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法文版中医药图书出版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医药图书在法国及欧洲、非洲其他法语国家有深厚的读者基础。1977-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共有44种法文版中医药图书出版,针灸是最受欢迎的主题。10家出版社共出版科普类图书7种,学术类图书37种,其中针灸推拿按摩类(含挂图)29种,养生保健类6种,中医文化类5种,中医术语词典类3种,中药类1种。主题逐渐多样,并有精品问世,提升了学术性。相关代表性著作在合作版权模式、中医标准化、图书学术性、中医法语翻译、国内市场等方面具启示作用。目前,中医经典著作的法文译本缺少国内翻译;法文版中医图书属小众图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难以同步;海外作者著作不乏错误,应重视传承正确的中医知识;本类图书海外市场竞争激烈,需深度调研、精准选题,并开拓全媒体出版形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为传染病作传——秦瑟与《老鼠、虱子和历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秦瑟是美国20世纪早期著名的细菌学及免疫学家,在斑疹伤寒的病原菌及其疫苗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并以其名字重新命名了流行性斑疹伤寒。他的经典著作《老鼠、虱子和历史》从具体案例入手,以斑疹伤寒和媒介生物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梳理了传染病及其涉及生物的协同演化脉络,更揭示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改变的巨大影响。书中摈弃了传统的以人类为主角的写作模式,将人类与微生物置于平等的地位进行考察。作者引经据典,分析传染病的病理学特征,以专业的视角对梅毒的起源、雅典瘟疫等历史上的传染病事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呼吁历史学家将传染病史纳入历史诠释的范畴之中。《老鼠、虱子和历史》问世后多次再版,后世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疾病史置于更宏大的人类历史的背景下考察,增强了对于生态、政治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促进了生命科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全球疾病史研究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育吠陀医学经典述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阿育吠陀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印度等南亚国家传统医学的主体。印度学界将阿育吠陀按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吠陀时代、本集时代、汇编时代、近现代4个不同历史时段。吠陀时代包含阿育吠陀内容的文献有《吠陀本集》《梵书》《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在本集时代,《阇罗迦本集》《妙闻本集》《八支心要本集》“三大医典”问世,标志着阿育吠陀已发展为成熟的医学体系;在汇编时代《摩陀婆症候论》《莎朗加达拉本集》《有光》问世,被称为“三小医典”,此时还有大量注释前代经典的文献涌现,阿育吠陀不断完善;近现代以来,阿育吠陀经典著作作为文化遗产被整理、编撰和翻译,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虽然中国学者对阿育吠陀的研究日渐增多,但尚缺乏系统地翻译和深入地研究。通过介绍阿育吠陀相关文献,为中国传统医药界开展阿育吠陀文献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浅论"燥湿同源"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同源"学说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多有论述,诸如"肝肾同源""血水同源""营卫同源"等.其中,燥与湿两者在中医学理论中关系尤为密切,诸多现代疾病的发病均与两者相关,因此,全面理解燥与湿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梳理相关文献,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挖掘"燥湿同源"的理论依据,认为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包括"燥可生湿"与"湿可化燥"2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中,医者需灵活运用此理论,既要见燥防湿,又要遇湿防燥.针对以湿或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医者从湿与燥的同源性、共存性及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辨证和治疗.这一理论不仅深化了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随着对"燥湿同源"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将愈发突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浅论中原针灸的学术特色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中原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论述中原医家在针灸理论、经络腧穴、刺血法、艾灸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结果:以《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为代表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原针灸的理论和临床基础,中原医家在不同方面推动着针灸学发展.中原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影响着针灸技术的形成与创新,其中经络、腧穴、气血理论可有效指导临床实践,针刺、艾灸、刺血等针灸技术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以实用、系统为特色的中原针灸,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需要传承其学术思想,从而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蒙医药学古籍文献探析蒙药药物警戒科学内涵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从药物警戒角度对蒙医药学古籍文献进行研究,阐释蒙药药物警戒理论内涵,为深入开展蒙药安全性评价与蒙药药物警戒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梳理4世纪以来40余本蒙医药学经典著作及史籍文献,挖掘其中蕴含的药物警戒内容,分析蒙医药学毒性理论及安全合理用药特点.结果 蒙医药学重视药物两重性,即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给人体带来危害.蒙药药物警戒主要体现在毒的认识,中毒解毒,饮食禁忌、起居禁忌、体质禁忌、疾病禁忌等用药禁忌,配伍、炮制等减毒方法,药物剂量、疗程的控制原则及剂型特点等方面.结论 蒙古族对"毒"的认识和使用历史悠久,加之蒙医药学理论特点和临床用药区别,安全合理用药实践内容丰富且独具特色.挖掘蒙药药物警戒科学内涵,对指导现代临床合理使用蒙药和传承传统医药学都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神农本草经》浅析黄芩在经方中的应用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4/7/6
《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均约成书于东汉末年,二者理论关系密切.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理论理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更为恰当.黄芩是《伤寒杂病论》中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描述其功效为"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在《伤寒杂病论》中,主治诸热时,多配伍柴胡、黄连,以小柴胡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连阿胶汤为代表方.治疗黄疸时,常配伍柴胡,以小柴胡汤为代表方.治疗肠澼、泄痢时,多配伍芍药、黄连,以黄芩汤、葛根芩连汤为代表方.主治恶疮疽蚀时,多配伍半夏、黄连,甘草泻心汤是代表方剂.以《神农本草经》推敲医圣张仲景的用药思路,以《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和临床来理解《神农本草经》中药物所载功效,是学习两部经典著作的正确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论藏药"佐太(汞制剂)"的工艺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佐太(汞制剂)是藏药类的珍宝,享誉"众药王"之称,具有治疗疾病、解毒、养生补养、增效等作用,以"佐太"为核心成分的珍宝类藏药复方在临床使用广泛.本文通过搜集与整理藏医药经典著作及近年来的研究文献,梳理了"佐太"炮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应用研究进展.佐太炮制,主要有三个代表性的方法,分别为宇妥·元丹贡布(708-833年)所著《四部医典》中的水银炮制法、顿慢逊努嘉措(13世纪)所著《水银炮制经典》中的水银炮制法,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传授佐太炮制工艺的措如·才朗(1926-2004年)大师的水银炮制法.此外,研究人员从现代药物理化、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等方面对"佐太"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藏医药经典古籍中佐太历代的炮制方法及现代药理毒理研究,为深入理解"佐太"的来龙去脉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针灸大成》中涌泉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杨继洲汇集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家学说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著《针灸大成》,本书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涌泉穴作为临床应用较多的穴位之一,在《针灸大成》中有较为全面的记载:涌泉穴作为足少阴肾经起始穴位,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特定穴类属肾经井穴,五行属木;针灸皆宜,针刺深度约三分,灸量则需依据疾病的阴阳缓急灵活调整,有一壮、三壮、百壮之分;在临床应用上,涌泉穴可治疗内科急症、肾系病症、心胸病症、脾胃系病症、肝胆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肢体经络病症和其他病症,可单独使用亦可配伍其他穴位,临证须注意辨证施治,灵活选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汗法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汗法作为中医八法之首临床应用广泛,通过研习经典著作和现代临床研究,从汗法宣通玄府理论基础、心力衰竭所致水肿的中医病机及中西医应用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等方面探讨汗法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