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铂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顺铂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胸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小口径导管微创引流联合顺铂胸腔灌注,研究组给予小口径导管微创引流联合顺铂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胸腔灌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36/40)比75%(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4, P<0.05)。治疗后研究组胸腔积液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04±106)pg/ml比(598±159)pg/ml,(103±43)pg/ml比(189±49)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62, P<0.001; t=6.23, P<0.001)。治疗后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7±0.3)分比(4.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0, P<0.05)。两组患者胸痛、发热、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顺铂序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胸腔灌注联合小口径导管微创引流能有效改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临床症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减轻患者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7通过上调ERK和MMP-9蛋白的表达影响腹主动脉瘤进展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miR-7通过上调ERK和MMP-9蛋白的表达进而对腹主动脉瘤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GEO数据库下载腹动脉瘤miRNAs表达谱芯片数据,应用GEO2R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s并对靶基因与ERK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20只SPF级4周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仅给予0.6% BAPN溶液饲养)10只,miR-7组[0.6% BAPN溶液饲养+经尾静脉注射含miR-7过表达慢病毒(100μl,1×10 9 PFU/ml)基因]10只,继续喂养7周后,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小鼠,解剖开腹腔和胸腔后,用生理压下将生理盐水从左心室灌注后分离出腹主动脉,制成病理切片。通过Masson染色及α-SMA组化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腹主动脉血管的病变程度;通过WB检测各组腹主动脉病变组织中p-ERK1/2、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通过筛选差异基因发现,miR-7在腹主动脉瘤患者体内高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miR-7与ERK1/2存在着相关性且呈正相关。Masson染色显示miR-7组腹主动脉瘤的瘤体较模型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α-SMA组化染色显示miR-7组中膜组织中α-SMA染色阳性的VSMC较模型组明显减少,且部分区域的VSMC中几乎没有α-SMA染色。WB结果显示,miR-7组腹主动脉中p-ERK1/2、MMP-9蛋白表达最高较模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miR-7通过上调ERK和MMP-9蛋白的表达从而加速腹主动脉瘤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男性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提高对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2022年6月收治的1例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71岁男性,气喘、干咳1个月。影像学检查示肝右叶占位,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示肿瘤由梭形细胞、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示CD21、CD35、EMA、fascin阳性,CD3、SMA、desmin阴性,结合相关检查诊断为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予贝伐珠单抗胸腔灌注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出院1个月因疾病进展死亡。结论:原发性肝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晚期患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七氟烷对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时心肌细胞Ca 2+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七氟烷对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时心肌细胞Ca 2+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8~10周龄,体质量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对照组(CM组)、七氟烷组(CS组)、野百合碱组(M组)和七氟烷+野百合碱组(S组)。M组和S组大鼠腹腔注射野百合碱60 mg/kg,CM组大鼠腹腔注射野百合碱溶解剂。注射野百合碱后第1天时S组和CS组大鼠吸入2.5%七氟烷1 h,每周2次,每次间隔3 d。野百合碱注射后6周应用小动物经胸超声心动图法测定肺动脉加速时间和肺动脉射血时间。在3%七氟烷麻醉下暴露小鼠胸腔,灌注心脏,留取肺动脉分支血管和右心室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和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右心室心肌细胞Ca 2+转运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CM组相比,M组大鼠肺动脉加速时间和肺动脉射血时间比值减小,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增加,1型钠钙交换体和三磷酸肌醇受体表达上调,L-型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兰尼碱受体、肌浆网钙泵2α和亲联蛋白-2表达下调( P<0.01);与M组相比,S组大鼠肺动脉加速时间和肺动脉射血时间比值升高,右心室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减小,肺小动脉管壁厚度减少,1型钠钙交换体和三磷酸肌醇受体表达下调,L-型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C亚基、兰尼碱受体、肌浆网钙泵2α和亲联蛋白-2表达上调( P<0.01)。 结论:七氟烷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重构的机制与调节心肌细胞Ca 2+转运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联合钆延迟增强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1 mapping联合钆延迟强化(LGE)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因不明原因急性心力衰竭(心衰)而经超声检查考虑为DCM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纳入同一时间段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的18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ngenia 3.0T检查所有受检者心脏,平扫检查项目包括T2加权成像(T2WI)、电影序列、增强前的native T1 mapping;增强检查项目包括延迟增强及增强后post T1 mapping、首过灌注。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首过灌注剂量为0.1 mL/kg,以相同速度追加生理盐水20 mL,延迟7 min开始进行延迟增强序列扫描,包括4层2腔心位和4腔心位。观察LGE联合T1 mapping的CMRI结果,包括心功能指数〔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瓣膜反流〕、心脏形态学指标〔左心室质量(LVM)〕、组织学特点(T2图像心肌信号、有无灌注缺损及其位置和范围、有无延迟增强及其位置、形态和范围、增强前后T1值)、细胞外容积(ECV)及伴随征象(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增强前T1 mapping的T1值对DCM的诊断价值;同时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DCM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心率(HR)、血细胞比容(HCT)、肌酐(Cr)、高血压和心脏病家族史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M组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和心功能Ⅲ级、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DCM组LVEDV(mL/m 2:234.9±35.9比121.8±27.6)、LVESV(mL/m 2:189.7±42.8比54.8±17.0)、LVM(g:197.6±56.3比110.5±22.9)、增强前T1值(ms:1 332.1±35.9比1 272.0±41.0)、ECV 〔(45.7±4.9)%比(28.0±2.1)%〕水平均明显升高;LVEF(0.191±0.107比0.554±0.103)、增强后T1值(ms:453.9±72.7比493.5±43.9)均明显降低(均 P<0.05)。DCM组瓣膜反流、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患者比例分别为25.0%、18.8%、25.0%。ROC曲线分析显示,T1 mapping增强前T1值的截断值为1 220.22 ms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 P=0.01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8.9%,说明固有心肌T1值对诊断DCM有一定参考价值。32例DCM患者中有22例(68.8%)出现LGE,位置为室间隔、下壁壁间或心外膜下,范围为局部或弥漫多发,室间隔和下壁均受累的有9例(28.1%);平均随访16个月,其中3.1%出现心搏骤停。 结论:一站式CMRI检查可以提高DCM的诊断效力,T1 mapping联合LGE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诊断和随访患者治疗很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PiCCO的目标导向容量管理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以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导向的容量管理策略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3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研究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PiCCO模块连接,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CVP、心脏指数(CI)、ITBVI、EVLWI,准确评估患者容量状况,以CI 3.0~5.0 L/(min·m 2),ITBVI 800~1 000 ml/m 2,EVLWI 3.0~7.0 ml/kg为参考值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术中根据CI、ITBVI、EVLWI动态变化调整补液,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AP)、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乳酸、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术后30 d病死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组织灌注改善,尿量明显增加( P<0.0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 P<0.05),血乳酸浓度明显降低( P<0.05),急性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比15.0%、5.0%比10.0%)( 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5.0%比15.0%)( P<0.05)。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以CI、ITBVI、EVLWI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有效优化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保证微循环灌注,维持机体氧供需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降低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诊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恶性胸腔积液几乎可发生于所有恶性肿瘤,其中肺癌是导致恶性胸腔积液最常见的病因。一旦出现恶性胸腔积液表明肿瘤已发生远处播散或已进展至晚期,患者预期寿命将明显缩短。大量的胸腔积液会限制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机体血氧灌注水平,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部分患者经过全身治疗后在肺部原发肿瘤已获得缓解的前提下,其恶性胸腔积液仍得不到理想控制,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应当在规范化治疗肺癌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或控制恶性胸腔积液。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又有了新的进展。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和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现有的研究证据,结合中国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诊疗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共识意见,旨在规范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以期为医师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猪尾巴导管胸腔内灌注红霉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猪尾巴腹腔引流导管胸腔内灌注红霉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5例患者资料,均为老年男性,多次或首次出现自发性气胸,并通过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猪尾巴腹腔引流导管联合红霉素胸腔内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通过常规胸腔闭式引流管胸腔内灌注红霉素治疗,观察组23例,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通过不同引流管胸腔内灌注红霉素(1次/d)的时间、灌注效果、起效后夹管到拔管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灌注总有效率及拔管出院后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灌注红霉素时间为(3.00±0.32) d、拔管时间为(2.41±0.24) d均较对照组灌注红霉素时间(4.22±0.39) d、拔管时间(3.39±0.37) 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298、2.218, P值分别为0.026、0.032);观察组灌注红霉素后胸痛的发生率为17.4%(4/23),低于对照组灌注红霉素后胸痛的发生率46.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观察组未出现休克和死亡的严重并发症,对照组出现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顺利拔管出院患者分别为22例与23例,灌注无效最终带管出院患者分别为1例与8例,6个月内再次复发气胸分别为8例(含1例带管出院患者)与19例(含8例带管出院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复发率、治愈率分别为95.7%(22/23)与71.9%(23/32)、34.8%(8/23)与59.4%(19/32)、65.2%(15/23)与37.5%(12/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5.086、1.816、4.114, P均<0.05),观察组在疗效及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通过猪尾巴腹腔引流导管胸腔内灌注红霉素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灌注时间短、拔管快、患者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耐受度好,灌注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将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4例,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和对照组(24例,单纯胸腔热灌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卡氏评分和安全性。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有效率为87.5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27);治疗后两组卡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 P=0.015);对照组58.33%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观察组33.33%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 P<0.05);对照组54.17%的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观察组25.00%患者出现骨髓抑制( P<0.001);对照组25%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观察组未出现明显肾功能异常( P<0.05);对照组发热率33.33%,观察组发热率12.50%( P>0.05);对照组41.67%患者出现胸痛,观察组12.5%患者出现胸痛( P<0.05);对照组58.33%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观察组29.17%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P<0.05);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心电图异常。 结论:自拟逐水方外敷联合胸腔热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iCCO)监测技术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2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采用的监测方法,将患者分为PiCCO监测组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43±13)岁]与常规监测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39±9)岁]。患者入院后均按照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进行补液,常规监测组通过监测患者尿量、血压等指标进行液体复苏;PiCCO监测组患者行PiCCO监测,在常规监测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综合患者情况及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追求参数达到正常水平)指导液体复苏。统计2组患者伤后第1、2个24 h的胶体系数与电解质系数[同时将伤后第1个24 h胶体系数、电解质系数与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值0.75 mL·kg -1·%体表总面积(TBSA) -1比较]、总补液系数、尿量,入院时及入院后24、48 h乳酸、碱剩余水平及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病死比例;统计PiCCO监测组患者伤后24、48、72 h心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水平以及这些指标异常的病例数。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独立样本或单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 结果:PiCCO监测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的胶体系数为(0.69±0.15)mL·kg -1·%TBSA -1,明显少于常规监测组的(0.85±0.16)mL·kg -1·%TBSA -1( t=-2.612, P<0.05);与第三军医大学休克期补液公式值比较,仅常规监测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胶体系数明显增多( t=2.847, P<0.05)。2组患者伤后第2个24 h胶体系数及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总补液系数、尿量相近( t=0.579,-0.011、0.417,-1.321、-0.137,0.031、1.348, P>0.05)。2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48 h乳酸水平、碱剩余水平、氧合指数及入院后24 h氧合指数相近( t=-1.837、0.620、0.292,-1.792、1.912、-0.167,1.695, P>0.05)。PiCCO监测组患者入院后24 h乳酸及碱剩余水平分别为(4.8±1.4)、(1.2±5.5)mmol/L,明显优于常规监测组的(7.0±1.5)、(-2.8±3.0)mmol/L( t=-3.904、2.562, P<0.05或 P<0.01)。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相近( t=-0.699、-0.697, P>0.05),病死比例相近( P>0.05)。PiCCO监测组患者GEDVI和ITBVI在伤后24、48 h低于正常值低值,在伤后72 h处于正常值范围;心脏指数逐渐升高,于伤后48 h恢复正常;SVRI在伤后24 h显著升高后逐渐下降至正常;EVLWI均数在伤后各时间点均<10 mL/kg。伤后24 h,PiCCO监测组≥8/15的患者大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之后异常比例有所下降。 结论:在常规监测指标的基础上,采用PiCCO监测技术结合患者综合情况,不以血流动力学参数正常为目标指导严重烧伤患者液体复苏,可减少胶体的使用量,更好地改善组织灌注,复苏效果优于常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