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桡动脉入路与股动脉入路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股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经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情况。方法:连续纳入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并采用FD治疗的6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记录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不良事件、术后早期并发症、随访期并发症及覆盖分支动脉闭塞情况等。结果:60例患者共植入61枚FD(Pipeline Flex 47枚、Tubridge 10枚、Surpass Streamline 4枚),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5/60),其中支架不完全贴壁3例、术中出血1例、支架未覆盖动脉瘤瘤颈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其中出血性并发症3例、缺血性并发症1例。54例患者完成DSA随访[随访时长为(22.7±16.8)个月],动脉瘤完全治愈率为83.3%(45/54)。术后6个月首次DSA随访时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7.4%(4/54),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2年、3年进展为载瘤动脉闭塞。54例患者术中FD共覆盖78条分支动脉,末次DSA随访时仅观察到1条(1.3%)分支动脉闭塞,但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FD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不容忽视,术中不良事件以支架贴壁不良为主,出血性并发症集中发生于术后早期,随访期需警惕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早期预后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预测疾病复发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315例基于"时间-症状"定义的60岁以上TIA患者,根据发病后1个月是否出现复发性脑血管事件分为复发组( n=29)和非复发组( n=286),通过Logsi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在高血压病史(14/15,83/203)、伴有颅内动脉狭窄(21/8,132/154)、颈动脉狭窄(22/7,107/179)、DWI阳性、伴有运动症状、TIA发作次数[2(2,3)次,2(1,2)次]、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86(8.17,9.56)mmol/L,5.82(5.27,6.33)mmol/L]方面以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DWI阳性( B=1.634, OR=5.124,95% CI:2.898~9.059, P=0.000)、颈动脉中重度狭窄( B=0.572, OR=1.773,95% CI:1.050~2.993, P=0.032)可能与早期预后不良有关。 结论:头颅DWI阳性和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可能是老年TIA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环状RNA在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导致全球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支架植入、脑血管搭桥、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技术可使IS患者的缺血部位实现再灌注,但因再灌注治疗引起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却成为了当前临床的治疗难题。目前临床中改善CIRI的诊疗手段有限且常常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因此,基于分子水平探究CIRI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寻求有效的治疗CIRI方法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已有研究证实,环状RNA(circRNA)参与了CIRI过程中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充当重要的调节因子,有望成为治疗CIRI的潜在靶点。本文围绕CIRI中circRNA对不同脑细胞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和改善CIRI提供新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动脉瘤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所有患者随访3~21个月,复查DSA评估动脉瘤复发情况及载瘤动脉情况,以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25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13个,未破裂动脉瘤13个。7个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7个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13个破裂动脉瘤中6个采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病变段血管,7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个未破裂动脉瘤中9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4个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16个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7个采用了双支架叠加辅助技术。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及远期均未出现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20例患者完成DSA随访,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3例动脉瘤复发,1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血管闭塞。25例患者均于2022年5月完成末次随访(电话或门诊随访),其中24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根据椎动脉优势、动脉瘤与PICA关系等特点,采取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式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行为干预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颈动脉狭窄再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60例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行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常规随访,行为干预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增加健康管理团队的随访、宣教、指导支架植入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检测。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评估自我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12个月内,行为干预组(6.7%,3.3%)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和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0%,20.0%)(均 P<0.05)。干预后6个月及干预后12个月,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71.20±18.43)分,干预后12个月(179.90±14.3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60.77 ±13.43)分;干预后12个月(164.27±14.85)分]、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干预后6个月(188.47±16.25)分,干预后12个月(203.17±13.84)分;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70.67 ±15.82)分;干预后12个月(183.80±18.19)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实施行为干预可有效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并降低颈动脉狭窄的再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行为干预可以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比伐芦定和肝素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比伐芦定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导管室记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沧州市中心医院PCI围手术期使用比伐芦定的老年STEMI患者(观察组)和同样例数使用肝素连续病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疾病史、术前检查和术中所见、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以及术后30 d内的全因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出血事件和支架血栓事件等。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的改善情况以及PCI术后30 d内的全因死亡、MACCE、出血事件和支架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共85例PCI围手术期使用比伐芦定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男性51例,女性34例),选择同期85例PCI围手术期使用肝素的患者为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35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史、吸烟史、PCI术前心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左心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梗死相关动脉、术中使用主动脉内球囊泵、PCI手术路径、血管病变情况和植入支架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PCI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2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78)。观察组患者PCI术后30 d内MACCE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26),但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靶血管血运重建事件和支架血栓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STEMI患者PCI治疗期间采用比伐芦定进行抗凝治疗的疗效与肝素相似,但与肝素相比,比伐芦定可降低PCI术后30 d内MACCE的总发生率,且未增加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杂类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复杂类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病例特征及血管内支架治疗手术特点。方法:总结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36例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90%的复杂病例,其中狭窄程度95%~99%次全闭塞22例,狭窄对侧颈内动脉闭塞6例,主动脉弓及颈动脉严重扭曲高龄患者4例,狭窄远端颈内动脉成角扭曲距离过近4例。分析以上4种类型复杂病例的病变特点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脑血流代偿情况,总结血管内治疗的手术技巧,注重个体化手术计划及围手术期处理、患者的耐受情况和血运重建结构的变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随访1年观察再狭窄及相关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次全闭塞患者全部采用近端血流保护装置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1例手术失败,2例二期支架植入;对侧闭塞患者采用术前镇静、适当升压以及缩短阻断时间的方法完成手术;路径扭曲支撑力不足患者采用同轴多导丝多次交换长鞘辅助技术操作;狭窄远端成角患者,支架近端释放2例,跨成角释放后血流无影响1例,跨成角释放后血流受影响而放弃手术1例。手术成功34例(94.4%),狭窄程度由术前(93.1±3.2)%降至术后(21.5±4.8)%;术中3例出现一过性失语、对侧肢体偏瘫缺血症状。随访1年无脑出血、脑梗死事件发生,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CAS治疗复杂类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时需注意个体化细节管理及围手术期处理,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案,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X线透视引导下凝血酶混合造影剂可视化瘤腔注射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神经介入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比于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但其并发症仍不容忽视,其中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就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阶段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局部压迫、超声引导下压迫、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UGTI)、开刀手术、经皮覆膜支架植入、复合手术等,其中UGTI在大多数医疗中心为首选 [1-2]。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2年8月收治的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于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笔者采用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即X线透视引导下凝血酶混合造影剂可视化瘤腔注射给予治疗,发现其与UGTI相比能更为直观显示假性动脉瘤的闭塞程度,故将该病例的诊疗经过报告如下,以期为临床同道提供经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60例。患者均行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均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根据血栓弹力图所测得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将患者划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非抵抗组,采用两组独立样本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可能的风险因素。 结果:氯吡格雷非抵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6.58±1.45)×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4.01±1.05)×10 9/L、淋巴细胞计数1.83(1.49,2.23)×10 9/L、胆固醇(3.63±0.85)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3(1.53,2.31) mmol/L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4.3(11.80,17.00) μmol/L。氯吡格雷抵抗组患者白细胞计数(7.19±1.53)×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4.40±1.05)×10 9/L、淋巴细胞计数2.03(1.63,2.58)×10 9/L、胆固醇(4.02±0.9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4(1.68,2.78) mmol/L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5.90(12.25,22.20) μmol/L,两组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上述指标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77、 t=2.867、 Z=2.457、 t=3.409、 Z=2.705、 Z=2.220, P值分别为0.001,0.004、0.014、0.001、0.007、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OR=1.031,95% CI 1.006~1.057, P=0.015)构成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存在高白细胞计数、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等临床特点,血清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风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