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内镜辅助大骨瓣减压腰池引流治疗颅脑损伤并颞叶钩回疝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大骨瓣减压腰池引流治疗颅脑损伤并颞叶钩回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兰陵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颅脑损伤并颞叶钩回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完成手术操作,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大骨瓣减压腰池引流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术前及术后48 h复查头颅CT,比较两组术后环池、鞍上池显现率;比较两组术后3、5、7 d颅内压(ICP)值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两组引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PS)评估两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环池、鞍上池术后显现率高于对照组[67.50%(27/40)比45.00%(18/40)、65.00%(26/40)比42.50%(1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1、4.07, P<0.05)。观察组术后3、5、7 d ICP值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脑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50%(3/40)比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50, P<0.05)。观察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2/40)比22.50%(9/40)],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6.68 ± 1.75)cm 3比(8.20 ± 2.15)cm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50%(7/40)比40.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94, 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62.50%(25/40)比35.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6.05, P<0.05)。 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大骨瓣减压腰池引流治疗颅脑损伤并颞叶钩回疝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苏州市全科医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科医师的培训需求调查,为今后制定其他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全科医师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2022年3—5月,对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简称基层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师及业内专家进行访谈,并查阅文献,收集和完善新冠疫情下全科医师培训内容,编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全科医师的基本情况、希望通过培训可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情况、新冠疫情下全科医师培训内容的需求偏好情况。采用多阶段方便抽样方法,在苏州市10个市/区中,选取6个市/区共44家基层机构的430名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Kano模型分析新冠疫情防控下全科医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与偏好。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91份,有效回收率为90.93%。391人中,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者分别占55.50%(217/391)、44.50%(174/391);女性居多,占55.75%(218/391);26~35岁者占40.66%(159/391);大专/本科学历占90.54%(354/391);中级职称占37.60%(147/391);有33.25%(130/391)的全科医师任管理岗位。新冠疫情下,全科医师希望通过培训可以学到心脑血管常见疾病、社区常见急症的全科诊疗、急救与抢救处理者分别占72.63%(284/391)、57.03%(223/391)、69.05%(279/391)。Kano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培训内容中,新冠专题培训为必备属性培训需求,如有则满意度不会明显提升,无则满意度大幅降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两项培训为期望属性培训需求,有则满意度提升,没有则满意度降低;科教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两项培训为魅力属性培训需求,有则满意度大幅提升,如没有满意度也不会明显降低;职业素养、医患沟通、管理能力3项培训为无差异属性培训需求,不管有无,满意度不会有明显变化。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全科医师培训应首先考虑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的专题培训;其次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培训;第三是科教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内GPS的研究与发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世纪以来,随着脑科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家们发现了脑内GPS,揭示了大脑空间认知的机制。脑内GPS的发现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1971年,约翰·奥基夫发现了大脑海马体内的位置细胞,为脑内GPS研究的开始;1980年,詹姆斯·兰克发现了大脑内侧内嗅皮层的头部方向细胞,脑内GPS的研究取得了突破;2005年,莫泽夫妇发现了网格细胞,标志着脑内GPS研究的成熟。脑内GPS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大脑在细胞层面的空间认知功能,还为研究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智能移动端的中药资源普查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基于手机端,融合GPS定位、偏移校正、语言识别以及软件和数据库网络技术,开发了中药资源普查(一般调查)移动端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中药资源种类、位置、图片、时间、标本5项核心内容15个核心指标的采集记录功能,采集数据导入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两方面的功能.基于手机移动端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快速的定位经纬度、海拔信息,方便拍摄各种类型的中药资源照片、标本照片、生境等照片,实现和中药基原信息的自动关联,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功能来协助记录资源特征、环境特征等信息,并有效记录标本的采集相关信息.基于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填报客户端的数据整理平台,可以有效辅助内业整理,将移动端的数据导出到电脑端,数据整理完毕后并上传到中药资源数据普查填报数据库中,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野外调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脏神经节丛刺激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犬心脏功能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低强度心脏神经节丛(GP)刺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急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犬心脏功能及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 体重18~20 kg正常成年杂种犬18只按4:5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GP刺激组(GPS组,n=10),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1h以180~240次/分快速心室起搏(VP) GPS组AMI后行低GP刺激,对照组不予GP刺激.GPS组分别在基础状态、AMI 1 h、VP-3 h、VP-6 h,对照组于相应时间进行心脏超声.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IVS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GPS组于基础状态、AMI 1 h、VP-2 h、VP-4 h、VP-6 h,对照组于相应时间采静脉血并采用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B型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犬取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梗死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 43)、酪氨酸羟化酶(TH)以及左侧星状神经节c-fos、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结果 与基础状态相比,两组AMI-1 h、VP-3h、VP6h的LVEDV、LVESV均有增加趋势,LVEF、IVSS均有减少趋势,但组内各时间点的LVEDV、LVESV、LVEF无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GPS组的LVEDV、LVESV和LVEF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GPS组分别在VP-3 h、VP-6 h时测得的IVSS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VP6 h后,与对照组相比,GPS组有改善LVEF的趋势,但无差异(P=0.074).与基础状态相比,两组AMI-1 h血浆NE、BNP、Ang-Ⅱ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GPS组VP-6 h时显著抑制AMI导致的NE、BNP、Ang-Ⅱ水平升高(P均<0.05).GPS组心肌梗死周边区GAP43和TH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侧星状神经节c fos和NGF的表达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强度GP刺激可改善左室功能,抑制AMI后VP所致急性心衰犬的心脏交感神经重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联合骨瓣减压控制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联合骨瓣减压控制术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该类患者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性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84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4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骨瓣减压控制术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5、7 d检测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于术后6个月时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is score,GPS)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详细记录2组患者脑水肿、脑梗死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3、5、7 d ICP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预后不良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9.86%(85/142)、33.80%(48/142)、6.34%(9/142),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9.43% (56/142)、50.00%(71/142)、10.56%(15/142),2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脑水肿发生率明显降低,脑水肿程度也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梗死体积也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联合骨瓣减压控制术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ICP,改善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优于仅采用骨瓣减压控制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UV-B辐射对神农香菊萜类物质合成 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以神农香菊为材料,用强度为400μw?cm-2的紫外光UV-B对其进行辐射处理,辐射时间分别为0、0.5、1、2、4 h,探讨了UV-B辐射对神农香菊萜类物质合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短时间的UV-B辐射对神农香菊萜类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0.5、1、2、4 h处理对相关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2 h处理下HMGR、DXR、TPS、G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在4 h处理下FPS和DXS的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其中FPS基因表达量变化最显著,为对照的69倍.(2)MVA途径中,去氢白菖烯、杜松萜烯的含量与FPS基因表达量4 h内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1-石竹烯与HMGR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3)MEP合成途径中,α-侧柏酮、崖柏酮、β-侧柏酮的含量呈现与DXR、GPS、TPS基因表达量相同的变化趋势,桉树脑在UV-B辐射4 h内持续上升,与DXS基因的变化一致.由此可以推断,UV-B辐射通过影响各自途径中一些关键基因的表达量,进而影响了神农香菊萜类物质的合成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龙胆苦苷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GPS)是龙胆科植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口服或静脉给药后在体内多个器官广泛分布,包括肺脏、肝脏、心脏、脑组织等,具有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抗纤维化、抗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多种药理作用,既往主要应用于抗炎保肝、健胃利胆等.近年研究证实,在酒精性/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中毒性肝损害、爆发性肝炎等多种肝脏疾病领域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除在肝脏相关疾病外,许多研究也显示GPS在胃肠道疾病、胰腺疾病、肿瘤、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与关节疾病、抗病原微生物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在北京德胜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级诊疗中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及其管理效果.方法 采用干预前后自身对照设计.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与北京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门诊8个全科医生团队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并且在中心接受8个月契约式全科医生团队健康管理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82例.比较干预前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率、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糖尿病患者及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存在1项其他危险因素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率,同时收集干预前后8个月内签约患者二级及以上医院就诊次数(包括门急诊和住院)、中心门急诊就诊次数.结果 干预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率、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1项其他危险因素患者LDL-C控制率高于干预前(P<0.05).签约后8个月内较签约前8个月内患者二级及以上医院就诊次数(包括门急诊和住院)减少(P<0.01),中心门急诊就诊次数增加(P<0.01).282例研究对象,研究期间共随访2442例次,其中1954例次随访病情平稳,治疗方案不变;488例次出现显著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调整,原因529个、109类,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病情变化前5位是:白大衣高血压、硫酸氢氯吡格雷的应用、阿司匹林的应用、超声心动异常、蛋白尿.代谢异常前3位是:糖调节受损、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88例次病情变化中出现44种疾病,与血压相关前5位是:血脂异常、颈动脉硬化性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慢性肾脏病、脑梗死.常见病前3位是:便秘、上呼吸道感染、骨关节病.全部研究对象中转诊至上级医院的共53例,29个原因中前3位是脑梗死、甲状腺疾病、心律失常.结论 通过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就医行为在发生改变,分级诊疗效果逐渐显现;签约患者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评分、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评分、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脑外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90d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prognostic score,GPS)分为预后良好组(≥4分,68例)和预后不良组(≤3分,42例).比较两组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时的DIC评分、早期乳酸清除率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分析DIC评分、早期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以及对重症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DIC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早期乳酸清除率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DIC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38,P<0.05),早期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452,P<0.05).DIC评分、早期乳酸清除率预测重症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和0.821.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以DIC评分5.00分、早期乳酸清除率8.85%为截断值,DIC评分和早期乳酸清除率预测重症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47.62%和76.19%,特异度为91.18%和82.35%.结论 DIC评分、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脑外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治疗方案的制订与调整提供有效参考,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