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调节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排尿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电针调节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 7(purinergic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7 receptor,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在其中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 从 48 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 12只纳入假手术组,剩余大鼠以T8完全性脊髓横断法建立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将已成模的 27 只大鼠二次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 12只,剩余 3只模型大鼠用于实验候补.电针组于术后第 19天开始干预,连续 10 d,其余两组仅予以捆绑.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先行尿流动力学检测,随后快速分离膀胱组织待检,应用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细胞损伤情况,ELISA检测膀胱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组织中P2X7R、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显著升高(P<0.01),以膀胱体积增大伴尿潴留为主要表现;模型组大鼠膀胱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且病理改变显著,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可见明显肿胀、变形等细胞损伤,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降低(P<0.05),尿潴留症状较轻,膀胱排尿功能改善;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的炎性反应及病理损伤减轻,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明显改善,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减少(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电针可有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排尿功能,缓解尿潴留症状,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其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膀胱组织中P2X7R/NLRP3 信号通路焦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大鼠膀胱c-Kit表达的双向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排尿障碍大鼠尿动力学及膀胱c-Kit的调控作用。方法:将SD雌性大鼠分别制作胸髓和骶髓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于实验第22天将造模成功并进入脊髓损伤后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胸髓损伤组、胸髓损伤电针组、骶髓损伤组、骶髓损伤电针组,每组取10只,并与10只假手术组对照。2个电针组均取关元、三阴交穴位电针刺激,每日15 min,共14 d。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尿动力学检测,采用HE染色观察膀胱形态学改变,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膀胱c-Kit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胸髓损伤组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降低,残余尿量明显增加( P<0.05),骶髓损伤组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增加( P<0.05),且2组膀胱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异常改变。胸髓损伤组大鼠的膀胱c-Kit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5),骶髓损伤组则明显降低( P<0.05)。分别与2个造模组比较,电针干预增加了胸髓损伤大鼠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 P<0.05),电针干预还降低了骶髓损伤大鼠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顺应性( P<0.05),改善了膀胱的组织形态结构;并使胸髓损伤大鼠膀胱c-Kit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骶髓损伤大鼠则明显升高( P<0.05)。 结论:电针对膀胱c-Kit的良性双向调控作用,可能是其改善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尿失禁及尿潴留的效应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河南省百日咳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及感染率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河南省人群百日咳血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百日咳感染率。方法:于2022—2023年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河南省常住人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百日咳毒素IgG(PT-IgG),分析抗体阳性率(≥20 IU/ml)和中位数浓度(MC),以PT-IgG≥40 IU/ml估算百日咳感染率。抗体水平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抗体阳性率、感染率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 810名。PT-IgG总阳性率为12.10%,MC为3.04(0.35,10.36)IU/ml。不同地区、年龄组人群PT-IgG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地区阳性率: χ2=134.06, P<0.001,MC: H=337.74, P<0.001;年龄组阳性率: χ2=45.27, P<0.001,MC: H=134.49, P<0.001)。完成全程免疫后1年内PT-IgG阳性率(25.26%)和MC(8.01 IU/ml)最高;接种不同类型百日咳疫苗人群PT-IgG阳性率和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率: χ2=12.38, P=0.006,MC: H=17.93, P<0.001),其中全程接种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人群的抗体阳性率(35.71%)和MC(8.88 IU/ml)高于接种其他类型疫苗人群。对≥3岁且采样前1年内无百日咳疫苗免疫史人群进行百日咳自然感染率评估,在疫苗接种率维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人群百日咳估算感染率为5 757.22/10万。3岁(1 940.16/10万)和4岁(1 765.68/10万)人群感染率处于全人群的低位,6岁时达到峰值(12 656.71/10万)。随后感染率虽然持续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至40~49岁再次出现峰值(8 740.39/10万)。不同年龄组人群百日咳估算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21, P<0.001)。 结论:河南省人群百日咳PT-IgG整体处于低位水平;百日咳估算感染率远高于报告发病率;建议在6岁时开展百日咳疫苗加强免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皮质激素在八种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现况,为进一步规范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7月8日至28日通过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神经学组和儿童药物专业委员会对全国1 073家医院1 850名儿科医生,针对8种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糖皮质激素应用情况进行电子问卷调研,病种包括细菌性脑膜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幼年型皮肌炎和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并与现行指南或共识进行比较以判断应用是否规范,规范性评价相关因素分析以医院等级、医生从业时间及有无小儿神经专科为自变量,应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收集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 073家医院1 834名(99.1%)儿科医师的有效问卷。糖皮质激素应用规范率依次为幼年型皮肌炎5.8%(51/879)、重症肌无力13.7%(153/1 115)、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8.2%(142/781)、细菌性脑膜炎18.5%(310/1 680)、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23.0%(248/1 079)、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或多发性硬化33.4%(322/964)、吉兰-巴雷综合征43.5%(477/1 096),其中以使用疗程不规范最为常见,规范率36.8%(12.5%~62.2%)。糖皮质激素应用规范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所在医院有儿童神经专科的医生在细菌性脑膜炎( OR=1.83,95% CI 1.39~2.43, P<0.01)、吉兰-巴雷综合征( OR=1.97,95% CI 1.50~2.59, P<0.01)、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 OR=1.85,95% CI 1.38~2.48, P<0.01)、幼年皮肌炎( OR=2.08,95% CI 1.03~4.19, P=0.040)、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 OR=0.302,95% CI 0.20~0.46, P<0.01)的诊治中糖皮质激素应用规范率较所在医院无儿科神经专业的医师更高。 结论:儿科医生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糖皮质激素应用总体规范率不足一半,所在医院有儿童神经专科的医生在多种疾病中的糖皮质激素应用更为规范,需进一步加强指南或共识学习及儿童神经专科医师相关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实质型神经白塞病25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脑实质型神经白塞病(P-NBD)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重点关注其头晕主诉。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0年至2022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并最终确诊为P-NBD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人群年龄中位数为37(17~85)岁,回顾性分析性别、起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血清免疫指标、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因子水平、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治疗和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1)本组男性居多,16例(64.0%),平均发病年龄为4~58(28±14)岁,呈急性或亚急性病程。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头晕(32.0%)主诉不少见。(2)80.0%(20/25)患者血清免疫指标异常,包括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1(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16例患者行腰椎穿刺检查,多数颅内压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升高[中位数分别为44(15~380)×10 6/L和0.73(0.49~2.81)g/L ]。5例行脑脊液细胞因子检查,4例结果异常,以IL-6升高为著,其次为IL-1、IL-8。(3)头颅磁共振最常受累部位为脑干和基底节,各有15例(60.0%),其次为白质[12例(48.0%)]和皮质[11例(44.0%)]。9例(36.0%)患者病灶伴强化,6例(24.0%)患者为团块样病灶。3例(12.0%)患者脊髓受累,以胸髓多见。(4)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干预治疗,随访结局普遍良好。 结论:P-NBD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且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头晕症状并不少见,且易被忽视。早期充分的免疫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儿冠状椎体裂的影像学表现及转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冠状椎体裂的影像学表现,评价MRI及超声对胎儿冠状椎体裂诊断的效能,分析胎儿冠状椎体裂的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产前超声疑诊椎体畸形且行MR检查诊断为冠状椎体裂胎儿40例,排除5例引产和14例失访胎儿,最终纳入21例产后行MRI复查的胎儿,孕周为25~34(29.1±2.6)周,男19例、女2例。胎儿脊柱MRI序列包括磁敏感加权成像(SWI)、T 2-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分析胎儿冠状椎体裂的MRI征象和转归,对SWI、T 2-True-FISP和超声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评分的差异。计算SWI、T 2-True-FISP和超声对胎儿冠状椎体裂的诊断准确度,三者间比较采用Cochran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修正McNemar检验。 结果:冠状椎体裂单发10例、多发11例,单纯累及腰椎16例、单纯累及胸椎2例、同时累及胸腰椎3例。矢状面SWI均可见椎体上纵行条状或点片状高信号,横断面见横行裂隙样高信号,将椎体分为前后两部分,19例前方体积大于后方。SWI、T 2-True-FISP及超声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3,4)、2(2,2)、2(2,2)分,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4, P<0.001),两两间比较SWI的图像质量优于T 2-True-FISP序列和超声( Z=-4.04, P<0.001; Z=-4.11, P<0.001),T 2-True-FISP序列和超声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8, P=0.388)。SWI、T 2-True-FISP及超声诊断冠状椎体裂的准确度分别为100%(21/21)、66.7%(14/21)、47.6%(10/21),SWI的诊断准确度优于T 2-True-FISP和超声(χ2=5.14, P=0.008;χ2=9.09, P<0.001),T 2-True-FISP和超声诊断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 P=0.194)。21例胎儿出生后MRI随访显示冠状椎体裂均消失,其中1例伴脊髓空洞症,1例伴脂性终丝。 结论:MRI尤其SWI序列对胎儿冠状椎体裂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胎儿冠状椎体裂生后均消失,从影像学角度佐证其为正常的生理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认知功能与颅内病灶及抑郁焦虑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其颅内病灶及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NMOSD患者31例,男7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13)岁,平均受教育程度12(9,12)年;健康对照组30名,男11名、女19名,平均年龄(47±9)岁,平均受教育程度12(9,15)年。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采用国内外均认可的评估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及焦虑、抑郁评估,对其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 t检验或Wilcoxon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earson检验或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NMOSD患者认知与其颅内病灶及抑郁、焦虑的相关性。 结果:NMOSD患者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Z=-3.10, P=0.002)、Rey-听觉词语学习测试中国版-测试7(CRAVLT-N7)( Z=-5.12, P<0.001)、CRAVLT-N8( t=-4.40, P<0.001)、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测验-复制测试(ROCF-C)( Z=-2.72, P<0.01)、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测验-延迟回忆测试(ROCF-R)( t=-3.10, P<0.01)、听觉连续加法测试-2s版(PASAT-2)( Z=-3.14, P<0.01)、听觉连续加法测试-3s版(PASAT-3)( Z=-2.71, P<0.01)、Stroop色-词测试-A组(CWT-A)( Z=-3.10, P<0.01)量表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额叶病灶与其PASAT-2( r=-0.448, P=0.012)评估得分负相关,颞叶病灶与CRAVLT-N9( r=-0.564, P=0.001)负相关,顶叶病灶与MoCA( r=-0.374, P=0.038)、PASAT-3( r=-0.426, P=0.017)、PASAT-2( r=-0.459, P=0.009)负相关;MoCA( r=-0.392, P=0.029)、CRAVLT-N6( r=-0.396, P=0.028)、CRAVLT-N7( r=-0.415, P=0.020)、CRAVLT-N8( r=-0.406, P=0.023)、节奏听觉加法测试PASAT-3( r=-0.537, P=0.002)、PASAT-2( r=-0.495, P=0.005)量表得分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得分负相关,PASAT-3( r=-0.499, P=0.004)、PASAT-2( r=-0.452, P=0.011)得分与汉密顿焦虑量表得分负相关。 结论:NMOSD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表现在多个认知领域,其认知功能受颅内病灶的分布及抑郁、焦虑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江苏省社区脊髓损伤人群就业情况横断面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从个人相关因素、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了解江苏省内居住于社区的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就业情况,从而确定影响其伤后就业的因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脊髓损伤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的潜在方法。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基于国际脊髓损伤(InSCI)社区调查—中国江苏项目,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框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社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总体健康和幸福感评价等方面。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就业相关基本情况,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区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2018年1月至12月,共收集问卷726份,其中541份通过电话访谈、152份通过网络链接以及33份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完成。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在家/外出时是否有人照顾( OR=0.405)、损伤时年龄( OR=0.949)、个人因素( OR=1.068)、活动和参与( OR=1.034)以及环境因素( OR=1.043)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从事带薪职业的主要因素( P<0.05)。 结论:居住在社区的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率较低(22.80%),活动受限和环境障碍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全面的康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足够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患者重回工作岗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针激活AKT/GSK-3β/CREB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电针(EA)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小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与蛋白激酶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48只C57BL/6小鼠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模型组(SCI组)、SCI+EA处理组(EA组)、SCI+EA+AKT抑制剂MK-2206处理组(EA+MK-2206组),每组12只。Sham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其余3组均建立T 8~9脊髓全横断模型。各组于SCI后第7、14天取损伤处脊髓组织,其中SCI后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巢蛋白(Nestin)和Ki-67的表达水平,以评估eNSCs的增殖情况,并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B)法检测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SCI后第14天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Ki-67的表达水平,以评估e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评估损伤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采用WB法检测GAP-43和AKT/GSK-3β/CREB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SCI小鼠的建模成功率为94.7%(36/38)。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SCI组脊髓损伤部位Nestin与Ki-67共标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P<0.05);与SCI组相比,EA组脊髓损伤部位Nestin与Ki-67共标、GAP-43与Ki-67共标阳性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而GFAP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均 P<0.05)。WB结果显示,EA组Nestin、GAP-43蛋白的表达量相较于SCI组均明显升高(均 P<0.05);与Sham组相比,SCI组GSK-3β磷酸化水平减低( P<0.05),而AKT和CREB磷酸化水平与Sham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SCI组相比,EA组AKT、GSK-3β以及CREB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升高(均 P<0.05);EA+MK-2206组的AKT、GSK-3β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均低于EA组(均 P<0.05),而与SCI组相比AKT、GSK-3β和CREB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EA治疗可促进小鼠SCI后eNSCs的增殖和向神经元的分化,且通过促进AKT、GSK-3β、CREB的磷酸化激活AKT/GSK-3β/CREB通路,提示EA治疗SCI的机制可能与AKT/GSK-3β/CREB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脑部T 2WI病灶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脑部T 2WI病灶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鉴别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湖院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诊治的MS和NMOSD患者223例的资料,按照7∶3的比例完全随机分为训练集(156例)和测试集(67例)。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诊治以及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接受诊治的MS和NMOSD患者共74例作为独立的外部验证集。对患者进行脑部横断面MR T 2WI,从T 2WI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进行特征选择,之后构建各种机器学习分类器模型(logistic回归、决策树、AdaBoost、随机森林或支持向量机)鉴别诊断MS与NMOSD。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训练集、测试集、外部验证集中各分类器模型的性能。 结果:基于多中心的T 2WI,共提取了11个与区分MS和NMOSD有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分类器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区分MS与NMOSD的效能最好,其在训练集、测试集和外部验证集中区分MS与NMOSD的AUC值分别为1.000、0.944和0.902,特异度分别为100%、76.9%和86.0%,灵敏度分别为100%、92.1%和79.7%。 结论:基于脑部病灶T 2WI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可以有效地区分MS和NMOS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