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明质酸修饰的盐酸青藤碱脂质体可溶性微针的制备、表征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制备一种针尖层负载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修饰的盐酸青藤碱脂质体可溶性微针(HA-SMH-Lip-DMNs),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细胞摄取能力和体外抗炎能力.方法 采用两步浇铸法制备HA-SMH-Lip-DMNs,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载药量,通过扫描电镜、穿刺试验、Franz扩散池法等检测其形态、皮肤穿刺性能和体外透皮能力.以异硫氰酸荧光素脂质体(HA-FITC-Lip/FITC-Lip)代替HA-SMH-Lip,制备荧光微针(HA-FITC-Lip-DMNs/FITC-Lip-DMNs),并运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炎症细胞对HA-FITC-Lip-DMNs/FITC-Lip-DMNs的摄取情况.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炎症因子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 10(IL-10)水平,评估HA-SMH-Lip-DMNs的抗炎作用.结果 制备的HA-SMH-Lip-DMNs形状大小均匀,阵列完整美观,每片平均载药量(114.01±1.04)μg,有良好的穿刺能力.体外透皮结果显示HA-SMH-Lip-DMNs 36 h的累积释放量为(101.47±2.91)μg·cm-2,其透皮能力优于 SMH 溶液组.体外摄取结果表明 RAW 264.7 细胞对HA-FITC-Lip-DMNs摄取较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HA-SMH-Lip-DMNs组能显著降低TNF-α、IL-1β和NO的水平(P<0.01),同时提高IL-10 的水平(P<0.01).结论 该研究制备的HA-SMH-Lip-DMNs具备良好的形态特征、细胞摄取能力、体外透皮性能以及抗炎活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适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新底物Magenta及其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新底物辣根过氧化物酶(HRP)Magenta在明视场下的运用特点,包括特异度、灵敏度、重复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人体癌旁组织12例和肿瘤组织芯片176例,根据染色底物不同分为3,3′-二氨基联苯胺(DAB)组和Magenta组。(1)对不同组织的细胞定位和亚定位的抗体行Magenta和DAB显色比较,观察两者一致性;(2)通过对Magenta显色切片在不同环境(低温、常温、高温)下的存储以及接触有机溶剂(乙醇、二甲苯、丙酮、1%盐酸乙醇、0.3 mol/L硫酸、高锰酸钾等)观察其稳定性;(3)通过添加苏木精、DAB,观察其对Magenta显色信号的干扰情况。结果:(1)Magenta组细胞核、质、膜等定位准确,(30±2)s出现淡粉红信号,(180±5)s完成显色,反应速度与DA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显色性能与DAB组相比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κ=0.957),特异度和灵敏度为96.0%和99.2%;(2)Magenta显色切片在不同环境下存储不会发生信号改变,同时能耐受乙醇、二甲苯、丙酮、1%盐酸乙醇、0.3 mol/L硫酸等有机溶剂,但不能与氧化剂接触;(3)Magenta与DAB和苏木精共同染色时,阳性信号互不干扰。 结论: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性能上,HRP Magenta与DAB相比阳性信号色彩更鲜明,同时稳定性好,易于长久保存,可作为免疫组织化学HRP酶底物的新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氢测定的检测管法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检测管法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定量检测硫化氢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方法:于2021年9月,对检测管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氢方法的定量下限、准确度、精密度、环境因素、干扰气体等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并与GB 11742-89《居住区大气中硫化氢卫生检验标准方法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评价检测管法在工作场所空气中定量检测硫化氢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种方法测定2.83、4.25和17.00 mg/m 3硫化氢浓度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8.50 mg/m 3浓度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检测管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硫化氢的定量下限为2.83 mg/m 3,准确度为96.0%~111.0%,精密度为0.70%~6.64%。在温度4 ℃条件下,测定结果下降3.39%~13.10%;在湿度50%~80%条件下,测定值的平均值相对误差为-1.67%~4.44%。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干扰气体(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醇类、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对检测管的测定结果不产生干扰。 结论:检测管法准确度、精密度均满足检测要求,方法简单、快速、易于推广,可用于工作场所中硫化氢气体浓度的快速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硫化铜/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制备的抗菌骨膜促进成血管与成骨分化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复合硫化铜(CuS)/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的聚乙烯醇(PV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仿生骨膜作为新型血管化骨组织工程薄膜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GO与CuS/GO纳米片分别复合PVA/CMC基底薄膜后,设为PVA/CMC/GO组、PVA/CMC/CuS/GO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观察并分析骨膜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组成,另外设立PVA/CMC组(仅有PVA/CMC基底薄膜)与空白对照组(无材料)。在体外细胞水平上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分别检测CuS/GO纳米片浓度为0、50、100、200、400、800 μg/mL的PVA/CMC/CuS/GO薄膜)、活/死细胞染色、溶血实验评价生物相容性;细胞迁移和成管实验评价材料成血管作用;碱性磷酸酶(ALP)与茜素红染色评估成骨分化作用;免疫荧光染色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菌平板计数法与抑菌圈法评估骨膜抗菌作用。结果:PVA/CMC/GO组和PVA/CMC/CuS/GO组的骨膜材料基底薄膜表面光滑平整,复合薄膜表面呈不规则片状凸起。生物安全性实验显示浓度为100 μg/mL CuS/GO纳米片的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成血管分化实验提示PVA/CMC/CuS/GO组的HUVEC细胞迁移率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PVA/CMC/CuS/GO组的细胞成管面积与长度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体外成骨分化实验显示PVA/CMC/CuS/GO组的MC3T3-E1细胞的ALP与茜素红染色定量分析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此外PVA/CMC/CuS/GO组免疫荧光染色ALP与Ⅰ型胶原的荧光强度,RT-qPCR成骨基因ALP、BMP-2、骨钙素、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抗菌实验显示PVA/CMC/CuS/GO组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与抑菌圈直径均显著大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复合GO与CuS/GO纳米片的PVA/CMC薄膜材料兼具理想的生物相容性与抗菌性能,可促进体外成血管与成骨分化,尤其是具有成血管成骨耦合功能的PVA/CMC/CuS/GO抗菌骨膜材料,有望为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建立和初步临床应用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建立检测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并进行初步临床应用评估.方法 采用竞争法原理,建立基于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抗FITC系统的检测血清TRAb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并对方法的空白限、检出限、线性区间、精密度、抗干扰能力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该方法的临床诊断效能.比较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刺激性抗体(TSI)化学发光法的一致性.了解郑州地区健康成人血清TRAb的分布情况.结果 建立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的空白限为0.3 IU·L-1,检出限为0.7 IU·L-1,线性区间为1.0~50.0 IU·L-1;低、中、高水平样本的重复性分别为5.36%、2.54%和2.12%,中间精密度分别为8.13%、3.92%和3.50%.胆红素≤250 mg·L-1、血红蛋白(Hb)≤1.0 g·L-1、三酰甘油(TG)≤10.0 g·L-1、FITC-Na≤500 ng·mL-1对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TRAb无干扰,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激素(TSH)、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TRAb无交叉反应.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TRAb诊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曲线下面积为0.998,最佳临界值为1.92 IU·L-1,敏感性为99.07%,特异性为95.00%.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41,P<0.000 1),2种方法的偏差为0.090 IU·L-1,总符合率为96.24%,一致性好(kappa=0.925);与TSI化学发光法的相关性一般(r2=0.671,P<0.000 1),2种方法的偏差为-2.613 IU·L-1,总符合率为88.15%,一致性较好(kappa=0.763).采用百分位数法初步建立TRAb的参考区间为≤1.60 IU·L-1.结论 成功建立了检测血清TRAb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性能较好,可满足临床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麦角硫因抑制紫外辐射诱发自由基的试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研究麦角硫因(EGT)抑制紫外辐射诱发自由基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紫外线照射含EGT的罗丹明B溶液,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紫外吸收值的变化,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评价EGT的抗氧化作用,并考察EGT浓度、溶液离子强度、pH值、金属离子和还原剂的影响.结果 EGT在0~1 mg/ml浓度范围内具有显著抗氧化作用,且其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维生素C;提高体系中离子强度和pH值可抑制EGT抗氧化性能;还原剂亚硫酸钠会降低EGT的抗氧化性能;Fe3+会加速罗丹明B降解并提高EGT抗氧化性能,同时加入螯合剂EDTA能有效削弱其影响.结论 EGT在紫外线辐射诱发自由基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用于检测多硫化氢的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多硫化氢(hydrogen polysulfides,H2Sn,n≥2)作为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所衍生的活性硫物质,在生理调节及信号转导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H2Sn与H2S互为氧化还原对,一般经氧化或酶促作用从H2S转化生成,通过调节蛋白质相互作用及改变酶活力等方式发挥其生理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一些原本被认为是H2S发挥的生理学功能可能是由H2Sn所发挥的,并且H2Sn具有更高的蛋白质巯基化效率.因此,实时检测生物体内的H2Sn对于研究其生理活性及与H2S之间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质谱光谱等检测方法需要破碎组织细胞,不适用于生物体内的实时检测.而荧光探针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及特异性,同时生物毒性低常被选作H2Sn原位实时检测工具.本文概述了H2Sn的生理调节活性,着重基于响应机制的反应类型的介绍H2Sn检测荧光探针的设计策略、荧光性能、检测特点及生物成像应用等方面,并对这一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生物沥浸联合类Fenton作用对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生物沥浸促进下的类Fenton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采用序批式恒温培养法,以比阻(SRF)、毛细吸水时间(CST)、过滤时间(TTF)和上清液中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含量等指标,比较生物沥浸、Fenton氧化以及生物沥浸联合类Fenton氧化3种调理方法对污泥脱水速率和脱水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其调理机制.结果表明,污泥经过生物沥浸联合类Fenton氧化调理后,比阻和毛细吸水时间分别从14.0×1012m/kg和24 s下降到0.178×1012 m/kg和7.7 s,脱水性能较单独生物沥浸提高80.0%,与单独Fenton相比提高90.6%.此外,H2O2投加量对污泥的脱水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本研究条件下最佳H2O2投加量是20 mg/g DS(干物质).因此,生物沥浸联合类Fenton作用可显著改善污泥脱水性能,EPS释放、Fc3+絮凝和大量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是促进污泥脱水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氧化硫硫杆菌和氧化亚铁硫杆菌的混合培养及其在MFC生物浸出中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向9K培养基中添加单质硫和FeSO4·7H2O两种能源物质,从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污泥中分离富集氧化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oxidans,T.t)和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T.f)的混合母液.采用以磁黄铁矿为能源物质的培养基对富集微生物进一步驯化培养后,将其接种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反应器阳极室进行生物浸矿,从反应器产电和电化学分析两方面探究其运行性能.结果表明,富集微生物在磁黄铁矿培养基中培养18d后,菌液中pH降低至0.98 ±0.01,Fe3+、SO42-浓度分别达到(138.6±10.06) mmoL/L、(133.26±2.28)mmol/L;MFC反应器峰值电压达到(126.67±7.02) mV,最大功率密度75.88 mW/m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功能化修饰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提高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性能,促进其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以"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功能化修饰""药物""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Functionalized modification""Dru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12年1月-2018年3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SpringerLink、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主要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肿瘤靶向性修饰、内源性刺激响应性修饰、外源性刺激响应性修饰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92篇,其中有效文献43篇.根据肿瘤部位的靶向受体(包括叶酸受体、线粒体受体、透明质酸受体等)和肿瘤内部微环境(包括酸性pH环境、还原性环境、多种酶环境等)以及外部环境刺激(包括温度变化、光和磁场等),采用肿瘤靶向性材料(如叶酸、线粒体靶向肽三苯基膦、转铁蛋白等)、内源性刺激响应性材料(如pH敏感性接头、二硫键、酶响应性材料等)、外源性刺激响应性材料(如温敏性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光敏性材料偶氮苯、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等)对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进一步功能化修饰,可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递送,避免药物提前释放,提升药物的抗肿瘤效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要应用于临床,还需要解决其大规模生产问题、稳定性问题以及在动物实验中的良好效果能否在临床重现的问题,此外对其毒性和体内分布、代谢过程也需进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