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肝硬化隐匿型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及预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CHE)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5月—2022年6月期间第九○九医院诊治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4例,根据是否存在隐匿型肝性脑病分为CHE组(n=69)和非CHE组(n=65);CHE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进展为肝性脑病,分为肝性脑病组(n=18)和非肝性脑病组(n=51).比较CHE组和非CHE组临床资料、隐匿型肝性脑病患者预后情况,对CHE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比较CHE组和非CHE组临床资料可知,CHE组患者年龄、肝性脑病史比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比例、肝肾综合征比例、合并感染比例、MELD评分以及肝功能C级比例分别为(58.3±13.1)岁、37.7%、98.6%、5.8%、50.7%、10.5±4.6 以及 17.4%,显著高于非 CHE 组的(51.9±12.9)岁、4.6%、53.8%、1.5%、24.6%、7.2±2.5以及1.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MELD评分、肝性脑病史以及肝功能分级是隐匿型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隐匿型肝性脑病患者预后情况可知,肝性脑病组患者肝功能C级比例、肝性脑病史比例以及MELD评分分别为50.0%、61.1%和14.7±6.3,显著高于非肝性脑病组的5.9%、29.4%和9.5±4.2.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受年龄、肝性脑病病史以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预后情况与肝功能分级、肝性脑病病史及MELD评分等因素有关,临床应关注上述危险因素,预防患者发生隐匿型肝性脑病,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的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国内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025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8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9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 809例,女216例;年龄为(54±11)岁,年龄范围为16~83岁。1 025例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平均值为14.3%,其中高RDW(RDW-CV>14.3%)病人347例,低RDW(RDW-CV≤14.3%)病人678例。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及生存情况。(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 7.0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高RDW病人年龄(≤70岁、>70岁),肝硬化(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或C级),甲胎蛋白(≤200 μg/L、>200 μg/L),肿瘤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313、34例,152、186例,161、53例, 158、143例,186、109例;低RDW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41、37例,359、310例,415、48例,367、227例,547、1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709,6.787,23.906,7.114,34.375, P<0.05)。(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RDW-CV、肿瘤长径、肿瘤数目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388,1.432,1.534,1.455,2.813,1.505,95%可信区间为1.004~1.920,1.086~1.887,1.263~1.864,1.211~1.748,2.293~3.450,1.173~1.932,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DW-CV、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20,1.340,2.427,1.438,95%可信区间为1.007~1.032,1.027~1.749,1.801~3.272,1.057~1.956, P<0.05)。(3)随访及生存情况:1 0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40, P<0.05)。(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针对年龄、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3个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954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030, P<0.05)。71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33, P>0.05)。459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60, P<0.05)。487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950, P>0.05)。733例单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30, P<0.05)。240例多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20, P<0.05)。 结论:术前RDW可预测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高RDW病人预后更差。RDW在年龄≤70岁和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肝功能衰竭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在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肝功能衰竭(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在肝癌肝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80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干预1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及生命质量。结果:干预1个月,试验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别为(46.2 ± 4.2)U/L、(23.4 ± 5.2)μmol/L、(41.3 ± 2.6)U/L,均低于对照组的(64.2 ± 5.1)U/L、(31.2 ± 6.3)μmol/L、(53.6 ± 3.8)U/L;白蛋白、总蛋白水平分别为(46.8 ± 3.8)、(73.8 ± 3.5)g/L,均高于对照组的(36.8 ± 3.5)、(53.6 ± 2.8)g/L;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LC)总分为(136.8 ± 13.5)分,高于对照组的(115.9 ± 1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039~40.309, P<0.01)。 结论:肝癌肝切除术患者实施以PHLF分级为基准的针对性护理,能够减少肝损伤,提升患者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北京地坛医院普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和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输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共53例患者纳入研究。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3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6.3(27.0~64.0)岁;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2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4.7(33.0~59.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术前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记物)以及Child-Pugh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401.67±183.12)ml比(552.17±333.8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的术后严重并发症(Clavein-Dindo分级≥IIIb)发生率为47.8%(11/23),高于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8%、49.9%、33.2%,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0%、58.2%、43.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9.2%、38.8%和21.6%,肝切除联合Hassab术组患者术后1、3、5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6.4%、41.7%和27.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射频消融联合Hassab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套扎或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胃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与门静脉血流的变化情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瞻性纳入42例胃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资料,分组采用内镜下胶圈套扎或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结果显示套扎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后胃左静脉内径、平均流速及血流量的下降趋势均比单纯胶圈套扎治疗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05);两组治疗后脾静脉和门静脉的内径、血流量和平均流速,以及肝脾大小、剪切波速度和肝功能分级均无明显变化( P值均> 0.05);套扎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胃底静脉曲张的有效率(66.67%、52.38%)均高于单纯胶圈套扎(42.85%、23.81%)( P值均> 0.05),后者再出血率更高(9.52%和19.05%, P > 0.05)。提示联合治疗更为安全有效,且对肝功能和门静脉高压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的13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行腹腔镜手术者设为腹腔镜组,93例开腹手术者并根据倾向性评分最临配比法选取其中45例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术后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5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并发症病例、术后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9.48±53.61) min、(208.53±39.74) mL、2例、3例、(3.62±0.51) d、(4.73±0.85) d、(10.59±1.37) d,开腹组分别为(185.37±46.92) min、(267.49±35.83) mL、8例、10例、(4.56±0.73) d、(5.29±0.94) d、(13.87±1.68) 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腹腔镜组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58.39±30.76) ng/mL、(66.78±7.31) ng/mL、(28.39±3.45) μg/mL、(66.51±7.14) U/L、(73.39±7.85) U/L、(20.67±2.74) μmol/L、(37.52±6.48) g/L,开腹组分别为(316.92±37.51) ng/mL、(75.63±8.39) ng/mL、(38.47±4.56) μg/mL、(82.39±9.06) U/L、(94.05±9.74) U/L、(22.93±3.18) μmol/L、(34.65±5.87) g/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HBsAg阳性、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是影响患者5年预后的危险因素( HR=6.627、7.518、5.143、4.881;95% CI:1.516~9.738、2.382~12.495、3.078~6.249、1.925~7.723; P<0.05)。 结论:在选择性肝细胞癌病例中采用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的远期疗效一致,但腹腔镜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及并发症,利于及早拔除引流管和进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应激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因而近期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管阻塞患者PTCD治疗后肝损伤、炎症和胆汁淤积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护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管阻塞患者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后的肝损伤、炎症和胆汁淤积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其护理策略。方法: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回顾性调查了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接受PTCD手术治疗胆道梗阻的患者167例。共采用186次经皮引流术,患者平均年龄为63.6岁。手术前后取患者血液,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肝功能因子,放射免疫法检测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以GGT/ ALP比值作为判断胆汁淤积指标。所有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胆管阻塞患者的肝损伤分级、出血量、炎症因子及患者病例率,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策略。结果:167例接受PTCD手术治疗胆道梗阻的患者共发生5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33%,其中包括4例死亡病例,发生率为2.40%;并发症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肝损伤分级、出血量、炎症因子及患者病例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损伤(3.20%),长期并发症是胆汁淤积(2.7%)。肝损伤分级、出血量、炎症因子及患者病例率是PTCD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胆管阻塞患者PTCD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可根据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结扎肝硬化患者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研究内镜结扎(EVL)肝硬化患者急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远期疗效。研究发现内镜下结扎术在治疗EVB中的近期疗效显著,但其效果与肝功能分级密切相关,建议非急性出血的Child C级患者做好保肝对症治疗,待其肝功能恢复至A级或B级再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导致免疫相关肝损伤(IMLI)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ICI导致IMLI患者,对其基本情况、肿瘤治疗情况、IMLI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29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17例(58.6%),女性12例(41.4%),中位年龄65岁;从使用ICI至发生肝损伤的中位治疗周期为3个,中位时间为78 d。48.3%(14/29)的IMLI患者无明显症状,51.7%(15/29)的有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乏力、发热和黄疸等症状,13例(44.8%)同时伴有其他系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29例IMLI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型18例(62.1%),胆汁淤积型4例(13.8%),混合型7例(24.1%)。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CTCAE)分级,严重(≥3级)病例占86.2%(25/29);按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DILI指南)分级,严重(≥2级)病例占34.5%(10/29)。29例患者在发生IMLI后均暂停ICI治疗,28例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其中7例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和/或人免疫球蛋白、人工肝治疗;22例(75.9%)好转,7例(24.1%)未愈(包括自动出院4例,死亡2例,无法判断1例)。3例患者肝功能好转后重新启用ICI治疗,IMLI均未复发。结论:IMLI多发生于ICI治疗后2~3个月,临床类型以肝细胞型最常见,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停用ICI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经权衡利弊在严密监测下可以重启ICI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TO)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5例肝内胆管癌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0例,女65例;年龄为60(26~82)岁。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TO情况。(3)影响术后达到TO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Yates校正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前进法。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指标诊断价值(最佳截断值)。 结果:(1)治疗情况。155例患者完成肝切除术,其中46例行小范围肝切除,109例行大范围肝切除;21例联合行胆管切除重建;95例行淋巴结清扫,其中41例淋巴结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阳性。15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0.0(95.0~720.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0(50.0~15 000.0)mL;ROC曲线计算达到TO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47.5 min、325.0 mL。155例患者中,44例术中输血,10例术后输血(其中5例为术中、术后均输血);74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39例为轻症并发症,35例为严重并发症。155例患者总住院时间为19(8~77)d。(2)TO情况。155例患者中,150例达到R 0切除,120例无主要术后并发症,106例围手术期无输血,79例住院时间无延长,152例术后30 d内无死亡,150例出院后30 d内无再入院。155例患者中,56例术后达到TO,99例术后未达到TO。(3)影响术后达到TO的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碱性磷酸酶、术前CA19-9、术前CA12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长径、T分期、N分期是影响患者术后达到TO的相关因素( χ2 =4.31、4.31、4.38、4.80, Z=-4.15, χ2 =10.74、15.44、16.59、27.53、6.53、6.77、9.26, P<0.05);胆道重建也是影响患者术后达到TO的相关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CA19-9>35 U/mL、术前CA125>35 U/mL、术中出血量>325.0 mL是影响肝内胆管癌肝切除术患者达到TO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74.77,11.73,2.40,4.86,6.42,95%可信区间为1.80~113.39,1.19~115.54,1.04~5.53,1.78~13.26,2.41~17.11, P<0.05)。 结论:术前减轻黄疸治疗、术前无症状白细胞增多、术前CA19-9>35 U/mL、术前CA125>35 U/mL、术中出血量>325.0 mL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达到TO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