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水平与初诊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水平,与初诊成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55例初诊ITP成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ITP组( n=55)。患者年龄为(42.6±11.8)岁;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为36例。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完全反应(CR)、有效和无效3个亚组。并且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 n=30)。对所有ITP患者采取初始治疗方案,对血小板计数<30×10 9/L伴出血者加用联合治疗方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TP组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体检当日的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并分析ITP组患者治疗前上述指标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ITP组与健康对照组组间及ITP组组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 t检验,3个亚组间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ITP组患者血清25(OH)D3、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与其ITP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k2020060),所有受试对象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ITP组55例患者接受治疗2个月后,其疗效评估系CR、有效及无效者分别为28、12和15例,并将其分别纳入CR亚组( n=28)、有效亚组( n=12)和无效亚组( n=15)。ITP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7%(40/55)。② ITP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水平为(10.3± 3.8)n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5.5±5.3) ng/mL,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为(219.6±79.4) nmol/L,显著高于后者的(159.8±52.3)nmol/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54、3.702, P<0.001、<0.001)。治疗后,2组受试者血清25(OH)D3[(13.2±4.7)ng/mL比(15.5±5.3)ng/mL]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187.6±63.7)nmol/L比(159.8±52.3) nmol/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96、2.038, P=0.039、0.045)。ITP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41、2.332, P=0.001、0.022)。③ CR、有效和无效亚组患者治疗前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2.682、1.140, P=0.078、0.327);3个亚组治疗后上述2个指标分别进行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157、4.458, P=0.009、0.016)。其中,CR亚组治疗后血清25(OH)D3和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32、2.077, P=0.018、0.043)。④治疗前,IT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其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Ig)M(PAIgM)、血小板表面相关IgG(PAIgG)和血小板表面相关补体C3(PAC3)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r=-0.527、-0.319、-0.436、-0.347, P=0.006、0.015、0.008、0.009),与其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关系( r=0.778、 P=0.001);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则与其上述4个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415、0.279、0.352、0.308, P=0.008、0.029、0.011、0.017),与其血小板计数则呈负相关关系( r=-0.639、 P=0.002)。⑤治疗前,ITP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其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r=-0.983、 P<0.001)。 结论:25(OH)D3缺乏与初诊成年人ITP的发病相关,血清25(OH)D3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VDR水平的异常可能参与初诊成年人ITP的发生、发展。补充维生素D3及其类似物可能是成年人ITP的新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维生素D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在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活性VD类似物阿法骨化醇处理组(VD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阿法骨化醇处理的I/R组(I/R+VD组).I/R损伤造模24 h后处死各组小鼠,收集外周血,检测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和炎症因子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收集各组小鼠肾组织,TUNEL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的表达阳性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因子NLRP3、GSDMD-N、cleaved Caspase-1及NF-κB p65、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VD组血清中BUN、SCr和IL-1β、IL-18及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与I/R+VD组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I/R+VD组BUN、SCr和IL-1β、IL-18及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VD组小鼠肾组织中TUNEL阳性率与NLRP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与I/R+VD组明显升高(P<0.01),与I/R组比较,I/R+VD组的TUNEL阳性率与NLRP3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VD组小鼠肾组织中NLRP3、GSDMD-N、cleaved Caspase-1、IL-1β和NF-κB p65、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与I/R+VD组除IκB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外(P<0.05),其他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I/R组比较,I/R+VD组中NLRP3、GSDMD-N、cleaved Caspase-1和IL-1β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VD可通过抑制NF-κB途径介导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I/R损伤的炎症反应,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艾地骨化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国专家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艾地骨化醇是一种新型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在1,25(OH)2D3基础上于2β位引入 3-羟基丙氧基结构,与其他活性维生素D及类似物相比,具有更强的抑制骨吸收作用.临床证据显示艾地骨化醇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艾地骨化醇可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和部分非椎体骨折风险,并且耐受性良好.艾地骨化醇在我国获批不久,临床经验仍需积累,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组织编写艾地骨化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国专家建议,以期为我国医务工作者合理使用艾地骨化醇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局部预处理提高光动力原卟啉Ⅸ含量及疗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局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对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增生性皮肤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美容效果佳的优点.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病变的大小、体积、浸润深度等均会影响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渗透,导致PDT对一些较厚皮损疗效并不十分理想.为提高PDT疗效,在PDT治疗前促进光敏剂渗透及提高原卟啉Ⅸ(protoporphyrin Ⅸ,Pp 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预处理方法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该文将从物理方法破坏皮肤屏障,化学促渗透剂,铁螯合剂及维生素D3类似物等在局部PDT中的应用方面作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生素D及类似物与皮肤病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维生素D主要参与机体钙磷代谢.大量研究表明维生素D3受体和代谢酶能与多种细胞发生作用,如抗原提呈细胞、各种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通过抑制自身免疫细胞的增生、促进分化、免疫调节和促进DNA损伤的修复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中发挥作用.该文对近年来维生素D及类似物在皮肤病的病因和治疗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帕立骨化醇与骨化三醇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是以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浓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常见并发症[1-2].2006年CKD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iPTH水平>300 ng/L的血液透析患者占44.5%.2009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推荐,血清iPTH升高正常上限2~9倍(即130~600 ng/L),或者血清iPTH持续上升患者,应给予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来抑制iPTH合成和分泌[3],能够提高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降低血清iPTH应用最为常见的是骨化三醇.骨化三醇是维生素D的替代治疗,但高钙血症、高磷血症的风险也逐步增加[4].为了克服骨化三醇这一局限性,帕立骨化醇应运而生.近年来通过深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人们对骨化三醇和帕立骨化醇的药理特点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从作用机制、有效性、安全性、卫生经济学等方面对帕立骨化醇与骨化三醇的比较做出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用Pseudonocardia sp.微生物转化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近年来骨化醇类化合物(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肿瘤治疗、免疫调节中的作用逐渐被发现,药用价值显著,但目前化学合成法制备困难,因此高效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利用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sp.)转化骨化醇类底物分子并提高转化率.[方法]从化学合成方法常用的原料及中间体中筛选能被有效转化的底物分子,利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筛选到阿法骨化醇(Alfacalcidol,1α-(OH)VD3)、艾地骨化醇中间体(Eldecalcitol intermediate,AD-M07)、帕立骨化醇中间体(Paricalcitolintermediate,PC-M07)3种底物分子,分别被转化为骨化三醇(Calcitriol,1α,25(OH)2VD3)、艾地骨化醇中间体(Eldecalcitol intermediate,AD-M08)、帕立骨化醇(Paricalcitol,PC).确定最优转化条件:蛋白胨20.0 g/L,葡萄糖15.0 g/L,部分甲基化的β-环糊精(PMCD) 0.5%(质量体积比),转化温度25-30℃C,接种量5%-10%(体积比),转化时间72、72、96 h,底物浓度1.2、0.6、0.6 mg/mL,初始pH 6.0-8.0.在此条件下3种底物的最高转化率分别达到85%、96%、75%.[结论]通过转化条件的优化3种产物的转化率大幅提高,为更加快速高效地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骨化醇类化合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活性维生素D3对阿霉素肾病大鼠CD2AP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骨化三醇对阿霉素(ADR)肾病大鼠足细胞CD2相关蛋白(CD2AP)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法选取60只Sprasue-Dawley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ADR 7.5 mg/kg复制ADR肾病模型.2周后检测24 h尿蛋白、血清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血清肌酐(Scr)水平.将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ADR)、治疗组(ADR+VitD3),另取3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于模型复制成功后2、4、6、8和10周检测24 h尿蛋白.取大鼠肾组织,用Masson染色观察肾小球的病理损伤,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D2AP定位和表达.结果 2周后3组24 h尿蛋白、TP、ALB、Scr、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模型复制成功.大鼠24 h尿蛋白随治疗周数延长而减少(P<0.05).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模型组肾组织大量纤维增生,肾小管扩张和肾间质纤维化.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模型组肾足细胞结构损伤,足突广泛融合,核畸形,脂滴聚集;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CD2AP表达较低,活性维生素D3治疗后阳性表达面积增加(P<0.05).各组大鼠CD2A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降低,治疗组随时间延长表达增强(P<0.05).结论 活性维生素D3通过上调CD2AP表达,减轻足细胞的损伤,抑制肾组织病理纤维化增生,发挥肾保护功能,减少蛋白尿的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EB1089对年轻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EB1089对年轻的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收集10例年轻的初诊SLE患者及5例年轻体检健康者的骨髓标本,分离MSC并分别记为A、B组.观察两组MSC的生长速度及细胞形态,记录原代细胞(P0代)、第二代细胞(P1代)培养至融合传代所需时间.取对数生长期的同代A、B组MSC接种于96孔板,分别记为A1、A2、A3、A4、B1、B2、B3、B4组,采用MTT法检测加入不同浓度(0、1、10、100 pmol/L) EB1089后各组MSC光密度值,以光密度值表示MSC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入不同浓度EB1089后各组MSC内活性氧(ROS)荧光强度,以荧光强度表示MSC内ROS水平.结果 两组MSC在形态上相似.A组P0代细胞培养至融合传代需(24.9±0.73)d,B组需(14.2±0.66)d,两组相比,P<0.05;A组P1代细胞培养至融合传代需(14.2±1.48)d,B组需(7.0±0.70)d,两组相比,P<0.05.A1、A2、A3、A4组细胞光密度值分别为0.258±0.004、0.322±0.009、0.372±0.004、0.438±0.007,B1、B2、B3、B4组细胞光密度值分别为0.448±0.007、0.462±0.022、0.473±0.024、0.484±0.012;A1、A2、A3组与B1、B2、B3组相比,P均<0.05;A1、A2、A3、A4各浓度组内两两相比,P均<0.05.A1、A2、A3、A4组ROS荧光强度分别为192.15±10.78、149.69±9.18、139.46±10.05、103.98±11.77,B1、B2、B3、B4组ROS荧光强度分别为75.76±8.34、75.30±7.95、74.61_9.81、74.26±8.46;A1、A2、A3、A4组与B1、B2、B3、B4组相比,P均<0.05;A1、A2、A3、A4各浓度组内两两相比,P均<0.05.结论 年轻的初诊SLE患者骨髓MSC增殖能力降低、传代周期延长;EB1089能够促进SLE患者骨髓MSC增殖,且促进增殖的能力存在浓度依赖性;EB1089促进SLE患者骨髓MSC增殖的机制与ROS水平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生素D类似物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维生素D类似物钙泊三醇(CAL)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机制研究.方法 构建银屑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钙泊三醇组、雷公藤组,每组10只,另设正常组10只.正常组小鼠于背部暴露处涂抹等量凡士林;模型组于小鼠背部涂抹42 mg 5%咪喹莫特乳膏,连续涂抹1周.钙泊三醇组:模型组基础上涂抹20 g钙泊三醇软膏,1次/d,连续涂抹1周.雷公藤组:灌胃10 mg/kg的雷公藤多苷片,1次/d,连续1周.末次给药后2 d、4 d、8 d、12 d评估小鼠皮肤受损指数(PASI),HE染色观察受损皮肤组织病理形态学;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7A(IL-17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液中Th17、CD11c细胞比率;蛋白免疫印迹(WB)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IL-17A、RORrt、IL-23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PASI评分、血清中TGF-β、IL-17、IL-4、IL-23水平、淋巴液中Th17、CD11c细胞比率、IL-17A、RORrt、IL-23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钙泊三醇组、雷公藤组小鼠PASI评分、血清中TGF-β、IL-17、IL-4、IL-23水平、淋巴液中Th17、CD11c细胞比率、IL-17A、RORrt、IL-23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 CAL对银屑病小鼠皮肤受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与抑制Th17、CD11c以及炎症因子IL-17/IL-23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