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脾曲肠系膜形态的活体解剖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不少外科医生对结肠脾曲的肠系膜形态认识不足,以致于在进行脾曲周围癌的完整系膜切除时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对结肠脾曲游离过程中的肠系膜形态进行连续的活体解剖观察,并从胚胎学角度,对结肠脾曲特有的肠系膜形态进行三维重建,以帮助外科医生进一步理解该区域的系膜结构。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的9例录像完整、质量合格的非连续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录像。全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实施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以中间入路为主的"三路包抄"方式进行脾曲游离。在脾曲游离过程中,对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形态进行观察,结合胚胎学理论进行三维模拟。以胰腺腹侧尾侧缘为轴向,并连续采集4个层面的术中照片(切面1、2、3、4)。结果:脾曲游离过程的中位手术时间为31(12~55)min,中位出血量5(2~30)ml,术中1例患者出现脾下极血管损伤,予超声刀电凝止血成功。9例患者均观察到稳定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横结肠系膜根位于胰腺下缘,内侧较为明显且坚韧,而在胰体尾部该结构逐渐消失,代之以光滑的相互移行的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背侧叶。通过术中观察重建结肠脾曲形态:胚胎时期横结肠系膜呈扇形移行为降结肠系膜,在其内侧(切面1至切面2),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移行处受肠系膜上动脉(SMA)的牵拉而内翻,发生对折,并受胰腺的压榨,从而形成术中观察到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其外侧(切面3至切面4)远离SMA的力学牵拉,移行区未受胰体尾压榨,横结肠系膜和降结肠系膜移行处结肠系膜背面光滑,平躺于相对应的由胰体尾、Gerota筋膜和脾下极构成的膜床上。结论:本研究从胚胎学角度,对结肠脾曲特有的肠系膜形态进行三维模拟,提出了能稳定在术中观察到的横结肠系膜根结构。术中以胰腺腹侧尾侧缘为轴向,平Gerota筋膜水平,由内向外切断横结肠系膜根至胰体尾下缘,可保证横结肠系膜根部脂肪和淋巴组织的完全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妥善处理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2年1—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胰腺中心连续收治的70例因胰头占位、壶腹部肿瘤或胆总管下段占位而接受LPD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47例(67.1%),女性23例(32.9%),年龄(59.9±12.8)岁(范围:13~87岁)。IPDA的解剖和处理方法:结肠上区采取中间入路,于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MV)之间,鞘外解剖、显露SMA右侧,显露SMA右侧分支,暂不离断;结肠下区沿空肠动脉由足侧向头侧解剖追踪、显露SMA主干,判断IPDA与空肠动脉的关系,识别并离断IPDA,处理IPDA根部。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1~3个月门诊随访1次。结果:本组患者的LPD完成率为98.6%(69/70),所有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术中联合血管切除重建9例(12.9%),其中1例(1.4%)经上腹部小切口完成血管重建和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432.7±115.4)min(范围:282~727 min),术中出血量(140.0±125.7)ml(范围:20~800 ml)。2例(2.9%)输注新鲜冰冻血浆。91.4%(64/70)的病例术中实现IPDA可靠结扎、根部安全处理,8.6%(6/70)合并IPDA损伤出血,无中转开腹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3.3±1.6)cm(范围:1~7 cm),清扫淋巴结(17.0±7.3)枚(范围:0~46枚),合并淋巴结转移13例(18.6%)。术后发生B级胰瘘5例(13.2%),无C级胰瘘,胆瘘1例(1.4%),胃排空延迟2例(2.9%),淋巴漏2例(2.9%),腹腔感染9例(12.9%),切口脂肪液化1例(1.4%)。术后腹腔出血2例(2.9%,1例为胃小弯侧系膜血管出血,1例为肝固有动脉鞘滋养血管渗血),均为非IPDA相关性出血。术后住院时间(15.2±4.6)d(范围:9~28 d)。结论:LPD术中采取妥善方法处理IPDA,可减少术中、术后IPDA相关性出血,提升LPD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噬在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自噬在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32只,9~12周龄,体重25~29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8):假手术组(S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缺血后处理+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IPO+3-MA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恢复灌注2 h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PO组于恢复灌注前3 min给予3个循环灌注30 s,缺血30 s的处理。于再灌注2 h时采集股动脉血样,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的浓度,随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Chiu评分,计算肠组织含水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p62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IIR组和IPO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DAO、D-乳酸和I-FABP的浓度及肠组织含水量升高,肠组织LC3Ⅱ/LC3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 P<0.05);与IIR组比较,IPO组Chiu评分降低,血清DAO、D-乳酸、I-FABP浓度和肠组织含水量降低,LC3Ⅱ/LC3Ⅰ比值升高,Beclin-1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 P<0.05);与IPO组比较,IPO+3-MA组Chiu评分升高,血清DAO、D-乳酸、I-FABP浓度和肠组织含水量升高,LC3Ⅱ/LC3Ⅰ比值降低,Beclin-1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 P<0.05)。 结论:自噬参与了缺血后处理减轻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盆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SR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22年6月乐清市人民医院收治3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5例腹盆腔DSRC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为(43±5)岁。患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观察指标:(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腹盆腔DSRCT影像学特征。①肿瘤部位:8例患者中,肿瘤分别位于右季肋区肝下缘、右髂区回盲部内侧、右髂区盲肠内侧、左季肋区胃胰间隙、左髂区肠系膜间隙、盆腔膀胱右侧各1例,左季肋区腹膜后间隙2例。②肿瘤大小:8例患者有13个病灶,瘤体最大径为9.1(3.5~20.0)cm;其中单发肿瘤5例,多发肿瘤3例。③肿瘤形状与界限:8例患者中,4例肿瘤呈膨胀性生长,4例肿瘤呈侵袭性生长;5例瘤内坏死囊变,4例瘤内出血,4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3例瘤周渗出改变(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种影像学表现)。④MRI平扫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中,MRI平扫检查T1加权成像呈均匀低信号4例,低信号中夹杂斑点状高信号(伴出血)4例;T2加权成像(T2WI)呈均匀高信号3例,边缘高信号中央斑片状及斑点状更高信号5例;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呈高、低信号3例;弥散加权成像呈均匀高信号3例,呈高、等、低混杂信号5例。⑤MRI增强检查影像学特征:8例患者MRI检查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略降低;4例动脉期实质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2例动脉期实质部分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缓慢退出。8例患者中,3例肿瘤呈环形强化,瘤内见条索状或网格状强化,3例瘤周见血管增多增粗。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与转移:8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肠管4例,侵犯周围组织2例,侵犯左肾、脾脏及胰尾1例,侵犯左输尿管下段1例。8例患者中,腹腔、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例,腹膜多发结节状增厚及腹水4例,肝、肺转移2例,肋骨、股骨及骶骨转移1例(同1例患者可合并多处肿瘤转移)。(2)腹盆腔DSRCT治疗与病理学检查特征。8例患者中,3例肿瘤界限清晰行完整切除术;3例肿瘤与周围血管紧密粘连行部分肿瘤切除术;2例腹膜、网膜、肠系膜及周围肠管广泛转移仅取肿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8例患者经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确诊为DSRCT。(3)随访情况。8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期间均死亡。结论:腹盆腔DSRCT MRI检查特征为单发或多发分叶状肿瘤,界限不清晰,常侵犯网膜、系膜、腹膜及邻近组织;信号混杂,增强扫描检查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14例的临床、影像学和内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结肠炎(IMP)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内镜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IMP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部X线、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内镜检查;3例行气钡灌肠造影检查,11例行内镜活体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14例IMP患者中有3例因并发肠穿孔或肠梗阻且保守治疗无效而接受手术并行病理检查。分析1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和饮酒史等)、临床症状、并发症,以及影像学(腹部X线、CT、气钡灌肠造影)和内镜下表现。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IMP患者中,男13例,女1例。13例男性患者均有长期中草药酒饮用史,其中8例长期饮用五加皮酒;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5例为肠梗阻,2例为肠穿孔。14例IMP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无特异性,大多表现为腹痛(11例)、腹胀(6例)、腹泻(6例)、恶心呕吐(4例)、便秘(2例)等。腹部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沿结肠走行的多发不规则钙化。3例行气钡灌肠造影检查患者均可见结肠半月襞变浅或消失、肠壁僵硬、肠腔狭窄和"指压征"。CT典型表现包括受累肠壁水肿增厚,肠周脂肪间隙模糊,肠系膜静脉和结肠壁内点状、细条状、弯曲状钙化。内镜下典型表现包括黏膜呈暗紫色、充血、水肿、伴糜烂溃疡、表面结节状突起和迂曲静脉显露等。结论:IMP有典型的影像学和内镜特征,两者联合能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IM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磁共振成像检查测量直肠周围脂肪含量构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测量直肠周围脂肪含量构建预测模型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4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8例,女66例;年龄为(61±9)岁。患者均行直肠癌根治术和盆腔常规MRI检查。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及直肠周围脂肪定量测量。(2)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影响因素分析。(3)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回归模型。使用rms软件包(4.1.3版本)生成列线图和校准曲线图,使用survival软件包(4.1.3版本)计算C-index,采用ggDCA软件包(4.1.3版本)进行决策曲线分析。 结果:(1)随访情况及直肠周围脂肪定量测量。25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1.0(1.0~59.0)个月,随访期间81例术后肿瘤复发,肿瘤复发时间为15.0(1.0~43.0)个月,173例术后肿瘤未复发。81例术后肿瘤复发患者,术前直肠系膜筋膜包裹体积、术前直肠系膜脂肪面积、术前直肠后系膜厚度分别为159.1(68.6,266.5)cm3、17.0(5.1,34.4)cm2、1.2(0.4,3.2)cm;173例术后肿瘤未复发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8.5(100.1,310.1)cm3、19.8(5.3,40.2)cm2、1.6(0.3,3.7)cm。(2)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病理学N分期为N1~2期、直肠后系膜厚度≤1.43 cm、磁共振壁外血管侵犯阳性、肿瘤侵犯周围结构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1.64,2.20,3.19,1.69,4.20,95%可信区间为1.03~2.61,1.29~3.74,1.78~5.71,1.02~2.81,2.05~8.63, P<0.05)。(3)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病理学N分期、直肠后系膜厚度、磁共振壁外血管侵犯、肿瘤侵犯周围结构,构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列线图预测模型,得分总和对应术后肿瘤复发概率。列线图的C-index值为0.80,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有明显净获益率时对应预测概率阈值范围较广,该模型具有较好临床实用性。 结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病理学N分期为N1~2期、直肠后系膜厚度≤1.43 cm、磁共振壁外血管侵犯阳性、肿瘤侵犯周围结构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MRI检查测量直肠周围脂肪含量构建其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良好预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系膜脂肪在克罗恩病发病和诊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克罗恩病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肠系膜脂肪组织在克罗恩病肠道炎症的发生及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疾病活动度、炎症程度、疾病复杂状态和并发症等密切相关,还可影响克罗恩病的治疗效果。现就肠系膜脂肪在克罗恩病发生、发展、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输入襻结石性肠梗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65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疼痛48 h入院。右上腹呈间歇性胀痛,进食后症状明显,伴恶心,无呕吐。2008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2011年因十二指肠壶腹部癌在本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查体:中上腹部可见20 cm陈旧性手术疤痕,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无肌卫,肠鸣音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93×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C-反应蛋白24.09 mg/L。肝功能:ALT 68 U/L。腹部CT平扫+增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改变,部分肠管扩张积气,扩张的肠管局部密实,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肝内胆管扩张积气(图1)。临床诊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输入襻梗阻。经禁食、抗感染、解痉等治疗9 d,症状无缓解,行剖腹探查见:右上腹与腹壁广泛粘连、予以分离,依次解剖出横结肠肝曲及其系膜,见输入襻穿出横结肠系膜处无狭窄,顺着输入襻肠壁向近侧游离至横结肠上区,见胆肠、胰肠吻合处空肠桥襻扩张、充血水肿,距肠肠吻合口约10 cm处小肠内可触及质硬肿块,推挤可移动,判断为结石,结石远端肠管相对狭窄,将其向远侧推挤,远离胆肠吻合口,后纵行切开肠壁,取出结石,经肠管切口处置入胆道镜探查肝内胆管及肠襻无结石残留,肠管切开处横行缝合,留置引流管关腹。术中经鼻、胃肠吻合口向输出襻置入营养管。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抗感染等治疗,恢复顺利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神经血管束前列腺部的解剖学观察和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直肠末端系膜游离过程中,神经血管束(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概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对NVB前列腺部的解剖学形态进行观察以探讨其保护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和尸体解剖研究的方法,对NVB前列腺部进行活体和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活体标本的观察: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手术视频数据库中,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期间,行腹腔镜保留部分邓氏筋膜TME的38例非连续男性患者的手术录像。通过回顾性复习手术录像,盲法分别评估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以及泌尿和性功能情况,泌尿功能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估,性功能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评估,分析NVB前列腺部微出血与否与术后泌尿和性功能的关系。尸体标本解剖学观察:选择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的4例男性半盆腔尸体标本,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尸体标本解剖,其一:2个半盆标本,模拟TME手术进行分离,观察NVB前列腺部;其二:另2个半盆标本,采用莱卡刀片从横断面进行连续横切(层厚约1 cm),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最终将术中的活体解剖观察与相应尸体观察层面进行比对。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eny U秩和检验。 结果:38例患者中位年龄57(31~75)岁,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6(1~8)cm。21例(55.3%)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微出血组),17例(44.7%)未见出血(无出血组)。微出血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IPSS评分高于无出血组[7(0~16)分比2(0~3)分, Z=-1.787, P=0.088;2(0~15)分比0(0~2)分, Z=-2.270, P=0.028],而术后12个月两组IP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性功能方面,有23例术前性活跃(IIEF-5≥18分)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无出血组7/8例患者术后12个月性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定义为IIEF-5下降<3分、且患者主观性功能满意情况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微出血组仅6/15的患者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9)。模拟TME手术分离半盆尸体标本,见NVB前列腺部血管神经走行在直肠前外侧、前列腺后外侧和肛提肌前内侧所构成的狭小的三角空间内,血管神经组织缠绕成团,分支不易辨别。进一步将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尸体和活体比对观察发现,在尸体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NVB前列腺部脂肪垫与直肠系膜关系密切,两者投影线存在较大重叠,是术中NVB前列腺部微出血的高危区。手术视频观察发现,在对应的前列腺底和前列腺中部水平,术中因主刀医师和助手的对抗牵引,使该处NVB前列腺部脂肪垫呈横向走行。其转为纵向走行处为NVB发出的直肠支,张力最大,为易出血区。可清晰锚定数支NVB直肠支,需要采用超声刀紧靠直肠固有筋膜预先凝结。比对发现,该直肠支即为尸体投影线重叠区。 结论:NVB前列腺部损伤是TME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NVB前列腺部神经纤维细小,术中无法辨别其功能分区,需要将NVB血管神经组织和相应脂肪垫当做一个整体进行保护。术中充分理解NVB前列腺部形态,保持适当对抗牵引张力,采用超声刀及时凝结直肠支可保护NVB前列腺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对“骨盆直肠间隙”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提出“直肠系膜”理论之前,传统解剖学认为“骨盆直肠间隙”属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其独立于直肠结构之外,位于直肠两侧的、肛提肌上方的、腹膜反折下方的间隙,由大量脂肪组织填充组成。而随着膜解剖理论的发展、“直肠系膜”概念的明确,结合笔者临床经验,我们发现上述的脂肪其实是直肠系膜内的脂肪,及直肠系膜两侧的髂内淋巴结(No.263)和闭孔淋巴结(No.283)等侧方淋巴结脂肪组织,并不是所谓间隙内的脂肪组织。因此,笔者认为骨盆直肠间隙是不存在的,在相当于骨盆直肠间隙的解剖位置,存在的是基于膜解剖理论的“肛提肌上间隙”。从骨盆直肠间隙到肛提肌上间隙,体现的是我们对于直肠系膜的解剖认识的进一步升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