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目前主要采用室间隔减容治疗,如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室间隔乙醇消融术等。随着对理论知识认识的加深和介入治疗的飞速发展,先后有学者尝试应用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治疗高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在梗阻性和非梗阻性患者中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亦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动物试验数据及大型队列研究数据、中远期治疗效果未知等。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诊疗带来了新的思路,一方面或可作为单独疗法,另一方面或可联合新型分子靶向药物或以肥厚室间隔为靶点的新兴微创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二尖瓣反流(MR)是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其患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增加,严重的MR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率。除了优化药物外,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MR的主要手段,近年来,MR的介入治疗技术蓬勃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文将对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F-MR)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病率高,临床预后差。AF-MR的发病机制与二尖瓣瓣环扩张、房源性瓣叶牵拉、二尖瓣后叶运动障碍、二尖瓣瓣环收缩障碍、二尖瓣瓣叶适应性增生不足或过度增生、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及左房压升高有关。AF-MR患者临床上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长程持续性房颤、非二尖瓣心脏手术病史、起搏器置入病史等。AF-MR在超声心动图上多表现为中心性二尖瓣反流,常伴有心房扩大、舒张功能不全等继发改变。药物、导管消融、外科修补及经皮介入治疗是AF-MR潜在的治疗方式。目前临床医生对这一特殊的二尖瓣反流认识不足,本文对这类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超声心动图特点、预后、潜在的治疗策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瓣膜疾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应用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瓣膜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长期以来,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心脏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得到了长足进步。本文主要讲述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但仍需努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猛,各瓣膜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步积累、器械研发不断推陈出新。我国瓣膜病介入治疗开展相对较晚,但现开展瓣膜病介入治疗的中心和团队快速增多,对各瓣膜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应用与将要面临的困难及挑战应有足够的认识。该文主要总结了2021年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4个领域国外发展的新形势及我国的应用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人工瓣膜瓣周漏(PVL)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于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接受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的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穿刺肱动脉,进行造影和经导管封堵操作,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进行介入手术。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手术前后TTE检查结果,记录术后并发症,出院后门诊随访手术相关不良事件。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定义为封堵器置入后30 d内不影响瓣膜运动和冠状动脉血流,且TTE显示瓣周反流程度下降1级及以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年龄(57.5±14.6)岁,其中男性6例。主动脉瓣PVL 7例,二尖瓣PVL 3例。除1例患者改为股静脉-房间隔入路外,其余9例患者成功经肱动脉入路置入封堵器,手术时间为(103.3±34.0)min,术后无需卧床制动。住院时间为7.5(3.0,9.8)d,经肱动脉入路的手术成功率为9/10。患者手术前后的PVL反流程度、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1例术后第2天新发溶血伴肾功能不全,经透析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术后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瘤体内注射凝血酶好转后出院。随访(14.3±7.9)个月,随访期间9例患者心功能维持在Ⅰ/Ⅱ级,无严重手术相关不良事件。 结论:经肱动脉入路介入治疗外科瓣膜置换术后PVL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的操作,可简化操作流程、减少术后卧床制动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经导管缘对缘修复系统Neonova™治疗二尖瓣反流短期临床结局及超声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国产经导管二尖瓣夹合器及输送系统Neonova?治疗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的短期安全性、有效性及技术特点,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其围术期的应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10例外科手术高危且符合入组标准的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及数字剪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植入Neonova?系统二尖瓣夹合器,于术后即刻、术后7 d、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随访,评估该系统治疗中重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的短期临床结局、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及手术技术学习曲线。结果:①Neonova?系统治疗二尖瓣反流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反流程度显著减轻( P=0.003)。随访期间,装置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90.0%,1例患者反流程度加重,于术后37 d行外科二尖瓣置换术,其余9例患者术后3个月反流程度改善为轻度(8/9)或中度(1/9)。患者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和堪萨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得分明显改善(均 P<0.001)。②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时未出现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无显著增加( P=0.324)。随访期间左室舒张末内径显著减小( P=0.008)。③手术时长60~300(175.8±75.2)min,手术时长与手术台次拟合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显示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手术时间显著减少( F=15.857, P=0.004)。 结论:Neonova?介入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外科高危患者的二尖瓣反流程度及临床症状。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国产经导管缘对缘修复系统治疗二尖瓣反流围术期管理的重要评估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亚太心脏病学会经导管缘对缘技术治疗二尖瓣反流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1年亚太心脏病学会(APSC)发布了经导管缘对缘技术(代表产品:MitraClip)治疗二尖瓣反流的专家共识,该共识结合近年来该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对MitraClip治疗二尖瓣反流提出建议。本文结合我国现状,从二尖瓣反流概念和分类及MitraClip在治疗退行性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该共识进行全面解读和思考,以期对我国现阶段二尖瓣反流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胎儿心脏介入治疗五例中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胎儿心脏介入治疗(FCI)的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患儿右心发育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5例经FCI的PA-IVS活产儿的临床资料,记录FCI术后、生后当日、6月龄、1岁及2岁时右心室及三尖瓣发育情况及最终结局。结果:5例PA-IVS胎儿,初次评估时间为24~26周胎龄,接受FCI时间为26~28周胎龄。术后随访6周,与FCI术前相比,5例胎儿三尖瓣瓣环直径最小值由0.85 cm增长至0.92 cm;三尖瓣瓣环 Z值最小值由-0.03降至-1.62;三尖瓣瓣环直径与二尖瓣瓣环直径比值(TV/MV)、右心室内径与左心室内径比值(RV/LV)最小值分别由0.57、0.52增至0.88、0.82;三尖瓣反流速度最大值由4.60 m/s降至3.64 m/s。5例胎儿宫内无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均活产出生,生后3例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联合动脉导管支架植入术,2例单纯接受PBPV治疗。随访时间为26~32个月,5例患儿生后6个月至1年三尖瓣发育速度最明显(增长率为19.64%~40.00%);生后右心室发育相对缓慢,右心室大小生后6个月增长率为9.41%~21.42%,生后随访2年右心室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末次随访5例患儿生长发育与健康同龄儿相仿,体质指数均<18.4 kg/m 2,体型偏瘦,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0.95以上,3例实现双心室循环,2例动脉导管支架近乎闭合,实现临床意义的双心室循环。 结论:经FCI的PA-IVS胎儿右心室与三尖瓣发育改善,生后经再次手术干预可实现双心室循环,个体间发育存在差异。经FCI的胎儿宫内与生后右心发育并不平衡,宫内以右心室发育为主,生后三尖瓣发育则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即借鉴了外科缘对缘二尖瓣修复术,经股静脉或心尖途径,采用二尖瓣夹合装置夹住二尖瓣反流区的前、后瓣叶并使之接合,从而减少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TEER已成为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技术,并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该项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总体而言缺乏经验,但有快速发展的趋势。为促进我国TEER的规范开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该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