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生殖系统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女,52岁.因发热1+月,发现盆腔包块20+天就诊.发热最高达39. 0℃,超声检查显示盆腔内巨大包块.实验室检查:糖链抗原125:498. 7 u/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腔热灌注化疗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体腔热灌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大兴区人民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子宫内膜癌(EC)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体腔热灌注化疗,研究组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体腔热灌注化疗.对比两组的化疗效果,化疗前后的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原癌基因表达、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研究组化疗后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两组的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泌乳素(PR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均下降(P<0.05),研究组化疗后上述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化疗后的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c-myc)、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mRNA表达量均下降(P<0.05),研究组化疗后c-erbB2、c-myc、K-ras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36个月,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7.70%、68.20%,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16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20.5%、42.20%,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3个月,两组的无进展生存率(Log-Rank x2=7.404,P=0.007)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8.432,P=0.004).结论 对EC患者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体腔热灌注化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和原癌基因的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头颈部癌肉瘤1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头颈部癌肉瘤的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头颈部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30~72岁。总结病理学特点、治疗以及随访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估计14例患者累积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见恶性上皮和间叶成分同时存在,13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恶性的上皮区域,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在恶性的间叶组织区域,波形蛋白呈阳性。在治疗上14例患者单纯手术治疗5例,手术后辅助放疗3例,手术后辅助放化疗6例。随访时间为2~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除1例随访21个月后失访外,其余13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4/13;8例死亡,死亡率8/13,5例无瘤生存。Kaplan-Meier法计算得到14例头颈部癌肉瘤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3%、57.1%、42.9%。结论:头颈部癌肉瘤临床罕见,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头颈部癌肉瘤预后差,对于癌肉瘤患者应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CDKN2BAS靶向微小RNA-98-5p调控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DKN2BAS(lncRNA CDKN2BAS)是否通过靶向微小RNA(miRNA,miR)-98-5p影响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成骨细胞hFOB1.19(购自上海通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骨肉瘤细胞U2-OS、SOSP-9607、Saos-2、SJSA-1(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中CDKN2BAS、miR-98-5p的表达水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为si-con组、si-CDKN2BAS组、miR-con组、miR-98-5p组、si-CDKN2BAS+anti-miR-con组、si-CDKN2BAS +anti-miR-98-5p组,噻唑蓝(MTT)法检测CDKN2BAS与miR-98-5p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CDKN2BAS与miR-98-5p表达对骨肉瘤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CDKN2BAS与miR-98-5p表达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CDKN2BAS是否靶向miR-98-5p;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p21、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p38 MAPK)的表达量。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hFOB1.19细胞与骨肉瘤细胞U2-OS、SOSP-9607、Saos-2、SJSA-1中CDKN2BAS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5±0.28、4.26±0.42、3.65±0.56、4.02±0.46、3.75±0.41,miR-98-5p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8±0.06、0.41±0.05、0.64±0.07、0.57±0.06、0.47±0.05,与hFOB1.19细胞比,骨肉瘤细胞株中CDKN2BAS表达明显上调( F=80.889, P<0.05),miR-98-5p表达明显下调( F=130.86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沉默CDKN2BAS与过表达miR-98-5p后骨肉瘤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8.57±8.63)%、(64.68±7.24)%,迁移细胞数分别为(98.43±11.51)、(93.46±12.54)个,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7.93±6.84)、(38.64±6.69)个,沉默CDKN2BAS与过表达miR-98-5p后骨肉瘤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 F=37.873、60.131, P<0.05),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减弱( F=159.281、189.097,167.638、302.502, P<0.05),Ki-67、MMP-2、MMP-9、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F=101.455、161.465、196.590、149.229、157.759、55.555, P<0.05),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 F=260.694、270.939, P<0.05),p21、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F=88.672、448.342、202.034、118.338、121.661、290.273,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CDKN2BAS靶向抑制miR-98-5p的表达;与si-CDKN2BAS+anti-miR-con组比较,si-CDKN2BAS+anti-miR-98-5p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增强( t=4.546、10.682、5.648, P<0.05),细胞凋亡能力明显减弱( t=6.996,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lncRNA CDKN2BAS通过靶向负调控miR-98-5p的表达影响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过表达乳腺癌转染抑制基因1提高骨肉瘤细胞对紫杉醇敏感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过表达乳腺癌转染抑制基因1(BRMS1)对骨肉瘤紫杉醇敏感性的影响机制。方法:将人骨肉瘤MG-63细胞分为空白组、pcDNA3.1-BRMS1组、紫杉醇组和pcDNA3.1-BRMS1+紫杉醇组,其中空质粒pcDNA3.1(+)和重组质粒pcDNA3.1(+)-BRMS1转染参照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说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RMS1、核因子-κB(NF-κB)p65、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噻唑蓝(MTT)法、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双染法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和凋亡率。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pcDNA3.1-BRMS1转染后MG-63细胞BRMS1蛋白表达(0.216±0.018)明显升高,与空白组(0.018±0.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956, P<0.05)。与空白组比较,pcDNA3.1-BRMS1组和紫杉醇组细胞活力(0.603±0.051、0.536±0.04)明显降低( t=8.311 、11.914, P<0.05),凋亡率[(17.18±0.89)%、(20.02±1.07)%]明显升高( t=48.437、48.924, P<0.05),NF-κBp65表达(0.307±0.029、0.257±0.026)明显降低( t=16.580、19.403, P<0.05),PCNA表达(0.222±0.021、0.167±0.016)明显降低( t=7.121、12.203, P<0.05),bax表达(0.091±0.012、0.131±0.013)明显升高( t=14.352、22.476, P<0.05)。联合使用pcDNA3.1-BRMS1和紫杉醇对细胞活力、凋亡及NF-κBp65、PCNA和bax蛋白表达影响强于单独使用。 结论:过表达BRMS1可抑制骨肉瘤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增强紫杉醇敏感性,机制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ab蛋白22A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Rab蛋白22A(Rab22A)在骨肉瘤组织中得表达及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骨肉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Rab22A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对照慢病毒和Rab22A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感染人骨肉瘤细胞U2OS,分别为对照组和Rab22A KD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对照组和Rab22A KD组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能力。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骨肉瘤组织中Rab22A表达水平(2.09±0.2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0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910, 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 A)值(2.09±0.11)明显高于Rab22A KD组(1.5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95, P<0.05)。对照组细胞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表达水平(1.18±0.12)明显高于Rab22A KD组(0.89±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95, P<0.05)。对照组细胞划痕愈合率[(85.98±3.82)%]明显高于Rab22A KD组[(68.03±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54, P<0.05)。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117.67±12.23)个]明显高于Rab22A KD组[(87.83±5.8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87, P<0.05)。对照组细胞黏着斑激酶(FAK)表达水平(0.98±0.12)明显高于Rab22A KD组(0.7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39, P<0.05)。Rab22A对骨肉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0.71±0.10)明显低于Rab22A KD组(1.1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214, P<0.05)。对照组细胞间皮细胞标志物Snail、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0.98±0.10、1.16±0.09、1.09±0.11)明显低于Rab22A KD组(0.82±0.05、0.80±0.09、0.8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95、6.849、4.931, P<0.05)。 结论:Rab22A在骨肉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促进骨肉瘤细胞得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等恶性转移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皮肤奇异型平滑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74岁,因右侧大腿肿物3年,增大1年就诊。患者于3年前在右侧大腿发现鸽子蛋大小的肿物,无明显疼痛、麻木等不适。肿物逐渐增大,于1年前增至"苹果"大小,自感坠胀不适,遂就诊。门诊以右大腿上段内侧纤维肉瘤收入病房。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各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大腿上段内侧可见一约13 cm × 8 cm椭圆形包块,表面无红肿、破溃,皮肤感觉及血运良好,余未见异常。彩色超声检查示右侧大腿内侧探及11.2 cm × 10.3 cm的低回声,界限清,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间以少量无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红蓝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超声测得动脉血流频谱。核磁共振成像示右侧大腿内侧肌间隙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影(图1),信号不均匀,中心见环形长T1短T2信号影及斑片状稍短T1长T2信号区,DWI周围呈高信号,中心呈低信号,边界清晰,邻近肌肉组织受压。右侧大腿软组织穿刺活检提示奇异细胞性平滑肌瘤,瘤细胞怪异,但增殖活性极低,不排除子宫起源,所见病变微小。活检标本肉眼观为一类圆形肿物,体积9 cm × 9 cm × 7 cm,切面可见多量出血坏死,包膜完整。光镜下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红染,核大深染,形态奇异(图2),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高分子量结蛋白(H-caldesmon)、类肌钙蛋白皆阳性,上皮膜抗原、肌红蛋白、肌浆蛋白、Melan-A、黑素瘤标志物HMB45皆阴性,核增殖指数Ki-67指数约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约20%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恩沃利单抗治疗晚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长获益后再发小细胞肺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61岁,因"腹胀、腹泻伴右下腹疼痛1个月"于2017年5月8日就诊。既往体健,吸烟史1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8年(平均100 ml/d),一妹妹有乳腺癌病史。初诊时腹部CT示,回盲部占位性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7.29 ng/ml。5月21日行剖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腹腔淋巴结清扫+末段回肠横结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结肠)黏液腺癌,部分呈印戒细胞癌,侵及肠壁全层。免疫组化染色:癌细胞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1(mutL protein homolog 1, MLH1)、减数分裂后分离增强蛋白2弱阳性,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2(mutS protein homolog 2, MSH2)、错配修复蛋白同源物6阴性,Ki-67指数约为70%,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5/17)。术后病理分期为T3N2aM0 ⅢB期。术后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在正常范围。6—12月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辅助化疗8个周期。末次化疗后3个月(2018年3月6日)常规复查腹部增强CT,见腹主动脉旁增大淋巴结,转移不除外。进一步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检查,示腹腔多发增大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考虑转移(图1)。患者当时无特殊不适症状,未接受进一步治疗。2018年6月患者开始出现腰腹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体重减轻,口服阿片类止痛药物症状缓解。8月21日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吻合口周围肠管扩张,腔内积液,并可见气液平面,考虑肠梗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局部呈肿块样改变,与邻近降主动脉及脊柱分界不清(图2)。对手术标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high 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H),肿瘤突变负荷为36.67个/Mb,检测到MLH1 K196fs、MSH2 Y757X基因突变,未检测到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神经母细胞瘤RAS病毒癌基因同源物、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基因突变。遗传性肿瘤变异基因检测未见致病性胚系突变。患者入组了恩沃利单抗纳米抗体Ⅰb期临床试验,于9月3日开始接受恩沃利单抗治疗,180 mg(2.5 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1次。11月21日(治疗后3个月)首次疗效评价达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之后恩沃利单抗维持治疗2年,末次用药日期为2020年10月12日,后停药观察,维持PR,截至影像学末次疗效评价日期(2022年7月20日)依然未见复发(图2),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肾周及肾窦黏液性假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肾周及肾窦黏液性假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分别发生在肾周及肾窦的黏液性假瘤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HE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查MDM2基因扩增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49岁和69岁,病变部位分别位于肾周及肾窦内。镜下观察:肿瘤由成熟脂肪、黏液样基质、梭形或星芒状纤维母细胞及间质炎性细胞混合组成,间质炎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可见淋巴滤泡形成。肿瘤细胞形态温和,染色质细腻,缺乏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和CD34,不表达S-100蛋白、SOX10、STAT6、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PAX8、MUC4、结蛋白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p80),Ki-67阳性指数约为5%。FISH法检测显示肿瘤细胞MDM2基因无扩增。2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复发。结论:肾周及肾窦黏液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病变,可伴有肾脏基础性疾病,认识到此病变的意义在于避免误诊,特别容易误诊为脂肪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原发滑膜肉瘤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原发滑膜肉瘤(primary synovial sarcoma of the lung,PSS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21年4月诊断的12例PSSL,总结其临床病理学参数,在原有基础上加做SS18-SSX融合抗体、H3K27Me3、SOX2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评估其对PSS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2例患者诊断时年龄为32~75岁(平均50岁);男性7例,女性5例;左肺2例,右肺10例;6例手术患者获得病理分期数据,其中5例局限于肺组织内(T1),1例累及纵隔(T3),2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N1),均无远处转移。镜下观察11例呈单相梭形细胞型,1例为双相型,以上皮样细胞为主,表现为内衬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的腺样结构及筛孔样结构,活检标本在诊断中存在很大的难度。免疫组织化学显示8例(8/12)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11例(11/12)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8例(8/12)表达TLE1,2例(2/12)表达S-100蛋白,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bcl-2及波形蛋白,所有病例均不表达SOX10及CD34,Ki-67阳性指数均位于15%~30%之间,SS18-SSX融合抗体在12例PSSL中均弥漫强阳性表达。8例(8/12)部分或弥漫表达SOX2,且在上皮样成分中强表达,3例(3/12)H3K27Me3表达缺失。12例标本均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确认存在SS18基因断裂。在治疗方面,6例行手术加术后化疗,6例行单纯性化疗。其中10例获得随访数据,随访时间9~1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5例存活,5例在2年内死于该疾病。结论:PSSL罕见,形态学谱系较宽,明确诊断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手段,与目前常用的免疫标记相比,SS18-SSX融合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对PSSL具有更好的灵敏度,有望取代FIS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或二代测序成为诊断PSSL的替代性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