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枢经学说"的哲学思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中医"枢经学说"源自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开阖枢"理论,该理论最初用于解释三阴三阳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经引申、衍化、发展、升华后,用来分析、阐释、推演中医现象,指导中医临床.通过探讨"开阖枢"与经络之气、脏腑功能、五官九窍、肢体关节的关系,阐释了枢经学说的关系本体论内涵;通过探讨认识客体的历史客观性、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科学的实践观,阐释了枢经学说之辨证的认识论内涵;并且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愿景和初步构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从"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论夹脊穴治疗功能性腹胀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本研究基于对《黄帝内经》"浊气在上,则生?胀"的分析阐释,认为功能性腹胀病机关键在于生理性浊气不归其位,日久生浊邪,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浊为阴邪,功能性腹胀属阴位疾病,与之相应,背部夹脊穴属阳位,具有借腹气街及任督循环多维联络腹部的功能,为调节腹部诸脏腑经脉气机之枢纽.基于此,笔者提出可从阳治阴,用经络诊察的方式,着重取与腹气街相应的T11~L5夹脊穴区的病证反应点,以散局部有形浊邪;再基于督脉-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三者特殊的位置关系,取夹脊穴通调任督与脏腑之气,整体复升降以还浊气,调阴阳之失衡,解除机体因"浊气在上"而生腹胀的病理状态,以期对针灸临床治疗功能性腹胀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山东儿科名医张銮及其《幼科诗赋》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幼科诗赋》是清代张銮的著述,该书以诗赋论小儿疾病为特色.缕述了张銮生平及其著述,考证出《幼科诗赋》成书于1750年到1764年间,并分析了现存青山堂抄本、积善堂刻本及淄博市图书馆藏清抄本,发现其共同祖本应为已佚的乐善堂写样本.张銮在咽喉治法方面,提出上病下治的诊疗观点,并总结出了灶底抽薪、引龙入海、引火归元三种治疗方法;在急惊风方面,张銮指出小儿急惊风的核心病理机制为热邪,治疗上,当以退热为先;在小儿脉法方面,张銮根据诊病小儿多哭闹的特点,主张以脉力强弱判断小儿的虚实寒热;在危重症方面,张銮以"赋"的形式,探析了小儿危重症候与脏腑之间的关系.最后,从诗赋可人、浅显易诵、津逮后学三个角度论述了该书的传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分消走泄法探讨早泄的辨证论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早泄是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夫妻关系和谐及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早泄有一定优势.分消走泄法是治疗湿热病的常用方法,后世医家在临床中多有发挥,当前对男科疾病也有指导意义.本文认为早泄的病机主要包括脑-心-肾-精室轴紊乱、湿热阻滞精关并迫精外泄2个方面.基于分消走泄法论治早泄,注重从形神同调、脏腑分治及祛除湿热角度着手,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中同时关注机体各脏腑功能和精神的调和,使湿热等病邪分消祛除体外,又贵在佐轻灵药品上达醒脑,宣开郁结,精室安宁,精关得控得养,从而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改善早泄症状,实现身心同治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探析"治中焦如衡"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防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纳差、腹胀等,一定程度影响了儿童生活及生长发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是以脾胃为气机核心枢纽,其余四脏之气随之升降流转,循环无端的人体气机模型."治中焦如衡"为脾胃病治疗法则,旨在通过平衡脾胃升降与其余脏腑之间的关系,使气机周流顺畅,脾胃运化如常.基于上述理论,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可责之脾虚气滞、肝脾不和、肺脾不足、脾肾亏虚及饮食失调,临证以健脾行气、调和肝脾、补益脾肺、补脾益肾及调理饮食为法,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补肾疏肝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PSD)有其独特之处。肾为先天之本,与脑密切联系,肾虚贯穿脑卒中整个病程。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与郁证密切相关。肾虚与肝郁亦会相互影响。临床以补肾疏肝法治疗PSD可取得较好疗效。补肾疏肝法不仅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及脏腑联属,还可协同形神关系。今后PSD的中医药研究发展方向,应是对形神共调、脑脏一体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从少阳病论治癫痫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从少阳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入手,论述少阳病的病理特征与癫痫发病特点的关联性,以及少阳病的病理变化与癫痫病理因素的内在联系,认为少阳病"休作有时"的特征与癫痫"反复发作、时发时止"的发病特点关系密切;手足少阳经络系统与胆和三焦脏腑系统功能失常,可导致痰、火、惊、风、气等病理因素产生,进而上扰清窍,痹阻脑络,蒙蔽心神,致癫痫发病;少阳枢机不利为癫痫发作的病理机制之一。临床从少阳病辨治癫痫效果较好,以柴胡类方为主方加减治疗的思路切实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许家松辨治慢性肾病舌诊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介绍许家松教授运用温病学舌诊理论,结合"辨证论治五步法"辨治慢性肾病的经验.许师从"整体恒动观"的中医学指导思想出发,以温病学辨舌法中三焦脏腑定位、正邪关系等内容为理论基础,以方药中先生"辨证论治五步法"为临床诊疗思路,认为舌象的观察要以整体到局部为顺序,重视舌象在治疗前后的对比,总结舌象动态变化,将舌象作为慢性肾病中医临床上辨证辨病、诊疗效果、判断预后的重要客观证据之一,并重视其在治则治法选择上起到的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学营卫辨证模型的内涵与逻辑管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围绕中医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黄帝内经》寓有多重理论模型,后世医家对此各抒己见,逐渐形成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虽视角不同,探讨的病机内涵各异,但本质上却是针对相同或相似的病理状态做出的规律总结.基于"气一元论",将营卫看作人体的一个整体,试图构建营卫辨证模型,进而揭示营卫理论与气血津液理论、五脏理论、六经理论之间的关系.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均可以营卫理论模型概之,营卫辨证模型能够为中医辨证体系的完善提供范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常占杰教授从五行生克规律探析慢性肝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肝病的病因众多,发病初期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失治误治导致病情逐渐加重,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1].肝病在中医内科中属于"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五行学说始于《尚书》,成于《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易学、哲学的理论基础[2].西汉董仲舒在古代先贤的思想基础上,首次明确了"五行相生之序"之理念,并提出了"五行相生说"[3].五行对应到五脏[4],在次序流注中则为心为肝之子,亦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亦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亦为肾之母;肾为肺之子,亦为肝之母,子母互滋,五脏平衡.生理条件下,母子平和,互滋互长.病理情况下,相生为病分为两种情况:母病及子和子盗母气.五行相克理论学说亦属于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5].生理条件下,五行对应的五脏之间气血津液运行相互克制,相互制约,各司其职,维持着五行及脏腑的稳态.病理条件下,就会出现"过克"和"反克"两种情况."过克"即"相乘",指某一运气化强盛,克伐过度,此时所胜并非该脏腑之气,此为邪气与某脏共同所胜一行,同气相求,乘其所不胜之行脏气,而致病态[6]."反克"即"相侮",指某一方气运过剩,在五行关系中携邪气一同而来制约自己"所不胜"一方而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