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调带脉治疗脾胃与妇科合病临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现代医学中消化科疾病和妇科疾病分属不同学科,从中医整体观认知,脾胃与妇科合病可统称为带脉病.中医学认为,带脉病基本病因病机系湿热中阻蕴带、寒湿困脾阻带、火热灼带及精气血不足所致带脉虚陷,治疗主要采用通调带脉法,从带脉、脾、胃、肝及冲脉、任脉多经参详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通调带脉法包括清带脉湿热、温带脉寒湿、止带脉疼痛和固带脉虚脱.临证论治腹部症状包含脾胃和妇科疾病时,可斟酌考虑,灵活运用,化繁为简,异病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理论辨治脾胃病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清代名医王旭高在其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肝病证治,总结出"治肝三十法",其对肝病的分类辨治,既体现肝病的病机演变特点,也符合一般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后世医家临床诊疗具有深远的影响.脾胃与肝在生理和病理上均联系紧密且互相影响,肝病可传于脾胃,肝气、肝风、肝火皆能侮脾乘胃,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等病理状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重视"治肝"已是临床常用之法.基于"治肝三十法"理论,灵活运用疏肝、柔肝、清肝、化肝、温肝、敛肝等法治疗脾胃病,不失为治疗脾胃病之思路,验之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冀来喜针灸临证思想探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总结冀来喜教授针灸学术思想.冀来喜教授继承并发扬山西"新九针"理论和技术体系,深化其学术内涵,促进临床推广;提倡中西合参,融合中医针灸学、现代解剖学等多学科,率先提出对肢体经络病"从颈治头、从腹治腰、从腰治膝"的治疗思路;倡导处方规范精简,探索创立腧穴处方体系,确立"胃病方""肠病方""降压方"等腧穴处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常小荣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特色探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常小荣教授认为"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理论,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总结常小荣教授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辨治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在临床诊治脾胃病过程中注重经脉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治则以调畅中焦、调和五脏气机为要,辨证严谨,选穴精准,以四白、梁门、足三里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用穴,并注重灸法的运用.常小荣教授提倡学习经典与继承创新,坚持研究与临床相结合,为传承发展"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证指南医案》湿阻型脾胃病处方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的用药思路。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治疗病位在脾胃、病证为"湿"的医案所涉及的内服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 2.5)对用药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62首,涉及中药155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茯苓、厚朴、陈皮、白术、泽泻;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经。关联网络中核心药物为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厚朴、陈皮、人参、黄芩、黄连。药物间关联度分析中,2味药组合106个,3味药组合19个,4味药组合1个,关联系数大于0.03的药对有15个,如"升麻-葛根""白术-桂枝""苦杏仁-栀子"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可提取核心组合5对,如"白芍-黄连-莲子"和"黄芩-黄连-茯苓",得到新方组合5个,分别具有清热燥湿、升阳胜湿、理气化湿、温阳祛湿、清热利湿的功效。结论:《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治疗湿阻型脾胃病,注重调畅气机、分消走泄,常用宣肺化湿、升阳胜湿、行气导湿、芳香化湿、温阳祛湿、苦辛泄湿、渗淡利湿、清热利湿等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我国幽门螺杆菌临床诊疗现状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研究我国幽门螺杆菌( H. pylori)诊断方法与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等现状,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 H. pylori个体化诊疗与首次成功根除技术路径。 方法:选择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工作组成员所在单位(34家医院和中国幽门螺杆菌分子医学中心)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 H. pylori诊断方法开展、院内抗生素使用、 H. pylori专病门诊开设和菌株库建立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H. pylori诊断方法开展方面,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学诊断、药敏试验、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胃蛋白酶原检测、耐药基因检测(包括有意向开展)在34家医院的开展率分别为47.1%(16/34)、47.1%(16/34)、64.7%(22/34)、100.0%(34/34)、38.2%(13/34)、88.2%(30/34)、97.1%(33/34)和44.1%(15/34)。院内抗生素使用方面,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和四环素在34家医院中的使用率分别为100.0%(34/34)、97.1%(33/34)、97.1%(33/34)、91.2%(31/34)、52.9%(18/34)和44.1%(15/34)。34家医院中有25家(73.5%)设立 H. pylori专病门诊,14家(41.2%)建立 H. pylori菌株库。 结论:我国多数地区 H. pylori尿素呼气试验已普及,粪便抗原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诊断待加强;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的可及性较低,值得关注;较多医院已设立 H. pylori专病门诊,并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建立菌株库,为个体化诊疗和首诊根除 H. pylori技术路径的研究、制订和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40例。由具有小肠或结肠胶囊内镜丰富判读经验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分析检查结果,观察胶囊在胃、小肠和结肠的通过时间,以及结肠清洁程度评分、胶囊检查完成率、病变检出情况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5.0%(26/40)的患者在胶囊运行时间内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胃通过时间为(0.92±0.74) h,小肠通过时间为(3.93±1.51) h,结肠通过时间为(4.89±0.61) h。完成全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胶囊运行时间短于未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者[(9.44±3.53) h比(15.47±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9, P<0.01)。结肠准备合格率为67.5%(27/40)。结肠准备合格患者胶囊结肠通过时间、胶囊排空时间与结肠准备欠佳患者比较[分别为(4.43±3.33) h比(5.96±2.44) h,(9.06±3.91) h比(10.29±2.47)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7、0.81, P均>0.05)。结肠胶囊内镜共发现33例(82.5%)患者存在消化道病变,其中食管病变3例,包括炎症与占位;胃病变21例,包括慢性胃炎、黏膜隆起、息肉和溃疡;小肠病变9例,包括息肉、溃疡和血管畸形;结肠病变19例,包括憩室、息肉、直肠炎、溃疡和糜烂、血管畸形、内痔;存在2种及以上病变的患者有11例。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均在吞入胶囊48 h内排出胶囊。 结论: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全消化道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超声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20年12月因胃底静脉曲张伴较大自发性分流道(分流道最窄处直径5~15 mm)接受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的24例患者资料,统计并分析短期疗效(技术成功率、术后5 d再出血率、6周死亡率)、远期疗效(1年再出血率和死亡率、3年死亡率)及安全性(异位栓塞发生率)。结果: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技术成功率91.7%(22/24),5 d再出血率0(0/22)。1例(4.5%)术后2 d复查门静脉系统血管CT成像显示脾静脉主干部分栓塞。22例患者中2例失访,随访时间14.9(1.0~48.6)个月,术后6周死亡率0(0/20),术后1年再出血率35.0%(7/20)。12例行胃镜随访的患者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加重,5例出现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术后1年死亡率5.0%(1/20),术后3年死亡率20.0%(4/20),均与出血及异位栓塞事件无关。结论:对于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短期安全有效,并能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李东垣“肝之脾胃病”论探讨经前期综合征病机证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李东垣所提出的“肝之脾胃病”论可用于阐释经前期综合征(PMS)的病机及证治方法。基于其观点分析可知,PMS主要责于肝与脾胃,三者病变影响冲任二脉而生诸症,其病机主要为“脾失健运,肝无所禀”“肝气上逆,升降失司”“肝郁脾虚,病物从生”,治疗时根据病机之差异可分别予以补益肝脾法、柔肝理脾法、疏肝健脾法,恢复肝与脾胃之生理功能,使冲任自安,而诸症可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门脉高压性胃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非炎性病变,常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可并发消化道出血,是肝脏疾病中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大原因,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近年来,国内外对有关PHG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对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