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和神经内科的融合与发展——访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围绕针灸和神经内科的融合与发展对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进行深度访谈,追溯孙申田教授创立国内首个"针灸神经内科病房"、提出"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的渊源,以期促进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孙申田教授在访谈中指出,组建针灸神经内科病房是基于针灸与神经的关系、神经内科疾病自身的特点以及独特的个人经历和临床体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同时,为规范头针疗法具体选穴,进一步阐明头针作用机制,他创新性提出"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使头针疗法操作愈精、理论愈明、疗效愈好.最后孙申田教授指出针灸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应该牢牢把握"继承、实践、创新"原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推动针灸学创新性发展,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因缺血时间不同出现缺血中心区细胞坏死和缺血半暗带区的细胞凋亡。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新型无创、无痛的绿色疗法,其磁场刺激可有效穿透颅骨引起大脑皮质电信号的改变。研究发现,寻求rTMS针对缺血半暗带抑细胞凋亡和促缺血区神经可塑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阐明rTMS抗神经细胞凋亡和促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单侧高频rTMS。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和功能性吞咽困难量表(FDS)评分]、营养状态[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B)]、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量表(SDS)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态、负性情绪、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SSA评分和F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TP、Alb、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SWAL-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针对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单侧高频rTMS可改善其吞咽功能和营养状态,缓解负性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项治疗30 min。2组患儿均住院治疗4周,治疗组患儿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先给予rTMS,患儿舒适坐位并佩戴治疗帽,刺激频率为5.0 Hz,治疗强度选择6 mT(弱档),每日1次,每次20 min;随后给予镜像疗法治疗,选取相对安静的治疗室,让患儿端坐在治疗椅上,治疗椅前放置桌子,平面镜放置在患儿双上肢之间,让患儿看自己健侧上肢的活动在镜子中的成像,将健侧活动的画面利用想象复制到患侧,同时患侧上肢尽可能与健侧上肢做同样的运动,每日1次,每次2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对2组患儿患侧上肢的整体功能、肌张力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除对照组患儿的MAS评分[(2.76±0.82)分]与组内治疗前[(2.88±0.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外,对照组治疗后UEFT评分[(26.54±4.65)分]和PDMS-FM评分[(110.53±15.32)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22.58±5.56)和(101.76±15.2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UEFT、MAS和PDMS-FM评分[(29.42±4.93)、(2.36±0.73)和(119.87±13.45)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23.09±6.08)、(2.92±0.75)和(105.95±14.87)分]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rTMS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顶叶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最小意识状态患者意识水平的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意识障碍是指因严重脑损伤导致意识缺失大于28 d的病理状态 [1],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促醒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具有无创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2]。大部分针对意识障碍患者的rTMS研究,均选取前额叶 [3,4,5]或初级运动皮质 [6,7]作为刺激靶点,结果发现rTMS可以改善部分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患者的意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原发性疼痛临床管理精神卫生领域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原发性疼痛(chronic primary pain,CPP)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社会功能,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随着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ICD-11)将CPP作为独立疾病纳入分类目录,其普遍性、严重性逐渐受到公众重视,绝大多数CPP患者伴随焦虑、愤怒/沮丧或抑郁等情绪症状。但目前CPP临床实践指南多针对疼痛症状治疗,尚缺乏针对相关情绪症状的临床管理指南或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对精神科常用治疗措施进行证据等级和推荐强度分级,其中抗抑郁药、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认知行为治疗证据等级均为1A,是CPP重要治疗措施。该共识为临床工作者规范化诊疗CPP提供了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颅针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头颅针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20年12月-2022年2月本院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rTMS+常规针刺治疗,头颅针刺组给予rTMS+头颅针法(头针+颅底七穴)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症状评分,采用纤维光学内镜(FEES)观察患者吞咽解剖结构的形态、运动情况和食物的吞咽过程,并进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吞咽功能、吞咽困难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生活质量;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观察选择感兴趣区域(ROI)的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治疗期间2组各脱落1例,最终各有46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后,头颅针法组口角流涎、食物滞留、进食饮水呛咳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7、4.90、5.01, P<0.01),PAS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 χ2=7.80, P=0.025),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81、5.98, P<0.01),SSA评分低于对照组( t=5.68, P<0.01)。头颅针法组治疗后ROI的顶枕皮层[(0.47±0.06)比(0.42±0.04), t=3.16]、岛叶皮层[(0.44±0.07)比(0.40±0.05), t=3.00]、内囊后肢[(0.58±0.04)比(0.54±0.05), t=2.80]的FA值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头颅针法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为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综述电针为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发现电针疗法被广泛地用于治疗本病,或单独使用,或与康复训练、吞咽障碍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重复磁刺激、点刺放血、耳穴贴压等联合应用。目前,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测试、吞咽造影录像检查、标准吞咽功能评定、吞咽障碍评定等方法评价临床疗效,多认为电针为主的疗法治疗本病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额叶在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中的神经调控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疼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常面临止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耐受度差等挑战。研究认为,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脑区的变化,中枢调控机制,尤其是前额叶皮质及其相关脑区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慢性疼痛的非药物治疗,例如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重复磁刺激、认知行为疗法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极具潜力的有效治疗手段。文章将针对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前额叶相关神经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注这些治疗方法产生的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脑功能调控慢性疼痛的机制,为慢性疼痛非药物治疗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感知敏感性与焦虑障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焦虑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感知敏感性,即机体对心率、呼吸、血压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反应敏感性,与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了解内感知在焦虑障碍发生中的作用,对于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内感知敏感性在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内感知敏感性升高与杏仁核异常激活相互作用,导致病理性焦虑情绪的产生;此外,岛叶也可通过调节内感知调节情绪反应。同时,内感知还与基因及神经递质有关,这可能也是重要的焦虑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基于内感知调节在治疗焦虑中的应用,可通过呼吸聚焦调节呼吸内感知、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调节内感知相关脑网络以及使用脑电内感知生物反馈等治疗方法改善内感知,从而缓解焦虑症状,起到治疗作用。综上,内感知敏感性异常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内感知治疗焦虑障碍的方法有多种,但相关治疗机制不清。所以,今后的研究需深入探索内感知在焦虑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探讨相关治疗的作用机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