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取标本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一例(附视频)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直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随着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手术创伤更小,但仍需要在腹壁做辅助切口用于标本取出和抵钉座放置。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是一种理念先进的微创技术,在避免腹部辅助切口的情况下,利用自然腔道进行胃肠手术标本的取出,并完成完全腹腔镜肠道吻合。这种技术尤其在直肠癌治疗领域中展示出显著的临床优势,包括减少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避免瘢痕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本文描述了1例腹部无辅助切口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CRC NOSES Ⅰ式B法)的病例,并对该术式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对影响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Scopus、EBSCO中关于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4 年 1 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研究文献.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内容包括患者因素、术前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情况的影响.结果 最终纳入 8 篇文献,其质量评价为A级或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早期下床活动有利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70 岁(OR=2.16,95%CI 1.11~4.21,P=0.02)、男性(OR=1.72,95%CI 1.30~2.28,P=0.0002)、留置导管数量<4(OR=3.24,95%CI 1.19~8.85,P=0.02).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后留置导管数量等.关注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促进患者的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ICG荧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像引导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83例行LC的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CG组(n=42例)与常规组(n=41例)。常规组采用LC治疗,ICG组采用ICG荧光显像引导下的LC治疗。数据采用SPSS27.0分析,围手术期指标等计量数据用()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ICG组第一次探查到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均高于常规组[(69.1% vs. 26.8%,59.5% vs. 31.7%),P<0.05];ICG组完全解剖后探查到胆总管、肝总管高于常规组[(90.5% vs. 68.3%,90.5% vs. 85.4%),P<0.05];ICG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胆囊三角完全解剖所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胆管损伤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G荧光显像引导下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轻免疫损伤,提高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探查率,减少术中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内关穴电刺激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内关穴电刺激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防范术后恶心呕吐(PONV)提供更多选择.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0月于河北省眼科医院、河北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接受超声乳化(Phaco)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IOL)治疗的ARC患者10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52例)和基线组(51例).2组均给予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基线组进行常规宣教及药物干预,试验组在基线组的基础上进行内关穴电刺激干预.统计2组术后PONV发生情况,比较2组术后中文版恶心呕吐干呕症状量表(INVR)评分,手术前后眼压、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术后6 h内、术后6~24 h恶心发生率及恶心和呕吐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基线组(P<0.05);术后6、24 h试验组眼压均低于基线组(P<0.05);术后6、12、24 h试验组INVR评分均低于基线组(P<0.05);2组术后12 h MTL、GAS均低于同组术前,但试验组均高于基线组(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8.08%,51/52)高于基线组(84.31%,43/51,P<0.05).结论 内关穴电刺激有助于稳定ARC患者的眼压及胃肠功能,降低PONV发生风险,提升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常规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随访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常规开腹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近期随访结果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SOX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的91例患者临床资料,46例采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腔镜组),45例采用开腹根治术(开腹组)。应用SPSS 27.0软件分析数据,围手术期指标、免疫功能等计量资料以()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腔镜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1d、3d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开腹组,CD8+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1d、3d腔镜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X新辅助化疗后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可获得与开腹根治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但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应激反应更轻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Ⅲ型纤维连接蛋白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Ⅲ型纤维连接蛋白 4(leucine-rich repeat and fibronectin type Ⅲ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LRFN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LRFN4 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2017 年 1 月至 12 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组织标本 8 对(包含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并选取 2004 年 1 月至 2005 年 12 月在同一中心行手术治疗的 117 例胃癌患者的术后组织标本制成胃癌组织芯片.分析LRFN4 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中的表达情况,应用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LRFN4 在 8 对新鲜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RFN4 在胃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分析不同LRFN4 表达水平的胃癌患者其临床病理参数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LRFN4 表达水平的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LRFN4在TCGA数据库胃癌数据集的胃癌组织以及新鲜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LRFN4 高表达的患者,表现出更大的肿瘤大小以及更为进展的T分期、N分期、M分期和TNM分期(均P<0.05),其预后也较差(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LRFN4 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3.898,95%CI 2.273~6.686,P<0.001).结论 胃癌组织中LRFN4 高表达与患者较差的预后相关,可能成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高位肛瘘疗效及术后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经肛括约肌间切开(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TROPIS)手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高位肛瘘的方法及对术后1年肛门功能、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76例高位肛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60例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TROPIS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30例与对照组(采用TROPIS术治疗)30例.比较两组术后1 d、7 d创面疼痛、渗液评分.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采用多功能胃肠动力学检查系统测定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等肛门功能指标水平,并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随访1年,统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1 d、7 d创面疼痛、渗液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术前,Wex-ner失禁评分低于术前,而观察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Wexner失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率1例(3.33%)低于对照组6例(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OPIS术联合中药外敷治疗高位肛瘘效果显著,能够减轻患者创面疼痛,减少患者创面渗液,改善肛门功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wenson-like巨结肠根治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wenson-lik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8个月以内婴儿先天性常见型巨结肠的安全性、可行性、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方法: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40例先天性常见型巨结肠患儿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外科医师实施手术,术式为三臂法机器人辅助Swenson-like巨结肠根治术。回顾性收集患儿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后随访10~18个月。结果:40例(男30例,女10例)先天性病患儿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SCR),平均手术月龄6±2个月,全部顺利完成手术,均无需中转开放及增加辅助孔,平均手术时间为152±17 min,其中机器人手术操作时间43±16 min,肛门部直肠分离时间6±2 min,术中出血量为2±1 ml,平均切除肠管长度25±7 cm,肠功能恢复时间为8±2 h,住院时间为6±1 d,术后疼痛评分为2±1分;40例术后6例(15%)需行肛门扩张;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围术期内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肛周皮炎(7.5%)和小肠结肠炎(7.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wenson-like巨结肠根治术适用于婴儿期先天性常见型巨结肠的治疗,近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接受根治性手术的 353 例进展期远端胃腺癌(pT3~4NxM0 和pTxN1~3M0)的病例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腹膜转移分为腹膜转移组(139 例)和无腹膜转移组(214 例).收集研究病例的围手术期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根治性手术后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和长期预后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腹膜转移组的pT分期、pN分期、pTNM分期均比无腹膜转移组更晚期(均P<0.001),腹膜转移组肿瘤直径更大(P=0.043),术前糖类抗原 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水平更高(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分期(P<0.001)和pN分期(P=0.007)是影响根治术后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腹膜转移组相比,无腹膜转移组实施淋巴结脉络化清扫的比例更高(55.1%比 43.9%,P=0.039),输血量更低(P=0.026).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获检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腹膜转移组比较,腹膜转移组在No.1、No.3、No.4、No.6、No.7、No.8、No.9 组淋巴结的转移率更高(均P<0.05).本研究中所有病例中位随访时间 65.0 个月.无腹膜转移组 3 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92.5%比 13.9%,P<0.001)和 5年总生存率(92.9%比 10.2%,P<0.001)高于腹膜转移组.结论 pT分期和pN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膜转移患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