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胸膜疾病临床研究 改善胸膜疾病治疗流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结合过去10年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对5类常见的胸膜疾病的治疗做一个简要的概括。(1)对于无症状的恶性胸腔积液(MPE),无须胸腔穿刺(胸穿)排液。对于出现症状的MPE,尝试一次胸穿大量排液以确定大量排液之后能否缓解呼吸困难或是否存在肺膨胀不全;只要大量排液能缓解气急症状,应以埋管引流和(或)胸膜固定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如果患者存在肺膨胀不全、胸膜固定术失败或积液出现分隔,则只能行埋管引流,胸膜固定术不再有价值。(2)基于肺结核的临床试验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如下:初治结核病6个月的治疗方案应当包括2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巩固期为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4个月。(3)联合胸腔内注入纤溶剂/脱氧核糖核酸酶可作为胸腔感染的初治用药,或作为外科手术后的后续治疗方案。推荐使用剂量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10 mg/次,每天2次;脱氧核糖核酸酶5 mg/次,每天2次。(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处置首发的自发性气胸即使是中大量的气胸时,也宜采取更加审慎、更加保守的态度,无需急于排气。(5)与目前用于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标准化疗方案相比较,联合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和易普利姆玛的免疫治疗能够大大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存活率,提示免疫治疗完全可以成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是否必须同时兼备年龄和家族史?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我国2019年版指南 [1]在推荐意见8中写道: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有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家族史且年龄> 30岁者,建议抗病毒治疗。意即ALT正常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须同时兼备年龄和家族史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国际上主要乙肝指南 [2,3,4,5,6,7,8,9]均推荐:ALT正常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HBV感染患者,只要符合年龄或家族史其中一项,即推荐抗病毒治疗。说明毋须年龄和家族史同时兼备方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对乙肝病毒在小鼠体内复制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DAC11)抗乙肝病毒(HBV)的体内效果和毒性。方法:选取4~6周龄雄性C57BL/6 (H-2b)小鼠,通过尾静脉高压水注射法建立HBV体内复制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处理;模型组,仅注射HBV复制质粒;HDAC11低、中、高剂量组,在注射HBV复制质粒的同时分别给予2.5、5.0、10.0 μg/只小鼠剂量的HDAC11过表达质粒。于注射后第1、4、7、10、14天采集小鼠眼眶静脉血,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分析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析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肝组织中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给药后第1天,HDAC11低、中、高剂量组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165.99±50.35)比(238.69±31.99) IU/ml, t=3.498, P<0.01],[(89.92±34.55)比(238.69±31.99) IU/ml, t=8.937, P<0.01],[(26.56±19.45)比(238.69±31.99) IU/ml, t=16.027, P<0.01]。给药后第4天,HDAC11中、高剂量组的HBsAg水平仍显著低于模型组[(164.86±67.99)比(242.78±20.42) IU/ml, t=3.104, P<0.01],[(70.78±44.76)比(242.78±20.42) IU/ml, t=9.889, P<0.01]。给药后第1天,HDAC11中、高剂量组的HBeA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4.43±1.62)比(12.05±5.90), t=3.523, P<0.01],[(1.91±1.11)比(12.05±5.90), t=4.778, P<0.01]。给药后第4天,HDAC11低、中、高剂量组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4.64±2.60)×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197, P<0.05],[(2.08±1.27)×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541, P<0.05],[(3.41±2.30)×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354, 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水平显著降低。给药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及动物体重等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HDAC11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HBV复制的效果,且毒性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多瘤病毒在尿路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多瘤病毒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送检尿液宏基因二代测序的尿路感染患者共33例。采用随机扩增法、脱氧核糖核酸纳米球、华大基因公司BGI-500测序平台及BWA算法为基础的比对法等技术对尿液标本的核酸提取物进行二代测序分析,以尿标本中多瘤病毒核酸序列数>100为入选标准,分析检出多瘤病毒的类型、深度、覆盖度、丰度及序列数等参数。采用Taq Man探针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验证并检测多瘤病毒DNA载量。结果:30.3%(10/33)的患者尿标本中检出JC多瘤病毒,其中1例合并检出BK多瘤病毒。所有患者在检测前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但仅一例尿培养阳性。JC多瘤病毒检出的深度均值为35.9,覆盖度均值96.8%,相对丰度均值92.6%,唯一比对序列数均值为3 154。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0例患者尿中JC多瘤病毒DNA载量在5.84×10 3~6.55×10 8拷贝/ml,均值为6.82×10 7拷贝/ml,其中9例患者(均为免疫受损者)的病毒载量超过5×10 4拷贝/ml,与宏基因二代测序结果基本相符。每1 M数据中的严格比对序列数(RPM)与CD4 +T细胞计数存在线性负相关( R2=0.84, P=0.004)。其中1例患者经西多福韦治疗后症状及尿检指标好转,随访尿液宏基因二代测序检查JC多瘤病毒的序列数及RPM值明显下降,实时定量PCR法证实尿中病毒DNA载量亦下降。 结论: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病毒性尿路感染的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西多福韦可能是治疗多瘤病毒尿路感染的一个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煤工尘肺 ATM基因表达分析及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筛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煤工尘肺(CWP)的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基因( ATM)的基因表达量及其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探讨CWP发生发展与 ATM的关联。 方法:于2020年10月,收集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职业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职业健康体检或就诊的264名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选择无职业危害因素接触史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共67人;具有10年以上煤尘接触史且肺部有小阴影但达不到诊断标准的煤矿工人为接尘对照组,共66人;具有同样煤尘接触史且已确诊的壹期CWP患者为煤工尘肺壹期组,共131人。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各组 ATM表达量进行检测。通过质谱仪对 ATM rs189037、rs1801516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各组间 ATM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接尘对照组患者的 ATM表达明显升高( P<0.05)。随着CWP的发生发展,rs189037野生型GG减少,突变杂合子GA和纯合子AA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rs1801516野生型GG和突变杂合子GA无明显变化( P>0.05)。rs189037型各组间年龄、中性粒细胞以及嗜碱性粒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间血压、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烟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野生型GG型比较,突变杂合子和纯合子 OR上升,但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TM可能是煤工尘肺发生发展的早期活化基因之一,rs189037可能是影响其基因表达的功能性位点; ATM与炎症反应可能有关,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对CWP的发生发展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NaseⅠ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抑制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NaseⅠ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抑制效应。方法: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并给予DNaseⅠ处理,分为不同DNaseⅠ浓度组(0、5、10、20 U/ml)。采用四甲基氮盐法检测生物膜活力,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生物膜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结构及活菌/死菌比值。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10、20 U/ml的DNaseⅠ处理后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活力值分别为1.882 ± 0.421、1.653 ± 0.287、1.473 ± 0.154,与阴性对照组(2.668 ± 0.245)相比存在显著抑制,且DNaseⅠ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 F = 9.68, P = 0.005)。5、10、20 U/ml DNaseⅠ组生物膜含量值分别为1.039 ± 0.003、0.489 ± 0.079、0.147 ± 0.034,与阴性对照组(1.359 ± 0.071)相比显著降低,且DNaseⅠ浓度越高生物膜含量越低( F = 174.40, P < 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5、10、20 U/ml DNaseⅠ组生物膜结构被破坏,且DNaseⅠ浓度越高生物膜结构破坏越严重。5、10、20 U/ml DNaseⅠ组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活菌/死菌比值分别为2.303 ± 0.457、1.534 ± 0.526、1.263 ± 0.354,比阴性对照组(4.475 ± 0.146)显著降低,且浓度越高生物膜活菌/死菌比值越低( F = 56.75, P < 0.000 1)。 结论:DNaseⅠ对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的结构有破坏作用,对其活力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丹参酮ⅡA对膀胱癌动物模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途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途径对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及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4~5周龄的雄性BALB/-nu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其中20只注射1×10 7/ml的T24细胞悬液,待肿瘤体积大于0.1 cm 3,根据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共分为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裸鼠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治疗组给予15 mg/kg的TanⅡA腹腔注射,均干预2周;开始干预后每天测量瘤体积1次,绘制肿瘤增殖曲线并在干预结束后将裸鼠处死后取0.1 g肿瘤组织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脱氧核糖核酸修复酶降解产物(Cleaved PARP)、细胞凋亡调控因子(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蛋白(bcl-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水平,采用卡方分析计数资料差异,LSD- t检验及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或多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给药7 d后治疗组裸鼠瘤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45, P<0.01);3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Cleaved PARP、bax、bcl-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37、4.264、6.135、5.364, P<0.01);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小鼠组织中Caspase-3、bcl-2明显降低(0.54±0.10、0.56±0.12比0.87±0.12、0.88±0.19),Cleaved PARP、bax明显升高(0.94±0.21、0.79±0.13比0.65±0.12、0.32±0.08),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t=6.681、4.503、3.392、9.731, P<0.01);3组小鼠组织中p-p38 MAPK、p-ERK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46、3.216, P<0.05),相较于模型组,治疗组下小鼠组织中p-p38 MARK及p-ERK水平明显降低(0.61±0.11、0.54±0.11比0.87±0.13、0.69±0.13),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t=4.828、4.503, P<0.01)。 结论:TanⅡA通过有效调节p38MAPK/ERK途径实现抑制膀胱癌动物模型肿瘤增殖并调控肿瘤组织内凋亡相关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氧化应激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氧化应激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邯郸市传染病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13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n=69)进行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 n=69)进行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两组均治疗48周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氧化应激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乙肝e抗原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转氨酶ALT、AST及丙二醛(MDA)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补体C3和C4水平明显升高(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更明显( P<0.05)。 结论:重组人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且能恢复异常的氧化应激蛋白及补体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鼠肠肌层细胞分离提取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尝试一种活性强、比例高的小鼠肠肌层细胞分离提取方法。方法:采用"降阶梯"策略构建解离液组合,逐层解离黏液层、黏膜层、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再使用消化液消化肌层细胞。其中,降阶梯式解离液是指胰蛋白酶浓度在黏液层、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解离液中阶梯式降低;消化液是由胶原酶Ⅰ/Ⅳ、中性蛋白酶与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组成。实验组1、2、3的胰蛋白酶浓度(wt%)梯度分别为:0.50、0.25、0.10;0.50、0.30、0.20;1.00、0.50、0.25。两两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成功分离出肠肌层,并获得了肠肌层细胞,实验组1的肌层暴露比例为(91.00±1.87)%,细胞活性为(79.20±0.49)%。实验组1的肌层暴露比例显著高于实验组2[(91.00±1.87)%比(80.00±3.16)%, t=2.994, P<0.05]和实验组3[(91.00±1.87)%比(83.00±2.55)%, t=2.530, P<0.05];同时实验组1的细胞活性也显著高于实验组2[(79.20±0.49)%比(70.20±0.37)%, t=14.600, P<0.01]和实验组3[(79.20±0.49)%比(62.40±0.40)%, t=26.560, P<0.01]。 结论:本方法能够提取获得活性强、比例高的肠肌层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TM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M)rs1801516、rs1800054两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蒙古地区散发性乳腺癌(SBC)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SBC患者102例(汉族72例、蒙古族30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女性102例(汉族72例、蒙古族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静脉血2 ml提取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根据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SNP)数据库选取出ATM基因高度多态性rs1801516和rs1800054位点,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直接测序法检测两位点多态性,分析两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SBC易感的相关性,并分析内蒙古地区SB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ATM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ATM基因rs1801516位点检出野生纯合子GG、突变杂合子GA及突变纯合子AA型,rs1800054位点仅检出野生纯合子CC型。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蒙古族乳腺癌组与汉族乳腺癌组、蒙古族对照组与汉族对照组、蒙古族乳腺癌组与蒙古族对照组、汉族乳腺癌组与汉族对照组中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等位基因G是内蒙古地区SBC的易感基因( OR:1.775,95% CI:1.04~3.03, P=0.04)。ATM rs1801516多态性与乳腺癌肿瘤长径≤2 cm和(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有关(均 P<0.05)。 结论:ATM基因rs1801516和rs1800054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内蒙古地区SBC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rs1801516位点可能与乳腺癌肿瘤长径≤2 cm和(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乳腺癌患病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基因G可能是内蒙古地区SBC的易感基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