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过载调控的细胞死亡方式在骨骼肌衰老萎缩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骨骼肌衰老是机体衰老的相关生物学事件,以质量丢失和功能衰退为显著特征,金属组学尤其是铜金属组学在其中的功能角色正日益得到关注.铜金属组学在衰老状态下表现为铜过载,其触发的毒理效应具有激活骨骼肌细胞中发生凋亡、焦亡、铁死亡、铜死亡及并促进α突触核蛋白聚集的特异性分子潜力,相关的信号级联最终可诱导衰老肌纤维中蛋白质、线粒体和卫星细胞等内容物代谢失衡及裂解丢失,同时可触发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退化和异常,是骨骼肌衰老萎缩的新型病理生理机制.本综述首次系统地解码骨骼肌衰老萎缩调控网络中铜的分子生物学功能、衰老骨骼肌中铜过载的潜在机制,以及铜过载诱导的多种细胞死亡形式例如凋亡、焦亡、铁死亡及铜死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在骨骼肌衰老萎缩中的新角色,为临床上应用铜螯合改善和治疗骨骼肌衰老萎缩提供潜在分子靶点和方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126例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126例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26例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患儿中,男68例,女58例;86.5%的患儿出生即有皮损;57.9%就诊年龄2 ~ 3岁。皮损发生部位包括头面部(76例,60.3%)、躯干(24例,19.1%)、四肢(26例,20.6%)。36例(28.6%)为先天性小痣,68例(54.0%)为M1型中型痣,13例(10.3%)为M2型,9例(7.1%)为巨痣。121例(96.0%)皮损单发,5例(4.0%)多发,44例(34.9%)痣伴粗毛,15例(11.9%)伴丘疹/增生性结节,6例(4.8%)有卫星灶。病理亚型包括混合痣120例(95.2%)、皮内痣4例(3.2%)和交界痣2例(1.6%)。38例(30.1%)镜下皮损深度< 1 mm,61例(48.4%)1 ~ 2 mm,25例(19.8%)> 2 mm,45例(35.7%)浸润至皮下脂肪层或更深。126例色素痣皮损中,常见病理特征包括痣组织成熟现象(100%,不包括2例交界痣),角质层色素颗粒(42.1%),分布紊乱/不对称(63.5%),表皮痣细胞散在分布(72.2%)和呈Paget样扩散(53.2%),真皮可见噬黑素细胞(56.4%),痣细胞沿毛囊皮脂腺分布(65.1%)等。特殊病理特征包括痣细胞嵌入血管/淋巴管腔内(33.3%)、痣细胞松解(35.7%)、纤维瘤样改变(19.8%)、累及立毛肌(24.6%)、肥大细胞浸润(23.8%)等。不同临床表现的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病理模式:浸润深度> 2 mm、角质层色素颗粒和角质层柱状色素颗粒在巨痣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小皮损( χ2 = 7.93、10.76、5.89,均 P < 0.05);浸润深度> 2 mm、表皮海绵水肿伴痣细胞散在分布、痣细胞巢沿毛囊皮脂腺分布、纤维瘤样改变、肥大细胞浸润在伴有粗毛皮损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粗毛者( χ2 = 28.29、8.11、6.22、7.92、8.19,均 P < 0.01);表皮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痣细胞有异型性在伴丘疹/增生性结节的皮损中的发生率高于不伴丘疹增生性结节的皮损( χ2 = 4.92、6.30,均 P < 0.05)。 结论:婴幼儿先天性色素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具有独特性,细胞常见不典型性,确诊及治疗选择需要密切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治疗对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24例接受PD-1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的高风险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确诊的直肠腺癌,患者年龄范围18~80岁;(2)内镜下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0 cm;(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0~1;(4)初始MRI局部分期为T 3c、T 3d、T 4a和T 4b,或壁外血管侵犯(EMVI)阳性,或mrN 2,或直肠系膜筋膜(MRF)阳性;(5)治疗前无明确远隔转移证据;(6)无盆腔放疗史、直肠癌手术史或化疗史;(7)不伴需抗生素治疗的全身性感染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预期新辅助治疗后肿瘤仍不可切除;(2)过去5年内罹患过其他可能影响患者结局的恶性肿瘤或过去6个月发生过动脉栓塞性疾病;(3)接受过其他类型的抗肿瘤或试验性治疗;(4)孕期或哺乳期女性;(5)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异常;(6)即往接受过抗PD-1抗体等免疫治疗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包括3个阶段,即PD-1抗体(信迪利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联合Cape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3周期;长疗程放疗(调强放疗GTV 50.6 Gy/CTV 41.8 Gy/22 f);放疗结束后CapeOx方案化疗2周期。第3阶段治疗结束后经过肿瘤疗效评估,行手术治疗或选择等待观察。分析其手术安全性、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近期肿瘤学结局。 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65(47~78)岁,肿瘤下缘距离肛缘中位距离4(3~7)cm。肿瘤最大径中位值5.1(2.1~7.5)cm。cT 3和cT 4期分别为20例和4例;cN 1、cN 2a和cN 2b期分别为8例、5例和11例。MRF阳性10例,EMVI阳性10例。所有患者均为错配修复蛋白阳性表达(pMMR)。新辅助治疗期间,6例(25.0%)发生了Ⅰ~Ⅱ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3例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截至2021年4月30日,83.3%(20/24)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19例为R 0切除,16例接受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5/20),包括2例Clavien-Dindo Ⅱ级(吻合口出血和伪膜性肠炎各1例),3例Ⅰ级吻合口狭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比例为30.0%(6/20),主要病理学反应率为20.0%(4/20)。 Ras/Raf突变者无一例出现pCR或cCR(0/5),17例 Ras/Raf野生型患者中6例pCR,3例cCR,显著高于 Ras/Raf突变型( P<0.01)。 Ras/Raf野生型且为分化型腺癌的16例患者,9例达到pCR或cCR。4例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3例为cCR,采取等待观察策略;1例为SD,因无法保肛拒绝手术。末次中位随访时间为11(6~24)个月,仅1例印戒细胞癌患者出现复发。 结论:PD-1抗体联合全程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组织病理学退缩结果。联合组织学及基因检测有助于筛选可能获益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体子宫内膜癌伴双侧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36岁。乳腺癌术后6年,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后5年,发现盆腔占位。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病灶等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子宫体高分化内膜样癌伴双侧卵巢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并子宫肌壁间、浆膜外、大网膜、乙状结肠系膜和右下腹膜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子宫内膜样癌突触素阴性;卵巢小细胞癌上皮标志物、突触素、嗜铬粒素A均阳性,INI1、BRG1无缺失,p53突变型模式,乳腺癌标志物均阴性,微卫星稳定,BRCA1/2无突变。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患者TP53基因胚系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育期兔眼外肌的组织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发育期兔眼外肌的组织形态、肌球蛋白重链表达、活化卫星细胞比例等组织学特征,探讨不同发育期兔眼外肌在组织学上是否存在发育性改变。方法::实验研究。于2022年7—9月间选取2周龄、4周龄、3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各4只,取其右眼上直肌中腹部肌肉切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分析不同年龄兔的眼外肌的形态特点、肌球蛋白重链亚型在不同层次(内、外眶层、球层)的表达情况以及活化卫星细胞比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组织形态上,随年龄增加,眼外肌分层逐渐清晰,肌束形成,肌纤维增粗。肌球蛋白重链表达:fast-2X亚型在外眶层少数纤维[35%(17%)]([中位数(四分位距)])中表达,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多( P<0.001);Slow-tonic亚型主要表达于球层纤维[62%(7%)]中,呈现为弱表达,各年龄段兔的眼外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47)。Emb亚型在内眶层[63%(33%)]和球层[18%(13%)]的部分肌纤维中表达,且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均 P<0.001)。neo亚型在所有肌纤维中均有表达,年龄增长无明显改变。3月龄兔眼外肌的活化卫星细胞比例明显多于2周龄和4周龄兔的眼外肌[分别为13%(9%)、0%(1%)、1%(4%),均 P<0.05]。 结论::2周龄~3月龄兔的眼外肌在组织形态,fast-2X、Emb亚型MyHC的表达,活化卫星细胞比例上存在发育性改变;幼年至青春期可能是眼外肌发育成熟的一个重要时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双原发癌合并子宫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49岁,因"经量增多2年,白带异常伴经期延长4个月"入院。入院前实施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1g/L;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检测阴性,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上皮内瘤样病变以及恶性细胞;鳞状细胞癌抗原阴性;肿瘤标志物:铁蛋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CA199未见异常。入院时妇科情况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常大、轻度糜烂,前唇僵硬,范围约3 cm×3 cm×2 cm,后唇质中,双侧宫旁韧带无增厚,无压痛;子宫前位、常大,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入院后常规超声示:子宫肌层内测及数个低回声结节,较大位于后壁,大小约32 mm×23 mm×32 mm,边界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显示结节内见点状血流信号;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息肉样增厚,宫腔内见一稍高回声团块,大小约17 mm×12 mm×16 mm,CDFI显示团块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宫颈管内测及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53 mm×26 mm×35 mm,CDFI可见团块粗大供血血管来自宫颈前唇(图1)。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1.5 ml行超声造影示:注入造影剂后第13 s宫颈管内团块快速增强,第20 s宫腔内团块开始增强,均快于周围肌层,达峰时增强水平均高于周围肌层;后壁结节呈环状增强,与肌层同步,达峰时呈不均匀高增强,与周围肌层界限清晰;增强晚期,宫颈管内团块、宫腔内团块造影剂快速消退,与肌层界限清晰,后壁结节内造影剂消退缓慢(图2)。超声造影诊断:①宫颈管内团块,考虑宫颈癌(宫颈内膜、间质病变为主)并浸润宫颈前后唇;②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部分区域呈息肉样增厚),宫腔内团块,待排除子宫内膜与宫颈同源病变;③子宫肌瘤(肌壁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结果示:子宫饱满,中央条片状低密度影,拟子宫内膜增厚;宫颈密实,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片状不均匀低强化影,可符合宫颈癌表现,未排除其他,请结合临床及超声检查;子宫后壁结节状稍低密度影,疑子宫肌瘤可能。行宫颈活检术,病理结果提示:(宫颈)癌,建议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诊断。排除相关禁忌证后,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剖开子宫,宫腔内见多个息肉样赘生物,宫颈管见一个菜花样肿物,切面灰白质脆易碎,肉眼观浸润纤维肌层超过其1/2,肌壁间见3个灰白结节,切面灰白质韧呈编织状(图3)。术后手术标本病理检测,子宫峡部多次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均提示未见癌。术后病理回报:①宫颈HPV相关性鳞状细胞癌,Ⅲ级,肿物浸润>1/2肌壁,宫颈管可见鳞状细胞癌,神经、脉管侵犯均(-),癌细胞P-16(+),Ki-67(热点区约70%+),Syn(神经纤维+),CD31(脉管+),D2-40(淋巴管+);②子宫内膜样癌,Ⅰ级,肿物浸润<1/2肌壁,神经、脉管侵犯均(-),癌细胞ER(90%强+),PR(90%强+),HER-2(-),Ki-67(热点区约30%+),Syn(-),CD31(脉管+),D2-40(淋巴管+),MLH-1(-),PMS2(-),MSH-2(+),MSH-6(+),提示肿瘤微卫星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功能缺陷(dMMR);③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图4)。患者出院诊断:①宫颈恶性肿瘤(ⅠB3期,T1b3N0M0);②子宫内膜恶性肿瘤(ⅠA期,T1aM0N0);②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GPC-3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列线图预测肝细胞癌(HCC)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经病理证实为HCC的8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术前行MRI平扫及钆贝葡胺增强MRI检查。根据免疫组化GPC-3的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GPC-3阳性组(55例)和GPC-3阴性组(30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肝炎、肝硬化、甲胎蛋白(AFP)、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水平。观察MRI定性指标,包括肿瘤边缘、环样强化、瘤内出血灶、强化包膜、卫星结节;MRI定量指标包括肿瘤最大径和钆贝葡胺增强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肝胆期(HBP)的肿瘤-肝实质信号比(TLR)以及肿瘤增强比(TER)。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定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定性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GPC-3表达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因素及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 结果:GPC-3阳性与阴性组间AFP水平、肿瘤边缘、瘤内出血灶及TLR-AP、TLR-PP、TLR-H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AFP≥20 μg/L、瘤内出血灶、TLR-HBP是HCC GPC-3阳性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OR为3.816、4.788、0.001, P均<0.05)。建立术前临床和钆贝葡胺增强MRI预测肝细胞癌GPC-3表达的列线图模型。AFP≥20 μg/L、瘤内出血灶、TLR-HBP和列线图模型预测GPC-3阳性表达的AUC分别为0.688、0.697、0.808、0.879,列线图模型诊断效能优于3个单独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82、4.13、2.04, P<0.001、<0.001、=0.042)。 结论:基于临床指标和钆贝葡胺增强MRI定性、定量指标的列线图模型对于术前预测HCC GPC-3表达具有较好效能,高于单一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肌细胞外泌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成肌细胞外泌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经体外培养成肌分化,提取成肌细胞外泌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孵育,诱导其向骨骼肌分化,检测成肌分化以及各生长因子分泌变化。结果:通过酶消化分离、差速贴壁提取的肌卫星细胞,Pax7表达阳性,增殖、分化后Myogenin、Desmin及Myosin表达阳性,Desmin流式细胞鉴定阳性率为94. 5%。超速离心法提取到圆形或椭圆形的成肌细胞外泌体,外形呈杯状,磷钨酸负染;WB检测CD9、CD63、CD81及TSG101表达阳性。GFP标记的外泌体可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摄取。外泌体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同孵育,3 d后Myogenin表达阳性,6 d后Desmin与Myosin表达阳性。ELASA检测细胞上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Ⅰ)、肝细胞生长因子(hep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水平明显升高。结论:成肌细胞外泌体在体外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肌分化,刺激各种生长因子分泌可能是外泌体促进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进行性限制性斜视临床特征分析及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进行性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进行性限制性斜视9例(9只眼)患儿的资料,比较患儿双眼眼球突出度及受累眼在第一眼位及水平内外转时睑裂高度的改变,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行斜视矫正手术患儿术中情况、手术效果及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分析。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Friedman双向秩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9例患儿均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右眼3例,左眼6例;发病年龄为2~40个月。患儿双眼眼球突出度右眼为13.00(12.00,13.00)mm,左眼为12.00(12.00,13.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00, P=0.317);受累眼睑裂高度内转为8.00(7.25,8.00)mm,第一眼位为7.50(7.00,8.00)mm,外转为8.00(7.75,8.0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0, P=0.607)。所有患儿头颅CT或MRI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学及免疫学检查亦未见明显异常,而眼眶CT或MRI检查均提示不同眼外肌肌腹增粗。9例患儿中6例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患儿术前均行被动牵拉试验,受累眼向各个方向运动均受到不同程度限制。术后第一眼位正位,但眼球运动仍受限。对3例患儿术中眼外肌取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1例提示主要为增生的胶原纤维;1例在弥漫型增生的胶原纤维之间散在束状排列的平滑肌纤维,1例表现为异常增生的横纹肌纤维,部分横纹肌纤维直径大小不一,配对盒(PAX)基因阳性的卫星细胞增多,以表达慢肌球蛋白的肌纤维为主。 结论:儿童进行性限制性斜视呈限制性改变,受累眼眼球突出度及睑裂高度无明显改变,影像学检查显示受累眼外肌肌腹增粗;被动牵拉试验发现受累眼向各个方向运动均受到不同程度限制,虽然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改善眼位,但术后眼球运动仍存在受限因素;部分患儿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骨骼肌纤维或胶原纤维异常增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腭裂术后软腭肌肉再生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腭裂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畸形之一,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治疗。与其他部位肌肉相比,软腭肌肉的再生能力较低,并且软腭肌肉再生过程中伴随的纤维化程度较高,因此腭裂术后软腭肌肉再生功能的改善常常难以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此外,卫星细胞作为肌肉干细胞在软腭肌肉再生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将讨论腭裂术后肌肉再生机制及伴随的纤维化问题,分析影响软腭肌肉再生的诸多因素,并总结了相应的改善软腭肌肉再生功能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