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味地黄汤对阿霉素肾病小鼠尿蛋白及肾小球p-p38 MAPK、α-actinin-4、synaptopodin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六味地黄汤对阿霉素肾病(adriamycin nephropaghy,ADRN)小鼠尿蛋白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0只SPF级雄性C57BL/6 小鼠随机选取 5 只为空白组,余下小鼠以单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0.01 g·kg-1)复制ADRN模型,2 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及低、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每组 5 只.空白组、模型组予等体积注射用水灌胃,贝那普利组予 0.0013 g·kg-1 贝那普利灌胃,低、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分别予 9.75、19.5、39 g·kg-1 六味地黄汤灌胃,每日 1 次,连续8周.自动生化仪检测小鼠 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钾;HE染色法、电镜观察小鼠肾脏病理改变及足突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olt检测小鼠肾脏磷酸化p38 MAPK(phosphorylated p38 MAPK,p-p38 MAPK)、α-辅肌动蛋白-4(α-actinin-4)、突触孔蛋白(synaptopodin)的表达;RT-PCR检测小鼠肾脏α-actinin-4、synaptopodin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24 h尿量、血清白蛋白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升高(P<0.05);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部分系膜区扩大、肾小管蛋白管型,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足突广泛融合;α-actinin-4 蛋白及mRNA、p-p38 MAPK蛋白表达升高(P<0.05),synaptopodin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病理改变及足突融合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贝那普利组及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 24h 尿蛋白定量减少,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p-p38 MAPK蛋白表达降低(P<0.05),低、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synaptopodin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贝那普利组及低、中、高剂量六味地黄汤组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味地黄汤可能通过抑制p38 MAPK通路活化和上调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及mRNA表达,改善肾脏病理及足突融合,减轻足细胞损伤,减少ADRN小鼠尿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型白塞病的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白塞病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炎症性疾病,以黏膜、眼部、肌肉骨骼、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炎症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其治疗根据患者器官受累程度、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而变化。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白塞病可分为血管型、胃肠型和神经型,其中血管型常导致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和环磷酰胺被推荐为血管型白塞病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随着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的使用,其成为治疗难治性血管型白塞病的新的选择。本文就血管型白塞病的治疗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胃癌保功能手术外科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胃癌外科的发展,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残胃功能、减少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患者的期望和医师的追求。功能保留胃切除术(FPG)理念的出现,标志着胃癌外科的发展进入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时代。由于FPG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及手术标准与规范,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学组牵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分会组织部分专家,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就早期胃癌保留功能手术几经讨论后达成共识。FPG的定义为:早期胃癌在保证根治性切除的前提下,缩小手术范围,合理选择重建方式,尽可能保留胃的功能。其主要术式为缩小手术范围的术式(包括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节段胃切除术、胃局部切除、内镜下切除)和近端胃切除(PG)。PG手术后的消化道重建除了远端残胃与食管吻合外,近年出现的有食管-管型胃吻合、双通道吻合(DTR)、间置空肠吻合、食管残胃侧侧吻合术(SOFY吻合)及双肌瓣吻合(Kamikawa吻合)等重建方式。对于胃保功能手术后的功能评价,主要为残胃功能(包括生理通道、胃储存和初步消化-分泌)的评价、功能相关性并发症及营养状况的评价。相信本共识的出台,必将推动临床功能保护性胃手术的规范开展,促进对胃癌疾病发展规律和胃癌手术后残胃功能认知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胃癌保功能手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同时也相信胃癌保功能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也必然会不断演进、扩大和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热点聚焦——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路在何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在淋巴结清扫方面的优势似乎越来越被业界认可。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既是难点,也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采取何种方式实施食管空肠吻合,使用管型吻合器、还是使用线型切割缝合器,何种方法更佳,这些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路在何方?笔者认为,在现有吻合器械的条件下,使用线型切割缝合器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完成完全腔镜全胃切除的消化道重建,可能是最常用的选择,但这一吻合方式尚存诸多问题,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相信,随着适用于完全腹腔镜下食管空肠吻合的管型吻合器的研发取得突破,管型吻合器用于完全腔镜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必将重新成为主流。基于此,目前临床常规开展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应持较为审慎的态度,应结合患者和医者的具体情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切口辅助下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管型器械吻合在食管空肠重建中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小切口辅助下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管型器械吻合法完成食管空肠重建的操作过程,并评价其操作可行性、围手术期安全性及吻合优势。方法: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行小切口辅助下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管型器械吻合法完成食管空肠重建的56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肿瘤位置、肿瘤分期、肿瘤类型等。统计手术过程中的主要参数指标,如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吻合口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横向对比分析其他研究中Overlap法、反穿刺法、手工吻合等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相关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例胃癌患者。管型器械组患者的吻合时间为(42.3±15.7)min,优于手工吻合法( P<0.05);管型器械组手术时间为(176.3±25.8)min,优于其余术式(均 P<0.05);管型器械组术中出血量为(75.7±20.3)ml,少于其余术式(均 P<0.05);管型器械组排气时间为(2.6±0.2)d,与Overlap法相近( P>0.05),早于手工吻合、反穿刺法(均 P<0.05);管型器械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与手工吻合法、反穿刺法、Overlap法相近( P>0.05);各组间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吻合口其余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管型器械吻合法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切口较之传统开腹手术也较小,具有腹腔镜协助手术的直观、清晰的优点,同时兼顾直视下操作的便捷性、安全性,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学及影像学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具有一定恶性潜能的胰腺囊性肿瘤,根据胰管扩张程度及肿瘤所在位置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IPMN,根据异型程度分为低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及浸润性IPMN。根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嗜酸细胞型4种亚型。超声是筛查和随访的常用工具,CT、MRI/MRCP及EUS可识别具有高危特征及令人焦虑特征的IPMN患者,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患者的随访有重要价值。影像组学评估异型增生程度准确性较高,识别恶变高危人群。结合近年相关指南及文献,对IPMN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进行综述,加深对IPMN的认识,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现状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是1种罕见胆道肿瘤,以胆管扩张、胆管内乳头状增生或囊性改变,伴或不伴黏液分泌为特征。IPNB的病因及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感染等引起的胆汁淤积和胆道反复感染与IPNB的发生密切相关;Ras-MAPK、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在IPNB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PNB缺乏特异临床特征,其症状取决于肿瘤发生部位和胆管梗阻程度,主要表现为腹痛、梗阻性黄疸、发热和反复发作的胆管炎。根据上皮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志物,可将IPNB分为胰胆管型、肠型、胃型和嗜酸细胞型;根据主要病变所在位置,可将IPNB分为肝内型、肝外型和弥漫型,该分型具有较好临床指导作用。IPNB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优于姑息性治疗患者,建议所有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行根治性治疗。笔者总结IPNB病因、进展机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和诊断与治疗现状,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Overlap食管-管型胃消化道重建在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Overlap食管-管型胃(MO-EG)消化道重建在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例胃上部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MO-EG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为62(55~72)岁;体质量指数为21.5(18.5~26.0)kg/m 2。7例患者中,胃上部1/3早期癌2例,Siewert Ⅱ型AEG 5例。所有患者行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D 1+淋巴结清扫术,术中采用倒刺线行MO-EG消化道重建。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恢复情况。(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反流症状、内镜下食管反流分级、吻合口并发症及肿瘤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手术情况: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D 1+淋巴结清扫术,并经腹食管裂孔入路行MO-EG消化道重建,无中转开腹手术或附加开胸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271±36)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44±10)min;术中出血量为(53±26)mL,食管游离长度为(6.4±0.3)cm。(2)术后恢复情况:7例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21±5)h,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9±0.9)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5.0±0.7)d,术后住院时间为(10.1±1.9)d。7例患者术后无出血、吻合口漏、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后好转。(3)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7例患者肿瘤长径为(2.5±0.7)cm;上切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其中AEG食管切缘距肿瘤上缘距离为(1.8±0.6)cm;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0±3.6)枚,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7±1.1)枚;病理学TNM分期为ⅠB期2例、ⅡA期4例、ⅡB期1例。(4)随访情况: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8(12~36)个月。7例患者中,4例自述无症状,2例有反流症状,1例有进食后哽咽感;均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未见吻合口功能障碍及吻合口狭窄。6例患者术后1年行胃镜检查,其中1例为Los Angeles分类B级反流性食管炎,5例未见明显反流。7例患者无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或死亡。 结论:MO-EG消化道重建用于全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的临床病理特征、外科诊疗方式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IPMN-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中位年龄57岁。结果:临床表现以黄疸(11例)、上腹部疼痛(12例)和高热寒战(4例)为主;合并胆管结石14例,合并肝脏萎缩2例;肿瘤大小为(2.6±0.7)cm。16例患者病理诊断均为IPMN-B,癌变11例,其中浸润癌5例(神经浸润4例),无脉管浸润;无浸润6例。16例患者病理类型中,胰胆管型8例,胃型5例,肠型2例,嗜酸细胞型1例。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异常12例,胆红素升高9例,糖类抗原199升高8例,癌胚抗原升高4例;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内肿物9例,胆管扩张14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肝左外叶切除1例,左半肝切除1例,胆管肿物切除+胆肠吻合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均可达到根治性切除。15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死亡4例。患者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31个月(95% CI为23~39个月),1、2、3年复发率分别为6.7%、40.0%和73.3%,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5个月(95% CI为23~47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0%和53.3%。 结论:IPMN-B是一种罕见的胆道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困难,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荷包钳法胃上中部癌根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腹腔镜荷包钳法胃上中部癌根治手术的应用经验,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腹腔镜荷包钳法胃上中部癌根治手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成胃系膜的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在腹腔镜下采用荷包钳法制作食管荷包,放置抵钉座,以管型吻合器完成食管空肠(食管胃)吻合。观察手术结果,统计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食管切缘距肿瘤上缘距离、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病理结果。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荷包钳法胃上中部癌根治术,无中转开腹病例。全胃切除术26例,近端胃切除术9例;腹部切口长度为(4.0±1.1) cm。手术时间(290.0±74.6) min,术中失血量为(111.4±43.2) ml,清扫淋巴结(32.2±10.4)枚,食管切缘距肿物上缘距离为(2.6±0.5) cm。所有病例食管切缘均为阴性。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2.9±0.9) d。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6/35),其中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7%(2/35)。腹部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例,吻合口漏2例,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无吻合口狭窄发生;近端胃切除病例中9例均有反酸表现,2例出现进食后上腹胀、纳差表现,均经药物治疗后缓解。余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腹腔镜荷包钳法胃上中部癌根治手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