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探讨西黄丸抗乳腺增生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明确西黄丸抗乳腺增生(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HMG)中乳腺组织的差异蛋白并验证,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西黄丸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肌注雌孕激素建立HMG大鼠模型,为期30 d.给药西黄丸14 d后,观察各组大鼠表观形态变化,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改变,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各组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组表观病理形态明显改善,大鼠乳头高度直径明显降低(P<0.01),组织病理程度明显缓解.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出乳腺组织4 299个DEPs,对西黄丸组与空白组相对模型组变化一致的14个DE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肌肉系统过程的调节、肌肉收缩调节、DNA复制和DNA复制启动前过程有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西黄丸组大鼠乳腺组织ACLY与ALDO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IN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结论 西黄丸可能通过调控BIN1、ACLY及ALDOC蛋白水平,调控DNA复制、DNA复制启动前和肌肉系统过程的调节、肌肉收缩调节等途径发挥抗HMG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n=100),通过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将其以1:1比例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模仿正常人行走时肌肉收缩的时序刺激患侧下肢的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腘绳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通道FES治疗仪,将电极置于患肢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两组肌群的肌肉点上进行刺激.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接受脑部3.0T MRI检查,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经DTI检查的相关参数,同时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最后探讨观察组患者BBS、FMA-LE评分与DTI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的FMA-LE、BBS评分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MA-LE、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各向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容积比(VRA)显著高于对照组,衰减指数(Exa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分析,观察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FA、DCavg、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观察组的BBS评分与FA、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与DCav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DTI可以对四通道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其各项参数与BBS、FMA-LE评分呈现明显相关性,提示可通过MRI协助医生认识神经功能缺损与神经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准确评估预后及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术后肩肘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自2020年至2022年治疗的4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功能重建术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手外科康复室额外接受行为观察疗法治疗,一次30 min,一日两次。康复疗程后接受肩肘功能评定。结果:经过9个月的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外展(28.3±10.3)°,Gilbert肩功能等级平均改善1.15,对照组肩外展(21.4±8.1)°( P=0.02),Gilbert等级改善0.95( P=0.04)。在屈肘功能恢复中,治疗组中3例患者屈肘达到全范围幅度(去除重力),9例患者达到>1/2关节活动度,5例患者<1/2关节活动度,3例患者肌肉没有收缩;对照组中分别是0、4例、8例和8例( P=0.048),两组屈肘肌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两组患者中,肩外展改善分别为(35.25±9.44)°和(26.89±5.32)°,明显优于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患者(23.67±7.91)°和(16.91±7.15)°( P=0.011, P=0.004),两组中6个月之内介入康复的患者,其屈肘肌力恢复佳( P=0.013, P=0.015)。 结论:行为观察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肩、肘功能,且越早介入康复(创伤-首次康复时间间隔≤6个月)的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MFNT)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接受MFNT治疗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随访中记录其面部表情,以及执行一系列动作时的面部运动情况。根据面部神经分级量表(FNGS)2.0和Sunnybrook面部分级系统(SFGS),以及面部不对称指数(FAI)、睑裂宽度、人中偏移以及嘴角运动的角度或位移等指标评估面部的对称性和面部运动功能,从而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5%(3/40),包括切口感染、眼部不适和腮腺液漏各1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4个月(6.6~24.7个月),术后首次出现面部肌肉收缩的中位时间为2.4个月(0.8~5.6个月)。术后85%(34/40)的患者面部对称性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FNGS 2.0评估结果提示,术后40例患者患侧的闭眼、鼻唇沟及嘴角运动方面的得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 P<0.001),而联带运动得分无明显增加( P>0.05);术后中位面瘫等级自术前的5.0级降至3.5级( P<0.001)。SFGS评估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静息对称性评分下降,运动对称性评分和综合评分均增加(均 P<0.001),但联带运动得分亦较术前增加(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40例患者静息和运动时的FAI均降低(均 P<0.001);眼睑闭合能力增强,人中偏移减小(均 P<0.001);患侧嘴角运动位移明显增大,双侧嘴角倾角明显减小(均 P<0.001)。 结论:MFNT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可改善面部的对称性和运动功能,且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治疗慢性颈痛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慢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辅以颈椎姿势训练,观察组则辅以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采集患者坐位时胸锁乳突肌sEMG信号,并对其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及时域指标振幅均方根值(RMS)进行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0.2)分]、NDI评分[(13.4±0.8)%]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6±0.3)分]、NDI评分[(17.4±1.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N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部放松时RMS[(12.3±1.4)μV]、MF[(57.3±5.1)Hz]及颈部后伸时RMS[(23.3±1.7)μV]、MF[(49.2±4.3)Hz]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对照组上述肌电指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 P>0.05)。 结论:头颈部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能有效减轻慢性颈痛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胸锁乳突肌抗疲劳能力及增强肌肉收缩功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电针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2):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组(SAE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电针组(SAE+EA组)和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假电针组(SAE+SEA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术前2 d,SAE+EA组选取百会、曲池和足三里穴进行连续10 d的电刺激,给予2/15 Hz的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小于1.5 mA引起轻微的肌肉收缩为准,每天刺激30 min。SAE+SEA组在相应穴位旁开5 mm处针刺并连接刺激电极,但不进行电刺激。术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突触囊泡蛋白(SYN)和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计数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行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学结果,并行锥体神经元计数。 结果:与Sham组比较,SAE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SAE+EA组海马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顶树突棘密度升高,SAE组、SAE+EA组和SAE+SEA组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与SAE组比较,SAE+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上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和顶树突棘密度升高,锥体神经元计数增加( P<0.05),海马CA1区病理学损伤减轻,SAE+SE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SAE+EA组比较,SAE+SEA组海马SYN和PSD-95表达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基树突棘和顶树突棘密度降低,锥体神经元计数减少( P<0.05)。 结论:电针减轻大鼠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机制可能与减轻海马神经元突触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治疗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咽缩肌无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对脑干病变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缩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干病变所致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包括口腔感觉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等)和假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球囊内未注水),干预组患者在常规吞咽障碍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和下咽部压力峰值、功能性经口进食评级(FOIS)和FEES残留分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咽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FOIS和FEES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后,干预组的上咽部压力峰值[(76.56±15.61)mmHg]、FOIS和FEE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5)。 结论:咽部球囊压力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上咽部收缩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模态超声对肌少症患者肌肉质量及硬度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肌骨超声检查肌少症患者腓肠肌内侧头肌肉的质量及硬度,探索肌骨超声对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依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诊断标准,选取肌少症患者60例为病例组,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24例为对照组。利用二维灰阶超声测量右侧腓肠肌内侧头肌肉厚度、羽状角及肌束长度;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肌肉在放松状态及收缩状态的杨氏模量,比较分析两组间各超声参数差异,分析病例组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肉厚度、羽状角、肌束长度与肌少症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超声测值预判肌少症的价值。结果:肌少症组患者右侧腓肠肌内侧头的肌肉厚度(10.0±2.1)mm、羽状角(16.9±3.2)°、肌束长度(30.5±3.2)mm、放松状态及收缩状态杨氏模量值[(11.5±2.2)kPa、(23.2±4.0)kPa]均低于对照组[(14.8±1.2)mm、(21.7±2.5)°、(34.2±1.6)mm、(15.0±1.5)kPa、(30.6±2.8)kPa, t=10.454、3.612、5.631、6.922、8.173,均 P<0.05],且放松状态杨氏模量值较收缩状态低;肌少症患者肌肉厚度及杨氏模量与年龄呈负相关( r=-0.307、-0.285, P<0.05);与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呈正相关( r=0.838、0.761, P<0.01);肌肉厚度及杨氏模量是肌少症显著相关的因素( OR=4.576、3.867)。超声检查右侧腓肠肌内侧头诊断肌少症ROC曲线下阈值为:肌肉厚度11 mm、羽状角17°、肌束长度32 mm、放松状态下杨氏模量12.4 kPa,其中肌肉厚度对诊断肌少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佳,分别为86.7%、100%。 结论:超声对腓肠肌内侧头肌肉质量及肌肉硬度的测量,可以量化反映肌肉质量减低及肌肉硬度下降,为肌少症的预判提供影像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以及胫骨前肌形态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并采用超声影像观察MVF干预前、后其患侧胫骨前肌(TA)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MVF训练,而对照组则进行假MVF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MA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和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超声技术获取2组患者胫骨前肌(TA)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MVC)时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和肌纤维长度(FL)。结果:治疗后,2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镜像组治疗后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MT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和BB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的FMA-LE和BBS评分分别为(24.39±6.99)分和(38.67±9.8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超声影像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TA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股外侧肌浅区部分肌肉移植动力重建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股外侧肌浅区部分肌肉移植行创伤性肌肉缺损功能重建的可行性。方法:2020年3月-2023年3月,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应用股外侧肌浅区移植行肌肉动力重建9例,其中前臂Gustilo Ⅲ B型损伤5例(屈指肌群缺损2例,伸指肌群缺损3例;左侧2例,右侧3例);掌背侧屈指肌和伸指肌同时缺损1例;右第1掌骨缺损伴皮肤及鱼际肌缺损1例;右臂完全离断肌皮神经自肱二头肌抽出1例;右小腿Gustilo Ⅲ C型损伤伴胫骨前肌、 长伸肌和趾伸肌缺损1例。均通过急诊切取股外侧肌浅区部分肌肉行外伤性肌肉缺损动力重建,术中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时在神经入肌前3.0 cm部位,切取近端长3.0 cm多余神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定量神经纤维数检测,术后通过肌骨B超、肌电图和肌力等动态观察、随访评估。期间另外选取在本院行股外侧肌浅区嵌合移植修复的48例进行肌纤维平均长度和厚度的测量,与股薄肌肌纤维长度、神经纤维数进行对比。同时组织本院职工志愿者71例,用肌骨B超进行股外侧肌浅区收缩状态(C)和静息状态(R)的横截面积并记录,计算其比值(CR值)。9例患者术后均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和网络方式进行随访,观察动力重建肌肉的肌力恢复情况。 结果:本组9例术中HE染色测得神经纤维数为(1 088±213)条,术后肌骨B超测量移植肌肉的CR值为1.44±0.17;术后创面顺利愈合,未出现并发症;随访时间22.6(10~38)个月,关节外形正常,肌力恢复M 5 6例,M 4 3例。48例测得肌肉厚度为(1.74±0.35)cm,肌纤维长度为(8.86±1.59)cm。71例志愿者测得股外侧肌浅区CR值1.17±0.12。 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股外侧肌浅区部分肌肉移植动力重建,初步观察可恢复较好的肢体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