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黄斑视敏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眼黄斑视敏度(MS)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变化和相关性。方法:横断面临床研究。2023年3~ 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37例38只眼(NAION组)纳入研究。NAION组患者29只对侧健康眼作为对侧健眼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6名31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NAION组按病程再分为急性期组(病程≤3周)、亚急性期组(病程4~ 12周)、慢性期组(病程>12周),分别为16、10、12只眼。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微视野检查。BCVA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Cirrus HD-OCT仪黄斑容积512×128扫描程序对黄斑区进行扫描,测量受检眼平均(GCIPLav)、最小(GCIPLmin)以及鼻上、上方、鼻下、颞上、下方、颞下GCIPL厚度。采用Humphrey 24-2自动视野仪测量受检眼视野平均缺损(MD);采用MP-3微视野计测量受检眼黄斑区10°范围内MS(总MS)以及鼻上、上方、鼻下、颞上、下方、颞下象限MS. MS> 21 dB定义为正常值。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MS≤21 dB、>21 dB区域GCIPL厚度比较采用 t检验。GCIPL厚度与相应区域MS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性相关分析。 结果:NAION组、对侧健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logMAR BCVA、总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3.595、83.741, P<0.05)。NAION组受检眼中MS≤21 dB区域GCIPL厚度显著低于>21 dB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34, P=0.009)。NAION组与对侧健眼组、正常对照组比较,下方象限GCIPL厚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2、0.192 );其他象限GCIPL、GCIPLav、GCIPLmin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侧健眼组、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期组GCIPLmin、上方、颞上象限GCIPL厚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亚急性期组GCIPLav、GCIPLmin、鼻上、上方、颞上象限GCIPL厚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期组GCIPLav、GCIPLmin及不同象限GCIPL厚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ION组总MS、MD与logMAR BCVA显著相关( r=0.779、-0.596, P<0.001);下方GCIPL厚度与相应区域MS显著相关( r=0.410, P=0.046 ),其余象限均无相关性( r=0.220、0.148、-0.131、0.296、0.321, P>0.05 )。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GCIPL厚度与MS显著相关( r=0.329、0.400, P=0.007、0.028 );慢性期组GCIPL厚度与MS无相关性( r=0.238, P=0.103 )。 结论:NAION患眼黄斑区GCIPL萎缩变薄、MS下降;MS下降区域GCIPL厚度显著低于MS正常区域;急性期、亚急性期GCIPL萎缩变薄与MS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VR-Qol)及影响因素,同时比较患者较好眼视野和双眼整合视野(IVF)与VR-Qol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期间在温州青光眼进展研究(WGPS)中随访的POAG患者。采用双目总和法根据患者右眼和左眼的视野结果计算得到IVF。采用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功能问卷25(NEI VFQ-25)评估POAG患者VR-Qol,根据NEI VFQ-25中是否有任何1个分量表(排除一般健康及眼部疼痛分量表)得分低于50分将患者分为VR-Qol正常组与异常组。分析年龄、性别、学历、是否已婚、单眼或双眼确诊青光眼、视野进展与否、随访频率、患病时间、降眼压药物数量、视力、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视野平均缺损(MD)、视野指数(VFI)丢失率以及有无青光眼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与VR-Qol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R-Qol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POAG患者116例,男70例,女46例,患者年龄为(61.3±14.6)岁。NEI VFQ-25总分为(88.86±9.44)分。27例(23.3%)患者VR-Qol异常,89例(76.7%)患者VR-Qol正常。与VR-Qol异常组相比,VR-Qol正常组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更少( Z=-2.02, P=0.044)、视力更好( Z=-2.28, P=0.023)、RNFL厚度( Z=-2.64, P=0.008)及GCIPL厚度更厚( Z=-2.29, P=0.022)、视野MD较轻( Z=-4.03, P<0.001)、VFI丢失率较慢( Z=-2.92, P=0.004)。年龄、性别、学历、是否已婚、单眼或双眼确诊青光眼、视野进展与否、随访频率、病程、有无青光眼家族史、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VR-Qol异常组,一般视力、角色困难、驾驶这3个分量表的得分较低。POAG患者VR-Qol与双眼MD( r=0.36, P<0.001)、较好眼MD( r=0.30, P<0.001)、较差眼MD( r=0.31, P<0.001)呈正相关。POAG患者VR-Qol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双眼MD( OR=1.16,95%置信区间:1.02~1.32, P=0.029),而非较好眼MD( OR=1.11,95%置信区间:1.00~1.23, P=0.063)。 结论::VR-Qol异常的POAG患者多在一般视力、角色困难、驾驶这3个方面出现困难。视野MD是POAG患者异常VR-Qol的独立危险因素,相比较好眼MD,双眼MD更能帮助识别需要干预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北卡指数对青光眼的诊断性能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北卡罗来纳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指数算法(北卡指数)在中国青光眼人群中的诊断效率,并对其可重复性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长沙爱尔眼科医院,以及2021年11月至2023年3月广州爱尔眼科医院的临床数据库中所有符合纳入标准和图像质量要求的非青光眼受检者[共62例(114眼),分为非高度近视组68眼、高度近视组46眼]和青光眼患者[共62例(91眼),分为视野平均缺损(MD)<-8 dB组54眼、MD≥-8 dB组37眼(其中MD≥-4 dB组29眼)]的临床数据资料。非青光眼受检者均经过眼健康体检及青光眼排查;青光眼患者通过房角镜和视野等系列检查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将所有研究对象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参数,包括4个象限和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垂直杯盘比(VCDR)、平均杯盘比和盘沿面积及6个分区、平均和最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导入北卡指数算法模型进行运算,得出青光眼的预测概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评估诊断性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北卡指数与各OCT参数间ROC-AUC的差异。另外,同一位OCT操作者使用OCT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门诊行眼健康体检的正常受检者32例(64眼) (作为正常组)进行重复扫描,运用类内相关系数( ICC)评估该仪器及北卡指数的可重复性。 结果::在区分非高度近视眼和青光眼方面,北卡指数的ROC-AUC值分别为0.92(MD≥-8 dB青光眼组)、0.95(MD≥-4 dB青光眼组),表现最佳的OCT参数单变量为:最小GCIPL厚度为0.62( Z=5.10, P<0.001)、0.60( Z=5.56, P<0.001);下方RNFL厚度为0.67( Z=4.48, P<0.001)、0.62( Z=5.18, P<0.001);VCDR为0.84( Z=1.91, P=0.057)和0.83( Z=2.70, P=0.007)。在区分高度近视眼和MD≥-4 dB的青光眼方面,北卡指数的ROC-AUC值为0.93,与VCDR和平均杯盘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OCT各参数的 ICC值范围为0.63~1.00。北卡指数的 ICC值为0.92,高于平均GCIPL厚度( ICC值为0.70, t=1.99, P=0.024),与平均RNFL厚度、VCDR和盘沿面积的可重复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单一OCT参数相比,北卡指数在中国早期青光眼患者群体中表现出更好的诊断性能,并且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可以作为检测早期青光眼的重要工具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晚期开角型青光眼(POAG)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2014年3月到2018年6月行小梁切除术的晚期POAG 120例(240眼)的一般资料,随访1年,分为视力下降组[15例(30眼)]与视力未下降组[90例(180眼)],分析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者占12.50%(15/120)。眼压是术后视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728, P=0.008);OCT检查的多项参数与视力下降相关,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是独立保护性因素( OR=0.004,0.853,0.765; P=0.008,0.000,0.002)。 结论:眼压为晚期POAG小梁的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gAPPswePS1转基因鼠视网膜的功能损伤和Aβ斑块沉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初步研究TgAPPswePS1转基因鼠眼内阿尔兹海默病(AD)相关的病理变化和视网膜功能改变,探讨淀粉样蛋白β(Aβ)对视网膜结构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选择月龄为24个月的老龄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为实验组,同月龄同种系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对2组小鼠检测视网膜电图(ERG),再取眼球样本,制备切片.观察视网膜各层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切片上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Aβ表达水平,并观察分布部位及分布形态特点,再测量视网膜厚度.各测量值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Rod的a波和b波波幅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下降,其中b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23,P=0.002);实验组Max反应的a波和b波波幅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下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15.69、15.76,P<0.001).对照组和实验组视网膜切片各个层次均完整,未见明显缺失,实验组的厚度较对照组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87).在对照组视网膜中,APP存在微弱的背景免疫阳性反应,在实验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内颗粒层细胞内呈强阳性反应.Aβ在对照组视网膜中无免疫阳性反应,在实验组视网膜中存在强阳性表达,呈弥散性和斑块状沉积2种形态,斑块主要沉积在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以及光感受器层.结论:在老龄TgAPPswePS1转基因小鼠视网膜上存在典型AD病理特征改变,视网膜厚度变薄,同时存在功能改变,提示视网膜上的病理改变可能是AD疾病视功能障碍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Cirrus HD OCT观察成年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mGCIPL)厚度的分布规律,探讨mGCIPL随着眼轴长度改变的变化规律.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的患者170例(276眼),采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CirrusHDOCT测量mGCIPL厚度,得到平均,6个扇形区域(颞上、上方、鼻上、颞下、下方、鼻下),最小mGCIPL厚度共8个参数.研究mGCIPL厚度的分布规律,采用Spearman进行mGCIPL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分析,应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mGCIPL厚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该276只眼的6个扇形区域中鼻上mGCIPL厚度最大,为83.5(78.0,89.0) μm,下方mGCIPL厚度最小,为79.0 (73.0,84.0)μm,分布规律为鼻上>上方>颞上≈颞下≈鼻下>下方.8个参数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504 ~-0.395,P<0.001).8个参数除了受眼轴长度(β=-3.201,P<0.001)影响外,还受年龄(β=-0.185,P<0.001)影响.结论:mGCIPL厚度分布规律为鼻上>上方>颞上≈颞下≈鼻下>下方.mGCIPL厚度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因此在应用mGCIPL厚度进行青光眼诊断时应考虑眼轴长度的影响,尤其在高度近视人群更应排除其干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黄斑前膜手术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手术方法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2-8月首次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IERM患者30例(30眼),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15眼)给予玻璃体切割+传统黄斑前膜撕除术,改良组(15眼)给予玻璃体切割+改良黄斑前膜钝性剥除术.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GCIPL)、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RT)、多焦视网膜电图(ERG).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年龄为40~80岁.2组手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改善(传统组:t=4.176,P=0.001;改良组:t=6.187,P<0.001).改良组手术后3个月视力优于传统组(t=2.219,P=0.035).与手术前相比,2组CRT降低(传统组:t=5.666,P<0.001;改良组:t=13.905,P<0.001),术后3个月改良组CRT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4,P=0.041).术前所有患眼黄斑区GCIPL厚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1,P=0.366),与手术前相比,传统组术后黄斑区GCIPL无明显变化(t=-3.350,P=0.066),改良组黄斑区GCIPL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8,P<0.001).2组多焦ERG 1环的P波峰值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P=0.860),2组手术后3个月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改善(传统组:t=-16.932,P<0.001;改良组:t=-29.701,P<0.001),且改良组优于传统组(t=-20.882,P<0.001).结论:黄斑前膜钝性剥除术是一种实用、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法.与传统黄斑前膜撕除术相比,在手术早期即可更快地恢复黄斑区形态结构,提高患者视力,改善黄斑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视觉诱发电位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厚度改变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早期诊断中的相关性,为提高POAG早期诊断效能和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POAG早期患者(观察组)31例(31只眼),平均年龄(43.11±5.34)岁;正常受试者(对照组)30例(30只眼),平均年龄(42.88±5.15)岁.两组受试者均行Humphrey视野、HD-OCT及IC-VEP检测,统计分析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各参数诊断效能以及SNR和GCIP厚度变化相关性.结果 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野平均缺损变化(P<0.01).观察组IC-VEP和HD-OCT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占83.87%和90%,80.64%和86.67%,组间比较(均P>0.05).两组受试者的一致性检测率为65.57%.观察组和对照组信噪比(SNR)值分别为(0.92±0.05和1.37±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黄斑区不同部位GCIPL厚度均明显变薄(均P<0.05).观察组SNR和黄斑区不同部位GCIPL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视觉诱发电位和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在POAG早期的一致性变化,将进一步提高POAG早期诊断效能和速率,延缓并降低青光眼盲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垂体瘤患者黄斑区GCI PL和视神经乳头周围RNFL厚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垂体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和视神经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的改变情况,探讨GCIPL和pRNFL在垂体瘤引起的视交叉压迫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方法 收集2021年1—11月确诊为垂体瘤且未经治疗的患者36例(64眼),并以同年龄段正常人9例(18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黄斑区、视神经乳头光学相干断层(OCT)扫描和视野(VF)检查.采用SPSS 21.0对VF平均缺损(MD)值、模式标准差(PSD)值与GCIPL、pRNFL平均厚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VF异常组患者MD值与GCIPL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呈正相关(P<0.05),与pRNFL无相关性,而PSD值与GCIPL平均厚度呈负相关(P<0.05);VF正常+GCIPL变薄组,其MD值与GCIPL平均厚度呈负相关(P<0.05),与GCIP最小厚度及pRNFL平均厚度均无相关性;VF正常+GCIPL正常组,其MD、PSD值与GCIPL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及pRNFL平均厚度均无相关性.VF异常组、VF正常+GCIPL变薄组pRNFL平均厚度与GCIPL平均厚度呈正相关(P<0.05);VF正常+GCIPL正常组,pRNFL平均厚度与GCIPL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均无相关性.结论 在垂体瘤视交叉压迫评估中,黄斑区GCIPL的敏感性、可靠性比V F和pRN FL高,能更早且更客观地反映垂体瘤对视路的压迫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OCT测量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扫描不同年龄组正常人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acular ganglion cell complex,mGCC)厚度.方法 选取正常人80人(160眼)分为20-29岁组、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四个年龄组,利用3D-OCT GCC程序记录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视网膜节细胞层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mGCC层厚度.结果 RNFL厚度:20-29岁组37.5±4.5μm;30-39岁组37.8±4.8μm;40-49岁组37.2±3.4μm;50-59岁组37.1±3.0μm;GCIPL厚度:20-29岁组69.2±4.6μm;30-39岁组71.5±4.2μm;40-49岁组74.6±6.1μm;50-59岁组73.7±4.6μm;mGCC厚度:20-29岁组111.2±3.9μm;30-39岁组112.4±4.8μm;40-49岁组108.7±6.9μm;50-59岁组104.0±5.8μm.结论 本次研究旨在对正常人群进行mGCC厚度扫描,得出正常数值,为下一步科研做准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