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分析针灸治疗视神经炎(ON)的用穴思路和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9月Cochranc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数据库(VIP)收录的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将相关数据导入IBM SPSS Statistics 26.0及SPSS modeler 18.0,进行腧穴与归经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73篇,涉及182个针刺处方,129个腧穴,总应用频次1831次,高频应用腧穴排在前10位分别是睛明、风池、球后、太阳、攒竹、合谷、承泣、足三里、光明和三阴交;应用频次排名靠前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共有68个,应用频次排名前3的是交会穴(518次)、五输穴(240次)和原穴(183次);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到了 11组强关联腧穴关联规则和6组高频经脉关联规则以及3个聚类.针灸治疗视神经炎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多用膀胱经穴及交会穴.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不同角度总结分析运用针灸治疗视神经炎的选穴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电针对干眼模型小鼠眼表形态结构及干扰素调节因子5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观察电针对干眼模型小鼠眼表形态结构和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取若干只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的方法制备干眼模型,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西药组小鼠予氟米龙滴眼液滴双眼,每日3次,每次各1滴,连续14d;电针组小鼠予电针双侧睛明和太阳穴,留针15 min,连续14d;正常组和模型组正常饲养,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于造模前、造模第21日和末次干预后次日分别采用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评价各组小鼠角膜上皮的损伤情况;干预结束后次日,使用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角膜形态学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和泪腺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IRF5蛋白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组织中IRF5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西药组、电针组小鼠造模第21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造模前和同时期正常组(P<0.05),电针组和西药组末次干预后次日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造模第21日和同期模型组(P<0.05).角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角膜见大量球状免疫细胞,活化的基质层细胞边界不清、大小不规则,细胞间隙不规则,神经宽度发生改变,神经分支反射率降低并呈现分支断续;电针组和西药组小鼠角膜基质层细胞形态和神经反射均有改善.HE染色病理图片显示,模型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排列不规整,存在上皮细胞脱落,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不齐、肿胀;泪腺上皮细胞明显萎缩,腺腔扩张,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电针组和西药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脱落和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情况均有改善,泪腺组织上皮细胞萎缩和淋巴细胞浸润亦得到改善.模型组小鼠角膜组织IRF5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和西药组小鼠角膜组织IRF5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干眼模型小鼠眼表组织炎症和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RF5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针刺睛明穴刺伤内眦动脉案例1则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睛明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位,应用范围广泛,临床疗效显著,不仅是治疗眼病的要穴[1-3],也是治疗头面部疾病、呃逆、急性腰扭伤等病的效穴[4-6].但因其位于眼眶内,所处位置特殊,血管神经丰富,毗邻结构复杂,针刺该穴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操作不慎时极易发生血管损伤等针刺意外,所以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如何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是针灸临床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7].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期间,曾处理1例较为特殊的针刺睛明穴刺伤内眦动脉的患者,预后良好,现报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浅析彭静山眼针取穴分区定位与眼眶穴位相关性及异同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挖掘整理彭静山眼针疗法八区十三穴分区定位及眼针治疗疾病的古籍、文献,系统评价眼针疗法的临床疗效、分区定位原则、取穴原则,明晰其与眼眶周围穴位的相关性,辨析异同.方法 通过数据库挖掘整理分析,归纳眼针疗法相关文献,总结眼周腧穴,如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的定位、主治功能与眼针十三穴的异同.分析眼针十三穴中与体针腧穴位置相近的解剖定位区别、主治功能区别,为眼针疗法取穴分区提供文献依据.以眼针穴区治疗作用与眼眶周围体针治疗作用进行分类,将其治疗作用分两方面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对比,发现眼周腧穴针刺位置与眼针十三穴针刺位置重复,眼针扩大了眼周腧穴的治疗范围,推测可验证眼针疗法理论"眼针八区十三穴络脑通脏腑"相一致,以期望能为眼针治疗中风、疼痛等疾病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针刺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和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观察"调气通经明目"针刺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予配镜遮盖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红闪、光栅、视刺激),每次每项5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双侧睛明、攒竹、风池、光明.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SE)值],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检查近立体视锐度,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P<0.05),P-VEP P100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升高(P<0.05),SE值、Titmus值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P-VEP P100波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振幅高于对照组(P<0.05),SE值、Titmus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1%(31/36),高于对照组的65.8%(25/38,P<0.05).结论:在视觉可塑期内,"调气通经明目"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立体视锐度,增强视网膜至视皮层神经传导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电针通过调控TLR4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改善糖尿病干眼大鼠角膜炎症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观察电针对糖尿病干眼大鼠角膜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糖尿病干眼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0 mg·kg-1)12周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5只糖尿病干眼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不做干预)、电针组(选取"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瞳子髎"针刺,电针接"攒竹""瞳子髎",每次15 min,每天1次)、假针刺组(穴位刺激处同电针组,但用钝头针点刺治疗,不刺入)、氟米龙组(双眼点滴1 g·L-1氟米龙滴眼液,分别在每天8点钟、13点钟、18点钟进行干预,每天3次,每次1滴),每组6只,共干预2周.另选取6只正常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组.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的随机血糖、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及角膜机械知觉阈值(CTT);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角膜形态变化;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TLR4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角膜中TLR4、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 P65)、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18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BUT、泪液分泌量、CTT均下降,FL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FL降低,BUT、泪液分泌量及CTT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HE染色显示,干预后,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大鼠角膜表面不光滑,角膜上皮细胞增厚且排列紊乱;电针组及氟米龙组大鼠角膜表面光滑,角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角膜TLR4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氟米龙组大鼠角膜TLR4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与假针刺组大鼠角膜TLR4、P-NF-κB P65、IL-1β及IL-18蛋白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氟米龙组角膜TLR4、P-NF-κB P65、IL-1 β和IL-18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电针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干眼大鼠眼表体征,并抑制角膜中TLR4、P-NF-κB P65、IL-1β及IL-18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TLR4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糖尿病干眼大鼠眼表炎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的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的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 Fang)和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建库至2023年1月25日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腧穴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分别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及组间聚类分析.结果:共纳人文献47篇,涉及腧穴57个,总频次435次.高频腧穴为睛明、风池及太阳等;选穴多分布于头面颈项部及下肢部;腧穴归经以足三阳经为主;特定穴多选用交会穴;腧穴关联规则显示"睛明-风池-太阳"为高频穴对;腧穴组间聚类分析得到3个类群.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复视以"睛明-风池-太阳"为核心处方,重用阳经,尤以足三阳经为主,遵循远近配穴原则,灵活运用开窍穴,起到醒脑开窍、明目通络之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VIP/cAMP/PKA/AQP5信号通路探讨针刺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观察针刺对水液缺乏型干眼(ATD)豚鼠眼表症状及泪腺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水通道蛋白5(AQP5)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ATD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假针组和西药组,每组8只.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复制ATD模型.针刺组针刺双侧"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瞳子髎",每次15 min,每日1次;假针组每 5 min钝针点压上述穴位 1次,共 3次;西药组双眼滴玻璃酸钠滴眼液,3次/d,每次 1滴.以上3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进行酚红棉线泪液分泌量(PRT)实验、测定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FLS).干预后泪腺称重,计算泪腺指数;HE染色法观察泪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泪腺组织AQP5的表达;ELISA法检测泪腺组织VIP和AQP5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泪腺组织VIP、cAMP、PKA、磷酸化(p)-PKA及AQP5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其余 4组PRT减少、BUT缩短(P<0.01,P<0.05),FLS升高(P<0.05,P<0.01).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RT减少、BUT缩短(P<0.01),FLS升高(P<0.01),泪腺指数降低(P<0.01),泪腺组织VIP含量、AQP5免疫荧光强度及含量降低(P<0.01),VIP、cAMP、PKA、p-PKA和AQP5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PRT增多、BUT延长(P<0.01,P<0.05),FLS降低(P<0.01,P<0.05),泪腺指数升高(P<0.05),泪腺组织VIP含量、AQP5免疫荧光强度及含量升高(P<0.01);针刺组泪腺组织VIP、cAMP、PKA、p-PKA、AQP5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西药组VIP和AQP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假针组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PRT增多、BUT延长(P<0.01,P<0.05),FLS降低(P<0.01,P<0.05),泪腺组织VIP含量、AQP5免疫荧光强度及含量升高(P<0.05,P<0.01);针刺组泪腺组织VIP、cAMP、PKA、AQP5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西药组AQP5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西药组比较,针刺组PRT增多(P<0.05).空白组泪腺结构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和假针组泪腺上皮细胞明显萎缩,可见淋巴细胞浸润;针刺组和西药组泪腺上皮细胞结构基本正常,部分腺腔扩张,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针刺可减轻干眼眼表损伤,促进泪液分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 VIP/cAMP/PKA/AQP5 信号通路,增强泪腺分泌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以对穴"睛明""风池"为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处方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26
视神经萎缩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视网膜—膝状体通路损害的致盲性眼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功能障碍."对穴理论"作为现代针灸辨证取穴的基础,揭示了针灸处方配穴的一般规律.韦企平教授继承先辈经验结合临床实际,归纳"韦氏三联九针"疗法治疗视神经疾病,改善视功能疗效确切,其中,睛明和风池作为韦氏眼科常用对穴之一,也是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中取穴频次最高的2个穴位.故本文以睛明和风池为重点,从中医调畅气机和现代医学2个方面探讨对穴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一般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