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瘘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患者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及生长因子变化的临床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肛瘘一般难以自愈,手术是治愈该病的有效方法,但因肛瘘病变位置特殊,术后创面多为开放性,易引发一系列问题,增加患者痛苦.近年中医药治疗因费用低、疗效理想等优势已逐渐成为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主要方式.目前发现,部分中草药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中药复方制剂在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有重要作用.通过检索发现,中医药可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Hippo等信号通路等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通过总结肛瘘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患者创面愈合相关信号通路、生长因子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肛瘘术后患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多模态序列结合临床指标对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复发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对多模态MRI指标与临床指标结合分析,建立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排粪失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7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资料.统计术后三个月是否有肛门失禁症状,根据肛门失禁进行分组,结合患者多模态MRI数据指标及临床指标等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术后肛门失禁预测模型.结果 71例患者中,最终共纳入71人,其中男性65人,年龄21至63岁,平均年龄39.23±10.71岁,经括约肌型46例,括约肌上型25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I肛瘘分型、MRI病变直径、肛门外括约肌(exteral anal sphincter,EAS)萎缩分级、EAS厚度、年龄是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肛门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此进行因素筛选从而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0(P<0.001),模型预测质量评分0.87分,有较高的预测效能.结论 MRI多模态成像指标结合临床风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良好,可以在治疗前方案的制订提供良好的影像学证据与参考,可以更好对肛门失禁情况进行提前预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一项长期随访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解剖区段挂线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高位马蹄形肛瘘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解剖区段挂线术组,n=43)与对照组(传统切开挂线术组,n=43).随访时间3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比较两组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以及卫生经济学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情况及肛瘘既往手术史,肛瘘解剖学特征情况(肛瘘分型与内口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愈率86%(37/43)高于对照组治愈率76.7%(33/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为15(15,20)mL小于对照组20(20,25)mL(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肛门失禁严重程度(Wexner)评分分别为2(0,3)分、0(0,0)分均优于对照组[4(2,5)分,0(0,2)分](均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7.67±4.85)min、6(4,7)d、(6.78±2.00)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32.67±7.27)min、7(6,10)d、(8.10±2.12)周](均P<0.05).结论 解剖区段挂线术能有效治愈高位马蹄形肛瘘,相较于传统切开挂线术,解剖区段挂线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具有保护肛门功能、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肛门括约肌保护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填埋式引流管在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2018年6—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12例复杂性肛瘘手术治疗中,采用填埋式引流管进行引流,术后每日自填埋式引流管进行2次冲洗,术后15 d拔除填埋式引流管。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第1、3、5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3.21±1.27)、(2.34±1.22)、(1.89±0.78)分;随访3个月,伤口愈合时间(25.2±7.0)d;11例愈合,1例复发;术前、术后Wexner评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提示填埋式引流管在复杂性肛瘘治疗中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技术,可以缩短愈后时间,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止痛如神汤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效果及血清纤维连接蛋白、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止痛如神汤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效果及血清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止痛如神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FN、EGF水平,观察治疗期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便血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创面纵径和创面面积,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50/51)、对照组为72.6%(37/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209, P<0.01)。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创面渗液评分及肉芽形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5.448、21.424、28.641, P值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6.04±1.20)d比(9.42±1.58)d, t=12.166]和便血消失时间[(15.72±2.86)d比(19.95±4.33)d, t=6.862]均较对照组缩短( P<0.01)。治疗后,观察组创面纵径[(1.89±0.31)cm比(2.82±0.54)cm, t=10.666]和创面面积[(3.26±0.54)cm 2比(4.98±1.10)cm 2, t=10.024]均小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血清FN[(2.92± 0.50)mg/L比(2.45±0.39)mg/L, t=5.293]、EGF[(7.03±1.44)μg/L比(5.47±1.03)μg/L, t=6.293]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止痛如神汤有助于肛瘘术后患者创面的愈合,可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清FN、EGF水平及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微生态检测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16S rDNA基因测序检测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肠道菌群分布,探讨其与健康人的菌群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12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资料(复杂性肛瘘组),并按1∶1配比选择本院健康体检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腺源性肛瘘诊断的标准,且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2)术前已行电子结肠镜检查排除肠道炎性反应、炎性肠病等;(3)复杂性肛瘘的定义为符合下面情况之一者:瘘管跨越2/3及以上的肛门括约肌;包含两个以上的外口或瘘管;既往已行肛瘘手术后确认复发者。排除标准:(1)合并有炎性肠病、慢性腹泻或便秘、糖尿病、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肾功能障碍等;(2)克罗恩病、外伤、特殊感染(如放线菌病和结核病)等引起的肛瘘;(3)近1个月内使用过抗生素、益生元、益生菌等可能影响肠道微生态制剂者;(4)认知缺陷不能配合者。提取研究对象的粪便样本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V4高变区,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聚类、进行Alpha多样性和LEfSE数据分析,其中Chao指数或ACE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的预期物种丰度越高,Simpson指数越小或Shannon指数越大,表明微生物区系多样性越高。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饮酒吸烟史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的测序和质量控制、Alpha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及其丰度分析以及LEfSE分析。 结果:复杂性肛瘘组与健康对照组的主要优势菌都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分别占93.4%±32.0%和87.4%±41.2%;在属水平上,复杂性肛瘘组的普雷沃菌属(4.9%±7.4%比0.1%±1.1%, P<0.001)、巨细胞菌属(3.9%±8.2%比0.5%±4.2%, P<0.05)和毛螺菌属(2.6%±5.7%比0.1%±3.4%, P<0.05)的丰度明显更高,而变形菌属(0.02%±4.2%比9.3%±14.4%, P<0.01)、肠球菌属(0.02%±2.3%比9.3%±19.6%, P<0.05)、拟杆菌属(24.7%±9.9%比29.8%±9.1%, P<0.05)和克雷伯菌属(0.4%±4.2%比3.9%±7.3%, P<0.05)相对更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表现为ACE指数更高[(293.30±44.00)比(218.75±33.83), t=102.069, P<0.001],Chao指数也更高[(318.40±41.99)比(250.00±46.38), t=77.818, P=0.028],Shannon指数更高[(3.36±0.29)比(2.43±0.34), t=9.657, P=0.001];而Simpson指数更低[(0.103±0.013)比(0.131±0.013), t=5.551, P=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韦荣菌科、Selenemondales 及厌氧菌纲(均属于厚壁菌门)的菌株总体上对两组样本肠道菌群差异的影响最大(LDA 值均>4)。 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杂性肛瘘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丰富,提示某些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在肛瘘发病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外括约肌裸化游离术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外括约肌裸化游离术(mBEAS)与外括约肌裸化游离术(BEAS)治疗高位马蹄形肛瘘(HHA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共84例HHA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mBEAS术,48例行BEAS术。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Parks分型、涉及间隙、内口距肛缘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BEAS组和mBEAS组治愈率分别为87.5%(42/48)、91.7%(33/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65, P=0.799)。两组围手术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PS)、佛罗里达克利夫兰医院失禁评分(CCF-IS)和肛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LAF-Q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均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BEAS组术后VAS-PS低于BEAS组( F=11.349, P<0.001),但两组术后CCF-IS、QLAF-Q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BEAS术治疗HHAF是安全有效的,且相较BEAS术在避免术后疼痛、维持术后引流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与精准微创术治疗肛瘘对肛门排便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与肛瘘精准微创术治疗肛瘘对肛门排便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新安国际医院诊治的肛瘘患者105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行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对照组行肛瘘精准微创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排便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正常进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延长[(5.29 ± 1.53) d比(4.02 ± 1.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高压带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均无肛瘘复发,并且两组术后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切口引流联合挂线术与肛瘘精准微创术治疗肛瘘效果相当,均可有效改善肛门排便功能,且术后安全性较好,无复发情况,但肛瘘精准微创术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对性护理对肛瘘术后患者疼痛、自理能力及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应对性护理对肛瘘术后患者疼痛、自理能力及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8例肛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体征检测、抗感染等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给予应对性护理干预。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自理能力及泌尿系统并发症,评估应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2 h、术后24 h,干预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组自我概念、自我责护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7%(5/34),对照组为38.2%(13/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对性护理能有效减轻肛瘘术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减少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治疗肛瘘的愈合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纳米银-猪小肠黏膜下层(NS-PSIS)治疗肛瘘动物模型的愈合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兔肛瘘动物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实验组使用NS-PSIS填塞治疗肛瘘,对照组使用猪小肠黏膜下层(PSIS),并在术后12、24、48 h及14 d获取肛瘘组织标本(每组3只)。行苏木素-伊红染色检查肛瘘组织的愈合情况。行Masson染色评估肛瘘边缘组织中胶原沉积情况,并定量分析。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并定量分析。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肛瘘边缘组织中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2、COLⅠ和COLⅢ的mRNA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否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成功构建NS-PSIS,并建立新西兰兔肛瘘模型。NS-PSIS和PSIS填塞治疗肛瘘早期(术后12~48 h),两组的瘘道周围均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和新生血管形成。Masson染色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胶原合成明显多于PSIS组[(29.40±2.80)%比(20.97±1.68)%, t=-7.752, 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MVD明显高于PSIS组[6.8(5.2,7.8)比5(4,6.8), Z=-2.969, P<0.01];在术后24 h,NS-PSIS组COLⅠ[(22.06±2.83)%比(13.5±2.88)%, t=-6.342, P<0.01]和COLⅢ[(25.70±3.44)%比(20.02±2.45)%, t=-4.038, 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COLⅠ[(28.71±3.81)%比(20.09±3.07)%, t=-5.284, P<0.01]和COLⅢ[(30.59±1.41)%比(24.01±1.77)%, t=-8.710, P<0.0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此外,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19.71(18.56,20.90)%比13.50(11.34,14.71)%, Z=-3.621, P<0.01]和Smad2[(18.56±2.57)%比(12.22±2.55)%, t=-5.249, P<0.0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SIS组。RT-qPCR显示,在术后48 h,NS-PSIS组的TGF-β1[8.62(8.57,9.05)比6.87(6.51,7.14), Z=-3.621, P<0.01]、Smad2[13.44(11.25,13.59)比10.05(9.05,10.37), Z=-3.616, P<0.01]、COLⅠ[4.02(3.84,5.82)比2.58(2.08,4.08), Z=-2.012, P<0.01]和COLⅢ[12.12(11.60,14.60)比9.24(7.25、9.52), Z=-3.604, P<0.0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PSIS组。 结论:肛瘘填塞治疗早期(术后48 h) NS-PSIS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能力可能优于PSIS,其机制可能与激活TGF-β1/Smad2/COLⅠ/COLⅢ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