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力联合呼吸频率对机械通气撤机的指导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pressure,P)联合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少24 h的患者76例,排除中枢呼吸抑制、原发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当患者具备撤机条件后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 test,SBT)1 h,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两组的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 peak)、驱动压(driving pressure,DP)、RR,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关指标对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 结果:76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撤机成功组50例,撤机失败组26例。撤机成功组P peak×RR,DP×RR均明显小于撤机失败组。P peak×RR(cmH 2O·次/min):291.8±76.5 vs 519.8±108.8( P<0.01)。DP×RR(cmH 2O·次/min):131.6±34.2 vs 227.0±47.5( P<0.01),P peak×RR,DP×R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0、0.941;P peak×RR最佳临界值为362 cmH 2O·次/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88.0%,阳性预测值(PPV)为97.8%,阴性预测值(NPV)为80.6%;DP×RR截断值为170 cmH 2O·次/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92.0%,PPV为94.0%,NPV为88.5%。 结论:压力联合呼吸频率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康复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我国乃至全球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致残、致死率高,已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社会沉重的疾病负担及经济负担。肺康复是治疗慢阻肺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膈肌和腹肌联合电刺激、气道廓清技术、长期家庭氧疗、无创正压通气、脉冲式吸入一氧化氮、营养支持多种方式,能有效降低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体内的乳酸堆积、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提高骨骼肌氧化能力,减少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吸气神经驱动,减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症状,提高运动耐量、生活质量,降低肺血管阻力并改善疾病预后。加强肺康复在稳定期慢阻肺中的应用与普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开放通气策略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氧合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全身麻醉机械通气后,约9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不张。本研究拟验证,在腹腔镜手术中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期间,应用间歇肺复张手法(RM)联合中等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构成的肺开放策略(OLS)可减少肺不张,从而减少术中氧合障碍的发生这一推测,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提供更优的术中机械通气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研究方案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审批号:2017ZSLYEC-002),并在ClinicalTrials.gov上进行注册(注册号:NCT03160144)。研究纳入2017年1—7月间,接受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年龄>40岁、预计气腹时间≥1.5 h、脉搏氧饱和度(SpO 2)≥92%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分级≥2级的患者,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级、近1个月内有肺炎、急性呼吸衰竭或脓毒血症史、体质指数≥30 kg/m 2、有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大泡和进行性神经肌肉疾病以及参与了其他干预性临床研究的患者。随机(1∶1)分入OLS组(机械通气期间PEEP设为8 cmH 2O并间歇给予RM)或NOLS组(机械通气期间不给予OLS)。气腹后0.5 h(T 1)、1.5 h(T 2)及入复苏室后20 min分别行动脉、中心静脉血气分析,计算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 2/FiO 2)和分流率(Q S/Q T),并根据监护数据计算气腹前即刻(T 0)和T 2时的呼吸驱动压。主要结局事件是术中机械通气期间发生的氧合障碍(PaO 2/FiO 2≤300 mmHg)。 结果:96例在全身麻醉小潮气量机械通气下行手术的患者被纳入分析(每组48例)。机械通气时,氧合障碍累计发生率OLS组14.6%(7/48),NOLS组35.4%(17/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56,RR=0.31,95% CI:0.12~0.84, P=0.033)。机械通气期间,OLS组PaO 2/FiO 2高于NOLS组[T 1时,(427±103) mmHg比(366±109) mmHg, t=-2.826, P=0.006;T 2时,(453±103) mmHg比(388±122)mmHg, t=-2.739, P=0.007];OLS组呼吸驱动压[T 0时,(6±3)cmH 2O比(10±2) cmH 2O, t=7.421, P<0.001;T 2时,(13±3) cmH 2O比(17±4) cmH 2O, t=5.417, P<0.001]和Q S/Q T低于NOLS组[T 1时,(9.2±6.5)%比(12.6±7.7)%, t=2.322, P=0.022;T 2时,(7.0±5.8)%比(10.9±9.2)%, t=2.408, 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复苏室,虽然OLS组比NOLS组PaO 2较高,Q S/Q T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麻醉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期间,应用这种OLS可减少术中氧合障碍的发生率,并可能持续至术后麻醉苏醒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机械通气自引入临床实践以来,经历了从完全控制通气到各种辅助通气的重大演变,传统的呼吸机依靠气动压力、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完成呼吸周期;而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起的辅助通气形式,通过监测膈肌电信号(EAdi)向患者提供适当比例的辅助支持水平。EAdi是感知呼吸中枢驱动进而触发呼吸机辅助送气的最佳可用信号。与其他通气模式不同,NAVA呼吸指令来源于中枢,因此NAVA具有良好的人机同步性和患者自主调节性。与传统通气模式相比,NAVA可以降低呼吸负荷,减轻呼吸肌相关性肺损伤(VILI),改善人机协调性,改善气体交换,提高脱机成功率等。本文就NAV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是一种兼具理论风险和效益的通气模式,常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氧血症患者的抢救或替代模式。因其具有保护性肺复张、保留自主呼吸、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镇静及神经肌肉阻滞药物剂量、降低驱动压、增加平均气道压及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研究者的关注。但不少学者对其有效性存在争议。本文就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驱动压指导个体化PEEP滴定对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肺不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驱动压指导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滴定对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肺不张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50例,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19~28 kg/m 2。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5):传统肺保护性通气组(C组)和驱动压指导个体化PEEP组(D组)。PEEP设置方法:C组患者术中PEEP全程采用5 cmH 2O。D组患者分别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Trendelenburg体位-气腹构建后滴定最佳PEEP,初始值为麻醉机允许的最低PEEP,每隔4 min增加1 cmH 2O(PEEP≤12 cmH 2O),记录此时平台压和PEEP计算驱动压,当驱动压达到最小所对应的PEEP为该个体的最适PEEP。分别于桡动脉穿刺置管后(T 0)、麻醉诱导后(T 1)、Trendelenburg体位-气腹建立最佳PEEP通气4 min后(T 2,C组为Trendelenburg体位-气腹建立通气4 min后)、体位恢复后(T 3)、气管拔管前(T 4)和进入PACU 2 h(T 5)时行超声检查,T 0、T 1、T 4和T 5时记录肺不张通气损失评分;T 0~4时测量双侧视神经鞘直径;于T 0、T 2、T 3和T 5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 2和PaCO 2并计算氧合指数;记录术后3 d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D组T 4和T 5时肺不张通气损失评分、T 2,3时PaCO 2降低,T 2,3,5时PaO 2和氧合指数升高( P<0.05)。2组患者双侧视神经鞘直径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驱动压指导个体化PEEP可增加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中氧合,降低肺不张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救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河北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医生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对满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标准患者的识别情况,以及对该部分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管理和辅助治疗的应用现状,并分析ARDS的发病率和临床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4月10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河北省人民医院ICU住院治疗并符合ARDS柏林定义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检索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上述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等)、辅助检查、电子病历、非药品医嘱、药品医嘱、重症报告、评分系统、监控主表等数据,提取患者每日05:00至10:00系统中顺序检索到的第一组实验室指标及每日06:00"重症报告"中记录的生命体征和机械通气参数,同时收集患者的结局指标。结果:经过筛选和分析,最终纳入255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患者。ARDS的整体发病率占ICU入院患者总数的3.4%(255/7?434),其中轻度、中度、重度ARDS分别占22.4%(57/255)、49.0%(125/255)、28.6%(73/255),而临床医生对其识别率分别为71.9%(41/57)、58.4%(73/125)、71.2%(52/73)。在ICU住院期间,有250例患者(98.0%)仅接受了有创机械通气治疗,5例患者(2.0%)既使用了无创机械通气,又使用了有创机械通气。ARDS患者潮气量/理想体质量为7.64(6.49,9.01)mL/kg,呼气末正压(PEEP)为8.0(5.0,10.0)cmH 2O(1 cmH 2O≈0.098 kPa);此外,在ARDS诊断和监测过程中,仅记录了7例患者的平台压,6例患者的驱动压。在辅助治疗方面,有137例患者(53.7%)接受了深镇静,26例患者(10.2%)采用了肺复张,55例患者(21.6%)采用了俯卧位通气,42例患者(16.5%)应用了大剂量激素,19例患者(7.5%)接受了神经肌肉阻滞剂治疗,8例患者(3.1%)接受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最终,70例患者(27.5%)自动出院,50例患者(19.6%)在ICU住院期间死亡,其中轻度、中度、重度ARDS患者ICU病死率分别为15.8%(9/57)、22.4%(28/125)、17.8%(13/73);经过随访发现,70例自动出院患者均在出院后28 d内死亡,据此调整后的ICU整体病死率为47.1%(120/255)。 结论:河北省人民医院ICU患者ARDS整体发病率较低,临床医生对其识别率较高。尽管当前对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辅助治疗措施的遵守与实施程度较高,但在小潮气量实施、呼吸力学监测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规范化水平;对于俯卧位通气等辅助措施的实施,需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ARDS患者ICU病死率相对较低,而自动出院比例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引起觉醒的通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睡眠过程中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塌陷会诱发频繁睡眠微觉醒。觉醒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可通过增强通气驱动力恢复正常呼吸,缓解气道阻塞,但频繁睡眠微觉醒会破坏呼吸代偿和睡眠结构。研究觉醒的皮质脑电图和呼吸反应的神经回路,有助于提高对OSA多种病理生理的理解,探索新的OSA相关药物治疗。本文综述了介导OSA觉醒的相关通路,及臂旁核在反射中的整合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机器人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机器人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机器人辅助下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50~80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Ⅰ~Ⅲ级,ARISCAT分级中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7):TEAS组(T组)和假TEAS组(S组)。T组于术前1 d至术后3 d每日上午5:00至7:00之间进行30 min的TEAS,刺激穴位为合谷、曲池、足三里和肺腧穴,刺激参数为2/100 Hz疏密波,刺激强度为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强度。S组连接仪器,但不进行电刺激。2组术中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分别于入室时(T 0)、麻醉诱导后5 min(T 1)、气腹5 min(T 2)、改为Trendelenburg体位5 min(T 3)和气腹结束即刻(T 4)时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分别于T 0-T 4时记录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驱动压和肺动态顺应性。分别于T 0、T 4和气管拔管后2 h(T 5)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肺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浓度。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 d时,测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和肺活量(FVC),计算FEV 1/FVC;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和CPR浓度。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间各时点pH值、PaCO 2、氧合指数、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驱动压和肺动态顺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组相比,T组T 5时血清CC16浓度降低,术后3和7 d时FEV 1和FVC升高,术后1、3和7 d时血清TNF-α、IL-6和CRP浓度降低,非预期供氧发生率和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 P<0.05),各时点FEV 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EAS可改善机器人辅助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保护通气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驱动压指导的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中度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急诊实施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111名,年龄18~65岁,BMI 17~28 kg/m 2,ASA分级Ⅲ~Ⅳ级,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11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 cmH 2O PEEP组(0 PEEP)、5 cmH 2O PEEP组即传统组(5 PEEP)和驱动压指导个体化PEEP通气组(P组)。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VT为6 mL/kg ,FiO 2为60%,吸呼比1:2,0 PEEP组和5 PEEP组患者气管插管后即给予PEEP 0或5 cmH 2O进行通气直至手术结束,P组插管后行驱动压指导的个体化PEEP滴定通气策略。分别于气管插管后5 min (T1)、手术开始后60 min (T3)、手术结束后5 min(T4)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PaCO 2,肺动态顺应性(Cdyn);于麻醉诱导前(T0)、个体化组PEEP滴定后(T2, 0 PEEP、5 PEEP两组对应通气后10 min)和T4时刻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于术前、术后1 d、3d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追踪术后30 d内神经系统并发症(颅内感染、颅内高压、癫痫、脑水肿等)发生情况。 结果:与0 PEEP、5 PEEP组比较,P组T3~4时Cdyn和PaO 2升高( P <0.05);3组之间ON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P组NSE在术后1、3 d明显下降,3组患者术后30 d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驱动压指导的个体化PEEP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助于改善TBI患者的肺功能和脑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