或进展,则再次收治入院并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抗VEGF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或手术治疗。总结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特征:性别、出生胎龄(GA)、出生体重(BW)、吸氧史等;病变情况:ROP分期、分区、是否有附加病变等;治疗情况:治疗时间、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等;预后:是否再治疗、再治疗时间、再治疗方式等;不良事件:角膜水肿、晶状体混浊、眼内炎、视网膜损伤等局部不良反应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156例ROP患儿306只眼中,男性74例(47.44%,74/156),女性82例(52.56%,82/156);均具有出生时吸氧史。患儿GA为(28.43±2.19)(23.86~36.57 )周,BW为(1 129±335)(510~2 600)g,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为(39.80±3.04 )(31.71~49.71)周。均诊断为1型ROP,包括急进型ROP (A-ROP)26只眼(8.50%,26/306),Ⅰ区病变39只眼(12.74%,39/306),Ⅱ区病变241只眼(78.76%,241/306 )。患儿确诊后于72 h内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其中行IVR治疗68例134只眼(43.79%,134/306 ),行IVC治疗88例172只眼(56.21%,172/306)。IVC组患儿中,院内组34例67只眼(38.95%,67/172),转诊组54例105只眼(61.05%,105/172)。仅一次治疗后好转279只眼(91.18%,279/306 ),经2次治疗后好转15只眼(4.90%,15/306),经3次治疗后好转12只眼(3.92%,12/306)。IVR组一次治愈率低于I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665, P=0.197)。在不同ROP类别中,IVC在A-ROP中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一次治愈率高于I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97, P<0.05)。IVC组中院内组患儿GA、BW、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均低于转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85、-2.940、-3.796, P<0.05)。IVC组中院内组、转诊组一次治愈率分别为94.94%、92.38%,院内组一次治愈率略高于转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71, P=0.679)。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或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四川地区ROP患儿GA、BW及首次治疗时矫正胎龄较发达国家偏大。IVR及IVC均可安全有效治疗ROP,两种药物在ROP总体的一次治愈效果中无明显差异,但IVC在A-ROP治疗中表现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术中的疼痛反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时的疼痛反应。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台州市立医院眼科门诊于2019年7─12月进行PRP治疗的DR患者55例,年龄45~72(60.7±7.9)岁,每次PRP治疗后应用数字分级法(NRS)对疼痛反应进行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年龄、性别及各激光部位与疼痛反应程度的相关性。疼痛评分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纳入的患者中,年龄和性别对患者的疼痛反应均没有影响( r=-0.58, P=0.338; r=0.06, P=0.305)。患者周边部(上、下、鼻、颞)4个象限之间的疼痛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3);但后极部光凝疼痛评分低于周边部光凝疼痛评分( P<0.001)。 结论::在DR患者行PRP术中,后极部的疼痛感轻于周边部,临床医师可优先选择无疼痛或疼痛相对较轻的部位行激光光凝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角膜曲率与像差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角膜曲率、散光和像差的特征,为术前人工晶状体(IOL)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双眼CEL患者55例(55眼)作为CEL组,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门诊体检者54例(54眼)作为对照组。采用Pentacam测量2组角膜前、后表面及总角膜曲率、散光及像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等对组间角膜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及各亚组间的散光类型分布。CEL组角膜参数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CEL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总角膜曲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5.62、-6.25、-5.66, P<0.001)。CEL组角膜前表面散光、总角膜散光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20, P=0.028; U=3.06, P=0.002);2组间的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散光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0.028、0.001)。CEL组总角膜像差、高阶像差及低阶像差高于对照组( U=3.95, P<0.001; U=2.24, P=0.025; U=3.87, P<0.001),而球差低于对照组( U=-3.7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水平彗差与年龄呈负相关( r=-0.31, P=0.032)。 结论::与健康者相比,CEL患者角膜曲率更小,角膜散光程度更高,角膜像差更大,角膜球差更小。CEL术前选择IOL时应参考总角膜散光情况,建议选择零球差或者球面IO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旁视网膜劈裂的OCT分型及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观察分析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盘旁视网膜劈裂(PPRS)的特点,对其进行分型,并探讨不同类型PPRS的危险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收集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青光眼门诊就诊的POAG患者101例。对受检者进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眼轴长度(AL)、眼底照相、视野及SD-OCT等检查。通过SD-OCT围绕Bruch膜开口(BMO)中心的放射状扫描图像判断是否存在PPRS,根据PPRS起源位置与BMO位置关系分为BMO外PPRS与BMO内PPRS 2个亚组,并观察是否存在玻璃体牵拉及筛板缺损。统计分析PPRS的检出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评估PPRS的潜在危险因素。 结果::最终纳入POAG患者84例(155眼),检出PPRS 32例(44眼),检出率按眼计算为28.4%,其中BMO外PPRS 19眼(12.3%),BMO内PPRS 24眼(15.5%)。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发现,AL( OR=1.46, P=0.008)、玻璃体牵拉( OR=2.69, P=0.034)、筛板缺损( OR=9.75, P<0.001)是PPR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玻璃体牵拉是发生BMO外PPR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88, P=0.004),筛板缺损是发生BMO内PPRS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5.91, P<0.001)。 结论::POAG患者PPRS的发生主要与AL、玻璃体牵拉及筛板缺损有关。不同OCT分型的PPRS危险因素不同,玻璃体牵拉容易造成BMO以外的PPRS,筛板缺损容易造成BMO以内的PPR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窦支架置入手术治疗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16岁。因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0 d,加重4 d,于2021年9月10日在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双眼视力下降,左眼为著,无眼痛及色觉异常,无恶心呕吐等,未予诊治,症状进行性加重。4 d前双眼视力下降明显加重,左眼视力丧失,于当地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水肿,边界不清;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初压为51 cm H 2O(1 cm H 2O=0.098 kPa),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未见异常。诊断为"颅内压增高"。予以甘露醇及甲强龙等治疗,患者头痛及左眼视力无缓解,右眼视力仍进行性下降。遂就诊于我院神经眼科门诊。入院查体:体重指数32.5 kg/m 2。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0.08,左眼无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25、19 mm Hg(1 mm Hg= 0.133 kPa)。左眼相对性瞳孔传入障碍(+)。双眼外眼及眼前节均无明显异常,其余神经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双眼重度视盘水肿,边界不清(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黄斑区局部视网膜外层结构欠佳,视盘水肿,边界欠情。眼眶+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双侧视神经鞘扩张、双侧眼球后壁扁平、部分空泡蝶鞍、小脑扁桃体稍下移(图2A~2C),提示颅内高压;TIWI增强示双侧视盘增强信号(图2D)。头颅核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右侧横窦管径较左侧细,左侧横窦为优势侧,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图2E)。2021年9月10日,腰椎穿刺测得脑脊液初压为50 cm H 2O,末压为36 cm H 2O。脑脊液常规、生物化学、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细胞学检测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生物化学、感染系列、凝血系列、结核抗体、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核抗体谱、风湿系列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及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抗体、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结果未见异常。诊断:(1)暴发性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FIIH);(2)左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