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心共患疾病共治与分治模式的卫生经济学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脑心共患疾病在共治与分治两种模式下的卫生经济学效益,以确定更优的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率与经济效益.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和介入放射科等治疗的,符合中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ine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CN-DRG)中神经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合并循环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总住院天数、各类医疗费用以及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和权重(relative weight,RW).将患者分为共治组(一次住院期间对患者的脑心共患疾病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疗)与分治组(不同住院期间分别进行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比较两组的基线特点及总住院天数、费用等经济学指标.结果 共纳入442例患者数据.共治组总住院天数低于分治组(6 d vs.14 d,P<0.001).经济学效益分析显示,共治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分治组(65 967元vs.106 673元,P<0.001).此外,共治组的RW高于分治组(2.24 vs.1.61,P<0.001).结论 相较于分治模式,共治模式下脑心共患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共治模式有利于优化脑心共患疾病的医疗资源配置和诊疗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SA假阴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内夹层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发生病理性夹层,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通常会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头痛、动眼神经麻痹、意识障碍、神经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1]. 对于初次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阴性的夹层动脉瘤,由于其影像表现不典型,诊疗过程上仍面临巨大挑战. 笔者报道了1 例初次DSA阴性的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对DSA阴性的动脉瘤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期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临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9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患者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9~67岁,平均28.0岁;车祸伤11例,高空坠落伤6例,挤压伤2例;根据Tile分型,C1型8例,C2型2例,C3型9例;6例改良肢体严重创伤评分(mangled extremity severity score, MESS)≥7分,其中2例行髋关节离断术,4例行半侧骨盆离断术;13例患者行保肢手术,其中3例行外固定架手术,10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根据Matta影像学骨盆标准评价复位质量,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根据Majeed评分评估骨盆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2~4 h,平均3.2 h;术中出血量400~1 200 ml,平均768.4 ml。18例存活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6个月。6例截肢患者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于术后1周死亡,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为94.7%(18/19),截肢率31.6%(6/19)。18例存活患者骨盆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无一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18例存活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4±1.9)分(范围0~6分),其中无痛3例,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6例。13例保肢患者末次随访时,Matta影像学评价,优6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6.9%(10/13);Majeed功能评分(81.8±11.9)分(范围53~95分),其中优6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11/13)。保肢治疗中4例患者腰骶神经损伤致髋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单侧下肢感觉、运动减弱,经神经松解及营养支持治疗,感觉、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前脱位的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应早期判断肢体损伤情况,及早介入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重,必要时选择髋关节离断术或半骨盆离断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和普及,复发率较前降低,腹股沟疝术后慢性疼痛(CPIP)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CPIP现已成为腹股沟疝手术的重要疗效指标之一。CPIP发生的病因较复杂,主要有神经性疼痛、非神经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内脏性疼痛。女性、年幼、肥胖、对疼痛的控制感较低、术前焦虑、术前疼痛、疼痛敏感性遗传易感性等患者因素和术者经验、开放疝修补术、重量补片、补片固定、术后急性疼痛等手术因素均为CPIP发生的危险因素。CPIP不仅是神经性和伤害性疼痛的产物,也受到心理、情感、认知和遗传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正确的疼痛及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对诊断CPIP是非常必要的。CPIP的治疗应遵循一定的步骤,首选期待治疗、药物治疗、心理及行为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如果经过6个月到1年的上述治疗手段疼痛缓解不明显,则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为止,预防性镇痛和规范化手术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最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动静脉畸形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一类基因突变导致的难治性脑血管结构异常疾病,目前的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三种治疗方式针对不同的病变血管结构各具优势,但受限于病变复杂的血管构筑及其与脑组织密切的解剖关系,任何单一治疗措施都无法安全有效地治疗所有BAVM病例。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BAVM患者的临床诊疗,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以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医师协会放射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经共同讨论,制订了本专家共识。经过深入分析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专家组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给出针对BAVM出血预测因素、妊娠期临床风险、影像学诊断措施、临床治疗策略等具体临床诊疗问题的33条推荐意见,以期为全国范围内BAVM诊疗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介入镇痛治疗促进慢性疼痛疾病精准治疗和全程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微创介入镇痛技术是疼痛科的核心诊疗技术,能对慢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癌性疼痛等疾病进行创伤小、效果好的临床诊治,随着新理念、新材料的涌现,微创介入镇痛在慢性疼痛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以实现慢性疼痛疾病的精准诊疗和全程质量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桡动脉入路是指以桡动脉为目标血管进行穿刺置管并建立血管内通路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血管内诊治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诊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不仅应用于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亦广泛应用于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治疗。本文主要针对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1% [1]。目前临床上对其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存在争议。通常,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首选,同时在治疗很多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国外的文献显示,对于经济受限的多发动脉瘤患者,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2],目前国内鲜有报道。2020年4―11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均获良好疗效,现将诊疗经过报道如下,旨在探讨经单侧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86例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了较大样本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Ns)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病理诊断确诊的功能性PanNENs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激素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6例患者(男性103例,女性183例),平均年龄为(45.55±15.23)岁,平均病程为24(12,60)个月。286例患者中,最常见罹患的是胰岛素瘤(266/286),其次是胰高血糖素瘤(10/286)、生长抑素瘤(3/286)、异位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肿瘤(3/286)、胃泌素瘤(2/286)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瘤(2/286)。胰岛素瘤患者中,9例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患者。肿瘤定位明确且局限的28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远处转移或者术后复发者同时接受介入治疗或药物化疗,经治疗后激素增多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术后肿瘤病理分级,神经内分泌肿瘤(NET)G1占41.95%、NET G2占54.90%、NET G3占3.15%、神经内分泌癌(NEC)占0%。结论:多学科协作并进行系统的内分泌评估和精确定位肿瘤,精准施治,对改善功能性PanNENs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桡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神经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相对于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经桡动脉入路(TRA)可作为一种新型替代方式,并且在减少入路部位并发症、改善患者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总体医疗费用等方面更具优势,从而备受临床关注。文中主要对TRA在神经介入诊疗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及其优势、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对其在神经介入诊治领域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该技术在神经介入领域开展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