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个体外受精周期仅获得≤2个低评分卵裂期胚胎的处置方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周期仅获得≤2个4细胞或5细胞Ⅲ级低评分卵裂期胚胎新鲜移植或囊胚培养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2年12月在广东省生殖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且单个取卵周期配成≤2个4/5细胞Ⅲ级胚胎且无其它胚胎的患者共185个周期,根据取卵后第3天(D3)患者意愿分为移植组(n=72)、养囊组(n=113),观察两组有效胚胎利用率、当次取卵周期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结果:养囊组可用囊胚形成率为3.9%,208个低级别胚胎进行囊胚培养共形成8枚可用囊胚,囊胚移植后临床妊娠率及种植率75.0%,移植周期活产率为50.0%;移植组妊娠率为19.4%,有效胚胎利用率(12.5%)高于养囊组(2.9%),取卵周期累积妊娠率(19.4%)及累积活产率(11.1%)均高于养囊组(5.3%、2.7%)(均P<0.05).结论:4/5细胞低评分胚胎成囊率低下,但是一旦形成囊胚妊娠率较高;若患者无其它胚胎可选择且有强烈移植意愿,可在充分知情同意下进行新鲜移植,可获得一定妊娠率,但是此类胚胎新鲜移植仍需慎重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环切术对牙列缺损种植患者炎症反应及牙槽嵴顶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丽水市中医院接受牙列缺损种植术的患者19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组(n=100)和传统组(n=98).微创组采用微创环切术,传统组采用传统翻瓣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疼痛介质、牙槽嵴顶骨吸收量、种植体松动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2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疼痛反应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NF-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水平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牙槽嵴顶骨吸收量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2组种植体松动度和种植体留存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微创组患者OHIP-14量表各维度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环切术相比传统翻瓣术,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炎症因子和疼痛介质水平、减少牙槽嵴顶骨吸收量及提高口腔健康方面表现更优,可广泛用于牙列缺损种植术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例,女31例;年龄为58(32~8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以筋膜为导向行LLND。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时间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 结果:(1)手术情况:100例患者中,44例行新辅助治疗,56例未行术前治疗。10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0例(单侧LLND 49例、双侧LLND 11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例(单侧LLND 16例、双侧LLND 4例),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2例(单侧和双侧LLND各6例),Hartmann术5例(单侧LLND 3例、双侧LLND 2例),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3例(单侧LLND 2例、双侧LLND 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20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1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同时行回肠保护性造瘘术。3例患者术中因淋巴结侵犯闭孔神经致剥离时损伤(未离断)。100例患者中,12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切除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88例保持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完整。(2)术后情况:10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拔除尿管时间为4(3~7)d,住院时间为11(9~15)d。2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5(3.8~5.9)cm;肿瘤大体分型肿块型21例、溃疡型7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和中分化82例、低分化和未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18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8例,Ⅲ期48例;T分期T0~2期16例,T3~4期84例;N分期N0期52例,N1~2期48例;清扫总淋巴结数目为23(18~27)枚/人,单侧LLND数目为5(3~9)枚/人。100例患者中,侧方淋巴结阳性36例(行新辅助治疗14例)。(4)随访情况:100例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1~69)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81.6%,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70.6%。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4例骶前肿瘤复发,1例LLND清扫区域肿瘤复发;11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单侧LLND对侧侧方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各2例。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无瘤生存76例,带瘤生存4例,肿瘤相关死亡15例,非肿瘤相关死亡2例。结论:以筋膜导向的腹腔镜LLND运用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导向技术引导下三种路径植入输液港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植入输液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不同方式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江苏省肿瘤医院介入科超声联合DSA引导下植入输液港346例,其中男162例、女184例,年龄17~83(57±12)岁。按照植入路径分为经颈内静脉(A组)126例,男67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11)岁;经锁骨下静脉(B组)114例,男52例、女62例,平均年龄(58±10)岁;经头臂静脉(C组)106例,男43例、女63例,平均年龄(60±9)岁;比较3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置管长度、术后1个月舒适度、非计划拔港率及围手术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输液港,3种路径对比一次穿刺成功率(χ 2=1.375, P=0.503)、手术时间( F=0.968, P=0.624)、非计划拔港率(χ 2=1.570, P=0.456)及导管总长度( F=0.821, P=0.4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组血管内长度最短( F=263.618, P=0.000),且舒适度明显高于A、B组( F=52.248, 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夹闭综合征为B组特有并发症(χ 2=6.159, P=0.046),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导向技术引导下3种植入方式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其中经头臂静脉植入的患者术后舒适度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可作为优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巨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外科诊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巨大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的5例成人巨大UESL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49~77岁。术前CT检查结果均提示为密度不均的囊实性低密度影伴有稍高密度条索状分隔影,被误诊为肝细胞癌或肝囊腺癌。3例CA125高于正常值,5例甲胎蛋白均为阴性。结果: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肿瘤平均最大径20.2 cm(范围:15.0~30.0 cm),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提示为UESL,5例免疫组化均表达波形蛋白;3例完整切除肿瘤并达到R0切除,其中2例截至末次随访仍无瘤生存(89和55个月),另1例无瘤生存158个月后死于肾癌;其余2例虽完整切除肿瘤但术中肿瘤破裂,分别于术后2和19个月复发,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3和26个月。结论:外科根治性切除是成人巨大UESL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应避免肿瘤破裂。肿瘤种植转移是影响UESL预后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PPOS与拮抗剂方案的20~50岁患者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比较: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拮抗剂方案和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rogestin-primed ovarian stimulation,PPOS)方案在20~50岁患者中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生殖医学科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ICSI-ET)助孕并采用拮抗剂方案或PPOS方案的20~50岁不孕症患者3 752例,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方法按1∶1匹配均衡两组间的变量后,比较两组的基本特征、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助孕结局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对比两种促排卵治疗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通过分层分析比较两种促排卵方案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结果:匹配后,1 466例患者(每组各733例)纳入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不孕类型、不孕病因、不孕年限、取卵次数、基础卵泡刺激素、窦卵泡计数和授精方式构成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拮抗剂方案组扳机日雌二醇水平[1 700.30(1 011.76,2 580.50)ng/L]及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1.95(1.07,5.27)U/L]显著低于PPOS方案组[2 056.50(884.08,3 601.59)ng/L, P=0.010;3.00(1.51,5.00)U/L,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OS方案组周期取消率[30.56%(224/733)]显著高于拮抗剂方案组[18.83%(138/733), P<0.001];而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及优质胚胎数与拮抗剂方案组相似(均 P>0.05)。PPOS方案组的胚胎种植率[16.97%(207/1 220)]、每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21.78%(188/863)]、每移植周期持续妊娠率[16.11%(139/863)]和每移植周期活产率[15.06%(130/863)]均明显低于拮抗剂方案组[21.42%(266/1 242), P=0.010;27.38%(233/851), P=0.012;21.62%(184/851), P=0.004;20.80%(177/851), P=0.002];PPOS方案组累积活产率[17.74%(130/733)]显著低于拮抗剂方案组[24.15%(17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显示卵巢刺激方案为影响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42,95% CI:1.03~1.95, P=0.032)。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35岁与取卵次数≥2次的人群中,PPOS方案组的累积活产率[21.35%(111/520),7.85%(41/522)]显著低于拮抗剂方案组[28.93%(151/522), P=0.005;12.23%(62/507), P=0.019]。 结论:与PPOS方案相比,拮抗剂方案可改善20~50岁不孕症患者的每取卵周期累积活产率,且在女方年龄≤35岁及非首次取卵的患者中更为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Bricker术中体内与体外尿流改道的疗效和并发症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Bricker术中采用体内与体外尿流改道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04例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接受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Bricker术,其中采用体外尿流改道(ECUD组)82例,采用全腔内尿流改道(ICUD组)122例。ECUD组男67例(81.7%),女15例(18.3%);中位年龄70(61,76)岁;有吸烟史35例(43.2%);既往有高血压病31例(37.5%),糖尿病17例(21.3%),心脏病13例(15.7%),腹部手术史15例(17.8%);中位体质指数(BMI)为26.1(24.3,28.5)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2分67例(81.7%),≥3分15例(18.3%);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5例(18.3%),肌层浸润性膀胱癌67例(81.7%);接受新辅助化疗16例(19.5%)。ICUD组男95例(77.9%),女27例(22.1%);中位年龄68(62,75)岁;有吸烟史58例(47.3%);既往有高血压病40例(32.6%),糖尿病33例(22.8%),心脏病28例(26.7%),腹部手术史17例(14.2%);中位BMI 25.6(23.4,27.8)kg/m 2;ASA评分≤2分105例(86.1%),≥3分17例(13.9%);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29例(24.9%),肌层浸润性膀胱癌93例(75.1%);接受新辅助化疗22例(18.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CUD组回肠膀胱制作及输尿管种植方法:距回盲部15 cm处用切割闭合器截取约15 cm回肠制备回肠膀胱通道并恢复回肠的连续性;将取好的回肠膀胱近心端封闭,将双侧输尿管间距3 cm分别种植在回肠膀胱通道上;双侧输尿管内均置入F6单J管引流尿液。ECUD组方法:取脐下5 cm切口,进入腹腔,找到回盲部,将回肠末段提出体外,距盲肠15 cm处切开肠系膜,结扎血管至动脉弓,于回肠上做一小切口;自断端向上15 cm处同法处理肠系膜、肠管;用直线切割吻合器截取所需肠段并恢复延续性,冲洗游离肠段,将双侧输尿管置入单J管并与游离肠管吻合,间距3 cm。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固体食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评分>5分)例数、术后再入院率、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等。 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普通腹腔镜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ICUD组与ECUD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230,310)min与235(220,290)min, P=0.078]。ECUD组术中出血量多于ICUD组[300(200,400)ml与150(100,300)ml, P=0.037],但两组输血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例(8.6%)与9例(7.4%), P=0.196]。ECUD组的术后排气时间[4(2,6)d与2(1,3)d, P=0.024]和术后进固体食物时间[7(4,9)d与4(3,5)d, P=0.019]长于ICUD组。ECUD组和ICUD组术后住院时间[8(5,11)d与6(5,9)d, P=0.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D组术后早期(术后<30 d)总并发症发生率[19.6%(24/122)与34.2%(28/82), P=0.029]、早期轻微(Clavien-Dindo Ⅰ~Ⅱ级)并发症发生率[13.9%(17/122)与25.6%(21/82), P=0.007]、晚期(术后30~90 d)严重(Clavien-Dindo≥Ⅲ级)并发症发生率[4.1%(5/122)与10.1%(8/82), P=0.039]明显低于ECUD组;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5.7%(7/122)与8.5%(7/82), P=0.089]、晚期总并发症发生率[15.6%(19/122)与16.1%(13/82), P=0.345]、晚期轻微并发症发生率[11.5%(14/122)与6.0%(5/82), P=0.085]与ECU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UD组与ECUD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21(14,25)枚与19(15,24)枚]、淋巴结阳性率[10.7%(13/122)和10.0%(8/82)]、切缘阳性率[3.3%(4/122)与4.8%(4/82)]和术后病理分期[T 1期~T is期:25例(20.3%)与14例(17.1%); T 2期~T 3期:97例(79.7%)与68例(8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ICUD组和ECUD组术后切口疼痛分别为43例(35.6%)和46例(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CUD组术后30 d和90 d再入院率分别为1.6%(2/82)和4.9%(6/82),ECUD组术后30 d和90 d再入院率分别为1.2%(1/122)和9.8%(8/1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围手术期均无死亡病例。 结论: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膀胱切除及体内Bricker术治疗肌层浸润性或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安全且可重复的手术方式。腔镜下完全体内重建膀胱切实可行,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肠管功能恢复快、术后早期并发症少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是由醚和酮键连接的芳环类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稳定的化学性能及适宜的弹性模量等优势。近年PEEK在口腔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对PEEK的性能、改性方式及其在口腔种植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腔机器人种植技术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科技在医疗各领域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进步和突破,口腔种植机器人是口腔医疗技术领域的一个飞跃。本文旨在回顾国内外口腔机器人种植技术的进展,对比现有口腔种植方式与机器人种植的异同,分析机器人种植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并提出展望。通过回顾63篇文献、对比1 176枚种植体,口腔机器人种植在精度、效率、微创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可明显弥补传统种植方法中的精度误差、手术视野受限、操作空间狭小等问题;如广泛推广应用,未来有望降低技术成本,以更好地发挥优势,服务于社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包膜下脾组织植入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包膜下脾组织植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4例患者中1例有既往胰腺低分化腺癌并行胰腺体尾部及脾脏切除病史,2例有脾外伤病史。共6个脾种植结节,均位于肝包膜下,病灶最大径1.8~4.8(2.9±1.2)cm,边界清楚。CT平扫示结节密度稍低于肝脏,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肝组织;延迟期强化程度减低,和肝组织密度相似或稍低。相对于脾结节及肝脏,植入脾组织包膜在动脉期强化稍低、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明显。MRI平扫示植入脾组织与正常脾脏信号相仿,T 1WI呈低信号,T 2WI呈均匀高信号,强化方式同CT增强,DWI示扩散明显受限。本研究提示有脾脏手术或脾外伤史患者,肝包膜下见界清结节,动脉期明显强化,边缘见渐进强化包膜,应考虑脾组织植入可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