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栈式自动盆底超声与手动方式获取并测量最小肛提肌裂孔平面的一致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栈式自动盆底超声与手动方式获取并测量最小肛提肌裂孔(LH)平面的一致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后6个月内的女性119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腹部容积探头经会阴采集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和最大Valsalva动作下以盆底正中矢状切面为初始切面的三维容积数据,并存储于超声诊断仪中。由2名年轻医师(手动测量年轻医师组)、2名高年资医师(手动测量高年资医师组)分别调取三维容积数据手动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由另一名年轻医师(自动测量组)调取三维容积数据利用FSPFU软件一键自动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间隔2周后重复测量1次。测量参数为:最小LH的面积、周长、前后径、左右径、左侧肛提肌尿道间隙和右侧肛提肌尿道间隙。记录3组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所用的时间及测量的结果。采用组间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评估3组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将3组获得的最小LH轮廓导出,离线计算组间的重合率。结果: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下,均为自动测量组耗时最短[2.67(0.15)s和2.68(0.13)s],与手动测量高年资医师组和年轻医师组相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自动测量组与手动测量年轻医师组、高年资医师组间3个参数测值的一致性均好,静息状态下ICC范围0.795~0.931、Valsalva动作下ICC范围0.871~0.973(P均<0.001)。手动测量组与自动测量组间的最小LH面积、前后径、左右径的Bland-Altman图显示,大部分散点都在95%一致性界限内,表明一致性良好。自动测量组与手动测量组(年轻医师组、高年资医师组)的最小LH轮廓重合率分别为静息状态下:0.937、0.948,Valsalva状态下:0.934、0.945,自动测量组与手动测量高年资医师组间重合率高于与手动测量低年资医师组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SPFU软件能够在腹部三维容积数据中快速自动获取并测量最小LH平面,与手动测量结果一致性好,且操作简单、节省时间、测量结果可靠,可作为辅助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犬前列腺经会阴激光消融后影像学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不同医学影像技术评估犬前列腺内经会阴激光消融(transperineal laser ablation,TPLA)的价值。方法:成年雄性比格犬6只,在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TRUS)引导下通过TPLA分别对犬前列腺左右两侧叶各消融一个灶区(3 W/600 J和3 W/1 200 J)。消融当天、消融后1周和1个月采用TRUS、经直肠超声造影(transrect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TR-CEUS)以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pMRI)评估消融灶,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测量消融灶体积,对比不同医学影像技术评估激光消融灶的价值。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RUS可以清晰引导和观察TPLA的穿刺和消融过程。消融当天、消融后1周及1个月,采用TR-CEUS和增强MRI测量消融灶体积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P>0.05)。消融后1个月,TR-CEUS、增强MRI及病理测量的消融灶体积分别为(1.69±0.51)ml对(1.73±0.36)ml对(1.52±0.41)ml(3 W/600 J),(2.23±0.54)ml对(2.34±0.29)ml对(2.19±0.34)ml(3 W/1 200 J),三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P>0.05)。 结论:TRUS可清晰引导和监视TPLA操作的穿刺和消融过程。TR-CEUS和mpMRI均可用于TPLA的术后评估和随访,前者具有实时及价廉等优势,可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与全程新辅助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术前采用新辅助放化疗(nCRT)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两种模式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病理证实为距离肛缘12 cm以内的直肠腺癌;(2)经磁共振(MRI)或直肠腔内超声诊断为cT 3~4N 0或cT 1~4N 1~2者;(3)经肠镜证实为直肠单发肿瘤;(4)能够耐受放化疗;(5)既往无其他肿瘤史。排除标准:既往接受过直肠癌根治手术,此次为局部复发者;(2)不能完整完成nCRT疗程者;(3)远处转移者;(4)临床病理资料不完善者。按照上述标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4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2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为1.58∶1.00,年龄26~81(59.6±11.2)岁。根据患者接受的辅助治疗方案(2017年12月前为nCRT治疗,2018年1月后为接受TNT治疗),将患者分为nCRT组(55例)和TNT组(7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放疗剂量为50.4 Gy/28 f。nCRT组放疗期间口服卡培他滨化疗,放疗结束休息6~8周后行手术治疗。TNT组于放疗前给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诱导化疗1个周期后开始同步放化疗;巩固化疗结束后2周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新辅助治疗疗效、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围手术期安全性。 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nCRT疗程。nCRT组和TNT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性粒细胞减少[7.3%(4/55)比10.1%(8/79)]、贫血[3.6%(2/55)比3.8%(3/79)]、血小板减少[5.5%(3/55)比7.6%(6/79)]、胃肠功能紊乱[3.6%(2/55)比6.3%(5/79)]和放射性肠炎[9.1%(5/55)比8.9%(7/79)]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30例患者完成TME手术,nCRT组54例,TNT组76例。相比nCRT组,TNT组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的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1.6%(25/76)比13.0%(7/54),χ 2=9.382, P=0.009],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的手术远切缘和环周切缘均阴性。nCRT组pCR为7.4%(4/54),TNT组为22.4%(1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17, P=0.022)。两组术后病理分期、神经侵犯和脉管癌栓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中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中,TNT在不增加放化疗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前提下,pCR率高于nCR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底超声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超声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诊断及康复训练疗效评价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UI患者200例及同期健康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测,并指导SUI患者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评价康复训练疗效,统计分析SUI患者与健康产妇、不同疗效SUI患者之间盆底超声参数检测数值差异。结果:SUI患者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等盆底超声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健康产妇( t=6.536~14.925,均 P<0.05);且SUI患者尿道内漏斗形成率[88.50%(177/200)]显著高于健康产妇[10.50%(21/200)](χ 2=243.384, P<0.05);盆底肌康复训炼总体有效率为79.50%(159/200);康复训练无效SUI患者膀胱颈移动距离、尿道旋转角、静息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和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夹角等盆底超声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康复训练总体有效SUI患者( t=4.662~12.537,均 P=<0.05);且康复训练无效SUI患者尿道内漏斗形成率[70.73%(29/41)]显著高于康复训练总体有效SUI患者水平[19.50%(31/159)](χ 2=40.744, P<0.05)。 结论:盘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产后SUI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盆底超声检测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及康复训练疗效评价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列腺活检组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合RP诊治前列腺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活检组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相结合用于前列腺癌诊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4—9月苏北人民医院PSA>10 ng/ml且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均≥4分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采用16G活检针行mpMRI/经直肠超声图像融合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靶向活检,每例患者活检2~3针,活检组织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快速冰冻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者立即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LP);对不能诊断前列腺癌者,应用18G活检针行前列腺靶向+系统活检,系统活检18~22针,行常规病理检查。记录患者的基线数据、冰冻病理检查结果、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病理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患者,平均年龄69.9(66~73)岁。平均体质指数22.8(19~26)kg/m 2。平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3.2(14.25~32.00)ng/ml,平均前列腺体积45(32~52)ml,平均PSAD 0.54(0.33~0.75)。PI-RADS评分4分3例、5分8例。直肠指检阳性5例。11例活检组织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结果中9例为前列腺腺癌,立即行RALP,手术时间111.5(96~126)min;术中出血量78.9(55~105)ml;术后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4.3(3.5~5.0)d;术后住院时间5.8(5.0~6.5)d。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3+4=7分1例,4+3=7分3例,8分4例,10分1例;3例切缘阳性,1例精囊侵犯;清扫淋巴结数量平均10.9(8.5~14.0)枚,均无肿瘤转移;病理T分期为T 2b期2例,T 2c期5例,T 3a期1例,T 3b期1例。2例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不能诊断者,其中1例常规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3=7分,后接受RALP;1例常规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炎症。1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2(3~7)个月。10例行RALP患者中,8例术后2周恢复尿控,2例术后2个月恢复尿控。3例切缘阳性患者于术后第2周规律行雄激素剥夺治疗。术后3个月1例切缘阳性和精囊受侵犯患者的PSA未降至0.1 ng/ml以下,余9例PSA均<0.1 ng/ml。11例随访期间均未发生Clavien分级>Ⅰ级并发症。 结论:对高度怀疑前列腺癌患者,将前列腺活检组织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提示为前列腺癌者即刻行RALP,这种诊治模式是可行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pMRI PI-RADS≥3分且PSA 4~20 ng/ml患者确诊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列线图的建立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预测多参数MRI(mpMRI)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分且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4~20 ng/ml患者确诊为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列线图,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首次接受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的86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的mpMRI PI-RADS评分≥3分且PSA 4~20 ng/ml。将865例作为队列A,年龄68(64,73)岁;f/tPSA 14.36(10.63,19.74);PSAD 0.17(0.11,0.25)ng/ml 2;前列腺体积(PV)≤50 ml 375例(43.35%),>50 ml 490例(56.65%);PSA波动率[(PSA 首次-PSA 穿刺前最后一次)/PSA 首次×100]<-50% 84例(9.71%),-50%~-20% 206例(23.82%),>-20% 575例(66.47%);PI-RADS评分3分546例(63.12%),4分230例(23.59%),5分89例(10.29%);mpMRI上可疑病灶位于外周带619例(71.56%),移行带181例(20.92%),其他42例(4.86%),外周带+移行带23例(2.66%)。将865例中病例资料包含前列腺健康指数(PHI)的437例作为队列B,PSAD 0.17(0.12,0.25)ng/ml 2;D-二聚体310.00(230.00,411.48)ng/ml;PHI 49.75(35.90,73.27);PV≤50 ml 198例(45.31%),>50 ml 239例(54.69%);PSA波动率<-50% 40例(9.15%),-50%~-20% 107例(24.49%),>-20% 290例(66.39%);PI-RADS评分3分289例(66.13%),4分103例(23.57%),5分45例(10.30%)。将队列A、B患者分别使用R语言以"123"为随机数种子按7∶3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集和验证集,2组的训练集与验证集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基于队列A、B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筛选确诊CsPCa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分别构建列线图模型A、B。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两个列线图模型的诊断性能。在验证集中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分析列线图模型A、B,以及不同阈值PSAD、PHI确诊CsP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漏诊率。 结果:队列A训练集608例,验证集257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1.06, P=0.001)、f/tPSA( OR=0.96, P=0.008)、PV>50 ml( OR=0.36, P<0.01)、PSAD( OR=145.19, P<0.01)、PSA波动率(-50%~-20%: OR=1.97, P=0.234;>-20%: OR=6.81, P<0.01)、PI-RADS评分(4分: OR=10.65, P<0.01;5分: OR=21.20, P<0.01)、mp-MRI上可疑病灶定位(移行带: OR=0.57, P=0.074;其他: OR=0.26, P=0.022)为确诊CsPCa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A,其在训练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95% CI 0.881~0.928),验证集的AUC为0.893(95% CI 0.854~0.931)。队列B训练集308例,验证集129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1.05, P=0.053)、PV >50 ml( OR=0.18, P<0.01)、PSAD( OR=54.14, P=0.021)、PSA波动率(-50%~-20%: OR=4.78, P=0.100;>-20%: OR=20.37, P=0.001)、PHI( OR=1.02, P=0.002)、D-二聚体( OR=1.00, P=0.031)、PI-RADS评分(4分: OR=11.35, P<0.01;5分: OR=57.61, P<0.01)为确诊CsPCa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B,训练集的ROC曲线AUC为0.933(95% CI 0.906~0.959),验证集AUC为0.908(95% CI 0.859~0.958)。校准曲线显示2个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良好。DCA曲线显示,2个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均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模型A的约登指数最大为0.657时,截断值为34%,特异性为81.50%,阴性预测值为89.64%,诊断CsPCa的准确率为82.51%;模型B约登指数最大为0.709时,截断值为41%,特异性为86.90%,阴性预测值为90.13%,诊断CsPCa的准确率为85.82%。 结论:本研究基于mpMRI及相关临床指标构建的2种列线图模型均对PI-RADS≥3分且PSA 4~20 ng/ml的患者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CsPCa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24岁,因左侧大阴唇肿胀1年余,阴道肿物脱垂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左侧大阴唇扪及一界清质软光滑肿块,大小约3 cm×3 cm,活动度一般,无压痛,皮温正常;双侧腹股沟区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显示:左侧大阴唇皮下见一低回声肿块,紧贴阴道壁左后方生长,延伸至宫颈,大小约5.5 cm×3.4 cm×2.5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液化及钙化征象,后方回声无改变,膀胱与子宫无明显受压移位(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测及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图1B);弹性成像示应变弹性评分4分(图1C)。超声造影[造影剂选用SonoVue(Bracco公司)]示:肿块于10 s自周边向内部增强,呈整体均匀高增强,24 s开始缓慢减退(图2)。超声提示:左侧大阴唇皮下富血供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其他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片状稍低密度影,不伴骨质破坏(图3A);MRI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囊性为主异常信号,增强示肿块边缘轻度强化(图3B,C),考虑偏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图4A),穿刺病理示少许肌肉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伴间质少许间充质细胞增生,局灶黏液变性,考虑梭形细胞病变不能除外。行腹腔镜及会阴开放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HE染色提示梭形细胞肿瘤(图4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4(灶+),Desmin(灶+),SMA(-),ER(+),PR(+),SOX10(-),S-100(-),Ki-67(5%+),诊断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在超声造影检查、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2019-SR-2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肌筋膜源性盆腔痛患者盆底电生理和影像学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女性肌筋膜源性盆腔痛(MFPP)患者盆底电生理和影像学的改变,探讨其改变的特征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妇科肿瘤与盆底泌尿门诊就诊的49例MFPP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41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两组人群均统一如实填写病史及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法国PHENIX系列盆底肌电位检测仪器检测两组阴道静息肌电位、最大肌电位;使用法国PHENIX系列电子张力器检测两组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张力器分别张开5°和10°盆底肌收缩力;采用丹麦B-K公司生产的经会阴二维超声、经阴道三维超声分别检测两组静息状态下经二维超声测出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与膀胱颈、膀胱底之间的长度(BND、BSD)、生殖道裂孔前后径、肛直肠角度;经阴道三维超声准确找到肛提肌裂孔,测量其面积、前后径、横向径及肛提肌的不同受损程度等。结果:研究组阴道静息肌电位高于对照组(2 μV比1 μV)( P<0.05);阴道最大肌电位高于对照组(7 μV比6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盆底肌静态张力、动态张力、张力器张开5°时盆底肌收缩力均高于对照组(204 g/m 2比175 g/m 2、450 g/m 2比410 g/m 2、237 g/m 2比51 g/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息状态下,研究组BND、BSD、生殖道裂孔前后径均小于对照组(14.0 mm比16.7 mm、5.3 mm比19.7 mm、46.7 mm比49.5 mm),肛直角大于对照组(129°比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Valsalva状态下肛直角大于对照组(113°比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息状态下,研究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前后径、横向径、肛提肌缺损得分均小于对照组(10.1 cm 2比11.6 cm 2、44.2 mm比47.4 mm、31.9 mm比34.7 mm、1分比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FPP呈现盆底肌肉筋膜持续痉挛及丧失协调性的状态;可以通过对盆底肌肉筋膜解痉的方式对MFPP进行治疗,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例寄生胎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寄生胎(FIF)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各方面特点,提高对FIF的认知。方法:病例总结。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FIF的8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日龄93.0(24.3,226.8) d,其中男4例,女4例;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腹部包块4例,出生后发现体表包块并逐渐增大2例,因发热、腹痛等症状就诊2例;5例(87.5%)患儿术前完善血液甲胎蛋白(AFP)检查,AFP水平为766.6(262.2,30 186.5) μg/L,8例患儿术前均行超声或CT检查,了解FIF具体位置及周围组织毗邻关系,其中位于腹膜后6例(75.0%),背部1例(12.5%),会阴部1例(12.5%);患儿合并卵圆孔未闭2例(25.0%),脐茸1例(12.5%),畸胎瘤1例(12.5%),内脏转位1例(12.5%),脊柱脊髓畸形1例(12.5%),泌尿系统畸形1例(12.5%);患儿均行限期或急诊手术治疗,手术日龄(120.8±104.2) d,术时体重6.6(4.3,7.4) kg,术中完整切除FIF,术后恢复良好,均存活,住院时间为12.0(10.0,29.0) d;随访7例,随访时间为(76.6±60.5)个月,随访中发现患儿的AFP随时间推移较术前下降,患儿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FIF为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产前诊断的检出率随之提高,目前治疗方案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长期预后一般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