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V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2021年2月13日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的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治过程,总结经验,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既往HIV病毒感染病史3年余,在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采用VCP(长春地辛2 mg,第1、8、15、22天给药;环磷酰胺600 mg,第1、2天及第15、16天给药;地塞米松9 mg,第1~14天给药及5 mg,第15~28天给药)方案化疗,于化疗第8天死亡,死亡原因感染。结论: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基础上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HIV感染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对AIDS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在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AIDS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给予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发热、头痛、恶心并呕吐、咳嗽并咳痰、昏迷、视力模糊、抽搐、颈项强直和皮肤损害临床症状上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5.21、6.00、7.02、5.22、7.65、6.21、4.93、7.00、6.22, 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CD4 +T、CD8 +T、病毒载量、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压力、白细胞、糖、氯化物和蛋白质检查指标上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5.22、4.23、4.20、4.15、5.29、5.10、5.00、4.95、4.05、4.11, P值均<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CSF压力、白细胞和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CSF白细胞、CSF葡萄糖、CSF氯化物、CSF蛋白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血红蛋白、血钾、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CD4 +T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6.08、4.01、2.07、4.01、3.85、2.00、2.55、4.24、5.00、2.10、3.00、1.23、5.01、3.23、2.88、6.00, P值均<0.05)。 结论:在AIDS并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加快患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眼底特征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首诊眼科与非首诊眼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的眼底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4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确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22例41只眼纳入研究。因眼部症状来眼科就诊后发现AIDS者7例14只眼(FVO组),已知患有AIDS后发生眼底病变者15例27只眼(FVNO组)。所有患者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清晰者21例39只眼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其中5例行FFA检查;5例行OCT和眼部B型超声检查。将CMVR分为暴发型及懒惰型。除2例4只眼外,其余20例37只眼均进行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治疗。41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入更昔洛韦治疗12只眼;因视网膜脱离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10只眼;因广泛视网膜脱离,患者放弃手术治疗7只眼;未接受任何眼科治疗12只眼。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3±39)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暴发型、懒惰型CMVR的发生率及各自眼底特征。两组患者初诊及末次随访时的视力差异以及CD4 +T细胞计数比较采用 t检验;两组患者病灶是否累及黄斑以及病灶波及范围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暴发型CMVR表现为沿大血管分布的浓密的黄白色坏死灶伴出血以及伴或不伴卫星灶;懒惰型CMVR表现为稀疏的黄白色颗粒状外观病灶伴少许出血。伴随体征包括霜样树枝样血管鞘、视网膜动脉闭塞及视盘水肿等。FVO组7例14只眼均为暴发型。其中,伴视网膜动脉闭塞2例2只眼;伴视盘水肿1例2只眼,为双眼发病者。FVNO组15例27只眼中,暴发型13例21只眼,懒惰型4例6只眼。暴发型患者中,伴霜样树枝样血管鞘4例6只眼,伴视网膜动脉闭塞10例12只眼,伴视盘水肿4例4只眼。FVO组与FVNO组初诊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34 , P=0.133 );末次随访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0, P=0.001 );初诊时CD4 +T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02, P=0.378)。FVO组病灶累及黄斑和病灶范围波及3~ 4个象限的患眼数高于FNV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7.552、7.865, P=0.006、0.005 )。 结论:AIDS合并CMVR首诊眼科者较非首诊眼科者眼底浓密的坏死病灶累及黄斑更多,病灶范围更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cART)的应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发生风险有所下降,但是其仍是最常见艾滋病(AIDS)相关肿瘤,其中基本以B细胞来源为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AIDS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IV/AIDS-DLBCL)是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亚型,临床表现可伴有B症状及结外器官受累等特点。cART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HIV/AIDS-DLBCL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并且改善患者预后。笔者拟就HIV/AIDS-DLBCL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介绍,旨在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于HIV/AIDS-DLBCL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期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长期接受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ART)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的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至2020年来自全国多中心的长期接受cART的HIV感染/AIDS患者队列的基线数据,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按年龄和性别匹配未接受过cART的HIV感染/AIDS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抗病毒药物不良事件的数据简化模型(data collection adverse events of anti-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drugs reduced model, D:A:D [R])评分、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 FRS)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风险评分,分别评估长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患者的10年CVD风险。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10年CVD高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01例长期治疗的HIV感染/AIDS患者和300例未治疗的HIV感染/AIDS患者,平均年龄为39.8岁,男性患者490例(81.5%)。基于D:A:D[R]评分,长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10年CVD风险评估≥10%者分别占4.3%(13/301)和6.3%(19/300);基于FRS,长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10年CVD风险评估≥10%者分别占13.4%(36/269)和10.6%(28/264);基于ASCVD风险评分,长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10年CVD风险≥7.5%者分别占10.4%(14/135)和13.8%(17/123)。3种CVD风险评估模型均显示,长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的10年CVD高风险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D[R]评估10年CVD风险≥10%的危险因素为年龄≥50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10 6/L[调整后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697.48、4 622.28、23.11、25.95、27.72、18.25,均 P<0.010];FRS评估10年CVD风险≥10%的危险因素为年龄≥50岁、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 AOR=53.51、4.52、36.93、36.77、6.15、3.84,均 P<0.050);ASCVD风险评分评估10年CVD风险≥7.5%的危险因素为年龄≥50岁、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 AOR=18.48、14.11、14.81、13.42、12.41,均 P<0.050)。 结论:未发现长期接受cART对HIV感染/AIDS患者CVD风险产生影响。HIV感染/AIDS患者CVD高风险的影响因素为年龄≥50岁、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传统CVD危险因素,以及CD4 + T淋巴细胞计数<200×10 6/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63例HI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国内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HI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21年8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63例HIV相关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组间生存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63例患者中,男57例(90.5%),中位年龄49(23~87)岁。主要病理类型为生发中心来源(GCB),为47例(74.6%)。29例(46.0%)患者合并淋巴结外病变,17例(27.0%)患者合并大包块(最大直径≥7.5 cm),20例(31.7%)患者伴随B症状。CD4 +淋巴细胞中位数为203(4~1022)×10 6/L,49%(25/51)的患者CD4 +细胞数<200×10 6/L,51%(26/51)的患者CD4 +细胞数≥200×10 6/L。43.1%(25/58)的患者IPI评分0~2分,56.9%(33/58)的患者IPI评分3~5分。78%(46/59)的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16例(25.4%)患者未接受化疗,14例(22.2%)患者接受小于4个周期的化疗,33例(52.4%)患者接受4个周期及以上的化疗。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61.7%(29/47)的患者采用R-CHOP样方案,38.3%(18/47)的患者采用CHOP样方案。总体患者的1、2、3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5.0%、53.8%、47.1%和4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 P=0.01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况(ECOG-PS)评分2~4分( P=0.043)、IPI评分3~5分( P=0.001)、β 2-微球蛋白升高( P=0.007)和全身化疗周期数<4( P<0.001)为影响患者OS的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 HR=2.272,95% CI 1.110~4.651, P=0.025)、IPI评分3~5分( HR=3.562,95% CI 1.794~7.074, P<0.001),ECOG-PS评分2~4分( HR=2.675,95% CI 1.162~6.153, P=0.021)和化疗周期数<4( HR=0.290,95% CI 0.176~0.479, P<0.001)为影响OS的预后危险因素。 结论:HIV相关DLBCL是最常见的HIV相关肿瘤,男性多见,1年内病死率高,化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神经认知障碍的影像诊断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随着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开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从过去的严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慢性可控疾病。并且随着HIV感染患者生存期的延长,HIV相关并发症,特别是HIV相关神经精神障碍(HAND)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重大临床挑战。目前神经影像技术可为HAND的诊治提供重要的可视化定量信息。本共识旨在围绕HAND的神经影像诊断相关问题,聚焦其定义、临床特点、影像检查方法、关键参数、影像表现与诊断等具体问题,通过文献调研,采取循证医学及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文献、证据分类、特征提取并与多学科专家共同讨论达成一致,以期提高HAND检查和诊断的同质性,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经过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发生血浆HIV低病毒血症(LLV)的危险因素,为降低LLV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接受ART超过1年发生LLV(血浆HIV-1 RNA为50~1 000拷贝/mL)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LLV组),按1∶2.5简单随机抽样选取同期ART超过1年且成功获得病毒抑制(血浆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为对照组(抑制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LLV的危险因素。结果:LLV组和抑制组各纳入128例和297例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长分别为3.62(1.83,4.89)年和4.91(2.90,5.88)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LV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行ART时年龄>50岁[比值比( OR)=1.82,95%可信区间(95% CI) 1.01~3.26, P=0.046)],基线HIV-1 RNA>1×10 5拷贝/mL( OR=2.18,95% CI 1.30~3.68, P=0.003),初始ART使用简化方案( OR=1.82,95% CI 1.02~3.26, P=0.044),ART过程中漏服药物>3次/年( OR=2.49,95% CI 1.55~4.01, P<0.001),ART过程中更换方案( OR=1.90,95% CI 1.14~3.14, P=0.013)。而ART时长>5年可降低LLV风险( OR=0.37,95% CI 0.22~0.64, P<0.001)。初始ART使用简化方案且发生LLV患者的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病毒抑制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00(24.00,281.00)/μL比375.00(310.00,435.00)/μL, Z=-2.60, P<0.001]。 结论:LLV的发生与ART时的年龄、基线病毒载量、初始ART方案及ART依从性、ART过程中方案更换等因素相关。尽早启动ART,对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低的患者慎选简化方案,加强依从性教育及减少不必要换药,可能有利于降低HIV感染/AIDS患者LLV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温运脾肾清毒方治疗早期HIV/AIDS相关性肾损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温运脾肾清毒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早期艾滋病病毒(HIV)/艾滋病(AIDS)相关性肾损害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59例肾阳虚型早期HIV/AIDS相关性肾损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观察组2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运脾肾清毒方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中医症候积分、早期肾功能损害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β2-MG、尿蛋白、IGU、MA、尿红细胞、A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肾阳虚型早期HIV/AIDS相关性肾损害患者采用温运脾肾清毒方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艾博韦泰对HIV/AIDS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艾博韦泰(ABT)联合蛋白酶抑制剂(PIs)或整合酶抑制剂(INSTIs)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方案在HIV/AIDS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中筛选伴有肾功能损伤的HIV/AIDS初治或经治患者进入12周开放治疗.观察和比较基线及各治疗时间点HIV病毒载量(HIV RNA)、CD4+T淋巴细胞(CD4+T细胞)计数、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入组30例患者,26例完成12周治疗.26例患者基线情况:男性为主(88.46%),平均年龄(51.77±14.49)岁,初治患者占50%,69.23%和46.15%患者分别合并机会性感染和慢性合并症.急性肾损伤5例,慢性肾损伤21例,平均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38.30(14.94,69.57)mL/(min·1.73 m2),18例慢性肾损伤伴尿蛋白或尿微量白蛋白(ALB)阳性.4 例 HIV RNA≥105 CPs/mL,HIV RNA 在最低检测线(40 CPs/mL)~105 CPs/mL者12例;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 16例;ART治疗12周:初治、平稳转换、治疗失败患者病毒抑制率分别为76.92%(10/13)、100%(10/10)、100%(3/3).CD4+T 细胞计数从基线 75(28.75,203.75)个/μL 升至 156(90.25,359.25)个/μL,CD4+/CD8+比值从0.16(0.06,0.68)升至0.21(0.14,0.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eGFR、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较基线有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25例患者转换为口服ART方案,其中17例完成12个月随访.12个月时:15例HIV RNA低于最低检测线,平均CD4+T细胞计数上升至212.00(102.50,333.00)个/μL,较12周时CD4+T细胞计数130.00(95.00,229.00)个/μ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有艾博韦泰ART方案治疗26例HIV/AIDS合并肾功能损伤患者取得良好的病毒抑制和免疫应答,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后续扩大样本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