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茯苓四逆汤对脓毒性心肌病(SIC)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2022 年 12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 60 例S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3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茯苓四逆汤(组成:茯苓 30 g,干姜 12 g,人参 10 g,制附子 12 g,炙甘草 15g),每剂煎煮成 200 mL,每日 1 剂,分 3 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 8d.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和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观察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降钙素原(PCT)、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血乳酸(La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E/A比值及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d):4.47±2.16 比 6.32±3.23,ICU停留时间(d):9.18±3.32 比 12.25±4.39,总住院时间(d):13.58±5.14 比 17.13±6.65,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 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6/30)比 43.33%(13/30),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且以治疗 8d两组对比最为显著[APACHE Ⅱ评分(分):13.71±3.37 比 16.21±3.82,SOFA评分(分):3.24±0.85 比 4.13±1.56,均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以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分:治疗 3d为 26.25±6.64 比 29.43±6.83,治疗 5d为 21.42±4.22 比 24.81±4.65,治疗 8d为 14.43±3.45比 17.58±4.56,均P<0.05);两组治疗后PCT、Lac、H-FABP均较治疗前下降,而PaO2/FiO2 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尤以治疗 8d对比最明显[PCT(μg/L):2.47±1.18 比 3.54±1.51,Lac(mmol/L):1.86±0.41 比 2.33±0.64,H-FABP(μg/L):4.67±1.22 比 6.34±1.55,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297.63±53.92 比 265.44±48.38,均P<0.05].两组治疗后cTnI、NT-proBNP、LVESD、LVEDD先升高后降低,LVEF、E/A比值、TAPSE先下降后升高,于治疗 8d达到谷值或峰值,且治疗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nI(μg/L):0.15±0.06 比 0.24±0.13,NT-proBNP(ng/L):825.43±164.73 比 1234.40±243.37,LVESD(mm):48.36±4.46 比 52.64±5.15,LVEDD(mm):38.39±3.22 比 41.87±2.65,LVEF:0.55±0.08比 0.50±0.07,E/A比值:1.23±0.12 比 1.12±0.08,TAPSE(mm):22.45±2.23 比 20.55±2.66,均P<0.05].结论 茯苓四逆汤能改善SIC患者中医证候,提高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RBP4联合尿L-FABP在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联合尿液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由本院确诊收治的90例T2DM患者分为T2DM组(无早期肾损伤,46例)及T2DM合并肾损伤组(合并早期肾损伤,44例),另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者的血清RBP4、尿L-FABP水平,并检测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脂蛋白(a)[Lp(a)]等肾功能指标水平,分析RBP4、L-FABP与各肾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另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BP4、L-FABP对T2DM合并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T2DM合并肾损伤组患者的血清Scr、BUN、Cys-C、Lp(a)水平均显著高于T2DM组及对照组(均 P<0.05),且T2DM组的上述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T2DM合并肾损伤组患者的血清RBP4、尿L-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T2DM组及对照组(均 P<0.05),且T2DM组的血清RBP4、尿L-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T2DM合并肾损伤组患者的血清RBP4、尿L-FABP均与Scr、BUN、Cys-C、Lp(a)水平呈正相关(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RBP4、尿L-FABP诊断T2DM合并早期肾损伤的截断值分别为59.34 ng/mL、6.12 μg·[(g·Cr)] -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0.753,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最优,AUC为0.874。 结论:T2DM合并早期肾损伤患者的血清RBP4、尿L-FABP水平显著上升,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T2DM合并早期肾损伤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萝卜硫素对猪复苏后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萝卜硫素(sulforaphane, SFN)减轻猪复苏后肠黏膜损伤的保护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在浙江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24头国产健康雄性大白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组、SFN组,其中Sham组6头、另两组各9头。CPR组和SFN组选择10 min心脏骤停与6 min CPR的造模参数建立猪CPR模型。SFN组在复苏后5 min时,经股静脉泵入SFN 2 mg/kg、共计10 min。在复苏后1 h、2 h、4 h和24 h时,采集静脉血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FABP)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的血清水平。然后,各组选择6头猪实施安乐死,获取回肠末端组织标本,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生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ELISA法检测过氧化物4-羟基壬烯醛(4-hydroxy-2-nonenal, 4-HNE)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荧光强度,Western blot法检测黏连蛋白-1(zonula occluden-1, ZO-1)、闭合蛋白(occludin)、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 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表达水平。三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事后检验。结果:复苏后观察期间,CPR组和SFN组肠黏膜损伤标志物IFABP和DAO的血清水平均高于Sham组(均 P<0.05)。然而,SFN组IFABP在复苏后2 h、4 h和24 h时、DAO在复苏后1 h、2 h、4 h和24 h时均低于CPR组(均 P<0.05)。复苏后24 h时,CPR组和SFN组细胞凋亡指数高于Sham组,SOD和CAT活性、GSH含量均降低,MDA和4-HNE含量、ROS产物均升高,ZO-1和occludin表达下调、Nrf2和HO-1表达上调(均 P<0.05)。但是,SFN组细胞凋亡指数低于CPR组,SOD和CAT活性、GSH含量均升高,MDA和4-HNE含量、ROS产物均降低,ZO-1、occludin、Nrf2和HO-1表达均上调(均 P<0.05)。 结论:SFN具有积极减轻猪复苏后肠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HO-1通路后抑制组织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氟化物对成釉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取小鼠成釉细胞株(LS8细胞),根据氟化钠(NaF)终浓度分为对照组(0.0 mmol/L NaF)和染氟组(1.6 mmol/L NaF)。对两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DEGs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筛选关键模块和关键基因。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通过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染氟组与对照组比较,共有709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223个,下调基因486个。DEGs的GO分析主要涉及受体配体活性、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分子功能,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受体复合物、膜筏等细胞组分,外部封装结构组织、细胞外结构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等生物学过程。全基因集的GSEA发现,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处于激活状态,脂肪酸降解、丙酮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处于抑制状态。构建PPI网络后,得到3个关键模块和4个关键基因[Ⅰ型胶原α1(Col1a1)、Ⅰ型胶原α2(Col1a2)、Ⅴ型胶原α1(Col5a1)和纤维蛋白原-1(Fbn1)]。与对照组比较,染氟组LS8细胞Col1a1、Col1a2、Col5a1、Fbn1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 P均< 0.05),与GEO数据库中基因表达变化趋势一致。 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得到的关键基因Col1a1、Col1a2、Col5a1、Fbn1及IL-17、NF-κB信号通路可能与氟化物对成釉细胞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与大骨节病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与大骨节病(KBD)之间的关系,寻找KBD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基因表达谱芯片对T-2毒素(0.01 μg/ml)、DON(1.0 μg/ml)诱导正常人软骨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KBD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异同;并对各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比较分析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后KBD易感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结果显示,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与正常对照细胞比较分别有882(上调基因349个、下调基因533个)和2 118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1 124个、下调基因994个);与KBD软骨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比较,表达趋势一致的基因包括B细胞易位基因1(BTG1)、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5(RGS5)、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和衰老关键蛋白1(FBLN1),相同的KEGG通路包括p53、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T-2毒素、DON诱导人软骨细胞均可引起KBD易感基因生长分化因子5(GDF5)表达上调、Ⅸ型胶原A1(COL9A1)表达下调。结论:BTG1、RGS5、FABP4、FBLN1、GDF5及COL9A1基因在KB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KBD病因机制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s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E-FABP)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OSAHS患者6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数值将实验组分为轻度组(5次/h ≤AHI<15次/h)和中重度组(AHI≥15次/h)。测量两组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 2)、血清A-FABP及E-FABP等相关数值,测量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AHI、血清A-FABP及E-FABP数值。 结果:①A-FABP与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脂(TG)、AHI、E-FABP呈正相关( P均<0.05),与LSaO 2呈负相关( P<0.05);②E-FABP与年龄、总胆固醇(TC)呈正相关( P均<0.05);③轻度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FABP、E-FABP、AHI均降低( P均<0.05);④中重度组治疗后较治疗前A-FABP、AHI均降低( P均<0.05)。 结论:OSAHS患者血清A-FABP水平高于健康人群对照组,并且OSAHS病情越重,血清A-FABP水平越高;OSAHS患者AHI、血清A-FABP水平在通过有效治疗后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VPS26基因通过Wnt/β-联蛋白通路促进高脂血症大鼠种植体骨结合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VPS26在高脂环境中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成骨、成脂分化作用的机制,探讨VPS26对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和裸鼠异位成骨的影响。方法:普通成骨诱导液(成骨组)和高脂成骨诱导液(高脂组)培养BMSC,高脂组促进或抑制VPS26的表达,检测成骨和成脂相关基因的表达。细胞诱导第7、14天后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油红O染色;成骨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VPS26与β-联蛋白(β-catenin)的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萤火虫荧光值/海肾荧光值(以下简称TOP/FOP)比值。取18只雄性12周龄高脂血症Wista大鼠(体质量为160~200 g),于其双侧股骨干骺端植入种植体,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注射VPS26过表达慢病毒(LV-VPS26组)、阴性对照慢病毒(LV-nc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行显微CT分析和HE、油红O染色评估种植体骨结合和股骨脂滴形成。20只雌性6周龄裸鼠(体质量为30~40 g)均分为5组,每组4只,于背部皮下分别植入不转染和转染了LV-VPS26、LV-nc、shVPS26、shscr慢病毒的成骨组BMSC,取样观察异位成骨。结果:过表达VPS26后高脂组BMSC中ALP的mRNA表达水平(1.56±0.09)显著高于阴性对照(1.01±0.03)( t=10.09, P<0.001),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和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4,FABP4)的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阴性对照( t=6.44, P<0.001; t=10.01, P<0.001)。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过表达VPS26后高脂组BMSC中ALP、Runt相关转录因子2的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增强,PPAR-γ、FABP4则减弱,高脂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P活性在过表达VPS26后更强,脂滴的形成较阴性对照更弱,数量更少。免疫荧光染色、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VPS26与β-catenin存在共定位和相互作用,且TOP/FOP比值显著上升43.10%( t=-3.17, P=0.034)。VPS26过表达后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增强而脂滴数量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VPS26过表达后裸鼠皮下支架周围组织骨量增多。 结论:VPS26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激活BMSC成骨分化且抑制成脂分化,具有促进高脂大鼠种植体骨结合和裸鼠异位成骨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盐酸小檗碱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ham组,6只)、脓毒症模型组(LPS组,14只)、盐酸小檗碱干预组(Ber组,14只)和Notch信号通路抑制组(DAPT组,14只)。DAPT组于制模前2 h腹腔注射5 mg/kg 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采用向大鼠腹腔注射10 mg/kg脂多糖(LPS)的方式复制脓毒症模型;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 mL。Ber组和DAPT组于制模2 h后灌胃50 mg/kg盐酸小檗碱;Sham组和LPS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2 mL。分别于制模0、6、12、24 h观察大鼠体温、体质量、行为学和存活情况。制模24 h后麻醉取腹主动脉血,处死大鼠后取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回肠组织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封闭蛋白1(Claudin1)〕、Notch1及其下游靶信号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制模后24 h,与Sham组比较,LPS组、Ber组和DAPT组大鼠体质量均下降,体温均有所升高,其中LPS组变化最明显,DAPT组次之,Ber组改变最轻;LPS组、Ber组和DAPT组存活率均较Sham组下降〔42.9%(6/14)、57.1%(8/14)、57.1%(8/14)比100%(6/6)〕,故每组取6只用于后续检测。肠道大体观察显示,LPS组大鼠回肠组织水肿及腹腔渗血情况最为严重,Ber组情况明显改善,DAPT组次之。光镜下显示,LPS组大鼠回肠黏膜腺体排列紊乱,杯状细胞明显减少,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Ber组明显改善;DAPT组差于Ber组。电镜下显示,LPS组大鼠回肠微绒毛大量脱落,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结构严重损伤;Ber组情况明显改善,DAPT组差于Ber组。LPS组大鼠血清DAO、iFABP、TNF-α、IL-6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Ber组上述指标较LPS组明显降低〔DAO(μg/L):4.94±0.44比6.53±0.49,iFABP(ng/L):709.67±176.97比1 417.71±431.44,TNF-α(ng/L):74.70±8.15比110.36±3.51,IL-6(ng/L):77.34±9.80比101.65±6.92,均 P<0.01〕,而DAPT组上述指标较Ber组明显升高。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LPS组大鼠回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Notch1及Hes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Sham组降低;Ber组上述指标均较LPS组明显升高〔mRNA表达:Occludin mRNA(2 -ΔΔCt):1.61±0.74比0.30±0.12,Claudin1 mRNA(2 -ΔΔCt):1.97±0.37比0.58±0.14,Notch1 mRNA(2 -ΔΔCt):1.29±0.29比0.36±0.10,Hes1 mRNA(2 -ΔΔCt):1.22±0.39比0.27±0.04;蛋白表达:Occludin/GAPDH:1.17±0.14比0.74±0.04,Claudin1/GAPDH:1.14±0.06比0.58±0.10,Notch1/GAPDH:0.87±0.11比0.56±0.09,Hes1/GAPDH:1.02±0.13比0.62±0.01;均 P<0.05〕,DAPT组上述指标较Ber组降低。 结论:盐酸小檗碱早期使用可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其机制考虑与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及经Notch1信号通路调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进而改善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拉鲁肽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脂肪细胞因子、血糖指标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成都市锦江区春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的DN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二甲双胍组(48例)和联合组(52例)。二甲双胍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联合组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ADPN)、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人网膜素-1(Omentin-1)和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肾功能指标尿蛋白排泄量(UAER)、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预后情况。 结果: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组治疗4、8、12周总有效率均高于二甲双胍组,并且治疗时间越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组别 = 4.61, χ2时点 = 78.57,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FBG、2 h PBG、HbA 1c、FINS、HOMA-IR、ADPN、SFRP5、Omentin-1和尿液UAER、ACR及L-FA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12周血清FBG、2 h PBG、HbA 1c、FINS、HOMA-IR和尿液UAER、ACR及L-FABP水平均低于二甲双胍组[(7.17 ± 1.62) mmol/L比(8.75 ± 2.11) mmol/L、(5.54 ± 1.11) mmol/L比(6.56 ± 1.08) mmol/L、(6.63 ± 0.92)%比(7.95 ± 0.89)%、(7.12 ± 1.17) mU/L比(8.72 ± 1.58) mU/L、3.52 ± 0.88比4.04 ± 0.70、(28.65 ± 3.22) mg/24 h比(65.42 ± 6.85) mg/24 h、(56.24 ± 7.68) μg/mg比(92.68 ± 9.29) μg/mg、(8.62 ± 1.08) μg/(g·Cr)比(14.62 ± 1.85) μg/(g·Cr)]( P<0.05),ADPN、SFRP5、Omentin-1水平均高于二甲双胍组[(14.53 ± 2.43) mg/L比(10.21 ± 2.12) mg/L、(12.81 ± 2.31) μg/L比(8.75 ± 2.18) μg/L、(48.49 ± 5.28) μg/L比(36.57 ± 4.3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治疗后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二甲双胍组[7.69%(4/52)比22.92%(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57, P<0.05)。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有效改善DN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且对脂肪细胞因子分泌调节作用明显,有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6751-3p在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miRNA)-6751-3p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胃癌细胞株(MGC803、BGC823、SGC7901、HS-746T)和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miR-6751-3p的表达水平。将miR-6751-3p表达水平最低的胃癌细胞株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转染miR-NC和miR-6751-3p模拟物。qRT-PCR检测两组细胞miR-6751-3p的表达水平。分别采用CCK-8法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miR-6751-3p过表达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情况。通过Deepbase v2.0和microRNA.org在线网站预测miR-6751-3p的潜在靶基因,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行验证。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6751-3p过表达细胞靶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相比,miR-6751-3p在胃癌细胞株中表达明显下调( P<0.05),表达水平最低的细胞株是MGC803细胞( P<0.01)。与对照组相比,miR-6751-3p过表达可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能力( 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MGC803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65.14±5.65)%和(23.40±6.78)%。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GC803细胞划痕愈合率显著降低( t=4.73, P<0.001)。在线网站预测miR-6751-3p的靶基因可能是脂肪酸结合蛋白5(FABP5),miR-6751-3p可互补结合FABP5信使RNA(mRNA)( P<0.01)。与对照组相比,miR-6751-3p过表达可抑制MGC803细胞中 FABP5基因的表达( t=4.01, P<0.01)。 结论:胃癌细胞株中miR-6751-3p呈低表达,miR-6751-3p过表达可通过下调 FABP5基因能抑制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