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压性脑积水的诊治5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负压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负压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及脑室穿刺测压、CT脑池造影等检查,测量患者脊髓蛛网膜下腔与脑室内压力,根据不同情况行脑室外低位引流及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等治疗,观察患者转归。结果:经测量5例患者脊髓蛛网膜下腔压力与脑室内压力不相等,且脑室内压力为负。脑池造影显示5例病例均存在脑脊液循环梗阻。1例患者经脑室外低位负压引流后症状好转,3例患者进一步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后临床症状好转,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未进一步手术治疗。结论:存在脑脊液循环梗阻的情况下,侧脑室、蛛网膜下腔压力不等,当脑组织压或蛛网膜下腔压力下降时,侧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产生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作用下脑室扩张,脑室内压下降甚至为负压,这可能是负压性脑积水的发病机制。CT脑池造影为该疾病的诊断及明确其机制提供有力证据,脑室外低位引流及三脑室底造瘘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鞍上池蛛网膜囊肿误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鞍上池囊肿的误诊原因,分析误诊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97例鞍上池蛛网膜囊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均伴有梗阻性脑积水。97例中13例发生误诊误治,其中男7例,女6例,初次就诊年龄1~31(6.3)岁,6岁以下10例,15岁1例,31岁1例,26岁1例,误诊为梗阻性脑积水11例,误诊为囊性颅咽管瘤2例。结果:13例中1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9例无效再次行神经内镜治疗,同时去掉分流管,恢复良好,1例分流术发生颅内血肿再次开颅清除血肿并去骨片减压,1例分流后发生裂隙脑室,给保守观察,2例开颅手术切除病例稳定。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者,无并发症发生。内镜再次手术后病例,CT和(或)MRI扫描示脑室有不同程度缩小,部分恢复正常大小,手术后磁共振脑脊液造影造瘘口处脑脊液流动通畅。结论: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易误诊误治。目前公认最佳治疗方法是神经内镜囊肿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造瘘和三脑室底造瘘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缺血区皮质静脉引流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无效再通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探讨基线皮质静脉引流与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每例患者均进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根据基线CT血管造影(CTA)图像上大脑中浅静脉、Trolard静脉和Labbé静脉的显影情况,采用0~6分的半定量评分系统评价缺血半球皮质静脉引流(VO)。发病后90 d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功能预后。无效再通定义为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达到2b级及以上]后的不良预后(90 d mRS评分 3~6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寻找VO预测良好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的向后逐步回归进行变量筛选,分析缺血区VO与无效再通的关联。结果:共纳入150例患者,其中男92(61.3%)例,女58(38.7%)例,年龄[ M( Q1,Q3)]71(61,78)岁,基线NIHSS评分[ M( Q1,Q3)]为15(11,1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区VO与血管内治疗后90 d良好预后相关( OR=1.587,95% CI:1.185~2.187)。根据ROC曲线将VO评分二分类,校正年龄、基线血糖、NIHSS、基线梗死核心体积、改良Tan评分(mTan)、低灌注强度比值(HIR)、病因分型、血管再通、出血转化及最终梗死体积后,VO评分≥4分是90 d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 OR=5.133,95% CI:1.530~19.361)。在91(60.7%)例成功再通(mTICI 分级2b级及以上)的患者中,44例未能获得良好功能预后。逐步回归发现,VO评分≥4分的患者血管再通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较低( OR=0.234,95% CI:0.054~0.878)。在获得完全再通(mTICI 分级2c级及以上)的患者中,VO评分≥4分亦与更低的无效再通风险相关( OR=0.018,95% CI:0~0.255)。 结论:缺血区VO能降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无效再通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发性低颅压患者118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治疗以及转归。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18例自发性低颅压患者,男女比例约为4∶5,年龄为17.00~71.00[39.00(34.00,46.75)]岁,以30~49岁年龄段患者最为多见。其临床表现多为体位性头痛(117/118,99.2%),常伴随恶心(90/118,76.3%)、呕吐(70/118,59.3%)、颈部僵硬(88/118,74.6%)、耳鸣(57/118,48.3%)、耳闷/耳堵塞感(57/118,48.3%)。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可见硬脑膜均一弥漫性强化(97/113,85.8%),静脉窦增宽(88/113,77.9%),硬膜下积液/血肿(46/113,40.7%),鞍上池变窄(86/113,76.1%),桥前池变窄(86/113,76.1%),乳头体脑桥距离变窄(80/113,70.8%);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发现107/118例(90.7%)存在脑脊液漏,而CT脊髓造影和脊髓钆造影分别发现25/46例(54.3%)和20/38例(52.6%)存在脑脊液漏。腰椎穿刺结果显示脑脊液压力低于60 mmH 2O(19/103,18.4%;1 mmH 2O=0.009 8 kPa)、红细胞计数增多(44/87,50.6%)、白细胞计数增多(39/87,44.8%)、蛋白水平升高(50/87,57.5%)。31/118例(24.6%)患者经保守治疗头痛完全缓解,78/87例(89.7%)患者经单次靶向硬膜外血贴头痛完全缓解;58/87例(66.0%)患者硬膜外血贴术后发生反跳性头痛。 结论:自发性低颅压主要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对体位性头痛患者推荐行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和脊髓水成像检查协助诊断,不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查脑脊液压力;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自发性低颅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曲霉菌感染致急性脑梗死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72岁女性,因"头痛伴反应差1 d,呕吐1次"入本院神经外科。患者入院前1 d突发头痛,伴意识状态差,不能行走,伴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抽搐、发热。入院时体温36.5℃,血压187/97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嗜睡,表情淡漠,GCS评分12分,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2.5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直径4.0 mm,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双侧巴氏征阴性。既往曾出现右侧眼睑下垂,右眼视力变差,1个月前右眼视力丧失,曾在外院诊断为右侧视神经炎性假瘤,有高血压病史,否认手术史及免疫缺陷病史。入院头颅CT提示右侧视神经孔占位性病灶,视神经脑膜瘤可能(图1)。头颅MR提示:①右侧基底节区、中脑、脑桥、双侧小脑半球多发斑点状/斑片状新鲜脑梗塞灶;②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多发斑点状/斑片状脑梗塞灶或缺血变性灶;③右侧眶尖条片状异常信号灶,性质待定(图2)。经神经内科会诊后考虑急性脑梗死,转入神经内科治疗,神经内科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营养神经对症处理。患者入院后反复出现发热,发热原因未明,入院第2天经家属同意后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行高通量基因测序。入院第3天,患者病情加重,神志转昏迷,复查头颅提示:①鞍上池、环池、天幕缘见片状稍高密度,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左侧小脑半球见斑片状低密度灶,范围大致如前,考虑脑梗塞,脑干片状低密度灶密度更低,请结合临床;②脑白质病变,脑萎缩,同前;③右侧眶尖部见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6 mm×9 mm,性质待定,同前片,建议MR平扫+增强检查协诊(图3)。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系统扩张,转神经外科急诊行脑室外引流+全脑血管造影术,脑血管造影未见脑动脉瘤及畸形改变(图4)。术后转入ICU监护治疗,转入ICU后脱水降颅内压、抗感染、脑保护、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治疗。患者术后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复查头颅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前增多,双脑室积血、积气,脑干、左侧小脑半球见斑片状低密度灶。入院第4天,脑脊液高通量基因检测结果报告为烟曲霉感染,脑脊液及血液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金域)结果分别为6.19/1.42,阳性。综合病史、CT及MR结果,临床诊断为脑烟曲霉感染,改用伏立康唑注射液积极抗真菌治疗,白蛋白联合激素脱水减轻脑水肿、尼莫地平抗脑血管痉挛及脑保护等综合措施。患者体温热峰下降,但持续深昏迷,神经反应差,入院第7天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脑延髓池弹性蛋白酶注射制作小鼠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模型和磁共振血管造影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评价小脑延髓池注射弹性蛋白酶诱导小鼠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雄性SPF级C57/BL6小鼠24只,弹性蛋白酶组小鼠( n=12)小脑延髓池注射2.5 μl含有25 mU弹性蛋白酶的磷酸盐缓冲液,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 n=12)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制作后2周进行活体小鼠头颅MRA检查。模型制作成功定义为基底动脉弯曲成角≤170°,或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占比≥10%,或基底动脉偏离中线1级以上,或动脉直径增加百分比≥25%。 结果:弹性蛋白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有2只和1只小鼠未正常苏醒或死亡。生理盐水对照组11只存活小鼠均未见明显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弹性蛋白酶组10只存活小鼠造模成功率为80%,两组之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弹性蛋白酶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存活小鼠平均基底动脉直径(0.30 mm对0.22 mm; P<0.05)、平均基底动脉弯曲成角(115°对170°; P<0.05)以及平均基底动脉弯曲长度占比(31%对5%; 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MRA能较好地评价小脑延髓池注射弹性蛋白酶诱导的小鼠VBD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碘克沙醇致对比剂脑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4岁女性患者因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给予碘克沙醇160 ml静脉注射。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为B型,术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手术结束约12 h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双眼失明;约30 h后,出现记忆力下降,烦躁和焦虑症状,血清肌酐174 μmol/L。患者术前血清肌酐134 μmol/L。疾病进展过程中请眼科和神经内科医师会诊,并行头部CT检查(显示天幕池密度增高,可疑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形成)后考虑为对比剂脑病。给予甲泼尼龙(80 mg静脉滴注、2次/d)、托拉塞米(10 mg静脉滴注、1次/d)及补液等对症治疗。2 d后患者视力好转,记忆力及神志恢复;3 d后患者视力和精神均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超声可视化测量舌骨-下颌骨运动评估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疗效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吞咽障碍患者舌骨-下颌骨的运动相关参数,定量评估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63例随机分为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经穴组为经穴针刺法联合吞咽障碍的常规治疗,经穴组取穴方案:舌三针、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双侧)、金津、玉液、双侧咽后壁,采用得气加电针的真针刺干预模式;非经非穴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非穴位、不得气、针刺加电的假针刺模式.2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采用吞咽造影进行吞咽障碍诊断,结合FOIS、PAS进行临床评估,并利用超声测量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舌骨到下颌骨的运动相关参数.结果:①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后显效率比较,经穴组优于非经非穴组,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经穴组FOIS评分高于非经非穴组,且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经穴组稀流质食物PAS评分少于非经非穴组,且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分别治疗2周和4周后进行舌骨-下颌骨运动的缩短距离、缩短率、运动速度比较,提示经穴组改善优于非经非穴组,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吞咽障碍患者存在舌骨-下颌骨运动受损,通过真针刺的干预方式能改善舌骨-下颌骨运动功能,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以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以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表现的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4例颅内SAH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48~58岁,均以头痛为主诉,发病时伴腰背部疼痛1例.3例患者头颅CT显示出血位于三、四脑室及桥前池,头颅CT未见异常1例.瘘口位于颈髓患者3例,瘘口位于胸腰髓患者1例.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供血动脉为左椎动脉3例,脊髓DSA显示供血动脉为腰动脉1例.4例磁共振成像(MR)示髓周血管流空信号或髓内异常信号.手术患者2例,随访后无复发,余2例拒绝手术,失访.结论 以颅内SAH为表现的SDAVF患者,临床症状轻,瘘口多位于颈髓,位于胸腰段者罕见.出血与合并引流静脉迂曲扩张有关,易误诊.临床上需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避免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 H)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6例PN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CT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临床症状体征,通过院外电话、门诊随访1~28个月统计患者生存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低钠血症8例,低钾血症14例,C反应蛋白(CRP)轻度增高6例,1周内复查心肌酶谱提示肌钙蛋白 T、肌钙蛋白I、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等轻度升高3例;心电图检查提示ST 段压低改变6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住院1周内无一例并发急性脑积水.2例头颅CT提示脑室暂时扩大,对症治疗后好转;2例伴有轻度面部肌肉抽搐症状,予以丙戊酸钠缓释片口服抗癫痫及相关对症治疗后好转.病程中无一例迟发性出血、脑梗死及死亡等.所有患者24 h内CT显示出血点主要位于中脑周围或桥脑池前部,具有出血量少、分布对称、均匀、散淡等特点.CTA检查无一例脑血管异常改变.患者在入院治疗后1周内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均为阴性;1个月后再次复查DSA仍然未发现明确的出血原因(既无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大脑中静脉连接基底静脉后直接汇入大脑大静脉系统.随访1~28个月,少数病人出现不典型头痛、易疲劳、焦虑、健忘等主观症状,所有患者均未遗留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无再出血、脑梗死、脑积水病例发生,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PN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CT 表现、Fisher分级、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及预后均具有其独特性,且临床症状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