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扶正祛邪、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中医病因学说和五脏学说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病因病机特点,认为本病符合伏邪致病特点,病机属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肝脾不调之证。临证用药应注重扶正祛邪、调肝理脾,常见证型有3种,其中肝郁化火、肝脾湿热证治宜清肝泻火、健脾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选丹栀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气血亏虚、久病入络证治宜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另外,还需注意恰当应用风药,并重视心身同调、内外同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首都国医名师王沛治疗结肠癌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首都国医名师王沛教授治疗结肠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沛教授治疗结肠癌的门诊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处方用药的性味归经、药物频次功效分类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结果:共收集处方65首,涉及中药150味,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按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活血化瘀药为主,常用茯苓、猪苓、半枝莲、生黄芪、莪术等药,以及猪苓-茯苓、生黄芪-炙黄芪、半枝莲-莪术等药物组合;根据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高关联药对29对,包括猪苓-炙黄芪-生黄芪、茯苓-半枝莲-猪苓、半枝莲-莪术-猪苓等;聚类分析得到的6类药物组合,以健脾利湿、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涩肠止血为主。结论:王沛教授多从脾湿、正虚、热毒、血瘀、出血论治结肠癌,治以健脾利湿、益气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涩肠止血,符合中医治疗肿瘤扶正祛邪思想,可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谷越涛从肝脾论治眩晕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谷越涛教授诊治眩晕经验颇丰,认为眩晕的发病与肝风、脾湿密切相关,主张从肝脾论治,治以疏肝健脾、开窍止晕法,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谷越涛教授诊治眩晕的思路与经验加以整理并附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陈康清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8/31
陈康清老师认为,脾肾虚致泄为慢性结肠炎主要病机.陈老师运用"态靶辨治"理论治疗慢性结肠炎,将慢性结肠炎分为炎症期、炎积癥瘕期、康复期三个阶段,将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分为"郁火态、湿热态、癌毒态、阴火态"四种状态,辨证分为八种证型:脾胃虚弱,湿浊下迫肠腑型;脾阳虚夹寒,寒湿阻滞肠道型;脾虚中气下陷,气虚失司大肠型;肝郁脾湿,湿热留滞胃肠型;肝郁脾虚,气滞瘀堵大肠型;脾虚痰阻,水湿痰阻肠腑型;肾脾阳虚毒滞,阳虚毒滞大肠型;脾肾阴阳两虚,毒痰湿瘀互结留滞大肠型(寒热错杂)等.炎症期以"湿热态""郁火态"为纲,辨证为脾胃虚弱,湿浊下迫肠腑型,治法为健脾利湿,通降谷道,以脏连丸为靶方;肝郁脾湿,湿热留滞胃肠型,治法为疏肝解郁,健脾利湿,通降谷道,以柴胡疏肝散为靶方;肝郁脾虚,气滞瘀堵大肠型,治法为疏肝化瘀,健脾化湿,通降肠腑,以大柴胡汤、大黄牡丹汤为靶方等.炎积癥瘕期以"癌毒态"为纲,如辨证为脾阳虚夹寒,寒湿阻滞肠道型,治法为温阳健脾,散寒祛浊,以附子理中丸为靶方;脾虚痰阻,水湿痰阻肠腑型,治法为健脾利湿,理气行滞,以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为靶方;脾肾阴阳两虚,毒痰湿瘀互结留滞大肠型,治法为平调阴阳,化瘀理气行滞,以乌梅丸或半夏泻心汤合蛰虫丸为靶方等.此阶段脏腑气机虚弱加之有形之邪的复合态,如遇蒹加毒痰癌态,可加"半边莲配伍七叶一枝花""蒲公英配伍山慈菇"药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痰瘀毒积态,选用"三棱配伍莪术、胆南星""血竭配伍白附子"药对活血化瘀,化痰散郁.康复期以"阴火态"为纲,如辨证为肾脾阳虚毒滞,阳虚毒滞大肠型,治法为温肾健脾,散寒祛毒,利水消肿,以归脾汤、实脾饮为靶方;脾虚中气下陷,气虚失司大肠型,治法为补中益气,升阳祛毒,以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为靶方等.此阶段脏腑功能虚弱,病邪渐除,根据临床症状及靶方加相应靶药,如遇蒹加气虚乏力,选用红参、西洋参等;如蒹加气滞食积选用调理气机之枳壳、陈皮、青皮等,消导开胃之薏苡仁、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等.陈老师还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病因靶药、症靶药、标靶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脾不藏意不寐论治刍议
编辑人员丨2024/7/6
脾不藏意不寐以思虑纷纭所致的迟寐或不寐为主要症状特征,核心病机为脾意失养或脾受邪扰致脾意不安于舍而生不寐,治疗当以安脾意为法.补中益气汤、归脾汤、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连朴饮、沙参麦冬汤等均具有安脾意的作用,其中,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升阳以安脾意,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以安脾意,附子理中汤温脾阳以安脾意,参苓白术散运脾湿以安脾意,连朴饮化脾热以安脾意,沙参麦冬汤滋脾阴以安脾意,最终达到治疗脾不藏意不寐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文献及计量学方法研究脾阴学说古今发展及参苓白术散滋补脾阴作用阐释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阳气为脾脏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动力",而脾阴则提供了"物质基础".脾阴学说成说较晚、论说较少,基于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脾阴理论内涵及历史发展源流,认为"辅运化""主滋养"和"和胃阳"是脾阴主要的生理功能;脾阴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黄帝内经》构建脏腑阴阳理论体系、《伤寒论》初识脾阴方证、"丹溪学派"首开滋阴法先河、缪希雍系统建立脾阴理论体系、吴澄引申"芳香甘平"治法5个历史时期.此外,通过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分析脾阴学说现代整体发展应用情况,对比古今常用11个滋补脾阴类中药复方发现:现代研究中对脾阴学说的认识主要传承自唐容川、叶天士、吴澄、李东垣、缪希雍、张锡纯几位医家;其理论主要应用在消渴(糖尿病)、泄泻、便秘、肉痿等疾病治疗中;用药偏以甘淡,兼顾养胃阴为特色;局方参苓白术散成方早,充分体现了"甘淡"补脾之滋补脾阴用药的基本法则,具有健脾气、滋脾阴、渗脾湿之功效,全方升降相因、散收并用、补行兼施,尤宜于脾气阴虚夹湿的患者,乃滋补脾阴理论应用的基础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从五脏论治小儿湿疹撷要
编辑人员丨2023/9/23
湿疹是小儿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患,易反复发作,病势迁延难愈.基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理论,可从外在表现剖析内在脏腑之病机,并立足五脏以疗根本.从五脏辨析小儿湿疹之病机,可责之于肺经风热侵袭肌腠,心火脾湿浸淫肌肤,肝肾阴亏、血虚风燥肌肤失养.针对病机,可相应地治以清肺疏风、祛湿止痒,泻心健脾、分消湿热,滋补肝肾、养血祛风,验之临床,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痹证治肝八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冯兴华教授提倡痹证从肝论治,总结出“治肝八法”,分别为:①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证,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②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郁脾虚证,常用逍遥散加减,脾湿重者合用平胃散.③疏肝泻火法,适用于肝郁化火证,常用丹栀逍遥散.④清肝湿热法,适用于肝经湿热证,方选龙胆泻肝汤治疗.⑤疏肝化瘀法,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常用身痛逐瘀汤.⑥平肝熄风法,适用于肝风内动证,常用天麻钩藤饮,阴虚动风者可选大定风珠.⑦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常用左归丸.⑧滋水清肝法,适用于四肢关节胀痛,伴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四肢震颤等症,常用滋水清肝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崔玉衡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崔玉衡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痰湿血瘀内停为标,其中又以脾湿、血瘀、肾虚为主要矛盾.治疗上当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补虚泻实.虚者主要是肾虚、脾虚、血虚、气虚,实者主要是肝郁、气滞、痰湿、血热、血瘀.治疗过程中应详辨虚实,去其所偏,培补肾气,调和气血,以使“阴阳合而生化著矣”.当归芍药散乃汉代张仲景治疗妊娠腹痛的名方,对因肝郁脾湿、血瘀血虚引起的多种妇科疾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故崔师以之为主方并据情配合活血化瘀及疏肝健脾补肾等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岭南地区应用升阳除湿法临证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热湿者,在天时长夏之际,盛热蒸动湿气流行也,在人身湿郁本身阳气,久而生热也,兼损人之阴液”[1].若人体元气旺盛,则湿不为害;若人体元气虚弱,则湿可阻气机,也可以阻滞三焦.湿阻滞在三焦之中,与水合则化寒,成寒湿;与火合则化热,成湿热.湿的转化除了因为于体内的水、火相合情况相关以外,还与自身的体质有关.正如叶天士所言:“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