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Olink蛋白质组学建立鼻咽癌患者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的关系,初步建立放疗期间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85例鼻咽癌患者。按照美国肿瘤放疗协作组(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估放疗期间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放射性皮炎和口干发生的最高等级不良反应,以其≥3级为重度。采用Olink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中92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标准化的蛋白表达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炎性细胞因子与临床因素及与放疗期间3种急性不良反应的关系。基于炎性细胞因子和(或)临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以美国RTOG急性放射性损伤评价标准评定的放疗期间最严重等级的不良反应是否重度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构建的各模型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效能。 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 M( Q1, Q3)]49岁(43岁,60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其中64例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19例(22.1%)出现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1、2、3级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放疗前血浆白细胞介素22受体A1(IL-22RA1)、白细胞介素18受体1(IL-18R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患者放疗前血浆CD244、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级和2级口干患者放疗前血浆IL-12B、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1(CXCL11)、LIF-R和IL-3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各临床因素与严重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不相关(均 P>0.05),根据文献选取年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否患有糖尿病6个临床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1。根据细胞因子功能和既往文献,在差异细胞因子中选取IL-22RA1、IL-18R1、MCP-2、CCL11、CD244、CCL20和IL-33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2。结合上述临床因素和细胞因子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M3。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M1、M2和M3判断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7、0.841、0.868。 结论:不同等级急性放疗不良反应鼻咽癌患者间放疗前血浆中多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基于患者首次放疗前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合临床因素构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重度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hPEBP4)等因子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收治的59例症状性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钙升高、肾损害、贫血和骨损害(CRAB症状)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具有活动性CRAB症状的44例为活动组,化疗后至少达到部分缓解且CRAB症状缓解的15例为反应组。活动组患者中,严重骨损害(SBL)组30例,非严重骨损害(NSBL)组14例;修订的国际预后分期系统(R-ISS)Ⅰ、Ⅱ和Ⅲ期分别为26、11、7例。选取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PEBP4、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4(LIGHT/TNFSF14)和激活素A在受试者中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活动组中各因子表达间的关系,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因子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并依此分层,比较各分层患者间总生存(OS)差异。结果:活动组、反应组、健康对照组hPEBP4水平分别为(1.48±0.64)μg/L、(1.49±0.75)μg/L、(0.31±0.10)μg/L,LIGHT/TNFSF14分别为(169±112)ng/L、(256±132)ng/L、(44±27)ng/L,激活素A分别为(383±266)ng/L、(223±79)ng/L、(234±8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活动组中,R-ISSⅠ、Ⅱ、Ⅲ期患者hPEBP4水平分别为(1.06±0.60)μg/L、(1.15±0.50)μg/L、(1.73±0.6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87, P=0.032);激活素A水平分别为(219±55)ng/L、(247±117)ng/L、(450±215)ng/L,Ⅲ期患者均高于Ⅰ、Ⅱ期(均 P<0.05)。活动组中,SBL患者的LIGHT/TNFSF14和激活素A水平均高于NSBL患者[(174±101)ng/L比(98±53)ng/L,(467±238)ng/L比(189±7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IgG型活动组患者hPEBP4水平与M蛋白水平( r=0.694, P<0.01)和激活素A水平( r=0.252, P<0.01)均呈正相关。经ROC曲线分析,hPEBP4、LIGHT/TNFSF14、激活素A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04 μg/L、97.0 ng/L、156.2 ng/L。hPEBP4>1.04 μg/L和≤1.04 μg/L患者中位OS时间分别为57个月(95% CI 22~92个月)和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激活素A≥156.2 ng/L和<156.2 ng/L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1个月(95% CI 24~98个月)和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PEBP4高表达与MM进展有关,与M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OS呈负相关;其可能成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肿瘤负荷的重要标志物。LIGHT/TNFSF14和激活素A协同hPEBP4可能参与MM肿瘤微环境的病理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诱骗受体3及其信号通路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诱骗受体3(DcR3)及其信号通路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PBMCs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AS患者[AS活动期(ASA)和AS稳定期(ASS)各50例]、OA和痛风性关节炎各30例(作为疾病对照组)及60名健康体检者(HC)的外周血标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cR3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死亡受体3(DR3)、肿瘤坏死因子配体相关分子1A(TL1A)、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族成员6(Fas)、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LIGHT)、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4(LIGHTR)、淋巴毒素β受体(LTβR)]mRNA在3组PBMCs表达水平并比较差异。3组间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关联性分析采用 χ2检验,变量间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①AS组、疾病对照组和HC组比较:DcR3 mRNA、DR3 mRNA mRNA在AS组的表达均低于疾病对照组和HC组,且在疾病对照组低于HC组{DcR3mRNA:[6.21(3.89,10.70)]×10 -4,[9.51(5.89,16.65)]×10 -4和[17.81(11.27,24.20)]×10 -4, H=55.28, P<0.001;DR3mRNA:[41.05(24.09,66.95)]×10 -4,[58.28(28.41,94.38)]×10 -4和[94.79(54.07,144.51)]×10 -4, H=37.10, P<0.001};TL1A mRNA在AS组的表达均高于疾病对照组{[14.71(4.91,42.22)]×10 -4,[4.00(1.07,16.60)]×10 -4和[7.70(3.52,27.83)]×10 -4, H=17.71, P<0.001};Fas mRNA在AS组和疾病对照组的表达低于HC组{[20.99(4.63,62.89)]×10 -4、[23.97(15.82,38.99)]×10 -4和[78.45(27.32,146.46)]×10 -4, H=31.17, P<0.001};FasL mRNA在AS组的表达水平高于疾病对照组和HC组{[42.87(6.57,91.21)]×10 -4、[5.45(2.83,10.32)]×10 -4和[6.88(4.57,23.79)]×10 -4, H=46.42, P<0.001};LIGHTR mRNA在AS组的表达低于疾病对照组和HC组{[52.66(7.20,143.21)]×10 -4,[98.80(53.11,166.24)]×10 -4和[63.47(40.85,138.07)]×10 -4, H=11.96, P<0.01};LIGHT mRNA、LTβR mRNA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H=0.86, P>0.05; H=3.18, P>0.05)。②ASA组、ASS组和HC组比较:DcR3 mRNA、DR3mRNA、Fas mRNA在ASA组和ASS组的表达水平均低于HC组,其中DcR3 mRNA在ASA组高于ASS组,而DR3 mRNA则低于ASS组{DR3 mRNA:[7.28(4.92,16.56)]×10 -4,[4.59(2.49,7.03)]×10 -4和[17.81(11.27,24.20)]×10 -4, H=62.63, P<0.001;DR3 mRNA:[30.93(16.18,66.66)]×10 -4,[47.17(29.91,67.40)]×10 -4和[94.79(54.07,144.51)]×10 -4, H=41.48, P<0.001;Fas mRNA:[20.04(3.29,62.30)]×10 -4、[22.49(5.63,64.79)]×10 -4和[78.45(27.32,146.46)]×10 -4, H=23.54, P<0.001};TL1A mRNA、LTβR mRNA在ASA组的表达均高于ASS组和HC组{TL1A mRNA:[32.36(10.09,97.84)]×10 -4,[9.98(1.29,21.63)]×10 -4和[7.70(3.52,27.83)]×10 -4, H=21.14, P<0.001;LTβR mRNA:[6.13(2.16,20.06)×10 -4,[2.13(0.53,8.04)]×10 -4和[2.72(1.24,5.73)]×10 -4, H=12.86, P<0.001};FasL mRNA在ASA组和ASS组的表达水平高于HC组{[60.70(8.16,106.16)]×10 -4,[30.14(5.37,78.40)]×10 -4和[6.88(4.57,23.79)]×10 -4, H=18.99, P<0.001};LIGHTR mRNA在ASS组的表达水平低于HC组{[49.79(10.75,168.48)]×10 -4,[15.92(3.27,105.91)]×10 -4和[63.47(40.85,138.07)]×10 -4, H=11.80, P<0.001}。LIGHT mRNA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4.15, P>0.05)。③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AS患者DcR3与BASDAI评分、hsCRP呈正相关( r=0.52, P<0.001; r=0.35, P<0.001);DR3与BASDAI评分、ESR、hsCRP呈负相关( r=-0.26, P<0.001; r=-0.25, P<0.001; r=-0.31, P<0.001);TL1A与BASDAI评分、ESR、hsCRP呈正相关( r=0.23, P=0.046; r=0.26, P=0.015; r=0.25, P=0.017)。 结论:DcR3及其信号通路相关分子在AS患者PBMCs中差异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AS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共信号分子CD160的结构功能、信号网络及其在人类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的跨膜糖蛋白CD160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可通过与自然杀伤(NK)细胞和T细胞作用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根据是否存在免疫球蛋白(Ig)结构域和细胞膜表面锚定方式的差异,CD160分子可被分为4种异构体。CD160与其配体疱疹病毒进入介质(HVEM)形成的CD160-HVEM复合体是IgS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间直接相互作用的特例,并且根据靶细胞的不同,CD160-HVEM复合体可产生共刺激或共抑制信号,从而调控免疫应答。HVEM作为一个信号分子开关,与不同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形成HVEM网络,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CD160在多种恶性肿瘤、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实体器官移植后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等疾病中均发挥作用。笔者对CD160的结构及特点、CD160异构体、CD160-HVEM复合体、HVEM网络,以及CD160在人类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对小鼠银屑病样皮炎中角质形成细胞铁死亡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 14(tumor necrosis factor super family 14,TNFSF14)/LIGHT对小鼠银屑病样皮炎中角质形成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动物实验中,将LIGHT+/+小鼠(C57BL/6 背景)和LIGHT-/-小鼠(C57BL/6 背景)分为4 组(每组5 只):LIGHT+/+小鼠凡士林(vaseline)组;LIGHT+/+小鼠咪喹莫特(imiquimod,IMQ)组;LIGHT-/-小鼠凡士林组;LIGHT-/-小鼠咪喹莫特组.凡士林或咪喹莫特涂抹背部皮肤,1 次/d,连续 5d后收集皮损组织样本.qRT-PCR检测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xC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等铁死亡指标以及IL-23/IL-17 轴等炎症因子指标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CSL4、xCT、GPX4 及角蛋白(KRT6)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中,将人永生化角质细胞系HaCaT细胞做以下处理:培养基(Medium)对照组、重组人 LIGHT 因子(recombinant human LIGHT,rhLIGHT)处理组、rh-LIGHT+PTL[(-)-Parthenolide,欧苷菊,NF-κB活化抑制剂]处理组.在处理2d和2.5d后收集细胞,分别提取总RNA 和蛋白.qRT-PCR 检测细胞中ACSL4、xCT、GPX4 和IL-23/IL-17 轴相关炎症因子以及KRT6 的表达;Western blot或细胞免疫荧光检测ACSL4、xCT、GPX4、P65、P-p65 和KRT6 的表达.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在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模型中,TNFSF14/LIGHT基因敲除后细胞铁死亡水平下降、IL-23/IL-17 轴等相关炎症因子释放均显著减少.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加入rhLIGHT刺激HaCaT细胞后,细胞铁死亡水平上升、IL-23/IL-17轴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均显著上调,NF-κB通路被激活;加入NF-κB活化抑制剂PTL后,可部分逆转rhLIGHT对HaCaT细胞的上述效应.结论 TNFSF14/LIGHT可能通过激活NF-κB通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铁死亡,参与银屑病样皮炎的病理发生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冠心病进展相关基因筛选及冠心Ⅱ号方干预靶点的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探索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并预测冠心Ⅱ号方防治冠心病的作用靶点.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急性心肌梗死(AMI)与稳定型冠心病(SCAD)病人转录组表达谱,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并针对冠心病进展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下载冠心Ⅱ号方的有效成分及药效靶点,与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进行交集分析,获得冠心Ⅱ号方防治冠心病的潜在靶点.结果:通过差异表达分析比较 AMI和 SCAD转录组表达谱,共获得 166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 WGCNA获得与 AMI相关的基因模块 Black.取 DEGs与 Black模块的交集,获得 64个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从 TCMSP数据库共获得 224个冠心Ⅱ号方的药效靶点,将药效靶点与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冠心Ⅱ号方防治冠心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G)、单核细胞分化抗原CD14(CD14)和细胞色素P4501b1(CYP1B1).结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 3(SOCS3)、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相关蛋白(ECRP)、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0D(TNFRSF10D)、S100钙结蛋白 A9(S100A9)等 64个基因可能与冠心病疾病进展相关,其中,PPARG、CD14、CYP1B1 是冠心Ⅱ号方防治冠心病的潜在作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儿童病毒性肺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甲壳质酶蛋白4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变化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肺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14(TNFSF14)、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变化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肺炎患儿120例(观察组).另选取这一时期在该院体检健康儿童8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NFSF14、YKL-40、sIL-2R对病毒性肺炎患儿临床预后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分别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分别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分别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SF14、YKL-40、sIL-2R分别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的评分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示:血清TNFSF14、YKL-40、sIL-2R联合检测预测患儿不良预后的AUC为0.921(95%CI:0.867~0.984,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5和0.8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APACHE Ⅱ 评分(95%CI:1.001~3.268,P=O.005)及血清 CRP(95%CI:1.755~6.143,P=0.001)、TNFSF14(95%CI:1.427~5.619,P=0.001)、YKL-40(95%CI:1.109~3.525,P<0.001)、sIL-2R(95%CI:1.265~4.173,P=0.002)是病毒性肺炎患儿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TNFSF14、YKL-40、sIL-2R水平变化与病毒性肺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也是影响患儿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对评估患儿的临床结局有较高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TWEAK/Fn14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诱导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超家族的成员,能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早期反应蛋白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inducible 14,Fn14)结合而发挥作用.研究表明,TWEAK/Fn14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参与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揭示TWEAK/Fn14可能成为肿瘤治疗中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及靶点.本文就TWEAK/Fn14的结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TWEAK及其受体Fn14信号通路与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TWEAK)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新成员之一.TWEAK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或旁分泌方式与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早期反应蛋白14(Fn14)结合,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和炎症等多种活动.TWEAK/Fn14信号通路在肺损伤、哮喘以及肺癌等肺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芩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黄芩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搜索黄芩中的成分,结合“类药五原则”与“口服生物利用度>30%”筛选黄芩活性成分.采用PharmMapper网络服务器预测其作用靶点,并采用Cytoscape 3.4.0软件构建黄芩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在TTD数据库中以“Anti-inflammatory”为关键词搜索抗炎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将其与活性成分-预测靶点融合,获得黄芩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黄芩抗炎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探究黄芩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 获得黄芩中具有类药性、口服吸收良好的28个成分,包括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表小檗碱、黄连碱等生物碱类成分以及二氢木蝴蝶素等酚类物质.黄芩抗炎作用的主要靶点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 (MAPK1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1A (TNFRSF1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选择素(SELE)等.其中丹参素、表儿茶素、黄连碱等成分主要作用于MAPK14;红花素等作用于TNFRSF1A;二氢木蝴蝶素A、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烷酮、黄芩苷等成分主要作用于EGFR.KEGG分析得到与黄芩抗炎作用有关的通路11条,主要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 黄芩中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MAPK14、EGFR、TNFRSF1A、SELE等靶点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阻断炎症反应的启动等,最终发挥抗炎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