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Ⅱ类等位基因及单倍体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A、B、C)、Ⅱ类(DRB1、DQB1、DPB1)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深圳市血液中心845例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患者(323例ALL、350例AML及172例CML)和745名中国南方汉族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反向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PCR-rSSO)及测序分型(PCR-SBT)方法对HLA-A、-B、-C、-DRB1、-DQB1和-DPB1进行基因分型,鉴定HLA等位基因前4位数。采用Arlequin 3.5软件分析HLA单倍体;从HLA低分辨水平(等位基因前2位数)及高分辨水平(等位基因前4位数)分别统计分析HLA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多态性与3种白血病的相关性。结果:经Bonferroni校正,ALL组A*02(36.22%比28.26%, χ2=13.41, PC<0.01)及其单倍体A*02-B*46-C*01(15.35%比10.23%, χ2=10.90, PC=0.02)、DRB1*12(15.79%比11.10%, χ2=9.02, PC=0.03)、A*02:03(9.75%比5.32%, χ2=14.25, PC=0.002)及其单倍体A*02:03-B*38:02-C*07:02(3.80%比1.51%, χ2=10.41, PC=0.02)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是ALL易感因素;AML组A*11-B*15-C*08-DRB1*15-DQB1*06-DPB1*02的频率高于对照组(1.34%比0.07%, χ2=12.54, PC=0.003),是AML易感单倍体;CML组A*02(36.63%比28.26%, χ2=9.33, PC=0.02)及其单倍体A*02-B*15-C*04(2.17%比0.29%, χ2=11.74, PC=0.02)、DRB1*03:01-DQB1*02:01-DPB1*02:01(1.86%比0.14%, χ2=13.10, PC=0.01)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是CML易感因素;CML组DRB1*13的频率低于对照组(1.45%比5.25%, χ2=9.29, PC=0.03),是CML拮抗基因。 结论:在HLA低分辨及高分辨水平发现了白血病易感或拮抗HLA等位基因和单倍体,可为探究中国南方汉族白血病发病机制并制订有效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膀胱癌合并类白血病反应患者临床诊治分析(附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膀胱癌合并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预后。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2例膀胱癌并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就其发病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膀胱癌患者术前血白细胞数均明显升高,行骨髓穿刺检查示类白血病反应,术后血白细胞数恢复正常,病理检查均提示分期晚,预后差。结论:膀胱癌并类白血病反应发病较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维奈克拉治疗恶性血液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25例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维奈克拉(VEN)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VEN治疗的25例allo-HSCT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15例(抢先治疗组),形态学复发患者10例(挽救治疗组)。两组VEN剂量均为400 mg/d,联合唑类抗真菌药物时减量至100 mg/d。结果:①抢先治疗组男7例,女8例,中位年龄32(18~5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例;MRD阳性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2.5(0~12.5)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2(1~4)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1 945(688~5 383)μg/L。VEN治疗1疗程后8例患者MRD转为阴性(获得主要反应),4例MRD较治疗前下降50%,3例无效,总体反应率(ORR)为80%(12/15)。9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1 000 μg/L或>3 000 μg/L患者中3例(33.3%)MRD转阴,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μg/L患者中5例(83.3%)MRD转阴。5例患者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患者出现3/4级血小板减少,无新发严重感染致死病例。②挽救治疗组男7例,女3例,中位年龄44(28~59)岁;AML 6例,ALL 2例,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MDS-RCMD)1例;复发至应用VEN中位时间为0(0~1)个月;VEN中位疗程数为1(1~2)个;第1疗程治疗第7天VEN中位血药浓度为2 419(1 200~6 155)μg/L。VEN治疗1疗程后3例获得完全缓解(CR)(主要反应),3例获得部分缓解(PR),4例无效,ORR为60%(6/10)。4例治疗第7天VEN血药浓度>3 000 μg/L患者中1例获得CR,6例VEN血药浓度1 000~3 000 μg/L患者中2例获得CR。10例患者均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3/4级血小板减少。1例患者因严重肺感染死亡。③中位随访4.5(1~8.5)个月,抢先治疗组、挽救治疗组总生存(OS)率分别为(70.2±12.7)%、(50.0±15.8)%( χ2=1.873, P=0.171)。1疗程VEN治疗获得主要反应、未获得主要反应患者的OS率分别为(90.9±8.7)%、(36.2±14.7)%( χ2=6.843, P=0.009)。3例存在TP53突变的患者在VEN治疗后均获得主要反应。 结论:应用VEN对allo-HSCT后复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抢先/挽救治疗有一定疗效且耐受性良好,监测VEN血药浓度有望提高疗效。VEN抢先/挽救治疗1个疗程未获得主要反应的患者预后较差,需尽早转换其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xl在白血病耐药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Axl是受体酪氨酸激酶TAM(Tyro3、Axl、Mertk)家族中的一员,在非小细胞肺癌、胃癌、乳腺癌和白血病等多种类型的肿瘤中表达上调。过表达并活化的Axl可参与驱动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化、肿瘤血管生成、对放化疗和靶向药物耐药以及降低抗肿瘤免疫反应等过程,从而成为预测肿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抗肿瘤治疗的靶点。文章从Axl的结构和活化、Axl与白血病耐药和预后的关系以及靶向Axl的药物3个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TV6-RUNX1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表达谱聚类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基因表达谱研究儿童ETV6-RUNX1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异质性,探索不同聚类分组临床特征,为临床个性化诊疗及利用测序技术探索预后相对不良组预测模型提供可行性参考。方法:应用改进的基因片段分析技术对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64例初诊ALL患儿的骨髓标本进行57个分型基因检测和聚类分析,重点分析56例ETV6-RUNX1阳性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与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和早期化疗反应的关系。结果:基因分型聚类显示ETV6-RUNX1阳性ALL被分为两组:E/R-1组(45例,80.4%)和E/R-2组(11例,19.6%)。E/R-2聚类离散度大于E/R-1,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0.901;E/R-2、E/R-1组初诊PLT中位数分别为104(27~644)×10 9/L、50(8~390)×10 9/L( P<0.01),初诊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分别为0.830(0.270~0.975)、0.935(0.445~0.990)( P<0.05);CD22 +CD34 +CD20 -CD117 -CD56 -免疫组合在E/R-2组占比更高( P<0.001);E/R-2和E/R-1组化疗第33天流式细胞术检测的微小残留病(MRD)转阴例数分别为5例(55.6%)和32例(88.9%)( P=0.064),去除临界值病例敏感性分析转阴例数分别为5例(55.6%)和32例(91.4%)( P=0.035);第33天PCR检测的MRD转阴例数分别为7例(77.8%)和36例(100.0%)( P=0.047)。 结论:ETV6-RUNX1阳性ALL患儿在基因表达谱层面存在异质性,符合E/R-2表达特征的患儿可能初诊时血小板减少倾向小但早期化疗反应相对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人工智能的血细胞形态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性能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人工智能(AI)血细胞形态分析仪(AI阅片机)对外周血白细胞检测的性能。方法:多中心研究。(1)从全国11家三级医院收集3 010份静脉血标本,用AI阅片机进行14类白细胞分析,并且将预分类结果与资深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进行比较,以此评估AI阅片机白细胞预分类的符合率、检出率、特异度和一致性。(2)从3 010份血液标本中选取400份血液标本(预分类人工审核后含异常白细胞的标本不少于50%),由形态学专家进行人工镜检并分析人工审核后的WBC分类结果和专家显微镜镜检结果之间的相关性。(3)从3 010份血液标本中找出诊断为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标本结果,通过比较预分类和专家审核后结果,反映AI阅片机对这5种恶性血液病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异常白细胞的预分类的能力。WBC预分类和专家审核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Cohen′s Kappa 检验,比对试验采用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并根据公式统计符合率、检出率、特异度、准确度。结果:(1)AI阅片机可对14类白细胞及有核红细胞进行预分类,与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对比,白细胞总的预分类符合率达97.97%,其中正常类型白细胞预分类符合率均>96%,总的异常白细胞预分类符合率>87%。(2)AI阅片机专家审核后结果与人工镜检对比,各种白细胞类型及有核红细胞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原始细胞、有核红细胞、恶性细胞均 r>0.90,反应性淋巴细胞 r=0.85),参考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定义的白细胞阳性血涂片标准,AI阅片机对白细胞异常标本具有与人工镜检同等的筛查能力。(3)对5种恶性血液病中有较大意义的白细胞与形态学专家审核后结果进行对比,AI阅片机对原始细胞预分类符合率均>84%,检出率均>9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异常早幼粒细胞检出率为95.40%。 结论:AI阅片机对外周血中各类型白细胞的预分类结果与专家审核后结果的总体符合率和检出率均较高,与人工镜检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为恶性血液疾病的筛查提供了高效的辅助检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全反式维甲酸、巯嘌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记录患者血红蛋白(Hb)开始回升时间、血小板(PLT)开始回升时间和首次完全缓解时间;统计随访5年内患者病情复发及死亡情况,观察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Hb开始回升时间、PLT开始回升时间和首次完全缓解时间[(19.56±2.61)d、(20.42±2.73)d、(1.74±0.45)个月]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8.42±3.85)d、(30.63±4.02)d、(3.31±0.69)个月]( t=10.328、9.746、8.521,均 P<0.001);研究组患者随访1年内和5年内复发率(11.37%和21.67%)显著低于对照组(28.33%和41.67%)(χ 2=5.208、5.546, P=0.022、0.019),且研究组患者随访5年内病死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χ 2=6.000, P=0.014);研究组患者各类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33%)与对照组(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42, P=0.838)。 结论: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可有效缩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缓解周期,降低患者复发率和病死率,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3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neonatal leukemoid reaction,NLR)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9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NLR患儿为NLR组,按1∶2选取同期入院无NLR且与NLR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匹配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孕期并发症情况、白细胞计数最大值、中性粒细胞占比、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疾病诊断等相关信息,并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NLR组36例,对照组72例。NLR组外周血中均发现幼稚粒细胞,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61.7(54.2,90.6)×10 9/L比19.6(14.2,27.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中性粒细胞占比、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LR组阴道分娩、羊水污染和新生儿败血症比例高于对照组(69.4%比38.9%,19.4%比5.6%,47.2%比8.3%),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比例低于对照组(11.1%比31.9%,2.8%比19.4%,50.0%比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胎膜早破、出生窒息、颅内出血、肺出血、细菌性脑膜炎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LR患儿常合并败血症,及早防治母亲孕期并发症、积极控制感染对防治NLR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NUTM1基因重排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白血病的分子分型是评估疾病风险、选择治疗方案的基础。NUTM1基因(15q14)重排是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一种新分子类型,主要见于儿童(≥1岁)和婴儿(<1岁),儿童患者稍多。但是在婴儿ALL中,NUTM1重排是第2位最常见的分子异常。NUTM1重排白血病患儿对常规化疗方案反应敏感,预后较好。NUTM1重排白血病患者较少,我国尚鲜见相关研究和病例报道。NUTM1基因编码的NUT蛋白是一种染色质调节因子,与组蛋白乙酰化调控及染色质重构有关。文章介绍NUTM1重排白血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检测方法、可能的致瘤机制及治疗前景,期望提高临床对此类白血病的认识,为精准分子分型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沙替尼相关肺动脉高压文献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达沙替尼相关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报道达沙替尼相关PH的病例报告类文献,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达沙替尼剂量、PH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和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为24篇,报道患者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3~73岁,平均50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例;达沙替尼剂量为140 mg/d者14例,100 mg/d者7例,70 mg/d者2例,不详2例;开始服用达沙替尼至发生PH的时间为10 d~144个月,中位时间37个月;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症状者24例,水肿8例,肝肿大5例,颈静脉扩张5例,咳嗽、胸闷各3例,胸痛2例,乏力1例;胸部CT、胸部X线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出现胸腔积液和/或心包积液者20例;WHO功能分级为Ⅳ级者8例,Ⅲ级9例,Ⅱ级4例,不明4例。右心导管和/或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25例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和/或肺动脉收缩压均升高。诊断PH后,24例患者遵医嘱停用达沙替尼,其中22例给予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2例未予特殊干预;1例自行间断服用达沙替尼。19例患者换用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停用达沙替尼并对症治疗1周至36个月(平均7个月)后,好转17例,部分好转7例,不详1例。结论:达沙替尼相关PH多见于CML患者,男性多见,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37个月,临床表现多为呼吸困难,多合并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停药及予特异性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