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脑降温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老年脊柱外科内固定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的患者1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SBC组患者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 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150 min(T5)、术毕(T6)和出麻醉恢复室(PACU)(T7)时记录患者鼻咽温、肛温,于T6时从患者肘正中静脉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S100β蛋白浓度;手术后第1~3天同时采用3分钟谵妄诊断量表和谵妄评估量表-98修订版量表(DRS-R-98)评估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文化程度比例、高血压病史率、心脏病史率、糖尿病史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率、术中低血压、手术持续时间、输液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经x2/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T6时静脉血BMECs计数、PO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所需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分、PACU寒颤率、术后躁动率、术后发热率比较,经t/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7时肛温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肛温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DRS-R-98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DRS-R-98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性脑降温能安全降低行脊柱外科内固定老年患者术中脑局部温度,维持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降低患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柴胡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血行郁滞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血行郁滞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符合入选标准的8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口服倍他乐克与谷维素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小柴胡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2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分别评价抑郁、焦虑程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和TNF-α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为75.6%(31/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73, P=0.026)。治疗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579、8.941, P值均<0.01),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胸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7.888、8.777、8.836、9.964, P值均<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847、8.453, P值均<0.01)。 结论:小柴胡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可改善心脏神经官能症血行郁滞证患者的症状,降低血清hs-CRP、TNF-α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格列净致糖尿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患者非高血糖性酮症酸中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43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24 h停用达格列净,术前1 d晚8:00禁食和停用口服药物。手术当日行体外循环前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及血糖均正常。术后7 h拔除气管插管。手术次日葡萄糖11.2 mmol/L,阴离子间隙13 mmol/L,恢复术前降糖、降压和调脂药物治疗,恢复正常饮食。术后第3天早晨,患者出现呼吸浅快、纳差、尿多、烦躁等症状,血气分析示pH 7.0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11 mmHg(1 mmHg=0.133 kPa),碱剩余-24.5 mmol/L,实际碳酸氢根3 mmol/L;葡萄糖10.4 mmol/L,钾离子5.3 mmol/L;尿常规示酮体(+++)。经补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和胰岛素治疗,10 h后复查血气分析pH 7.44,PaCO 2 32 mmHg,碱剩余-2.5 mmol/L,实际碳酸氢根21.7 mmol/L,阴离子间隙12 mmol/L;葡萄糖6.7 mmol/L;尿常规示酮体(++)。术后第4天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应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和胰岛素注射液进行血糖管理,因考虑患者酮症酸中毒与达格列净相关,停用该药。术后第15天降血糖方案调整为二甲双胍0.85 g口服、2次/d,阿卡波糖50 mg口服、2次/d,格列美脲2 mg口服、2次/d。此后,患者空腹血糖维持在8.2~10.6 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8.2~13.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3%,未再出现酮症酸中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不同镇静水平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水平状况,探讨早期不同镇静水平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更好的指导护士开展镇静评估和实施镇静策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纵向研究,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行镇静治疗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结果将患者分为深镇静组98例,浅镇静组103例;通过Cox多因素分析,探讨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和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机械通气开始后≤48 h的早期镇静中,RASS为浅镇静的占63.2%(2 143/3 389),深镇静占35.2%(1 194/3 389),镇静不足占1.5%(52/3 38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镇静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患者气管插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 χ2值为4.73~74.31,均 P<0.05);早期镇静过深是气管插管拔管延迟的危险因素( HR=0.499,95% CI 0.276~0.903, P<0.05);性别、镇静水平、有创机械通气时长、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入院方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 χ2值为4.41~26.20,均 P<0.05);镇静水平越深越不利于患者转归( HR=0.568,95% CI 0.335~0.963, P<0.05)。 结论:镇静水平与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和转归相关,不同镇静水平影响患者临床结局。浅镇静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缩短,有利于患者转归。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镇静评估,根据患者的需要选镇静方式。在无禁忌的情况下,尽早实施浅镇静策略。本研究为临床镇静策略的制订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耳穴贴压联合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用于患儿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耳穴贴压联合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用于患儿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的效果。方法:择期门诊镇静下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17例,年龄3~36个月,体重5~2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患儿分别采用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或耳穴贴压联合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方法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2种镇静方法至少间隔1周。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双侧鼻孔经雾化器给予右美托咪定3 μg/kg,每侧鼻孔给予1/2剂量。耳穴贴压联合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将王不留行籽耳贴贴于双侧脑、神门、交感、枕、皮质下、心、肝和脾穴,每个穴位按揉约1 min后,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3 μg/kg,每侧鼻孔给予1/2剂量。检查结束后带耳贴回家,每天按揉3次(睡前30 min必按揉1次),持续3 d。给予右美托咪定30 min内患儿美国密歇根大学镇静评分≥2分且体动评分≥2分为镇静成功。记录镇静起效时间、检查维持时间、等候时间、苏醒时间和镇静成功情况。记录给予右美托咪定后24 h内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低氧血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烦躁不安、过度活跃、动作失衡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恢复时间和夜间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比较,耳穴贴压联合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镇静成功率和夜间睡眠质量改善率升高(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相比,耳穴贴压联合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提高患儿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的镇静成功率,改善镇静后夜间睡眠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镇静中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术后镇静治疗期间,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BIS)指导镇静药物的应用,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手术顺序编号,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先后收入心脏重症监护室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4例,单号为干预组( n=126),双号为对照组( n=138)。对照组采用传统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效果;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IS指导镇静药物的应用。比较两组早拔管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8 h内)拔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和ICU滞留时间;当日撤机但机械通气时间>8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4 h,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吗啡的使用情况及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率。 结果:早拔管患儿,干预组62例,对照组7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拔管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非计划性拔管、吸痰后躁动、拔管后呼吸抑制)发生率低( P<0.05);当日撤机但8 h<机械通气时间<24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8.18±1.95)h]低于对照组[(9.53±1.37)h, P<0.05];机械通气时间>24 h患儿,干预组28例,对照组35例,咪达唑仑平均剂量干预组[(1.82±0.40)μg/(kg·min)]低于对照组[(2.73±0.79)μg/(kg·min), P<0.05],吗啡平均剂量干预组[(8.64±3.03)μg/(kg·h)]低于对照组[(14.32±5.01)μg/(kg·h), P<0.05];机械通气时间>24 h的干预组28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者13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者15例,咪达唑仑使用平均剂量干预组[(1.42±0.51)μg/(kg·min)]低于对照组[(2.25±0.62)μg/(kg·min), P<0.05],吗啡平均剂量干预组[(6.88±2.17)μg/(kg·h)]低于对照组[(11.88±3.56)μg/(kg·h), P<0.05],此类患儿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 χ2=48.303, P<0.05)。 结论:BIS技术可以有效及安全地指导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早拔管并降低早拔管患儿ICU滞留时间,降低当日撤机但机械通气时间>8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有效指导机械通气时间>24 h及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镇静药物的应用,减少镇静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学龄前患儿术前镇静抗焦虑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学龄前患儿术前镇静抗焦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2~6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S1组)、艾司氯胺酮1.0 mg/kg组(S2组)、艾司氯胺酮1.5 mg/kg组(S3组),每组30例。在病房内给予患儿相应剂量的艾司氯胺酮滴鼻,30 min后转运至手术室。用简化版改良耶鲁术前焦虑评分(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Short Form, mYPAS-SF)量表评估患儿在艾司氯胺酮滴鼻前(T 0)、艾司氯胺酮滴鼻后15 min(T 1)、艾司氯胺酮滴鼻后30 min(T 2)的焦虑水平,同时记录患儿心率、MAP、SpO 2。用相应量表(Ramsay镇静评分、分离情绪评分、面罩配合评分)评估患儿与父母分离时的镇静水平、分离情绪满意情况、面罩配合满意情况,并记录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S1组比较,S2组和S3组患儿T 1及T 2时mYPAS-SF降低( P<0.05);与T 0比较,3组患儿T 1、T 2时mYPAS-SF均降低(P<0.05);与T 1比较,3组患儿T 2时mYPAS-SF均升高(P<0.05);3组患儿T 0时mYPAS-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2组与S3组患儿各时点mYPAS-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2组、S3组患儿与父母的分离情绪满意率、面罩配合满意率均高于S1组( P<0.05)。3组患儿的镇静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3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烦躁的发生率高于S1组、S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1.0 mg/kg滴鼻可减轻学龄前患儿术前焦虑,与1.5 mg/kg剂量滴鼻同等有效,但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艾滋病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六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非艾滋病儿童播散性马尔尼菲蓝状菌病(TSM)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及基因分析,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改善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例非艾滋病TSM患儿的临床资料及1例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男女各3例,年龄4月龄~12.5岁,广西人。分别以发热、肛瘘、烦躁、面部焦痂样皮损、气促为首发症状,4例有肝脏及脾脏肿大。全部病例血IgM降低(0.01~1.20 g/L)及C-反应蛋白增高(30.33~>200 mg/L),5例有不同程度真菌葡聚糖及血沉增高、自然杀伤淋巴细胞降低。例6基因测序:2号染色体 STAT1基因1个与家族性念珠菌病7型相关基因变异,同时还检测到不排除致病可能的多个基因变异。6例患儿肺部影像学均存在无特征性异常表现。血培养出马尔尼菲蓝状菌,2例同时骨髓培养及病原体二代测序阳性,仅例3住院期间血培养报告阳性,余5例均签字出院后报告阳性。住院至确诊时间5~14 d,病程24~39 d血培养报告阳性。早期误诊:2例肺结核,余4例分别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化脓性脑膜脑炎、恙虫病、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效果:2例有免疫功能缺陷患儿予抗真菌治疗病情稳定,自动出院后失访;另4例均治疗效果差签字放弃治疗后死亡。 结论:TSM可发生在非艾滋病儿童,临床表现多样,肺部均受累,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及骨髓,病情可迅速加重,危重状态治疗效果差,存在免疫缺陷的TSM患儿病情进展较轻缓且治疗效果较好;病原学培养时间长、阳性率低,需尽早和反复送检,病原体二代测序可提高检测速度及阳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3年至2019年广东省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广东省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 SD)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中国SD的诊治认识。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来自广东省29家登革热定点收治医院的257例SD患者,采集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量化严重器官损伤判定标准的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D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257例SD患者的年龄为(64.1±20.1)岁,60岁及以上占65.4%(168/257);男142例,女115例。152例(59.1%)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115例(44.7%)。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98.4%(253/257)]、乏力[70.0%(180/257)]、咳嗽或咳痰[44.4%(114/257)]、嗜睡或烦躁[39.3%(101/257)]、呕吐[30.4%(78/257)]、腹痛或压痛[20.6%(53/257)]、肝大[2.3%(6/257)]、出血倾向[59.5%(153/257)]、胸腔积液或腹水[43.6%(112/257)]。90.9%(231/254)的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97.1%(234/241)的患者血细胞比容正常或降低。重症表现中出现严重器官损伤最多[61.1%(157/257)],其次为严重出血[37.0%(95/257)]、严重血浆渗漏[30.0%(77/257)];严重器官损伤以肾脏[27.6%(71/257)]、心脏[26.8%(69/257)]损伤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5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4~1.100, P=0.035],合并高血压( OR=5.224,95% CI 1.272~21.462, P=0.022),天冬氨酸转氨酶( OR=1.002, 95% CI 1.001~1.003, P=0.001)、血尿素氮( OR=1.050,95% CI 1.005~1.098, P=0.030)和国际标准化比值( OR=4.604,95% CI 1.601~13.238, P=0.005)水平升高为SD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113例SD患者的急性期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登革病毒-1型占89.4%(101/113),登革病毒-2型占9.7%(11/113),登革病毒-3型占0.9%(1/113)。 结论:广东省SD患者以老年与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多见,肾脏、心脏等器官严重损伤多见,登革病毒-1型感染为主。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尿素氮和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升高与不良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严重苯酚烧伤合并急性中毒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18年4月2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经外院转入的严重苯酚烧伤合并急性中毒的55岁男性患者。该患者伤后很快出现意识模糊、躁动等中枢神经症状及无尿、呼吸功能衰竭,经院前自救及院内创面洗消减少酚吸收、快速大量补液及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加快酚排泄、脏器功能维护等一系列措施,中毒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最终得以成功救治,于伤后29 d出院。本病例提示,早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是救治严重苯酚烧伤合并急性中毒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