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自主研发的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转移咬合关系的精确性。方法:基于愈合基台设计系列预成咬合记录帽,光固化三维打印实物。前瞻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Kennedy Ⅰ类或Ⅱ类牙列缺损拟行种植固定修复的患者12例,需满足不少于2颗后牙连续游离缺失。采用自身对照,对病例同时采用2种方法制取咬合记录:试验组用预成咬合记录帽,对照组用硅橡胶咬合记录材料直接在愈合基台上制取。分别根据两组咬合记录上 架,评价模型咬合关系精确性。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计算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并利用口内扫描、模型扫描获取修复前牙尖交错位咬合关系数据,导入三维逆向工程软件计算上下颌余留后牙 面间距,以及配准模型扫描与口内扫描的上颌,计算下颌模型余留牙 面三维偏差值。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两组比较。 结果:纳入男性病例3例、女性9例,年龄(52.6±12.1)岁,缺失牙共36颗。预成咬合记录帽在口内能直接就位,固位、稳定性良好。试验组模型咬合接触的灵敏度(0.73±0.14)显著优于对照组(0.63±0.12, P<0.01),阳性预测值(0.79±0.15)与对照组(0.75±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 面三维偏差值[分别为(357.0±140.2)和(399.4±206.3)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用预成咬合记录帽制取种植固定修复咬合记录可提高模型与口内咬合关系的一致性,具备良好的精确性、临床便利性和易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牙种植单冠修复中数字化和硅橡胶印模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采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和硅橡胶印模技术对牙列缺损患者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满意度,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64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49.3±13.3)岁;植入113枚种植体,根据取模方式不同分为数字化印模组(70枚)和硅橡胶印模组(43枚),上部修复体均为螺丝固位的氧化锆全瓷单冠;修复完成后随访观察3~36个月,分析种植体存留率、上部修复体、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边缘骨吸收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评价两种印模技术用于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64例患者中数字化印模和硅橡胶印模占比分别为62%(40/64)和38%(24/64),113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113/113);种植单冠邻接丧失率为22.7%(41/181),食物嵌塞发生率为8.0%(9/113),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13),均为基台螺丝松动;患者均可保持较好的口腔卫生,植体周炎发生率为0.9%(1/113),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4.4%(5/113);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为(0.24±0.11)mm;患者各项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中位数为9~10分;以上各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两种印模技术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均较好,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较高,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咬合板系统的构建与临床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构建数字化咬合板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于2019年4至5月招募2名健康志愿者(1名25岁男性和1名24岁女性),用硅橡胶取模灌制石膏模型,每位受试者均采用数字化法和常规法制作咬合板:用口腔三维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建立数字化模型,借助下颌运动分析系统记录颌位关系及下颌运动参数,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三维打印制作咬合板;以常规法设计制作的咬合板为对照,对两种咬合板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显示数字化咬合板系统具有临床可行性。临床初步评价显示,数字化咬合板客观评价与主观评分总分优于传统咬合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种间接粘接方法转移托槽的准确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间接粘接技术中使用不同转移托盘转移托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28例,分为A、B、C三组,分别使用3D打印托盘、双层压膜塑料托盘、双层硅橡胶托盘粘接托槽。A组口内扫描获取工作模型,使用软件定位托槽,再导出数字化模型,作为该组托槽转移前的数字化模型。B组和C组在工作石膏模型上定位托槽,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获取B组和C组托槽转移前的数字化模型。A、B、C组制作相应的转移托盘,将托槽粘接至患者口内后对患者口内扫描,获取三组托槽实际粘接的数字化模型。使用Geomagic软件测量转移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获取使用不同托盘时,托槽粘接的实际位置距离预设在近远中方向、龈 方向、颊舌方向上的线距误差,超过0.5 mm的托槽转移线距误差定义为严重误差。 结果:近远中向上B组与A组间、C组与A组间严重误差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龈 向上3组组间的严重误差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颊舌向上3组组间的严重误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3D打印托盘转移托槽时严重误差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双层硅橡胶托盘与双层压膜塑料托盘。(2)双层硅橡胶托盘粘接托槽时严重误差的发生率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年人群前磨牙牙髓血流灌注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青年人群的前磨牙牙髓血流灌注量(PBF),统计分析青年人群前磨牙生理状态下PBF参考值范围,探讨年龄、性别、牙位对PBF的影响.方法: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学院两所高校的在校生及就诊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的患者招募150名志愿者.使用LDF进行前磨牙PBF值检测,硅橡胶印模材料将LDF探头垂直固定于前磨牙颊侧中线距龈缘2~3 mm的待检测区域,进行检测及记录检测结果,并讨论影响 PBF 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健康人群前磨牙PBF参考值范围:男性上颌第一前磨牙:(10.19±4.28)PU;上颌第二前磨牙:(11.29±4.33)PU;下颌第一前磨牙(10.07±4.63)PU;下颌第二前磨牙(10.67±4.39)PU.女性:上颌第一前磨牙(10.20±4.68)PU;上颌第二前磨牙(10.57±4.22)PU;下颌第一前磨牙(9.46±4.15)PU;下颌第二前磨牙(10.35±4.78)PU.②上颌前磨牙PBF值较下颌同名前磨牙PBF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二前磨牙PBF值较同颌第一前磨牙PBF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第二前磨牙PBF值与第一前磨牙PBF值间存在弱正相关性(P<0.05).④同颌同名牙PBF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⑤25、44PBF值存在性别差异(P<0.05).PBF值与年龄间的相关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人群上颌前磨牙的PBF值较下颌前磨牙的PBF值高,第二前磨牙的PBF值较同颌第一前磨牙血流值高,同颌同名前磨牙PBF值不存在差异,可作为对照牙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两种印模材料制取中性区全口义齿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对比两种印模材料(金玛克藻酸盐、GC精彩注射A型硅橡胶)用于制作中性区全口义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的无牙(牙合)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两种印模材料按照中性区义齿制作的标准流程,为同一患者制作两幅中性区全口义齿,分别戴用4周,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设计调查问卷,评价两种义齿的患者满意度和医生满意度差异,通过咀嚼效率检查比较两组义齿的修复效果.结果:两种中性区义齿的患者满意度较高,无统计学差异,但均高于旧义齿(P<0.05);两种中性区义齿的咀嚼效率吸光度值无统计学差异,也高于旧义齿(P<0.05);医师满意度调查中总体满意度、印模材料操作时间和中性区印模获取难度的满意度,硅橡胶组高于金玛克藻酸盐组(P<0.05),印模材料流动性、中性区印模制取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差异不显著.结论:两种材料制作的中性区义齿临床效果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硅橡胶印模材料在中性区技术方面的应用更有优势,且操作简单,可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新型数字化桩核印模方式的准确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利用三维图形最佳拟合配准技术,研究新型数字化桩核印模方式的准确度.方法:按照桩核要求对上颌标准牙科模型的左上尖牙进行牙体预备,选用Micro-CT获取左上尖牙预备体的三维重建数据.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实验模型8次用于模拟椅旁扫描患者口内牙列的步骤,再制取8个硅橡胶印模并用台式扫描仪进行光学扫描,采用专用软件将获得的口内印模和硅橡胶印模两副数字化模型进行拟合获得8个完整的三维模型.通过测量和比较各组重叠模型的均方根,对新型数字化桩核印模方式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新型数字化桩核印模方式精度偏差值为(91.100±12.475)μm,重复度偏差值为(91.354±21.422)μm.冠部组精度和重复度偏差值均小于根部组(P<0.05),根尖1/3组的精度和重复度偏差值均大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新型数字化桩核印模方式总体准确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新型数字化桩核印模方式准确度在不同部位有一定的差异,其冠部准确度高于根部,根尖1/3部分准确度低于其余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全数字化上颌赝复体制作与适合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利用多源数据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全数字化的一体式上颌赝复体,并对其适合性行初步评价.方法 利用口内光学扫描数据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数据进行融合获得数字化印模,并在获得的模型数据上利用数字化牙科设计软件设计金属支架、阻塞器并排列人工牙,通过三维打印(3D printing,3DP)的方式获得数字化上颌赝复体.对3名患者同期进行传统及数字化赝复治疗,以传统赝复体作为自身对照组,使用硅橡胶加衬法对两者适合性(指义齿组织面与口内软组织间存在的间隙)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成功实现上颌赝复体的全数字化制作通路;传统赝复体支架适合性(294.0±64.4)μm、阻塞器适合性(357.8±82.4)μm;数字化赝复体支架适合性(364.6±62.6)μm、阻塞器适合性(345.1±95.5)μm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数字化赝复治疗是一种简便有效的上颌骨缺损修复方式,其适合性符合临床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局部数字化印模应用于单颗磨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比较使用局部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技术与传统硅橡胶制取印模技术在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21 年 6 月~12 月需行第一磨牙种植修复的患者 86 名,按照取模方式随机分为 2 组.分别使用局部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技术(A组)和传统硅橡胶制取印模技术(B组)制取种植印模,由此制作氧化锆全瓷修复体.记录修复体调磨时间,按照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修复体标准对修复体进行评价,并使用Geomagic软件对修复体调磨量进行量化,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2 组印模的临床调磨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修复体边缘密合显著优于B组(P<0.05).A组咬合面调磨量与B组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对数字化印模(A组)的偏好度更高,2 组修复体满意度VAS评分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种植后牙单冠制作中,相较于传统印模,采用局部口内扫描数字化印模技术不仅节省了临床操作时间,制作的修复体精度更高,同时患者满意度也更高,能达到与传统硅橡胶印模相似的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3D打印铝合金种植手术导板准确度的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在体外树脂模型上设计并模拟种植体植入实验,分析比较一种新型铝合金材质种植导板与传统树脂导板的准确度差异.方法 选取一名肯氏Ⅲ类牙列缺损患者并制取硅橡胶印模,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后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设计并打印 20 个树脂模型.将患者的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数据导入软件(3Shape Implant Studio 2019)并规划该患者的种植方案,设计种植导板.使用 3D打印机分别制作树脂与铝合金材质手术导板各一个.通过全程引导手术将种植体植入模型中,植入后拍摄术后CBCT.在软件中测量术后CBCT图像与原治疗计划图像,在近远中面和唇腭面分析种植体相对于原设计在三维线性以及角度上的准确度差异.结果 种植体在金属导板引导下的线性偏差分别为近中(0.51±0.63)mm,远中(0.49±0.58)mm,唇向(1.14±1.40)mm,腭向(1.15±1.42)mm;垂直向(2.09±0.84)mm.近远中角度和唇腭侧角度的角度偏差分别为(1.41°±0.81°)和(1.78°±1.03°).种植体在垂直向的偏差与近远中角度、唇腭侧角度偏差与树脂导板引导下的种植体偏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金属材质导板表现出更好的准确度,而两种材质导板在近远中向和唇腭向上的偏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 3D打印技术制作的铝合金材质导板的线性和角度偏差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且相较于传统树脂导板,铝合金材质导板由于其高强度、形态小巧的特性,具有更良好的手术视野和散热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种植手术的准确度和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