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中胺类化合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胺类化合物是大气中重要的含氮化合物,大多数有机胺类均具有挥发性和较强的毒性,在工作场所中可经呼吸道、皮肤接触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损害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随着胺类化合物的广泛应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接触到低剂量的胺类化合物,为了更好地评估其对人造成的危害,我们对胺的限值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为探讨和建立良好的胺类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神经酰胺的霜剂对腿部干燥皮肤角质层脂质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经酰胺是一类鞘脂化合物,由鞘氨醇类碱基与脂肪酸通过酰胺键结合形成,包括9大类游离型神经酰胺(神经酰胺1-9)和2大类蛋白结合型神经酰胺(神经酰胺A、B),后者通过共价结合方式连接至角质层套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肾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氧环境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肾脏代谢物的影响,了解病理性视网膜血管新生和肾损伤之间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健康SPF级C57/B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OIR组与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小鼠自出生后标准饲养至第7天(P7),OIR组小鼠和母鼠置于(75±2)%的高氧箱中饲养至P12,然后正常饲养;正常对照组一直在正常环境下饲养。各组小鼠在饲养P17时采用二氧化碳安乐死,取视网膜组织铺片并行血管异凝集素(IB4)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中央无灌注区及病理性新生血管情况;另取小鼠肾组织进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取其对应小鼠的全血进行抗凝处理,通过离心沉淀,获得不含细胞成分的血浆,对血浆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使用代谢组学数据处理软件Progenesis QI v2.3对质谱信息进行解析,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来区分各组间代谢轮廓的总体差异,比较2个组间代谢物的倍数变化。以变量权重值>1且 P<0.05为条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基于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视网膜铺片IB4染色结果显示,P17时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均匀;OIR组小鼠视网膜周边血管迂曲、紊乱,中央可见大面积无灌注区域形成,在视网膜无灌注区和血管区交界处形成大量新生血管簇,呈强荧光染色。OIR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相对面积为(25.16±3.50)%,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的(0.6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07, P<0.001)。OPLS-DA模型参数R2X cum、解释率R2Y cum、和预测率Q2 cum分别为0.578、0.978和0.857,表明OPLS-DA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共筛选鉴定到26个主要的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表达17个,下调表达9个,包括甘油磷脂类化合物[PC 20∶4(5Z,8Z,11Z,14Z)/0∶0、PC 22∶6(4Z,7Z,10Z,13Z,16Z,19Z)/0∶0、PC 14∶1(9Z)/20∶2(11Z,14Z)、PE P-18∶0/20∶4(6E,8Z,11Z,14Z)(5OH[S])]、氨基酸类代谢物(精氨酸、鸟氨酸、哌可酸和羟基赖氨酸)、嘌呤类(鸟嘌呤、次黄嘌呤、羟嘌醇)和脂肪酸类(15-棕榈酸甲酯、2,6,8,12-Tetramethyl-2,4-tridecadien-1-ol)等。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ABC转运蛋白(L-精氨酸、牛磺酸、肌醇、腺苷、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L-谷氨酰胺)、氨酰-tRNA生物合成(L-异亮氨酸、L-脯氨酸、L-精氨酸、L-组氨酸、L-谷氨酰胺)、精氨酸生物合成(L-精氨酸、L-鸟氨酸、L-谷氨酰胺)等代谢通路。血浆的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差异的氨基酸类代谢产物主要富集于氨酰-tRNA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以及ABC转运蛋白等代谢通路。 结论:OIR小鼠的ABC转运蛋白、氨酰-tRNA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可能参与了肾损伤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龋病和牙周病患者唾液菌群和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明确龋病和牙周炎来源的唾液菌群在物种组成、功能及代谢产物上的特点,为寻找可用于临床判断龋病和牙周炎发生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3至6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科的10例高龋[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eeth,DMFT)≥6]患者[高龋(high caries,HC)组],牙周科的10例Ⅱ期A级~Ⅲ期C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periodontitis group,PG)组]和10名口腔健康个体[健康对照(healthy individuals,HH)组]的唾液样本。采集受试者的人口学基线、口腔内龋、牙周健康情况等信息,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样本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各组样本的微生物物种分类学组成、功能基因及代谢产物的信息。各组受试人群的口腔基本情况及唾液样本采集均由同一名牙体牙髓病科主治医师完成。结果:各组受试人群在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C组DMFT(9.0±1.7)显著高于HH组和PG组(均为0)( F=243.00, P<0.001)。菌群分析显示,各组唾液菌群物种分类学组成在门水平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在属水平,则主要由链球菌属、奈瑟菌属、罗氏菌属、普雷沃菌属等成员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与HH组相比,HC组和PG组在属、种水平的物种分类学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属水平,HC组和PG组相对丰度改变最显著的均为普雷沃菌属。而在种水平,HC组改变最显著的为苍白普雷沃菌;PG组改变最显著的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代谢产物分析显示,HC组共检出133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 P=0.001)。在PG组中,共检测出102种与HH组差异表达的代谢产物,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N1-乙酰精胺( P=0.002)。HC组与PG组相比,代谢产物上差异最显著的代谢产物为D-氨基葡萄糖6-磷酸( P=0.006)。菌群代谢功能分析显示,HC组菌群糖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最高,其次为HH组,PG组的糖代谢相关功能基因最低。此外,与HH组相比,PG组内ABC转运体和磷酸转移酶系统等涉及糖转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显著降低( P<0.05),在HC组中则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唾液菌群在龋病、牙周炎及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异质性,且菌群的糖代谢能力改变与龋病和牙周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苍白普雷沃菌及3-羟基-1,5-二苯基戊烷-1-酮可能作为龋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及N1-乙酰精胺可能作为牙周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质组学在痤疮皮脂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皮脂含量增加是痤疮发生的前提,皮脂成分改变促进痤疮炎症反应。皮脂稳态失衡是痤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皮脂成分复杂、结构多样,使用单一的实验方法很难对皮脂中的所有脂质化合物进行分析。脂质组学可对数百种不同性质和生物活性的脂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深入了解皮脂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能。本文综述目前脂质组学在痤疮皮脂分析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及其肝转移相关差异表达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原发灶与相应瘤旁组织及肝转移灶中的蛋白表达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9例GI-NENs伴肝脏转移患者的原发灶、肝转移灶组织及相应瘤旁组织,采用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技术检测其蛋白表达,以 P<0.05且|log 2FC|>0.5(FC为差异倍数)作为判定标准,明确原发灶与相应瘤旁组织、原发灶与肝转移灶、不同分化程度原发灶、不同分化程度肝转移灶的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火山图分析、聚类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相对于瘤旁组织,胃NENs原发灶中有85种蛋白表达下调,42种蛋白表达上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三磷酸鸟苷酶活性调控和脱氧核糖核苷单磷酸盐分解代谢相关的生物过程、糖胺聚糖生物合成-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和泛酸盐与CoA生物合成信号通路。肠NENs原发灶中有114种蛋白表达下调,155种蛋白表达上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谷胱甘肽代谢和硫化合物代谢相关的生物过程、收集导管酸分泌和牛磺酸、次牛磺酸代谢信号通路。相对于神经内分泌癌(NECs)原发灶,G1~2分化原发灶中有168种蛋白表达下调,278种蛋白上调,差异表达蛋白显著富集在DNA代谢和DNA复制的生物学过程,以及复制和错配修复等通路。相对于NECs转移灶,G1~2分化转移灶中有95种蛋白表达下调,97种蛋白表达上调,差异表达蛋白显著富集到转录共激活子的活性和催化活性功能、碱基切除修复和蛋白外排通路。相对于G1分化的原发灶,G1分化的转移灶中有530种蛋白表达下调,211种蛋白表达上调。相对于G2分化的原发灶,G2分化的转移灶中有53种蛋白表达下调,96种蛋白表达上调。相对于NECs原发灶,NECs转移灶中有109种蛋白表达下调,92种蛋白表达上调。G1和G2分化的GI-NENs原发灶与转移灶差异表达蛋白富集的信号通路中有多条相似,而GI-NECs原发灶与转移灶差异表达蛋白富集的信号通路中只有1条与GI-NENs原发灶与转移灶差异表达蛋白富集的信号通路相同,即药物代谢信号通路。G1分化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差异表达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20.26%)、线粒体(18.67%)和细胞核(15.48%)。G2分化的原发灶与转移灶差异表达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质(20.24%)、细胞核(18.25%)和细胞膜(15.08%)。NECs原发灶与转移灶差异表达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23.78%)、细胞质(22.7%)和细胞膜(11.35%)。结论:不同部位和分化程度的GI-NENs原发灶、瘤旁组织及转移灶中蛋白表达差异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红花在蒙药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红花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Carthamu stinctorius L.)的干燥花.作为传统的民族药材,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本研究旨在为红花的现代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其新药开发和质量评价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红花""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生物活性""临床应用""质量标准"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数据库进行相关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90余篇.红花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生物碱、醌氏查耳酮类、炔类、亚精胺类成分和一些其他类别的化合物;具有抗氧、抗纤维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凝血等药理作用.在蒙医临床中,红花主要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热病、妇科病、肝病、清热解毒等.结论:当前对于红花的化学成分研究已相对全面,而其药理研究则主要围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方面进行.在蒙医临床治疗中,红花通常与清热解毒类药物联合使用,但目前尚未出现关于其毒副作用的明确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体内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致幻作用的化合物,通过影响单胺能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滥用该类物质后,会产生刺激和致幻作用并伴头痛、头晕、焦虑、失眠、呕吐、胸痛、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损害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和公共安全.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药理毒理及分析方法的研究成为法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已有的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体内过程、样品处理以及分析方法,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卷柏中肽类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摘 要:研究地卷柏Selaginella prostrata全草中的肽类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基于茚三酮试剂显色的薄层原位化学反应导向分离方法,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从地卷柏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肽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pulvpeptin A(1)、nocardiotide A(2)、dianthin C(3)、longicalycinin A(4)、橙黄胡椒酰胺(5)、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6)、环-(L-酪氨酸-L-脯氨酸)(7)、环-(L-羟脯氨酸-L-亮氨酸)(8)、环-(L-亮氨酸-L-异亮氨酸)(9)、环-(L-脯氨酸-L-苯丙氨酸)(10)、环-(L-缬氨酸-L-脯氨酸)(11)、环-(L-脯氨酸-L-亮氨酸)(12)、环-(L-脯氨酸-L-异亮氨酸)(13)、环-(L-缬氨酸-L-苯丙氨酸)(14)、环-(L-缬氨酸-L-缬氨酸)(1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地卷柏中分离获得,化合物2~4、7~15为首次从卷柏属植物中分离获得.通过建立H2O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法评价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神经保护活性.结果显示在50 μmol/L浓度下,化合物5、6和8显示出较好的神经保护活性.本研究为地卷柏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干预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围绝经期抑郁症(perimenopausal depressive disorder,PDD)是一种围绝经期女性高发的情绪障碍类疾病,严重威胁患病女性的生理、心理健康.PDD的发病机制与激素水平波动、单胺类神经递质减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HPA)失调、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ovarian axis,HPO)失衡、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 A)系统失调等相关.其中,HPO失衡似乎更与PDD特殊的性别、发病时期关系密切,故也成了研究的热点.抑郁症一直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特别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治疗对于PDD的防治研究也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成果.通过对近5年的文献整理,围绕HPO轴在PDD中的作用,中医药调节HPO轴干预PDD的理论基础,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化合物通过调节HPO轴治疗PDD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性叙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