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PC3对OIR小鼠视网膜和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C成员3(TRPC3)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和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EC)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健康SPF级7日龄C57BL/6小鼠3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OIR组,每组16只,其中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OIR组小鼠诱导OIR模型。出生后第17天(PN17)采用视网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验证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将体外培养HREC分为正常对照组、转染试剂组和si-TRPC3组,其中正常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转染试剂组和si-TRPC3组分别采用转染试剂和转染试剂+si-TRPC3转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RPC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RPC3、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Nrf2)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相对表达量。另将HREC分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si-TRPC3组和Pyr3(TRPC3通道抑制剂)组,分别用完全培养基、含有20 ng/ml VEGF重组蛋白的培养基、含有20 ng/ml VEGF重组蛋白的培养基(si-TRPC3转染72 h)和含有20 ng/ml VEGF重组蛋白+1 μmol/L Pyr3的培养基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HREC增生能力;分别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横向和纵向迁移能力。结果:PN17时OIR组小鼠视网膜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团簇强荧光染色。OIR组小鼠视网膜TRPC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057±0.244和1.517±0.2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83±0.033和0.874±0.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65、3.094,均 P<0.05)。si-TRPC3组TRPC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转染试剂组,Nrf2和SOD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转染试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VEGF组细胞吸光度( 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i-TRPC3组和Pyr3组细胞 A值明显低于VE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VEGF组细胞横向迁移率高于正常对照组,si-TRPC3组和Pyr3组细胞横向迁移率低于VE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VEGF组染色细胞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si-TRPC3组和Pyr3组染色细胞数明显少于VE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OIR模型小鼠视网膜中TRPC3表达水平升高,下调TRPC3可抑制HREC增生和迁移能力,其机制与Nrf2氧化应激通路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调TRPM2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氯胺酮诱导的膀胱上皮细胞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调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TRPM2)表达对氯胺酮诱导的膀胱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TRPM2小干扰RNA(siRNA-TRPM2)及其阴性对照(siRNA-NC)转染至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1)中,并用氯胺酮处理,记为si-TRPM2+氯胺酮组(si-TRPM2+Ketamine组)和si-NC+氯胺酮组(si-NC+Ketamine组),另设氯胺酮组和对照组。采用qRT-PCR法检测SV-HUC-1细胞中的TRPM2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等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氯胺酮组的SV-HUC-1细胞增殖活性、SOD、GSH-Px活性及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 P<0.05),TRPM2的mRNA表达、TNF-α、IL-1β、IL-6水平、MD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 P<0.05);si-NC+Ketamine组的上述指标与氯胺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si-NC+Ketamine组比较,si-TRPM2+Ketamine组的SV-HUC-1细胞增殖活性、SOD、GSH-Px活性及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 P<0.05),TRPM2的mRNA表达、TNF-α、IL-1β、IL-6水平、MD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以及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 P<0.05)。 结论:下调TRPM2表达可抑制氯胺酮诱导的膀胱上皮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进而减轻膀胱上皮细胞损伤,其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芳樟醇对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通路的影响及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芳樟醇通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TRPV1)通路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的影响,以及其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方法:选择36只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级雌性Sprague-Dawley(SD)新生幼鼠,其中30只用于行为学实验,6只用于电生理实验。行为学实验:将30只SD新生幼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结直肠内注射0.2 mL 0.9%氯化钠溶液),新生期结肠炎性刺激(NCI)组(结直肠内注射0.2 mL 0.5%的乙酸溶液),以及芳樟醇20、50、100 mg/kg组(NCI造模成功后,在5周龄时分别予以芳樟醇20、50、100 mg/kg灌胃);在6周龄时,通过结肠扩张试验评估各组大鼠的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和痛阈压力值(AWR评分为3分时的充气压力值);在行为学观察结束后1 h,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结直肠黏膜和脊髓中的TRPV1蛋白质表达水平。电生理实验:采用6~7周龄雌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每只大鼠随机选取5~8个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记录芳樟醇、河豚毒素和抗辣椒素对胶状质区神经元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的作用。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配对 t检验。 结果:NCI组大鼠在40 mmHg(1 mmHg=0.133 kPa)压力下的AWR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2.5±0.2)分比(1.0±0.3)、(1.5±0.3)、(1.5±0.2)、(1.5±0.2)分],在60 mmHg压力下的AWR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3.8±0.2)分比(2.3±0.4)、(2.3±0.5)、(2.0±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9、2.45、3.16、3.16、3.31、2.88、5.97; P=0.001、0.034、0.010、0.010、0.008、0.028,<0.001)。NCI组大鼠的痛阈低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35.8±2.0) mmHg比(55.8±1.5)、(49.2±2.4)、(53.3±2.1)、(55.0±1.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91、-4.28、-6.01、-7.06, P<0.001、=0.002、<0.001、<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NCI组大鼠结直肠中的TRPV1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0.86±0.03比0.32±0.03、0.68±0.01、0.45±0.03、0.56±0.02),脊髓中的TRPV1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芳樟醇20 mg/kg组、芳樟醇50 mg/kg组、芳樟醇100 mg/kg组(0.91±0.02比0.34±0.03、0.72±0.03、0.51±0.06、0.63±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2.44、5.14、9.68、7.69、19.14、5.13、6.72、5.60,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给予2 mmol/L芳樟醇灌注给药4 min时sEPSC的频率和外向电流与同一胶状质区神经元给予0.5 μmol/L河豚毒素和2 mmol/L芳樟醇联合灌注给药4 min时比较[ n=5,(23.84±4.81) Hz比(20.54±5.71) Hz、(7.60±0.35) pA比(7.62±0.75)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给予2 mmol/L芳樟醇灌注给药4 min时sEPSC的频率高于同一胶状质区神经元给予10 μmol/L抗辣椒素和2 mmol/L芳樟醇联合灌注给药4 min时[ n=5,(20.17±2.55) Hz比(14.09±2.98)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8、 P=0.021);外向电流比较[(7.42±0.78) pA比(7.03±1.32)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芳樟醇部分通过TRPV1通道缓解IBS内脏高敏感,这些效应可能与其引起胶状质区神经元细胞膜电位超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614D和614G假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HIV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原始株614D和突变株614G假病毒,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614D和pCDNA3.1-614G分别与慢病毒质粒psPAX2和pLenti CMV Puro LUC瞬时共转染293T细胞,72 h后收集上清,进行20%蔗糖垫层超速离心,检测假病毒的滴度、形态、S蛋白表达和中和活性。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S蛋白特异性荧光,Western blot分析可见2019-nCoV 614D和614G假病毒S蛋白表达,透射电镜下可见假病毒颗粒具有明显刺突。614D和614G假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12×10 4和2.52×10 4 TCID 50/ml,均能够中和S蛋白兔多克隆抗体,表明假病毒具有特异性。 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019-nCoV 614D和614G假病毒,为建立基于假病毒的体外中和抗体检测平台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RPM2-CnA-Drp1通路在丙泊酚减轻小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肾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瞬时受体电位M2(TRPM2)-钙调磷酸酶A(CnA)-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通路在丙泊酚减轻小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雄性C57BL6小鼠24只,8周龄,体重20~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丙泊酚组(P组)和TRPM2激动剂腺苷二磷酸核糖(ADPR)+丙泊酚组(AP组)。采用夹闭肝左、中叶门静脉和肝动脉60 min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P组于造模前1 h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造模前30 min时腹腔注射1%异丙酚30 mg/kg;AP组于造模前1 h时腹腔注射ADPR 10 mg/kg(溶于0.2 ml生理盐水中),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1%异丙酚30 mg/kg;S组和IR组分别于造模前1 h和30 min时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再灌注6 h时摘眼球采血检测血清BUN、Cr、ALT和AST水平,然后处死小鼠取肾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并计算线粒体长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RPM2、CnA、磷酸化Drp1(p-Drp1) Ser637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P组和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Drp1 Ser637表达下调,线粒体长径缩短( P<0.05);与IR组比较,P组血清BUN和Cr浓度降低,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下调,p-Drp1 Ser637表达上调,线粒体长径延长( P<0.05),线粒体损伤减轻,血清ALT和AS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AP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组织TRPM2、CnA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p-Drp1 Ser637表达下调,线粒体长径缩短( P<0.05),线粒体损伤加重。 结论:丙泊酚减轻小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肾损伤的机制与其抑制肾组织TRPM2的表达,降低胞内CnA的水平,抑制Drp1 Ser637去磷酸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生长因子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双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方法:通过构建NGF稳定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PTEN基因的siRNA瞬时转染NGF-BMSC稳转株,构建双基因修饰的BMSC。采用切断坐骨神经法构建周围神经损伤模型,BMSC移植治疗,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普通细胞组和双基因修饰组。采用SFI测定实验和肌湿重恢复率测量实验检测损伤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情况,利用Nestin-1免疫组化染色,HE和LFB染色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检测损伤后的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能力。结果:双基因修饰组BMSC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能力明显强于普通细胞治疗组( P<0.05);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损伤局部能更好地存活,分布更广;双基因修饰组BMSC治疗后,神经分化能力更强,更能促进神经轴突和髓鞘再生。 结论:NGF基因的过表达和PTEN基因的沉默的双重修饰的BMSC,能够更好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针对心肌肥厚小鼠心肌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心肌肥厚小鼠心功能、心脏形态和心肌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15 mg·kg-1·d-1)制备心肌肥厚模型.电针组电针双侧"内关",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14 d.测量小鼠体质量、胫骨长度和心脏质量;超声心动图测量小鼠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指数(FS)、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EV)、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和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以评价心功能;WGA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肌相对细胞个数和相对细胞平均表面积;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RPC1、TRPC3、TRPC4、TRPC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体比和心胫比均增加(P<0.05,P<0.01),EF、FS、LVPW降低(P<0.01),LVEV、LVID升高(P<0.01),心肌相对细胞个数减少(P<0.05),心肌相对细胞表面积增加(P<0.01),左心室面积比值升高(P<0.05),左心室后壁比值降低(P<0.05),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心肌组织TRPC1、TRPC3、TRPC4、TRPC6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心体比和心胫比均减小(P<0.01),EF、FS、LVPW升高(P<0.01),LVEV、LVID降低(P<0.01),心肌相对细胞个数增加(P<0.05),相对细胞表面积减小(P<0.05),左心室面积比值降低(P<0.05),左心室后壁比值升高(P<0.05),心肌病理损伤程度减轻,心肌组织TRPC1、TRPC3、TRPC4、TRPC6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内关"能够改善心肌肥厚小鼠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RPCs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艾灸"心俞""肺俞"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观察艾灸"心俞""肺俞"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艾灸"心俞""肺俞"治疗CHF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辣椒素组、艾灸+辣椒素组、艾灸+溶媒组,每组10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致心肌梗死法制备CHF大鼠模型.艾灸组每日艾灸"心俞""肺俞"30 min;辣椒素组每日穴区涂抹辣椒素;艾灸+辣椒素组、艾灸+溶媒组分别将辣椒素、溶媒于艾灸前涂于穴区,艾灸方法同艾灸组.各组均治疗4周.采用小动物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各组大鼠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TRPV1、CGRP、半乳糖凝集素-3(Gal-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0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紊乱,炎性细胞浸润明显,EF及FS降低(P<0.01),心肌TRPV1、CGR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血清IL-10含量降低(P<0.01),心肌Ga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辣椒素组、艾灸+辣椒素组上述指标均逆转(P<0.01).与艾灸组、辣椒素组比较,艾灸+辣椒素组效果更佳(P<0.05,P<0.01).结论:艾灸"心俞""肺俞"可以改善CHF大鼠心肌损伤,其作用可能与调控TRPV1通路,升高TRPV1、CGRP mRNA和蛋白表达,促进抗炎因子IL-10上调,降低Ga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心肌纤维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比利时杜鹃花类黄酮3'-羟化酶(F3'H)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类黄酮 3'-羟化酶(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是植物花青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探究比利时杜鹃花(Rhododendron hybridum Hort)F3'H基因的功能及表达特性.[方法]以比利时杜鹃花不同发育时期的花瓣及盛花期的根、茎、叶为实验材料,从比利时杜鹃花转录本数据库中筛选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关键酶类黄酮 3'-羟化酶基因序列信息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反转录(RT-PCR)技术克隆RhF3'H基因;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比利时杜鹃花花瓣不同时期的花青素含量,利用RT-qPCR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花瓣和成熟期的不同组织进行RhF3'H基因表达量分析;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过表达载体35S:RhF3'H-GFP重组载体进行亚细胞定位验证;构建p1302-RhF3'H过表达载体对比利时杜鹃花花瓣进行侵染.[结果]成功获得比利时杜鹃花RhF3'H基因长度为 1 557 bp,编码 518 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F3'H结构域,属于P450 超家族;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比利时杜鹃花RhF3'H与龙眼和荔枝F3'H蛋白亲缘关系最近;RT-qPCR结果显示,RhF3'H在比利时杜鹃花不同花瓣时期和根、茎、叶组织中均有表达,在不同花瓣发育时期中,盛开期和衰败期中RhF3'H基因的表达量较高,与花青素含量结果相一致;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RhF3'H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成功构建P1302-RhF3'H瞬时过表达载体,相较于CK和p1302,p1302-RhF3'H在杜鹃花花瓣中显著高表达,其花青素含量也显著增加.[结论]RhF3'H基因在花瓣细胞膜中表达,表达模式与花青素积累趋势一致;过表达RhF3'H基因促进了花青素的合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多花黄精查尔酮合酶PcCHS的原核表达、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PcCHS)基因在多花黄精类黄酮合成中的作用,为后续解析PcCHS功能以及多花黄精新品种选育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多花黄精为cDNA模板,克隆多花黄精PcCHS基因的编码序列,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构建PcCHS的原核表达载体,纯化目的重组蛋白,验证该酶的体外表达活性.利用瞬时超表达体系探究该基因过表达后总黄酮的含量变化.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 35S::PcCHS-GFP,通过本氏烟草表达系统确定目的蛋白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PcCH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 1 251 bp,理论分子量为 44.63 kD,等电点为 5.89,属于亲水蛋白,与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CHS亲缘关系较近.原核表达实验表明,pET28a-PcCHS经IPTG(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可溶性重组蛋白,Western-blot显示大小约为 45 kD,与预期大小一致,且纯化的目的蛋白具有一定的酶活性,能催化对香豆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转化为柚皮素查尔酮.此外,PcCHS瞬时超表达中,PcCHS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载K组,总黄酮含量也显著高于空载K组,最高可达 1.83 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中发挥作用.[结论]PcCHS基因原核表达的酶具有体外酶活性,其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且瞬时超表达能够显著提高多花黄精叶片总黄酮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