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CH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CHD合并CHF患者120例,按照1∶1比例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PCI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芪苈强心胶囊.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心肌肌钙蛋白I(cTnI)、D-二聚体(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生活质量[中文版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变化.结果 治疗后,2 组 LVESD、LVEDD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LVESD、LVEDD小于对照组(P<0.05),LVEF 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 ANG Ⅱ、ET-1、cTnI、D-D、NT-proBNP 水平均降低(P<0.05),NO 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 ANGⅡ、ET-1、cTnI、D-D、NT-proBNP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O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MLHFQ各维度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45/6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PCI能够改善CHD合并CHF患者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心肌声学造影定量分析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短期预后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索深度神经网络(DNN)辅助的心肌声学造影(MCE)定量分析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1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心肌梗死再灌注后血流分级3级)的STEMI患者97例。PCI后48 h内进行MCE检查,随访至术后12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定义为心源性死亡及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卒中、再发心绞痛再入院。心肌分割框架由基于U-net和LSTMs的组成,输出各心肌节段平台期增强强度(A)、灌注速率常数(β)和微循环血流量(MBF),并进行MCE定量参数重复性检验。通过MBF将患者等分为低MBF组与高MBF组,比较两组间基线特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差异。其他纳入变量包括常规生化检查、室壁运动分析、MCE定性分析及左室射血分数等。通过Cox风险回归分析探索各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绘制ROC曲线以评估模型预测效能,使用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进行模型间的预测效能比较。结果:自动心肌分割所有帧(3 810帧)耗时377 s。其中92.89%、7.11%的帧由经验医师评价为"良好分割"和"需要校正"。A、β、MBF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为0.97~0.99。20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支配区域MBF每增加1 IU/s,短期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降低6%( HR 0.94,95% CI=0.91~0.98)。低MBF组短期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比高MBF组高4.5倍( HR 5.50,95% CI=1.55~19.49)。在MCE传统定性分析中加入DNN辅助的MCE定量分析后,预后预测IDI为15%(AUC 0.86,敏感性0.78,特异性0.73)。 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的梗死相关动脉支配区域微循环血流量是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基于DNN的MCE心肌分割框架可快速、客观、可重复地输出微循环定量灌注参数。在传统定性分析中加入DNN的定量分析对预后预测提供了增量价值,有望成为STEMI-PCI术后患者风险分层与临床随访的有力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冠状动脉病变中低危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介入术后远期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解剖中低危(SYNTAX评分≤32)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且SYNTAX评分≤32、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根据患者SYNTAX评分水平分为SYNTAX评分≤22组和23≤SYNTAX评分≤32组。主要终点是5年心原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次要终点包括5年全因死亡和重复血运重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899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年龄(59.4±9.8)岁,其中男性2 888例(74.1%)。SYNTAX评分≤22组3 450例,23≤SYNTAX评分≤32组449例。术后5年,与SYNTAX评分≤22组相比,23≤SYNTAX评分≤32组患者重复血运重建发生率更高[18.9%(85/449)比15.2%(524/3 450),log-rank P=0.019],两组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1.05,95% CI 1.02~1.08, P<0.001)、慢性阻塞性肺病( HR=3.12,95% CI 1.37~7.07, P=0.007)和血清肌酐清除率(CCr)<60 ml/min( HR=3.67,95% CI 2.05~6.58, P<0.001)是5年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 HR=0.94,95% CI 0.91~0.96, P<0.001)是其保护因素。既往PCI史( HR=2.04,95% CI 1.38~3.00, P<0.001)、入院血糖水平≥11.1 mmol/L( HR=2.49,95% CI 1.32~4.70, P=0.005)和CCr<60 ml/min( HR=1.85,95% CI 1.14~2.99, P=0.012)是5年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3≤SYNTAX评分≤32( HR=1.54,95% CI 1.09~2.16, P=0.014)是PCI术后5年重复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均无独立相关性。残余SYNTAX评分与远期预后无关。 结论:在合并糖尿病且冠状动脉病变中低危的冠心病患者中,SYNTAX评分23~32增加5年重复血运重建风险;患者临床特征与远期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等远期心血管事件相关,而血运重建程度与其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开创及发展史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自1984年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经过几代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鉴和创新,冠心病介入事业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笔者全面回顾了我国PCI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因具有能够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在造成的冠状动脉金属化等优势,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4次变革。近年来,来自中国的BRS数据陆续发布。国产首个BRS于2019年2月上市后,已开始在国内医院应用。为使此项新技术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获得规范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51位国内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BRS临床研究循证证据和欧美专家共识的相关推荐,特拟定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对BRS的适用范围、临床使用流程、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者的培训、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及随访等给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远端桡动脉止血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经桡动脉路径是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经典穿刺路径。随着介入手术数量的增加,也发现一些经桡动脉路径的弊端,其容易导致各类并发症,如桡动脉闭塞、桡神经损伤、桡动脉痉挛后穿刺困难等。因此,有专家提出了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治疗,该途径具有定位方便、术后易止血、对近端桡动脉损伤少、可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但目前临床上尚无专门的远端桡动脉止血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路径的发展。因此,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通过解剖学和物理学原理,设计并发明了一种远端桡动脉止血器,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1 2 2097829.6)。该止血器由内面含有凸向皮肤的硅胶垫片的手套本体和束缚组件组成。患者手部套入手套本体内,经束缚组件固定后,硅胶垫片可对桡动脉穿刺点位置进行有效压迫,以较小的压力即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避免产生近端桡动脉止血时的常见并发症,降低患者不适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运动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冠心病(CHD)在美国和许多发达国家是排在首位的死亡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PCI术并不能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脏运动康复作为PCI术后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已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将对心脏运动康复的影响及不同临床分期中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和Elabela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术后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Elabela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118例行PCI治疗的A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90 d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MACE组(36例)和无MACE组(8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TRP3、sST2和Elabela水平,按中位数分为高CTRP3组和低CTRP3组、高sST2组和低sST2组、高Elabela组和低Elabela组,每组均59例。以发生MACE为终点事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A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MACE的效能。结果:MACE组sST2明显高于无MACE组[(49.56 ± 17.67) μg/L比(30.76 ± 12.83) μg/L],CTRP3和Elabela明显低于无MACE组[(0.82 ± 0.42) μg/L比(2.02 ± 0.58) μg/L和(17.66 ± 3.85) μg/L比(21.84 ± 3.1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低CTRP3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高CTRP3组[49.15%(29/59)比11.86%(7/59)],低Elabela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高Elabela组[42.37%(25/59)比18.64%(1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9.35和7.84, P<0.01);高sST2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低sST2组[38.98%(23/59)比22.03%(1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00, P<0.05)。将患者入院至发生MACE时间定义为生存时间,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CTRP3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CTRP3组[(81.02 ± 3.23) d比(56.31 ± 4.74) d],低sST2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sST2组[(74.52 ± 3.87)d比(61.12 ± 5.07) d],高Elabela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低Elabela组[(77.95 ± 3.48) d比(58.64 ± 4.8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LVEF、TnI、CTRP3、sST2和Elabela是影响A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HR = 1.632、1.124、0.712、1.482和0.676,95% CI 1.531~3.271、1.012~1.482、0.547~0.842、1.063~1.852和0.536~0.725,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RP3、sST2和Elabela预测A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截断值为0.79、52.17和16.82 μg/L,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0.732和0.739。 结论:CTRP3、sST2和Elabela可作为评估ASTEMI患者PCI术后早期预后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成功一例及治疗策略思考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讨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9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静脉桥血管急性闭塞所致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男性,58岁,12年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因急性下壁STEMI 4 h再次入院,即刻给予阿司匹林0.3 g嚼服,替格瑞洛180 mg口服,肝素注射液4 000 U静脉注射,给予重组尿激酶原50 mg静脉溶栓。通过观察胸痛症状的缓解、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峰前移判定溶栓成功,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原位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病变情况,制定进一步治疗策略,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随访1年,观察有无心绞痛发作及心血管事件。结果:溶栓1 h时成功,急性下壁STEMI后第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罪犯血管为升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全程弥漫性病变,大量血栓影,原位冠状动脉左主干弥漫性60%狭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开口完全闭塞,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给予强化抗栓治疗14 d,好转出院。患者急性STEMI后第41天,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内血栓影消退,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舒张内径53 mm、射血分数55%,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强化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1年,患者无心绞痛发作,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对于CABG术后>10年的患者,原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发生静脉桥血管闭塞所致急性STEMI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符合尽早再灌注治疗的原则,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阶梯式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理困扰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探究阶梯式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理困扰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期间于该院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阶梯式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医学应对问卷(MCMQ)、依从性和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MIDAS)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依从性和MIDAS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阶梯式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心理困扰和应对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