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力联合呼吸频率对机械通气撤机的指导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pressure,P)联合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少24 h的患者76例,排除中枢呼吸抑制、原发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当患者具备撤机条件后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 test,SBT)1 h,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两组的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 peak)、驱动压(driving pressure,DP)、RR,使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关指标对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 结果:76例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撤机成功组50例,撤机失败组26例。撤机成功组P peak×RR,DP×RR均明显小于撤机失败组。P peak×RR(cmH 2O·次/min):291.8±76.5 vs 519.8±108.8( P<0.01)。DP×RR(cmH 2O·次/min):131.6±34.2 vs 227.0±47.5( P<0.01),P peak×RR,DP×R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0、0.941;P peak×RR最佳临界值为362 cmH 2O·次/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96.2%,特异度为88.0%,阳性预测值(PPV)为97.8%,阴性预测值(NPV)为80.6%;DP×RR截断值为170 cmH 2O·次/min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92.0%,PPV为94.0%,NPV为88.5%。 结论:压力联合呼吸频率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康复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我国乃至全球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致残、致死率高,已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社会沉重的疾病负担及经济负担。肺康复是治疗慢阻肺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膈肌和腹肌联合电刺激、气道廓清技术、长期家庭氧疗、无创正压通气、脉冲式吸入一氧化氮、营养支持多种方式,能有效降低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体内的乳酸堆积、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提高骨骼肌氧化能力,减少肺动态过度充气和吸气神经驱动,减轻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改善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症状,提高运动耐量、生活质量,降低肺血管阻力并改善疾病预后。加强肺康复在稳定期慢阻肺中的应用与普及,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飞行学员基础+G z耐力测试与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测试飞行学员的基础+G z耐力,并对影响其抗荷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提升飞行学员抗荷能力与改进训练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57名健康男性飞行学员进行抗荷能力测试,测试指标包括离心机基础+G z耐力、双下肢最大蹬力、最大呼气压力(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及最大吸气压力(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根据基础+G z耐力高低分组;基础+G z耐力较低组内按耐力终点视觉有无变化进行分组。按双下肢最大蹬力的水平高低分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离心机测试情况及飞行学员平时体能训练情况,根据问卷结果,按有氧训练强度分为低训练组(≤3次/周)与高训练组(>3次/周)。 结果:飞行学员的离心机基础+G z耐力测试结果为3.5 G和4.0 G 2个水平,平均为(3.56±0.17)G;双下肢最大蹬力平均为(449.3±105.6)kgf(1 kgf=9.806 N),MEP平均为(20.1±3.5)kPa,MIP平均为(10.5±2.3)kPa。基础+G z耐力4.0 G组的MEP高于3.5 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8, P=0.043)。基础+G z耐力3.5 G的飞行学员中,视觉无变化组的MEP高于视觉变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5, P=0.023)。高蹬力组(≥449.3 kgf)的基础+G z耐力高于低蹬力组(<449.3 k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0, P=0.035)。66.7%的学员以前未学过正确的抗荷动作;91.2%的学员进行长跑训练;82.5%的学员进行力量训练;57.9%的学员进行下肢力量训练,但其中45.6%的人不清楚每个肌群力量的正确训练方法。有氧训练的高训练组MEP高于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5, P=0.002);高训练组双下肢最大蹬力低于低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5, P=0.022)。 结论:飞行学员的抗荷能力在离心机上表现不佳,应该尽可能提早安排初次飞行前的离心机体验与训练,同时加强以力量训练为主的抗荷体能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呼吸肌抗阻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吸气末膈肌厚度(IDT)、呼气末膈肌厚度(EDT)、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并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同时分析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EDT、DTF、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而对照组偏瘫侧及健侧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DTF、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容易并发膈肌功能障碍,并以偏瘫侧膈肌功能受累为主;持续3周的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IDT、DTF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有助于提高患者膈肌收缩能力及肺功能,降低卒中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械通气吸气触发时的呼吸力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观察呼吸机吸气触发波形特点,找出触发点对应的回路压力与流量,结合呼吸机工作原理及呼吸力学定律,确定以肺泡内压等作为反映吸气触发努力程度的指标,建立与其相关的数学公式,分析其影响因素与逻辑关系。方法:将模拟肺分别连接到PB840型呼吸机和SV600型呼吸机的呼吸回路。呼吸机调整为流量触发模式,呼气末正压(PEEP)设为5 cmH 2O(1 cmH 2O≈0.098 kPa),分别在流量触发灵敏度(V Trig)为3 L/min、5 L/min时,分别以慢速、中速、快速3种触发力度手动牵拉模拟肺触发1次有效送气。调整呼吸机为压力触发模式,分别在压力触发灵敏度(P Trig)为2 cmH 2O、4 cmH 2O时重复上述过程。通过调节呼吸机显示屏内曲线的刻度,观察不同触发情况下触发点对应的回路压力与流量。以肺泡内压Pa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呼吸力学方法分析达到有效触发时刻(T T)所需要的Pa(即Pa -T),以及Pa在触发期间的压力变化幅度(ΔP)及时间跨度(ΔT)。 结果:① T T时刻压力与流量的对应关系: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中速、快速触发时,吸入流量为V Trig,回路压力分别对应为PEEP、PEEP-P n、PEEP-P n'(P n、P n'为下降幅度,其中P n'>P n);压力触发模式下,吸入流量为偏流(PB840型呼吸机为1 L/min,SV600型呼吸机可能为2 L/min),回路压力为PEEP-P Trig。② Pa -T的计算: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触发时Pa -T=PEEP-V TrigR(R为气道阻力),中速触发时Pa -T=PEEP-P n-V TrigR,快速触发时Pa -T=PEEP-P n'-V TrigR;压力触发模式下,Pa -T=PEEP-P Trig-1R。③ ΔP的计算:流量触发模式下,慢速触发时,如无内源性PEEP(PEEPi),则ΔP=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V TrigR。中速触发时,如无PEEPi,则ΔP=P n+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n+V TrigR。快速触发时,如无PEEPi,则ΔP=P n' +V Trig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n'+V TrigR。压力触发模式下,如无PEEPi,则ΔP=P Trig+1R;如有PEEPi,则ΔP=PEEPi-PEEP+P Trig+1R。④ Pa的压力时间变化率(F P)的计算:设F P=ΔP/ΔT,在ΔP相同的情况下,ΔT越短,说明触发越快;同样,在ΔT相同的情况下,ΔP越大,意味着触发能力或触发努力程度越大,F P更能反映患者的触发能力或触发努力程度。 结论:以触发所需要的最低肺泡内压、肺泡内压的压力跨度及其压力时间变化率3个指标来反映患者的吸气努力程度,并建立数学公式,可直观呈现吸气触发相关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便于临床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感染患者肺脏保护的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肺脏保护在腹腔感染(IAI)患者的医治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重点分享IAI患者肺脏保护的管理策略。在实施IAI个体化呼吸保护时,良好的温湿化和胸腔物理治疗、必需的营养支持、严格的气囊管理、保持高卧体位、减轻镇痛镇静的持续时间和深度,有利于保持有效的咳嗽能力和预防隐性吸入。同时,需要预防呼吸机相关机械通气的损伤,做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潮气量、限制平台压力、膈肌保护和右心保护性策略。在进行个体化呼吸功能状态的评估和监测时,对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AI患者可以使用呼吸力学指标包括气道阻力、呼吸系统顺应性、最大吸气压(MIP)和气道闭合压(P0.1);未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AI患者可以使用床旁简易肺功能指标,包括吸气和呼气的用力肺活量、吸气和呼气峰值流速、最大吸气压力和吐气压力以及1 s量和1 s率等。在肺康复中,实施"湿、翻、拍、咳、扩、吹、动"七字原则的肺脏保护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吸烟对在校大学生肺功能及健康体适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吸烟对在校大学生肺功能及健康体适能的影响。方法:通过方便抽样选取2020年9月30日在校的16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过去或(及)现在是否持续吸烟3年以上将其分为吸烟组66名(39.3%)与非吸烟组102名(60.7%),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身体成分、健康体适能以及肺功能测定等数据;比较两组健康体适能与肺功能的差异;分析吸烟组肺功能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关系,探讨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 1)、呼气肺活量(EVC)的影响因素。 结果:男性大学生吸烟组的峰值呼气流速(PEF)低于不吸烟组[(9.37±1.72)比(10.04±1.69)L/s]( F=5.051, P=0.026);闭眼单脚站立时间长于不吸烟组[(87.2±49.1)比(63.6±39.7)s]( F=9.327, P=0.003);女性大学生吸烟组每分钟仰卧起坐次数少于不吸烟组[(39.5±7.5)比(49.2±12.5)次/min]( F=5.189, P=0.029)。吸烟组的肺功能指标中的峰值吸气流速(PIF)、FVC、FEV 1、EVC、PEF均与健康体适能测试项目握力、背肌力、仰卧起坐、俯卧撑、原地跳高、立定跳远能力呈正相关(均 P<0.001);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得出肺功能与健康体适能项目的估算关系式。 结论:吸烟对在校大学生肺功能以及健康体适能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制定及效果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制定一套提高力量耐力的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方法:依据歼击机飞行员实战化训练的抗荷体能需求,研究制定出一套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并将HP抗荷动作的呼吸方式融入各训练项目动作中。训练项目主要包括杠铃深蹲、屈腿硬拉、杠铃卧推、斜板卷腹、坐蹬以及呼吸肌训练。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按照制定的抗荷体能训练方案进行12周训练,每周3 d,隔日训练;每个动作训练4组,训练强度按照"中-高-中-较高"、"中-较高-高-较高"的训练模式实施。测试受试者训练前后抗荷体能相关指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训练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 t检验,评价抗荷体能训练方案的效果。 结果: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受试者的杠铃深蹲、屈腿硬拉、杠铃卧推的1次重复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1 RM)及10 RM均明显提高( t=6.382~16.767, P<0.01),3个训练项目的10 RM分别平均提高了51.5%、27.6%、46.0%;1 RM分别平均提高了57.7%、34.0%、45.2%。训练后双腿负重加倍的条件下斜板卷腹抬腿次数平均增加69.9%( t=7.508, P<0.01);腹肌耐受时间相等时,训练后能够耐受的负重是训练前的2倍。训练后双下肢蹬力力量耐力平均提高188.7% ( t=8.213, P<0.01)。训练后呼吸肌最大呼气压力(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MEP)与最大吸气压力(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分别平均提高了42.4%和19.7% ( t=7.361、4.119, P<0.01);呼吸肌力量耐力平均提高了270.0%( t=7.800, P<0.01)。 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可有效提升与抗荷能力密切相关主要肌群的力量与耐力,对于提升抗荷体能水平效果明显,为进一步在我军歼击机飞行员中试用验证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吸气肌耐力训练对高血压患者肺功能、呼吸肌力量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吸气肌耐力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肺功能、呼吸肌力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8周吸气肌耐力训练(采用德国产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训练时吸气阻力强度设定为55%最大吸气压(MIP)水平,连续训练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4 d,持续训练8周;对照组患者同期也进行吸气肌训练,但吸气阻力强度设定为10%MIP水平,其他训练参数同观察组。于干预前、干预8周后检测2组患者血压、肺功能及呼吸肌力量,同时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检测2组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MIP[(123.6±13.9)cmH 2O vs (83.5±9.8)cmH 2O)]及6MWT距离[(597.1±52.7)m vs (541.3±49.6)m)]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 P<0.05),但血压水平、肺功能以及最大呼气压(MEP)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 P>0.05)。对照组上述各参数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8周吸气肌耐力训练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吸气肌力量及运动能力,但对患者血压水平及肺功能并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呼吸肌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帕金森病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吸气肌功能[包括超声评估膈肌的活动度和厚度,以及最大吸气压(MIP)]、平衡功能[包括躯干损伤量表(TI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姿势稳定极限(LO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步行功能[包括10米步行测试(10MWT)和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厚度和MIP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膈肌活动度、吸气末厚度和MI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TIS评分、BBS评分、LOS和TUGT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IS评分、BBS评分、LOS和TUG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10MWT和DG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10MWT和DG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治疗前、后的MIP差值与其TUGT差值( r=-0.651)、10MWT差值( r=-0.501)均呈显著负相关( P<0.01)。 结论: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吸气肌力量、膈肌活动度和厚度,从而进一步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