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we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2岁5个月,系第2胎第2产,36周 +4顺产,有吸氧史、保温箱史及新生儿抢救史,出生时缺氧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肺透明膜病。患儿2个月(2018年5月8日)时于潍坊眼科医院就诊,行新生儿眼底筛查时发现双眼先天性白内障(见图1),行眼科A超和B超检查。A超测量双眼眼轴长度(Axis length,AL)均为17.98 mm,B超检查双眼眼后段未见明显异常,泪道冲洗示双眼泪道阻塞。患儿3个月(2018年6月11日)时于潍坊眼科医院全身麻醉下分别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晶状体后囊膜切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发现双眼晶状体后囊膜发育不完全,且视轴区后囊膜局限性混浊,直径约3 mm;术后患儿配镜并行视觉训练,至6个月(2018年9月18日)时发现患儿体格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建议患儿于儿科会诊。儿科行全身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示:患儿特殊面容,包括面容耳大、鼻梁高、下颌小,喉鸣音,四肢肌张力低下,右侧隐睾,下牙龈囊肿,尿常规检测见蛋白尿(+),肾脏B超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 OCRL基因上发现1个位于X染色体(chrX128696700)的半合子突变,为蛋白编码区的第1182位碱基(c.1182dutT)发生移位导致的氨基酸改变(p.A395Cfs*21),其父母均未检测出该基因异常,确诊Lowe综合征。2年来患儿一直于当地医院儿童康复科行康复训练及视觉训练。患儿于2020年8月3日至潍坊眼科医院就诊。入院后行心脏及肾脏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化验结果示:尿白细胞(+-),尿酮体(+-),尿蛋白(+)。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略迟钝,无晶状体,后膜囊瞳完整,眼底检查不配合(见图2)。角膜映光检查:左眼注视,右眼外斜约20°;右眼注视,左眼外斜约20°。A超检查示右眼AL 19.20 mm,左眼AL 19.25 mm。双眼B超检查示:眼后段未见明显异常(见图3)。患儿分别于2020年8月4日及8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双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左右眼眼压(ICare回弹式眼压计)分别为18.9、19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眼球震颤较术前减轻,能追物。术后2周、4周、3个月复诊时较之前可更快抓取目标物体,行走时有效避开障碍物,患儿家属对治疗表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例眼-面-心-牙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眼-面-心-牙(oculo-facio-cardio-dental, OFCD)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病因。方法:回顾分析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1例孕17周孕妇的家系分析及产前诊断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孕妇及其配偶、上次妊娠引产胎儿行遗传学检测,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MLP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技术对检出变异进行验证。运用MLPA、PCR技术搭建的检测平台对孕妇此次妊娠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同时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了 BCOR基因变异筛查。以" BCOR"为检索词,在ClinVar数据库中检索OFCD综合征相关病例,并进行变异类型和致病性分析。以"OFCD综合征"" BCOR基因""oculo-facio-cardio-dental syndrome"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及PubMed中检索,获取OFCD综合征相关病例,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1)孕妇(即先证者)存在先天性白内障、长脸、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严重的牙齿畸形,符合OFCD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及其引产胎儿疑似存在 BCOR基因外显子DNA大片段单拷贝缺失。CMA检测、MLPA及Q-PCR技术证实缺失片段大小为105 kb,包含 BCOR基因1~15号外显子。对先证者此次妊娠胎儿的羊水遗传学分析显示,胎儿为正常女性核型,未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 BCOR基因拷贝数异常,出生后随访显示其生长发育正常,无OFCD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先证者家系其他成员未见OFCD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且均未检出 BCOR基因拷贝数异常。(2)对ClinVar数据库中检索到的35例OFCD综合征的 BCOR基因变异类型进行分析,发现 BCOR基因的不同变异类型是导致Lenz小眼畸形综合征和OFCD综合征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经文献检索获取的90例OFCD综合征病例中,国内仅有1例OFCD综合征的报道;OFCD综合征的特征性表现涉及眼部、面部、心脏、牙齿以及骨骼系统。根据先证者的临床表现结合 BCOR基因的变异类型,明确了先证者及引产胎儿为OFCD综合征患者。 结论:OFCD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涉及 BCOR基因多种变异类型。系统的遗传变异检测技术可应用于OFCD综合征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Kabuki综合征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及基因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Kabuki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实验室特点及基因诊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Kabuki综合征7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患儿中男3例、女4例,就诊年龄为19日龄至6岁4月龄,平均年龄3岁1月龄.对7例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儿全部有特殊面容:表现为双侧睑裂细长、下眼睑外侧三分之一轻度外翻,弓形眉伴眉毛稀疏,内眦赘皮,眼距稍宽,鼻梁低,鼻尖扁平;腭弓发育异常6例;上睑下垂4例;牙齿发育异常、听力障碍各3例;斜视、外耳畸形各2例;弱视1例.骨骼异常6例.皮纹异常6例.7例患儿均有轻至中度的智力障碍.身材矮小3例.心脏畸形4例.癫痫发作3例.其他:肌张力异常、新生儿胆红素血症各3例;低血糖、喂养困难各2例;小阴茎、胎儿指垫各1例.7例患儿均进行头颅核磁检查,未发现脑发育畸形.5例患儿行脑电图检查,其中3例有癫痫发作的患儿脑电图异常.5例患儿进行基因检测,均为KMT2D基因杂合突变,其中无义突变3例,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各1例;经父母验证,5例均为新发突变.7例均予以康复训练及对症治疗,如对癫痫发作患儿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分别随访4个月至2年(平均11个月),1例死亡,1例失访,余5例患儿智力、体力发育逐渐进步,3例癫痫发作患儿发作控制或明显减少.结论 Kabuki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多系统,其特殊面容和发育障碍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特征和线索.基因检查有助于确诊.应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tickler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7岁.因左眼视力下降6月余2017年10月到我院就诊.患儿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遗传病史.2015年于外院诊断为“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并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全身检查:患儿智力发育正常,颜面部小颌畸形改变,左右基本对称,张口型正常,乳牙裂,牙槽突完整,双侧硬腭部分裂开,软腭至悬雍垂完全裂开,舌体居中、活动自如,开口度及开口型无异常.心、肺、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4,矫正-8.50DS/-2.00 DC×120°>0.3;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矫正无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诊断胎儿半叶全前脑并面部畸形及心脏复杂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 孕妇,28岁,孕2产0. 既往于孕12 W胚胎停育流产,夫妻双方遂行基因检测,结果正常. 此次孕16 W行唐氏筛查,18-三体综合征风险率为临界值, 无创DNA检查结果正常. 孕妇于24 W+5来我院行常规中孕期产前筛查. 胎儿超声检查见:胎儿丘脑前方脑中线中断,可见脑室相通,呈马蹄形;透明隔腔未显示,第三脑室显示欠清,小脑蚓部偏小(图1). 胎儿双眼略向外凸出,眼外距约3.46 cm,眼内距约0.87 cm,鼻呈扁平状;上唇可见宽约0.95 cm连续中断,上牙槽可见宽约0.85 cm连续中断(图2). 胎儿双侧外耳短小,形态欠规则(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NKRD11基因突变所致KBG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报告1例KBG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采集1例KBG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家系外周血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WES),Sanger测序验证.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已报道的ANKRD11突变导致KBG综合征的病例,总结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谱.结果 女,8岁,因"生长发育迟缓"就诊.生后匀称性矮小并有特殊面容,手短伴第5手指弯曲,语言发育迟缓;生长激素激发峰值5.7 ng·mL-1;WES检测发现ANKRD11基因c.6792dupC(p.P2271Pfs?8)杂合突变,导致ANKRD11蛋白自第2271位起后第8位编码天冬氨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使高度保守的羧基末端肽链合成提前终止,为有害突变.文献复习共检索到22篇(加上本文病例共155例KBG综合征患者),男:女比1.5:1,包括ANKRD11基因突变114例和16q24.3微缺失型41例,临床表现以颅面部异常如三角形脸(31.8%~64.2%)、眼距过宽(24.0%~61.7%)、鼻梁宽(31.3%~82.7%)、人中异常(52.4%~86.8%)、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语言发育迟缓(92.6%~93.6%)、智力低下(66.7%~73.0%)、学习障碍(71.4%~75.0%),上颌中切牙过大(55.6%~84.4%)、骨骼异常如小指侧弯(53.5%~72.6%)和矮小(57.5%~72.6%)最为经典.ANKRD11突变型及16q24.3微缺失型分别检出先天性心脏病12.2%,28.9%;16q24.3微缺失型检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2.2%.结论 语言发育迟缓、学习障碍、智力低下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是KBG综合征特异性表型,如合并典型的颅面部异常(三角形脸、眼距过宽、鼻梁宽、人中异常)、上颌中切牙过大、矮小及小指侧弯,需考虑ANKRD11基因突变型;16q24.3微缺失型除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表型外,常合并隐睾、先天性心脏病及ITP等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obius综合征中文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中国新生儿Mobiu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18-03中国期刊全文数据、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查阅公开发表的Mobius综合征病例报告,对符合标准的中文文献进行整理,提取颅神经受累、其他部位异常、染色体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情况、家族史等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中国有关Mobiu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遗传特征和治疗进展.结果 共筛选中文文献33篇,有效病例43例(男24例,女19例),全部罹患先天性面瘫,同时合并双眼球内斜、外展运动受限(43例);伴有其他颅神经受累最常见的是:30.23%合并第Ⅻ对颅神经受累(13例),13.95%合并第Ⅲ、Ⅷ、Ⅸ、Ⅹ对颅神经受累(6例).合并其他身体异常,最多见的是:手指(足趾)异常(27.90%,12例),胸廓及胸肌的异常(23.25%,10例),颌面口腔牙齿畸形(20.93%,9例).43例患者中,18例行头颅MRI检查,3例有阳性发现;17例行染色体检查结果均正常;9例母亲在早孕期有先兆流产、流产失败、上呼吸道感染、用药或者X线接触病史;2例有家族史记载.结论 Mobius综合征是以先天性面肌瘫痪及双眼外展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少见的先天性异常,该病的治疗主要是局部的正畸治疗,神经肌肉移植手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多学科合作、综合干预,防止患者出现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异常,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迟发性面神经麻痹的Miller-Fisher 综合征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主因"视物成双,行走不稳4 d"于2019年3月1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 d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未予以特殊治疗.入院前4d出现视物成双、行走不稳、双手麻木,无明显肢体活动障碍. 1d后患者症状加重,出现双脚麻木、言语不清、吞咽费力.于当地医院行头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颅内未见明显责任病灶. 2d后患者肢体麻木范围较前扩大,双上肢、双下肢均有麻木感,但以双手和双脚为著,活动时自感胸闷气短.4d后患者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视物成双、行走不稳、四肢麻木、言语不清、吞咽费力、胸闷气短,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无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就诊于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睡眠欠佳,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毒物接触史;近期无疫苗接种史;无吸烟饮酒嗜好.入院时体检:体温36. 6 ℃,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6/101 mmHg.神经专科体检:神志清楚,言语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存在,双侧眼球向左、向右运动不能,向上、向下活动受限,视物成双,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消失,双侧巴彬斯基征( -),四肢浅感觉异常,呈麻木感,双手指鼻不准,脑膜刺激征( -).入院血气分析示,氧分压76. 30 mmHg(正常值为83. 30~108 mmHg),二氧化碳分压39. 90 mmHg(正常值为35. 0~48. 0 mmHg),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粪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潘氏试验阴性,脑脊液细胞学涂片见少量红细胞,其余均在正常范围内.脑脊液生化提示蛋白0. 67 g/L(正常值为0. 08~0. 43 g/L).脑脊液、血清中抗神经节苷脂抗体谱抗 GQ1b、 GT1b、 GD1b、 GD1a、 GM3、 GM2、 GM1 抗体 IgG、IgM均为阴性.脑脊液、血清中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抗体谱抗Hu、 Yo、 CV2、 ANNA-3、 PCA-2、 Ma2、 Ri、 Amphiphysin、 Tr、GAD、Zic4、SOX1、GAD65、Titin、recoverin抗体IgG均为阴性.2019年3月21日行四肢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发现左侧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下降,其余未见异常.入院后根据其有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等症状诊断为MFS,入院当天予人免疫球蛋白0. 4 g/kg静脉滴注,连续5 d.辅以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对症治疗,2019年3月20日患者视物成双症状消失,双眼球活动自如,言语不清、吞咽费力、四肢麻木、胸闷气短症状较前好转. 2018年3月21日患者自感双侧面部不适,1 d后患者出现双侧眼睑闭合不全、不能龇牙、鼓腮、食物滞留在腮与牙齿之间,2019年3月27日双侧面神经肌电图和瞬目反射提示,双侧面神经瞬目反射异常,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考虑为双侧面神经麻痹,未再次予以免疫治疗,2019年4月6日患者左侧面神经麻痹症状开始恢复,2019 年4 月12 日患者双眼睑闭合较前好转,可行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ussel Silver综合征19例病例系列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分析经甲基化特异性多重链接探针扩增技术(MS-MLPA)确诊的Russel Silver综合征(RSS)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型(表观突变)以及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旨在提升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分子医学中心经MS-MLPA确诊的RSS连续病例的临床资料.MS-MLPA行11p15区域甲基化和拷贝数变异(CNV)情况检测,应用GeneMarker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均一化处理及结果判读.结果 19例RSS患儿,女8例,男11例,确诊年龄中位数3.3岁(3月龄至10岁).小于胎龄儿18例,就诊时18例患儿身高均低于同龄儿童身高P3,体重均低于同龄儿童体重P10.特殊面容发生率较高的表型有前额突出9例,三角脸7例,肢体不对称和手指短或内侧弯曲6例,小下颌5例.其他表现包括眼距宽、低耳位、高腭弓、牙齿突出、胸廓畸形、脊柱侧凸和房问隔缺损等.19例RSS患儿有3例检测到携带11p15区域拷贝数重复,余16例均显示H19-DMR低甲基化且无CNV.结论 有宫内和出生后生长发育迟缓、肢体不对称和特殊面容的儿童,应注意RSS的可能,首选MS-MLPA检测,以利于及早干预和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2号染色体部分单体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10个月,出生时身长45 cm(—3 SD),体重2.1kg(—3.5 SD).母孕期无保胎史.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可,面色苍白,眼距宽,耳位低,前囟平软3 cm,萌牙0颗,肌张力高(图1).头颅磁共振扫描显示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以双颞部为甚.心脏超声检查提示永存左上腔静脉、卵圆孔未闭.细胞遗传学检查提示其核型为46,XX,-22,+mar(图2).为明确其标记染色体的来源,应用BCR/ABL融合基因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其中BCR探针杂交于22q11.2区,荧光信号为绿色;ABL探针杂交于9q34区,荧光信号为红色.患儿杂交信号为2红2绿(图3),提示其标记染色体来源于22号染色体.结合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患儿的核型被确定为46,XY,del(22q13→qte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